你应该知道的200件玻璃器

你应该知道的200件玻璃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荣 著,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玻璃器皿
  • 玻璃收藏
  • 玻璃鉴定
  • 玻璃历史
  • 家居生活
  • 工艺品
  • 收藏
  • 艺术品
  • 装饰品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7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38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收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选的200件藏品即为其中的佼佼者,反映了清代宫廷造玻璃的制作水平。故宫博物院藏战国到清代玻璃器40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清代玻璃器所占比例最大。清代玻璃器分为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有清一代,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玻璃的制造。

作者简介

  张荣,198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任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主管陈列展览工作。在保管部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古代漆器、珐琅、玻璃器等3万件文物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出版专著《漆器型制与装饰鉴赏》、《张荣谈漆器》、《掌中珍玩鼻烟壶》。
  主编《故宫鼻烟壶选粹》、担任《国宝大典》珐琅分类主编、担任《故宫珍品六十卷》明代漆器卷、清代漆器卷、珐琅卷、鼻烟壶卷、文玩卷五卷副主编。
  在《故宫博物院院刊》、《收藏家》、《明清论丛》、《满学研究》发表文章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单色玻璃
1 透明玻璃水丞
2 透明玻璃撒口花盆
3 透明玻璃十二棱大罐
4 透明玻璃球腹瓶
5 黄色玻璃直颈瓶
6 蓝色透明玻璃八棱瓶
7 紫色玻璃马蹄式瓶
8 蓝色透明玻璃尊
9 淡黄色玻璃小罐
10 蓝色玻璃铜镂空凤纹罐
11 黄色玻璃菊瓣式渣斗
12 黄色玻璃圆盒
13 黄色玻璃水丞
14 黄色玻璃椭圆式水丞
I5 黄色透明玻璃六方水丞
16 宝蓝色玻璃长颈瓶
17 孔雀蓝色玻璃长颈瓶
18 豆绿色玻璃长颈瓶
19 孔雀蓝色玻璃直颈瓶
20 豆绿色玻璃直颈瓶
21 天蓝色玻璃八棱瓶
22 宝蓝色玻璃八棱瓶
23 天蓝色玻璃璃榄式瓶
24 红色透明玻璃橄榄式瓶
25 雄黄色玻璃马蹄式瓶
26 浅黄色玻璃马蹄式瓶
27 孔雀蓝色玻璃马蹄式瓶
28 红色趱溯玻璃马蹄式瓶
29 豌豆红色玻璃马蹄式瓶
30 黄色玻璃出戟尊
31 蓝色透明玻璃方
32 蓝色透明玻璃花口式碗
33 黄色玻璃碗
34 黄色玻璃盘
35 紫红色玻璃盘
36 雄黄色玻璃盒
37 紫色玻璃盒
38 暗红色透明玻璃水丞
39 茶色透明玻璃水丞
40 绿色透明玻璃丞
41 天蓝色玻璃水丞
42 宝蓝色透明玻璃六棱形水丞
43 玻璃笔架
44 雄黄色玻璃三足炉
45 宝蓝色玻璃花盆
46 紫色玻璃长方形鼻烟壶
67 紫红色玻璃胆瓶形鼻烟壶
68 粉红色透明玻璃葫芦式鼻烟壶
59 粉色玻璃瓶式鼻烟壶
50 玻璃高足瓶
51 玻璃撇口瓶
52 绿透明玻璃花口瓶
53 浅紫色透明玻璃碗
54 浅蓝色透明玻璃盏碗
55 蓝色透明玻璃橄榄形鼻烟壶
56 孔雀蓝色玻璃鼻烟壶
57 茶色透明玻璃马蹄式瓶
58 宝蓝色透明玻璃八棱瓶
59 豆绿艳玻璃渣斗
60 茶色透明玻璃鼻烟壶
61 天蓝色玻璃八棱瓶
62 宝蓝色玻璃长颈瓶
63 琥珀色透明玻璃渣斗
64 豆绿色玻璃碗
65 豆绿色玻璃八棱瓶
66 绿色透明玻璃直颈瓶
67 琥珀色玻璃马蹄式瓶
68 浅绿色玻璃渣斗
69 天蓝色玻璃碗
70 绿色透明玻璃碗
71 茶色玻璃敝口碗
72 琥珀色透明玻璃直颈瓶
73 豆绿色玻璃马蹄式瓶
74 浅蓝色透明玻璃渣斗
75 蓝色玻璃碗
76 绿色玻璃碗
77 蓝色玻璃碗
78 绿色透明玻璃盘
79 蓝色透明玻璃天球式瓶
80 茶色玻璃葫芦式瓶
81 豆绿玻璃瓶
82 宝蓝色玻璃花插
83 琥珀色透明玻璃渣斗
84 浅绿色透明玻璃碗
85 宝蓝色透明玻璃碗
86 浅绿包透明玻璃盘
87 宝蓝色玻璃朝天耳炉
88 琥珀色透明玻璃碗
89 茶色透明玻璃盘

