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库: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汉英对照)

大中华文库: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式金,黄朴民,任力校,潘嘉玢 译,任力 校
图书标签:
  • 军事
  • 历史
  • 中国古典
  • 兵书
  • 吴子
  • 司马法
  • 尉缭子
  • 汉英对照
  • 战略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ISBN:9787801377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59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中华文库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正文语种:英语,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都是“武经七书”之一,其中《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著名兵书;《司马法》一书阐释了战争基本理论和治军原则,是先秦重要的“军法”类兵书;《尉缭子》内容丰富,尤以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的论述和记载占主导地位,同时又杂取诸家之说论兵,在先秦兵书中独显特色。

内容简介

  《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作者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吴子》主要阐述治国经武方略,探讨战争起因和类型,强调灵活战法,提出军事训练原则,阐明将帅的重要性及严明刑赏的意义。
  《司马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阐释了战争基本理论和治军原则,记载有先秦军制、军令、军礼等珍贵内容,是先秦重要的“军法”类兵书。《孙子兵法》等后世兵书多受其影响。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尉缭子》以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认为正确的政治策略和经济措施是军事胜利的先决条件;“道胜”、“威胜”、“力胜”是战争的取胜方式;强调依法治军;探讨了军事训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目录

吴子
图国第一
料敌第二
治兵第三
论将第四
应变第五
励士第六

司马法
仁本第一
天子之义第二
定爵第三
严位第四
用众第五

尉缭子
天官第一
兵谈第二
制谈第三
战威第四
攻权第五
守权第六
十二陵第七
武议第八
将理第九
原官第十
治本第十一
战权第十二
重型令第十三
伍制令第十四
分塞令第十五
束武令第十六
经卒令第十七
勒卒令第十八
将令第十九
踵军令第二十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下第二十四

