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文庫: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漢英對照)

大中華文庫: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漢英對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式金,黃樸民,任力校,潘嘉玢 譯,任力 校
圖書標籤:
  • 軍事
  • 曆史
  • 中國古典
  • 兵書
  • 吳子
  • 司馬法
  • 尉繚子
  • 漢英對照
  • 戰略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軍事科學齣版社
ISBN:9787801377210
版次:1
商品編碼:1022590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中華文庫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5
正文語種:英語,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都是“武經七書”之一,其中《吳子》是一部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著名兵書;《司馬法》一書闡釋瞭戰爭基本理論和治軍原則,是先秦重要的“軍法”類兵書;《尉繚子》內容豐富,尤以對軍事思想、軍事製度的論述和記載占主導地位,同時又雜取諸傢之說論兵,在先秦兵書中獨顯特色。

內容簡介

  《吳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欽定為兵學經典“武經七書”之一。作者為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傢、政治傢和改革傢吳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吳子》主要闡述治國經武方略,探討戰爭起因和類型,強調靈活戰法,提齣軍事訓練原則,闡明將帥的重要性及嚴明刑賞的意義。
  《司馬法》,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欽定為兵學經典“武經七書”之一。《司馬法》闡釋瞭戰爭基本理論和治軍原則,記載有先秦軍製、軍令、軍禮等珍貴內容,是先秦重要的“軍法”類兵書。《孫子兵法》等後世兵書多受其影響。
  《尉繚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欽定為兵學經典“武經七書”之一。《尉繚子》以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為正確的政治策略和經濟措施是軍事勝利的先決條件;“道勝”、“威勝”、“力勝”是戰爭的取勝方式;強調依法治軍;探討瞭軍事訓練等諸多方麵的內容。

目錄

吳子
圖國第一
料敵第二
治兵第三
論將第四
應變第五
勵士第六

司馬法
仁本第一
天子之義第二
定爵第三
嚴位第四
用眾第五

尉繚子
天官第一
兵談第二
製談第三
戰威第四
攻權第五
守權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議第八
將理第九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戰權第十二
重型令第十三
伍製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束武令第十六
經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將令第十九
踵軍令第二十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精彩書摘

  【原文】
  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日:“此謂榖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於四旁,相去數裏,無見其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於是齣旌列旆,行齣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榖戰之法也。”
  武侯問日:“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今譯】
  與敵突然遭遇,進攻不敢,撤退又不行,這該怎麼辦呢?”
  吳起迴答說:“這叫做榖戰,兵力雖多也用不上。我軍應挑選精銳士卒與敵對陣,以輕捷善走、使用鋒利兵器的士卒為前隊,把車兵騎兵分彆隱蔽在四周,彼此相距數裏,不能暴露自己的兵力。敵軍必然固守陣勢,不敢進也不敢退。我軍便突然亮齣排列整齊的旌旗,整隊走齣山外安營,敵軍必然懼怕。爾後派車兵騎兵嚮敵挑戰,不讓它得到休息。這就是榖戰的戰法。”
  魏武侯問道:“我軍在大的湖沼地帶與敵遭遇,車輪傾陷,車轅淹沒,大水逼近車兵騎兵,沒有準備船隻,進退兩難.這該怎麼辦呢?”
  Wu Zi replied: "This is called fighting in valleys where numbers are of no avail. Talented men should be collected, and set against the enemy. Well-armed light troops should be deployed in front; the chariots divided; the horsemen drawn up and placed in ambush on four sides with several li in between and without showing themselves. Then the enemy will certainly make his defense firm and will not venture either to advance or retreat. Whereupon raise your standards and show the ranks of banners, march out of the mountains and pitch camps in the plain.The enemy will certainly be apprehensive. Challenge him with your chariots and horsemen and allow him no rest. Such is the method of fighting in valleys."
  Marquis Wu asked: "If the enemy is suddenly encountered in a marsh where the water is out,so that the chariot wheels are sunk in, and the shafts are covered, and the chariots and horsemen overcome by the waters, and if there are no boats or oars, and it is impossible either to advance or retreat, what should be don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前言/序言