套玻璃
90 白套红玻璃双合瓶
91 自套红玻璃凤纹瓶
92 白套红玻璃瓶
93 白套红玻璃云龙纹玉壶春瓶
94 白套蓝玻璃龙凤纹直颈瓶
95 白套蓝玻璃蟠螭纹瓶
96 白套蓝玻璃花卉纹瓶
97 白套绿玻璃开光花卉纹瓶
98 豇豆红套蓝玻璃花蝶纹瓶
99 黄套红玻璃缠枝花卉纹盖豆
100 白套红玻璃缠花卉纹渣斗
101 白套蓝玻璃缠枝莲纹碗
102 白套红玻璃八卦梵纹撇口杯
103 白套蓝玻璃花卉寿字纹酒杯
104 白套红玻璃花卉寿字纹盘
105 黄套红玻璃荷花纹缸
106 黄套红玻璃云龙纹缸
107 白套红玻璃莲瓣纹钵
108 自套蓝玻璃缠枝菊花纹筒式炉
109 自套蓝玻璃花卉纹五挖
110 白套红玻璃花卉纹炉
111 白套红玻璃喜相逢朝耳炉
112 白套红玻璃缠枝花卉圆盒
113 白套蓝玻璃菊花纹圆盒
114 白套蓝玻璃花卉纹圆盒
115 黄套绿玻璃瓜叶式盒
116 白套红玻璃光素笔筒
117 白套红玻璃四季花卉纹水丞
118 白套红下班桃蝠纹水丞
119 白套绿玻璃纹水丞
120 蓝套绿玻璃螭纹水丞
121 白套红玻璃云蝠纹钵式水丞
122 白套红玻璃夔凤鼻烟壶
123 白套红玻璃水仙竹枝纹鼻烟壶
124 白套红玻璃鱼式鼻烟壶
125 白套蓝玻璃竹鹊图鼻烟壹
126 黄套绿玻璃蝈蝈豆荚鼻壶
127 天蓝套宝蓝玻璃葫芦式鼻烟壶
128 豇豆红套蓝玻璃花卉纹鼻烟壶
129 黑套红玻璃花卉纹鼻烟壶
130 白套红玻璃系纹瓶
131 白套红玻璃鱼藻纹橄榄式瓶
132 浅蓝套天蓝玻璃直颈瓶
133 天蓝套海蓝玻璃直颈瓶
134 淡绿套豆绿玻璃直颈瓶

玻璃胎画珐琅
135 玻璃胎画珐琅花蝶纹小瓶
136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纹瓶
137 玻璃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纹瓶
138 透明玻璃画珐琅四君子图水
139 玻璃胎画珐琅桃实纹鼻烟壶
140 玻璃胎画珐琅金地茭蓉花鼻烟壶
141 玻璃眙画珐琅蟪纹鼻烟壶
142 玻璃胎画珐琅仕女图鼻烟壶
143 玻璃胎画珐琅芙蓉花鼻烟壶(一对)
144 玻璃胎画珐琅瓜蝶纹葫芦式鼻烟壶
145 玻璃胎画珐琅西洋女子圈鼻烟壶
146 玻璃胎画珐琅西洋女子图鼻烟壶
147 玻璃眙画珐琅图案式花纹鼻烟壶