精彩书摘

  【原文】
  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日:“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武侯问日:“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今译】
  与敌突然遭遇,进攻不敢,撤退又不行,这该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这叫做谷战,兵力虽多也用不上。我军应挑选精锐士卒与敌对阵,以轻捷善走、使用锋利兵器的士卒为前队,把车兵骑兵分别隐蔽在四周,彼此相距数里,不能暴露自己的兵力。敌军必然固守阵势,不敢进也不敢退。我军便突然亮出排列整齐的旌旗,整队走出山外安营,敌军必然惧怕。尔后派车兵骑兵向敌挑战,不让它得到休息。这就是谷战的战法。”
  魏武侯问道:“我军在大的湖沼地带与敌遭遇,车轮倾陷,车辕淹没,大水逼近车兵骑兵,没有准备船只,进退两难.这该怎么办呢?”
  Wu Zi replied: "This is called fighting in valleys where numbers are of no avail. Talented men should be collected, and set against the enemy. Well-armed light troops should be deployed in front; the chariots divided; the horsemen drawn up and placed in ambush on four sides with several li in between and without showing themselves. Then the enemy will certainly make his defense firm and will not venture either to advance or retreat. Whereupon raise your standards and show the ranks of banners, march out of the mountains and pitch camps in the plain.The enemy will certainly be apprehensive. Challenge him with your chariots and horsemen and allow him no rest. Such is the method of fighting in valleys."
  Marquis Wu asked: "If the enemy is suddenly encountered in a marsh where the water is out,so that the chariot wheels are sunk in, and the shafts are covered, and the chariots and horsemen overcome by the waters, and if there are no boats or oars, and it is impossible either to advance or retreat, what should be don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前言/序言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鼓舞,但也倍感压力。 当此之际,我们愿将郁积在我们心底的话,向读者倾诉。 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早在几十年前,西方一位学者翻译《红楼梦》,书名译成《一个红楼上的梦》,将林黛玉译为“黑色的玉”。我们一方面对外国学者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世界上去表示由衷的感谢,一方面为祖国的名著还不被完全认识,甚而受到曲解,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还有西方学者翻译《金瓶梅》,专门摘选其中自然主义描述最为突出的篇章加以译介。一时间,西方学者好像发现了奇迹,掀起了《金瓶梅》热,说中国是“性开放的源头”,公开地在报刊上鼓吹中国要“发扬开放之传统”。还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但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么了不起的哲学家竟然作出这样大失水准的评论,何其不幸。正如任何哲学家都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一样,黑格尔也离不开这一规律。当时他也只能从上述水平的汉学家译过去的文字去分析、理解,所以,黑格尔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水平是什么状态,也就不难想象了。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缺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摄取外域的新成分,丰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公元15世纪,大约有一千年,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光辉照耀全世界。人类要前进,怎么能不全面认识中国,怎么能不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呢? 二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曾经辉煌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平而兴旺;也有过黑暗的、想起来就让人战栗的日子,但中华民族从来是充满理想,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渴望和平与友谊的。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就是要人们向别人学习。这段话正是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此,在与周边的国家交往中也是如此。 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可惜在位只有十几年,来不及作更多的事情。汉朝继秦而继续强大,便开始走出去,了解自己周边的世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带着一万头牛羊,总值一万万钱的金帛货物,作为礼物,开始西行,最远到过“安息”(即波斯)。公元前36年,班超又率36人出使西域。36个人按今天的话说,也只有一个排,显然是为了拜访未曾见过面的邻居,是去交朋友。到了西域,班超派遣甘英作为使者继续西行,往更远处的大秦国(即罗马)去访问,“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在“安息”以西,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西海”应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说甘英已经到达地中海边上,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临大海欲渡”,却被人劝阻而未成行,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恨。可以想见班超、甘英沟通友谊的无比勇气和强烈愿望。接下来是唐代的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印度取经,带回了南亚国家的古老文化。归国后,他把带回的佛教经典组织人翻译,到后来很多经典印度失传了,但中国却保存完好,以至于今天,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人很难编写印度古代史。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又前赴后继,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这中间有我们的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有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郭沫若、李四光、钱学森、冼星海、徐悲鸿等。他们的追求、奋斗,他们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精神,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光彩。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华民族曾经向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过许多东西,假如没有这些学习,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创造出昔日的辉煌。回顾历史,我们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满怀深深的感激?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以及中国周围的亚洲文明充满温情与敬意? 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曾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大中华文库: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汉英对照)》图书简介 本卷集结了中国古代兵家著作中的三部重要经典:《吴子》、《司马法》与《尉缭子》。这三部著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共同构筑了古代中国深邃的军事智慧图景。它们不仅是研究古代战争理论的基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战略、战术、治军、用兵的精髓体现。 《吴子》:法天尚地,明法制兵 《吴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吴国名将吴起所著,成书年代略晚于《孙子兵法》,但其思想体系独具特色,与《孙子兵法》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早期高峰。 全书共六篇,强调“法天尚地,法地天道”,将军事理论与自然规律、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对“治”与“兵”的深刻洞察。 治军之要: 《吴子》对军队的组织、训练和纪律建设有着详尽的论述。