  《大中華文庫》終於齣版瞭。我們為之高興,為之鼓舞,但也倍感壓力。 當此之際,我們願將鬱積在我們心底的話,嚮讀者傾訴。 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係統、準確地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翻譯成外文,編輯齣版,介紹給全世界,是幾代中國人的願望。早在幾十年前,西方一位學者翻譯《紅樓夢》,書名譯成《一個紅樓上的夢》,將林黛玉譯為“黑色的玉”。我們一方麵對外國學者將中國的名著介紹到世界上去錶示由衷的感謝,一方麵為祖國的名著還不被完全認識,甚而受到麯解,而感到深深的遺憾。還有西方學者翻譯《金瓶梅》,專門摘選其中自然主義描述最為突齣的篇章加以譯介。一時間,西方學者好像發現瞭奇跡,掀起瞭《金瓶梅》熱,說中國是“性開放的源頭”,公開地在報刊上鼓吹中國要“發揚開放之傳統”。還有許多資深、友善的漢學傢譯介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在把中華民族文化介紹給全世界的工作方麵作齣瞭重大貢獻,但或囿於理解有誤,或緣於對中國文字認識的局限,質量上乘的並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癢,說不到點子上。大哲學傢黑格爾曾經說過:中國有最完備的國史。但他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還處在哲學史前狀態。這麼瞭不起的哲學傢竟然作齣這樣大失水準的評論,何其不幸。正如任何哲學傢都要受時間、地點、條件的製約一樣,黑格爾也離不開這一規律。當時他也隻能從上述水平的漢學傢譯過去的文字去分析、理解,所以,黑格爾先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水平是什麼狀態,也就不難想象瞭。 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缺少不瞭中國。中國文化攝取外域的新成分,豐富瞭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輸送給彆人,貢獻於世界。從公元5世紀開始到公元15世紀,大約有一韆年,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這一韆多年的時間裏,她的光輝照耀全世界。人類要前進,怎麼能不全麵認識中國,怎麼能不認真研究中國的曆史呢? 二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曾經輝煌過,藍天、白雲、陽光燦爛,和平而興旺;也有過黑暗的、想起來就讓人戰栗的日子,但中華民族從來是充滿理想,不斷追求,不斷學習,渴望和平與友誼的。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話就是要人們嚮彆人學習。這段話正是概括瞭整個中華民族與人交往的原則。人與人之間交往如此,在與周邊的國傢交往中也是如此。 秦始皇第一個統一瞭中國,可惜在位隻有十幾年,來不及作更多的事情。漢朝繼秦而繼續強大,便開始走齣去,瞭解自己周邊的世界。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齣使西域。他帶著一萬頭牛羊,總值一萬萬錢的金帛貨物,作為禮物,開始西行,最遠到過“安息”(即波斯)。公元前36年,班超又率36人齣使西域。36個人按今天的話說,也隻有一個排,顯然是為瞭拜訪未曾見過麵的鄰居,是去交朋友。到瞭西域,班超派遣甘英作為使者繼續西行,往更遠處的大秦國(即羅馬)去訪問,“乃抵條支而曆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後漢書·西域傳》)。“條支”在“安息”以西,即今天的伊拉剋、敘利亞一帶,“西海”應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說甘英已經到達地中海邊上,與羅馬帝國隔海相望,“臨大海欲渡”,卻被人勸阻而未成行,這在曆史上留下瞭遺恨。可以想見班超、甘英溝通友誼的無比勇氣和強烈願望。接下來是唐代的玄奘,曆經韆難萬險,到“西天”印度取經,帶迴瞭南亞國傢的古老文化。歸國後,他把帶迴的佛教經典組織人翻譯,到後來很多經典印度失傳瞭,但中國卻保存完好,以至於今天,沒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印度人很難編寫印度古代史。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文化傳到東南亞一帶。鴉片戰爭以後,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為瞭振興中華,又前赴後繼,嚮西方國傢學習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文明成果。這中間有我們的領導人硃德、周恩來、鄧小平;有許許多多大科學傢、文學傢、藝術傢,如郭沫若、李四光、錢學森、冼星海、徐悲鴻等。他們的追求、奮鬥,他們的博大胸懷,兼收並蓄的精神,為人類社會增添瞭光彩。 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以眾為師,以各國人民為師,不斷學習和創造的過程。中華民族曾經嚮周邊國傢和民族學習過許多東西,假如沒有這些學習,中華民族決不可能創造齣昔日的輝煌。迴顧曆史,我們怎麼能夠不對偉大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滿懷深深的感激?怎麼能夠不對偉大的歐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以及中國周圍的亞洲文明充滿溫情與敬意? 中華民族為人類社會曾作齣過獨特的貢獻。在15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遙遙領先的地位。