金星玻璃171
148 金星玻璃浮雕花卉纹盖瓶
149 金星玻璃浮雕花卉纹盖瓶
150 金星玻璃螭耳扁瓶
151 金星玻璃竹节桃式花播
152 金星玻璃式花插
153 金星玻璃佛手石榴花插
154 金星玻璃三羊开泰山子
155 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
156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
157 金星玻璃笔筒
158 金星玻璃梅花式笔掭
I59 金星玻璃葡萄叶式笔掭
160 金星玻璃秋叶式笔掭
161 金星玻璃弦纹墨床
162 金星玻璃如意
163 金星玻j噙画珐琅仕嫩佩
164 金星玻璃葫芦
165 金星玻璃猴
166 金星玻璃指环
167 金星玻璃扳指
168 金星玻璃鱼式磐
169 金星玻璃二甲传胪图鼻烟壶
170 黑色玻璃洒金星鼻烟壶
171 绿色玻璃洒金星鼻烟壶
172 洒金星玻璃葫芦式鼻烟壶
173 宝蓝色玻璃酒金星水丞
174 绿色玻璃酒金星水丞
175 红色玻璃洒金星水盂

其他玻璃201
176 搅玻璃马蹄式瓶
177 搅玻璃擞口瓶
178 缠丝玻璃瓶
179 缠丝玻璃网格纹碗
180 蓝色玻璃戗金花卉纹五供
181 天蓝色玻璃戗金缠枝花卉纹三式
182 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技花卉纹三式
183 透明玻璃戗金圆盘
184 透明玻璃戗金海棠式盘
I85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
186 透明玻璃戗金勺
187 透明玻璃戗金酒杯
188 仿玛瑙玻璃蕉叶纹三足花插
189 茶色透明玻璃磨花酒杯
190 透明玻璃磨花鱼藻纹盖碗
191 蓝色透明玻璃磨花酒杯
192 浅蓝色透明玻璃磨花酒杯
193 宝蓝色玻璃描金垂钓图鼻烟壹
I94 黄色玻璃雕桃实纹瓶
195 黄色玻璃雕兽面纹洗
196 紫红色玻璃浮雕荷花纹水丞
197 红色玻璃雕龙纹鼻烟壶
198 白色玻璃镂空双螭纹
199 点彩玻璃杯
200 黑地点赭色玻璃水丞
附求一 消康熙朝御制玻璃
附录二 清雍正朝的官造玻璃器
附录三 雍正皇帝与玻璃制品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古董收藏的智慧:从陶瓷到玉器的鉴赏与投资指南》 一本深入浅出的收藏百科,带您领略材质之美,洞悉市场玄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对传统艺术品和收藏领域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却往往因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而望而却步。我们深知,收藏绝非简单的“买进卖出”,它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学、材料学、美学与经济学的复杂艺术。《古董收藏的智慧:从陶瓷到玉器的鉴赏与投资指南》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它避开了对特定材料(如玻璃器)的详尽探讨,而是将视野放得更远、更广,聚焦于藏界中两大核心板块——陶瓷与玉器——的深度解析与实战指导。 本书并非简单的器物图录,而是一本面向所有严肃收藏爱好者、投资者以及博物馆专业人士的综合性工具书。我们致力于搭建一座从入门到精通的坚实桥梁,确保读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古玩市场时,能够凭借扎实的知识武装自己。 --- 第一部分:陶瓷的千年流光——从陶到瓷的演变与辨识 陶瓷,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本书用宏大的叙事结构,追溯了中国陶瓷自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粗犷稚拙,到宋代五大名窑的极简雅致,再到明清官窑的繁复绚丽的完整脉络。 第一章:基础篇——材料、窑变与技术解析 本章首先深入探讨了陶与瓷的本质区别,重点讲解了高岭土(瓷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决定最终釉色和胎质的关键因素。我们详细剖析了釉料的配方秘密,包括石灰釉、碱釉、铅釉的化学基础,以及不同时代釉料配比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了烧制出的光泽与手感。 窑炉结构与温度控制: 剖析龙窑、马蹄窑、馒头窑等不同窑炉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对气氛(氧化或还原焰)的控制,这是理解“窑变”现象的基石。例如,如何区分青釉中的“雨过天青”与真正的“雨中雪”色泽差异,其关键就在于还原气氛的精确掌握。 胎体的秘密: 教授读者如何通过放大镜观察胎土的颗粒结构、含铁量和淘洗精细度。从汉代的粗糙夹砂胎,到唐代南方的低白度瓷,再到元代景德镇的高白高直胎,胎体是鉴定年代和产地的“骨架”。 第二章:断代篇——历代名窑的风格特征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我们摒弃了笼统的描述,采用“特征比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阶段。 1. 唐代: 深入探讨唐三彩的低温铅釉特性,以及南越和北方青瓷的地域风格差异,特别指出唐代“类冰似玉”的邢窑白瓷的突破性意义。 2. 宋代五大名窑的精微区分: 汝窑的“香灰胎”与“蟹爪纹”开片;官窑的“紫口铁足”的成因与审美;哥窑的“金丝铁线”的交织原理;定窑的覆烧法及其带来的“泪痕”与“口沿无釉”特征;钧窑的铜元素致色原理。 3. 元明清的青花与彩瓷高峰: 重点剖析了元青花中的“苏麻离青”与“平等青”的色泽差异,以及永乐、宣德官窑的特征对比。在彩瓷方面,详述了明成化斗彩的“填色纤细”与清康熙五彩的“玻璃白”的工艺进步。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珐琅彩的复杂工艺和对西洋色彩的吸收,均有详尽的图文解析。 --- 第二部分:玉石的温润之道——从史前到近代的玉文化与鉴赏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德”与“礼”的象征意义。