它强调“治众如寡”、“上下同欲”的原则,认为军队的战斗力并非单纯依赖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严明的法制和高度的凝聚力。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循抚”、“养士”、“明法”等手段,将分散的个体塑造成一支令行禁止的铁军。《吴子》特别重视士卒的心理建设和物质保障,主张“厚其禄,以赡其勇”,以确保士兵的忠诚和战斗意志。 战略思想: 在战略层面,《吴子》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姿态,要求己方先做到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创造战胜敌人的时机。它对地形的利用、奇正之道的运用,以及“先人而后己”的用兵精神,都展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特别是其对“外修文德,内修武备”的论述,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国家整体实力和外交策略的全面考量。 《司马法》:仁义为本,礼义为纲 《司马法》,相传为西周初年司马穰苴所著,但经过后世的增补和发展,它更多地反映了周代乃至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儒家军事思想。《司马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军事行动提升到了道德和政治的高度,强调“仁义”是战争的根本前提。 仁战思想: 《司马法》开篇即言“国有大难,兵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揭示了战争的破坏性,从而引出了“仁义”的必要性。它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境界,只有在师出有名、惩治暴乱时才可动武。这种将军事行为纳入道德伦理规范的做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观。 制度与教化: 书中细致地规划了军队的等级制度、旌旗号令的规范,以及不同战术环境下的部署原则。它强调“教”重于“战”,认为长期的军事教化和制度建设,是保障军队战斗力的长效之计。《司马法》的制度设计严谨,体现了周代国家军事体系的雏形和规范。 《尉缭子》:权谋韬略,实战精要 《尉缭子》,据传为战国时期秦国军师尉缭所著。相较于前两者,《尉缭子》更侧重于实战中的权谋、情报的运用,以及对君主和将领之间关系的探讨,充满了战国时代剧烈的竞争色彩。 君臣关系与将帅之权: 《尉缭子》对君主如何用将、将领如何树立威信,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它警示君主不可轻易干预军事决策,强调将领在战场上需要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求将领必须以“忠”服从于国家大局。书中对“利害”的权衡分析,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战术与心战: 《尉缭子》对具体的战术运用,如车战、步兵协同、阵法变化等,有所阐述,但其更侧重于“心战”——即通过心理上的压制和迷惑来瓦解敌人的斗志。书中对“虚实”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出其不意来取得胜利的策略,显示了战国时期军事思想向更精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方向发展。 汉英对照的价值 本卷采用精良的汉英对照形式呈现,极大地便利了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感兴趣的国际读者和研究者。清晰的原文与精准的译文并置,不仅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古代汉语的精微之处,还能跨越语言障碍,深入体会吴起、司马穰苴、尉缭等先贤的军事哲学和实践智慧。通过对照阅读,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不同译者对同一古文的理解差异,从而获得更全面、立体的认知。 三部兵书的汇集,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涵盖了从战略规划、政治伦理到战术实施的各个层面,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用兵艺术,乃至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文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系统地整理和呈现古代兵家经典,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很感兴趣,但苦于很多经典原著的文言文晦涩难懂,翻译版本又参差不齐,常常读起来力不从心。这次看到这本《大中华文库》收录了《吴子》、《司马法》和《尉缭子》这三部重量级著作,并且还是汉英对照的形式,简直是如获至宝。 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套书的处理就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是在阅读一本有历史厚度的书籍,而不是随便印制的普通读物。重点是排版,将原文和译文并置,对照阅读起来非常方便。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当遇到某个古文词句理解产生偏差时,可以立刻参考英文译文来校对理解的准确性,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种设计不仅服务于研究者,更重要的是,它让普通爱好者也能更深入地领略这些古代智慧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猜测上。翻阅起来,那种古朴与现代实用性完美结合的感觉,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而《司马法》,作为一部更侧重于“仁义”与“治军”的经典,在这套文库中的呈现也极其到位。我特别欣赏它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理”这种基本认识的强调。通过对照阅读,我更能体会到古代将领在决策前那种沉重的责任感。以往阅读可能感觉它偏向道德说教,但对照原文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的很多原则,比如赏罚分明、不妄动兵等,其实都是极具操作性的管理方针。尤其是在涉及到如何约束军队、如何进行后勤保障的论述部分,即使拿到今天来看,其治理思想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这套书的译者显然对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使得译文在传达那种庄重和审慎时,没有流于空泛。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大中华文库: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汉英对照)》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座连接古代军事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它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高的实用性。它让三部同样重要但风格迥异的兵书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被系统地研究和比较。这种对照阅读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也为我深入研究古代战略思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史或领导力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有了这套书,那些深藏在文言文中的兵法韬略,才能真正活起来,展现出它们穿越时空的魅力。它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对于《吴子》这类强调“先胜而后战”的思想,我过去常常只能通过一些二手解读来了解。但阅读了这套书的对照版本后,我发现很多细微之处的理解立刻变得清晰了。比如书中关于“形”与“势”的论述,在原著的语境下,其战略层面的含义比一般的解读要丰富得多。英文译本的质量也令人称道,它似乎非常注重保持原文的军事术语的精确性,而不是仅仅追求语言的流畅性。这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建制和战术思想至关重要。读完《吴子》的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孙武之外的另一种务实、更偏重治理和整体布局的军事哲学,这对于理解先秦军事思想的多样性非常有帮助。它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指南。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是《尉缭子》的部分。这部书的风格与前两者迥异,它更像是一部充满锐利洞察的“情报与谋略之书”,充满了对人性弱点和权谋运作的深刻剖析。在阅读对照版本时,我发现《尉缭子》中那些看似“权术”的论断,实则建立在对战场现实的极度清醒认知之上。对比之下,它比《孙子》少了一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多了一些直击人心的实用主义。对照英文时,我发现有些表达非常精炼,例如关于“虚实”的把握,译文的措辞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动态的、不可捉摸的战略态势。这对于理解古代权谋对军事决策的影响,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文本支持。读完它,你会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其他兵书中是很难获得的。

评分

大中华文库,三国演义,汉英对照。

评分

字迹清晰。书香。是正版。和书店一样。便宜一半。

评分

喻世明言还没有收,因为没参加活动。

评分

世说新语(汉英对照)(套装全2卷)

评分

物美价廉,服务到位,值得推荐

评分

书质量很好,有活动的时候赶紧下手,很满意的一次购物,快递小哥,服务很周到,满分!

评分

三国志,中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好贵呀。

评分

书确实不错,找了很久,希望把他找全。好好学习。

评分

对于书很满意,特别是纸张,没有那么白的刺眼,温和的黄色,一分价格一分货,这个是同样书里价格最高的,而且高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