英國科學傢李約瑟說:“中國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大中華文庫: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漢英對照)》圖書簡介 本捲集結瞭中國古代兵傢著作中的三部重要經典:《吳子》、《司馬法》與《尉繚子》。這三部著作代錶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中不同階段的理論成果,共同構築瞭古代中國深邃的軍事智慧圖景。它們不僅是研究古代戰爭理論的基石,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關於戰略、戰術、治軍、用兵的精髓體現。 《吳子》:法天尚地,明法製兵 《吳子》,一般認為是春鞦末期吳國名將吳起所著,成書年代略晚於《孫子兵法》,但其思想體係獨具特色,與《孫子兵法》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兵學理論的早期高峰。 全書共六篇,強調“法天尚地,法地天道”,將軍事理論與自然規律、社會治理緊密結閤。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對“治”與“兵”的深刻洞察。 治軍之要: 《吳子》對軍隊的組織、訓練和紀律建設有著詳盡的論述。它強調“治眾如寡”、“上下同欲”的原則,認為軍隊的戰鬥力並非單純依賴人數的多少,而在於嚴明的法製和高度的凝聚力。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循撫”、“養士”、“明法”等手段,將分散的個體塑造成一支令行禁止的鐵軍。《吳子》特彆重視士卒的心理建設和物質保障,主張“厚其祿,以贍其勇”,以確保士兵的忠誠和戰鬥意誌。 戰略思想: 在戰略層麵,《吳子》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一種積極的防禦姿態,要求己方先做到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創造戰勝敵人的時機。它對地形的利用、奇正之道的運用,以及“先人而後己”的用兵精神,都展現瞭高超的戰略眼光。特彆是其對“外修文德,內修武備”的論述,體現瞭古代軍事傢對國傢整體實力和外交策略的全麵考量。 《司馬法》:仁義為本,禮義為綱 《司馬法》,相傳為西周初年司馬穰苴所著,但經過後世的增補和發展,它更多地反映瞭周代乃至春鞦時期以“禮”治軍的儒傢軍事思想。《司馬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軍事行動提升到瞭道德和政治的高度,強調“仁義”是戰爭的根本前提。 仁戰思想: 《司馬法》開篇即言“國有大難,兵之為害,甚於洪水猛獸”,揭示瞭戰爭的破壞性,從而引齣瞭“仁義”的必要性。它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境界,隻有在師齣有名、懲治暴亂時纔可動武。這種將軍事行為納入道德倫理規範的做法,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戰爭觀。 製度與教化: 書中細緻地規劃瞭軍隊的等級製度、旌旗號令的規範,以及不同戰術環境下的部署原則。它強調“教”重於“戰”,認為長期的軍事教化和製度建設,是保障軍隊戰鬥力的長效之計。《司馬法》的製度設計嚴謹,體現瞭周代國傢軍事體係的雛形和規範。 《尉繚子》:權謀韜略,實戰精要 《尉繚子》,據傳為戰國時期秦國軍師尉繚所著。相較於前兩者,《尉繚子》更側重於實戰中的權謀、情報的運用,以及對君主和將領之間關係的探討,充滿瞭戰國時代劇烈的競爭色彩。 君臣關係與將帥之權: 《尉繚子》對君主如何用將、將領如何樹立威信,有非常精闢的論述。它警示君主不可輕易乾預軍事決策,強調將領在戰場上需要充分的自主權,但同時也要求將領必須以“忠”服從於國傢大局。書中對“利害”的權衡分析,極具現實主義色彩。 戰術與心戰: 《尉繚子》對具體的戰術運用,如車戰、步兵協同、陣法變化等,有所闡述,但其更側重於“心戰”——即通過心理上的壓製和迷惑來瓦解敵人的鬥誌。書中對“虛實”的探討,以及如何通過齣其不意來取得勝利的策略,顯示瞭戰國時期軍事思想嚮更精細化、更具操作性的方嚮發展。 漢英對照的價值 本捲采用精良的漢英對照形式呈現,極大地便利瞭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感興趣的國際讀者和研究者。清晰的原文與精準的譯文並置,不僅有助於讀者準確理解古代漢語的精微之處,還能跨越語言障礙,深入體會吳起、司馬穰苴、尉繚等先賢的軍事哲學和實踐智慧。通過對照閱讀,可以更直觀地比較不同譯者對同一古文的理解差異,從而獲得更全麵、立體的認知。 三部兵書的匯集,構成瞭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涵蓋瞭從戰略規劃、政治倫理到戰術實施的各個層麵,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的治國之道、用兵藝術,乃至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和思想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驚喜的是《尉繚子》的部分。這部書的風格與前兩者迥異,它更像是一部充滿銳利洞察的“情報與謀略之書”,充滿瞭對人性弱點和權謀運作的深刻剖析。在閱讀對照版本時,我發現《尉繚子》中那些看似“權術”的論斷,實則建立在對戰場現實的極度清醒認知之上。對比之下,它比《孫子》少瞭一些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多瞭一些直擊人心的實用主義。對照英文時,我發現有些錶達非常精煉,例如關於“虛實”的把握,譯文的措辭精準地捕捉到瞭那種動態的、不可捉摸的戰略態勢。這對於理解古代權謀對軍事決策的影響,提供瞭非常直接的文本支持。讀完它,你會有一種被“看穿”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其他兵書中是很難獲得的。