本书致力于揭示玉器收藏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工艺细节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玉石的本源——矿物学基础与“宝光”的秘密 收藏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半个矿物学家。本章从地质学角度切入,系统介绍了软玉(如和田白玉、青玉)与硬玉(翡翠)的晶体结构、密度和折射率差异。 沁色的科学解读: 摒弃传统鉴定中含糊不清的“沁入”,我们运用现代科学分析手段,解释了古代玉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如朱砂、石灰、铁锰离子)发生的置换反应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皮色”的层次感和渗透深度来判断其自然性。 “宝光”的形成: 详细阐述了玉石经过长期盘玩(人手油脂的渗透)和岁月打磨后,表面形成的一层由微观结构变化导致的特殊光泽——“贼光”与“宝光”的触觉和视觉区分标准。 第四章:玉器工艺的流变——雕刻技法与时代风格 玉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艺水平。本章聚焦于工具的演进对玉雕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1. 史前至先秦: 重点分析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钻孔技术”与“片状打磨”,这些工具限制了玉器的造型,形成了特定的“神秘符号”风格。 2. 汉代“汉八刀”: 深入解析汉代玉器对玉料的“因材就势”,其雕刻线宽且深,力求简洁、大气、富有力度,特别是对玉璧和玉璜的象征意义的考证。 3. 明清的“相石取巧”: 重点讲解了清代玉雕,特别是乾隆时期,对新疆和田玉的依赖,以及“相石”、“俏色”雕刻的成熟应用。如何区分清代宫廷玉器的精细入微与地方作坊的粗犷,在于对“包浆”和“工匠章法”的把握。 4. 翡翠的“赌石”与“色根”: 专门辟出章节讲解现代收藏家最关注的翡翠。从“地子”(底张)的通透度,到“色根”的自然分布,以及人工处理的“B货”、“C货”的鉴别方法,提供实用的市场避坑指南。 --- 第三部分:收藏投资的实战策略 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实践。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为收藏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市场应对策略。 第五章:市场环境与风险控制 真伪鉴别的多维度考察: 强调“眼学”必须结合“科技检测”。列举了在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通过声音(敲击声)、触感(温凉感)、气味(老坑玉的特殊气味)进行初步判断的方法。 投资组合的构建: 建议收藏家应分散风险,将资金配置于不同门类(例如,配置一定比例的明代官窑瓷片与宋代玉器残件),而非将所有筹码压在一类潜力不明的拍品上。 文化价值与价格锚定: 阐述了如何将历史文献、出土报告、重要展览记录等“文化背书”转化为实际的市场定价锚点,避免被过度炒作的“概念藏品”所误导。 《古董收藏的智慧》是献给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工艺之美的鉴赏家们的宝贵财富。它不是一本教人一夜暴富的秘籍,而是一部陪伴您在收藏道路上,步履坚实、目光清明的指路明灯。通过阅读此书,您将能够真正品味到历史沉淀在泥土与矿石中的万千气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读物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是源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厚度与哲学思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鉴赏指南或者收藏手册的浅薄之作,但事实证明,我错得离谱。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煽动性,他并未将玻璃器皿仅仅视为艺术品或古董,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社会变迁的载体。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玻璃在宗教仪式、宫廷生活乃至日常饮用中的角色转换的讨论,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某一章节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欧洲教堂彩色玻璃窗如何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对不识字的民众进行教化,那种将材料科学与神学巧妙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具启发性。再者,作者对“透明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也颇为高明,它不仅关乎物理属性,更关乎社会阶层、隐私与展示欲的微妙平衡。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之物,让阅读成为一次心灵的深度洗礼,远超乎对器物本身的关注。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斑驳、流光溢彩的奇幻世界。书页间流淌出的,是对古代手工艺的深沉敬意与细腻观察。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沉默的、却又无声诉说着历史与文明的玻璃制品。我尤其欣赏那种近乎于考古发掘般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器皿的纹理、色彩的细微变化,乃至其可能的使用场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玻璃制作工艺的演变,如威尼斯穆拉诺岛的精湛技艺,或是古埃及的冶炼配方,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详尽描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玻璃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光线、化学与人类创造力的史诗。读完后,我对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玻璃器皿,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而是凝固的历史瞬间,是工匠精神的永恒见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也有对某一件孤例的微观剖析,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满足。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的钥匙。它的论述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玻璃器皿”这个主题的固有认知。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现代玻璃艺术的探讨,那部分内容展示了材料是如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纯粹地成为思想表达的媒介。作者详尽描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玻璃的延展性、反射性和穿透性,挑战观众对空间和现实的传统认知。例如,他们如何利用光线的折射制造出视觉上的错觉,或者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处理来表达反工业化的情绪。这种对当代艺术思潮的精准把握,与前面追溯古代起源的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话,构建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完整知识链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看透”事物,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泽和形状,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工艺、历史、哲学以及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我指的是内容本身的组织结构,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或地理区域进行机械的划分,而是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走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转角遇到惊喜。例如,某一页可能在讲述波西米亚水晶的切割技术,下一页可能就跳跃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玻璃材料的应用,但两者之间却通过某种抽象的美学原则或技术挑战被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跳跃式的叙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迫使我不断地进行联想和知识建构。作者的文字风格极为老练,夹杂着恰到好处的幽默和无可挑剔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轻松入门,而专家也能从中寻得值得玩味之处。这种平衡感,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接受度完美融合,实属难得。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简直是一部关于“光与形”的百科全书,但它的核心驱动力明显不是单纯的器物罗列,而是对“人”的关注。作者非常擅长从一件器物的“缺陷”或“不完美”中挖掘出故事。例如,对早期吹制玻璃时出现的内部气泡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技术不成熟的标志,更是当时工匠们在与高温、熔融物质搏斗时留下的“指纹”。书中有段描述某个罗马时期的小玻璃瓶,其底部的厚度不均,作者由此推断出当时工匠可能因光线不足而产生的操作失误,这种将人类的局限性投射到无生命物体上的细腻观察,让我深感共鸣。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精美的艺术品,其背后也凝聚着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坚持。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视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材料史变得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张力,让人读来不忍释卷,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创造者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本书很适合古玩收藏者。赞~~~~~~~

评分

内容不错,没想到那么早以前的玻璃工艺就可以做到如此程度,现在的反而很多没有了那么中华底蕴而显得不伦不类。

评分

很好,很漂亮,很喜欢。

评分

很好,很漂亮,很喜欢。

评分

收藏故宫

评分

不错的选择不错的选择不错的选择

评分

我很喜欢这个作者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玩收藏,想了解多些这方面知识。

评分

本书很适合古玩收藏者。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