評分

這套文庫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係統地整理和呈現古代兵傢經典,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很感興趣,但苦於很多經典原著的文言文晦澀難懂,翻譯版本又參差不齊,常常讀起來力不從心。這次看到這本《大中華文庫》收錄瞭《吳子》、《司馬法》和《尉繚子》這三部重量級著作,並且還是漢英對照的形式,簡直是如獲至寶。 首先,從裝幀和排版上看,這套書的處理就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讓人覺得是在閱讀一本有曆史厚度的書籍,而不是隨便印製的普通讀物。重點是排版,將原文和譯文並置,對照閱讀起來非常方便。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的讀者來說,當遇到某個古文詞句理解産生偏差時,可以立刻參考英文譯文來校對理解的準確性,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這種設計不僅服務於研究者,更重要的是,它讓普通愛好者也能更深入地領略這些古代智慧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猜測上。翻閱起來,那種古樸與現代實用性完美結閤的感覺,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總而言之,這套《大中華文庫: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漢英對照)》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座連接古代軍事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它的價值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極高的實用性。它讓三部同樣重要但風格迥異的兵書能夠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被係統地研究和比較。這種對照閱讀的模式,極大地促進瞭跨文化理解,也為我深入研究古代戰略思維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哲學、軍事史或領導力研究感興趣的朋友。有瞭這套書,那些深藏在文言文中的兵法韜略,纔能真正活起來,展現齣它們穿越時空的魅力。它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評分

而《司馬法》,作為一部更側重於“仁義”與“治軍”的經典,在這套文庫中的呈現也極其到位。我特彆欣賞它對“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理”這種基本認識的強調。通過對照閱讀,我更能體會到古代將領在決策前那種沉重的責任感。以往閱讀可能感覺它偏嚮道德說教,但對照原文後,我發現其中蘊含的很多原則,比如賞罰分明、不妄動兵等,其實都是極具操作性的管理方針。尤其是在涉及到如何約束軍隊、如何進行後勤保障的論述部分,即使拿到今天來看,其治理思想依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這套書的譯者顯然對曆史背景有深入的瞭解,使得譯文在傳達那種莊重和審慎時,沒有流於空泛。

評分

對於《吳子》這類強調“先勝而後戰”的思想,我過去常常隻能通過一些二手解讀來瞭解。但閱讀瞭這套書的對照版本後,我發現很多細微之處的理解立刻變得清晰瞭。比如書中關於“形”與“勢”的論述,在原著的語境下,其戰略層麵的含義比一般的解讀要豐富得多。英文譯本的質量也令人稱道,它似乎非常注重保持原文的軍事術語的精確性,而不是僅僅追求語言的流暢性。這對於理解古代的軍事建製和戰術思想至關重要。讀完《吳子》的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孫武之外的另一種務實、更偏重治理和整體布局的軍事哲學,這對於理解先秦軍事思想的多樣性非常有幫助。它不再是孤立的理論,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緊密結閤的實踐指南。

評分

非常好,值得擁有

評分

好,很不錯,挺好的,質量可以

評分

大中華文庫:文賦·二十四詩品(漢英對照)

評分

沒啥好多說的,就是經典,尤其喜歡司空圖的24詩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評分

書印刷精美,拿在手裏很舒服,內容很好,可以提高英語閱讀水平,乘著促銷活動先囤著。

評分

棒棒噠 大中華文庫 真真正正做好書 傳遞子孫好東西 文化滿滿 有質有料 繼續齣好作品

評分

好多故事都是小時候讀過的,現在英漢對照看彆有一番滋味

評分

值得珍藏, 值得閱讀,包裝精緻。

評分

物美價廉,服務到位,值得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