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地方精英与地方政治
第一节 地方官府的财政窘境
一 江南——元帝国的财赋基础
二 地方官府的财政窘境
三 官廨修造与民间力量对官府的支持
第二节 地方精英与官员施政
一 官员“五事”与精英咨政
二 精英对民众利益的维护
第三节 平讼——地方精英与乡里秩序
一 民风好讼
二 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
三 民事调解背后的现实因素
第四节 地方精英与义兵武装
一 宋元易代
二 地方精英归附新朝
三 元末动乱与义兵武装
四 地方义兵武装的分析
五 义兵武装与元明易代
第二章 地方精英与公共设施兴造
第一节 大型基础设施的修建
一 海堤的修筑
二 修筑城池
第二节 中小型基础设施的修建
一 修桥
二 筑路
三 地方精英修建基础设施的动因
第三节 精英与农田水利建设
一 元代的农田水利情况
二 精英力量参与水利设施兴修
第三章 赈荒与恤贫——地方精英社会责任的体现
第一节 赈恤灾荒
一 官方的赈灾活动
二 政府引导的民间被动赈灾
三 精英力量主动赈灾
四 元代精英赈灾活动的特点及背景分析
第二节 周济贫穷
一 元代民众的贫困原因
二 地方精英对民众的日常周济
第四章 地方精英与地方教育
第一节 地方精英对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一 地方官学
二 书院
三 义学
第二节 钱粮——学校运转的基础
一 庆元路官学的学产
二 地方精英支持学校建设
第三节 元代的义学
一 元代义学的整体情况
二 元代义学的作用
第五章 地方精英与宗族
第一节 宋元宗族制度的变化发展
一 隋唐以降宗族制度的变化
二 宋元宗族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地方精英与元代宗族
一 义田、义庄
二 宗族义学
三 宗族与家礼
第六章 耆老与元代社会
第一节 元代社会的尊老风气
一 对老年人的礼遇
二 对老年人的刑罚照顾
三 对老年人口的救济
四 对老年人口的社会倚重
五 提倡孝敬老人
第二节 耆老与元代基层社会的控制
一 耆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互动
二 耆老与地方事务
三 耆老对民情民意的反映
四 耆老在基层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不仅海盐如此,其他沿海地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绍兴路余姚州,“北枕大海,其地日兰风,东山、开元、孝义、云柯、海川、上林者,皆潮汐之所争也”。所处地理位置不佳,使余姚时常受到潮水威胁,因此堤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自宋开始,地方政府就不断修筑海堤,“庆历七年,知县事谢景初自云柯至上林为堤二万八千尺。庆元二年,知县事施宿自上林至兰风为堤四万二千余尺,其中石堤四,计五千七百尺,余尽累土耳”。我们注意到,宋代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引入民间力量来承担对海堤的修缮维护了,“施令以土累者易败,当每岁劝民集财,乃请于其上之人,置堤田二千亩,以得于田者时其败而治之”。这说明,海堤的维护费用主要来自堤田收入,堤田的设置者不是官,而是民众之中财富居“上之人”,即是富民,他们承担着几乎全部修治费用。尽管如此,由于海堤多为累土,面对凶猛的海潮依然显得十分脆弱,“宝庆中,民沦于海者殆百家,土堤虽谨治不足恃也”。入元之后,余姚由县升为州,本来“州视县得展其所为,然未有能除民所甚病者”,海潮继续肆虐,致使“成流入港,遂达内江。田失美溉,故连岁弗获”。尽管地方屡屡给予修治,但往往是“四月方成堤,六月复大坏”,“殚民力、堕农功与风涛抗而卒不胜,盖四十年矣”。地方无力抵抗潮水频繁来袭,几十年间屡遭侵害而修治亦无实际功效。海堤主体为累土,极易受到潮水侵蚀崩塌,所以,以石筑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新到州判叶恒抓住了问题症结,决定筑石堤以捍海潮,但是,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修筑经费。
……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元代江南地区社会结构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广阔的帝国版图下,地方层面的社会运作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作者通过深入挖掘大量一手史料,比如地方志、族谱、文集、碑刻等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细致的元代江南基层社会图景。 书中关于“地方精英”的定义和划分就非常有启发性。我原以为所谓的“精英”不过是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僚,但本书的论述远比这要丰富得多。作者详细分析了那些在地方上具有经济实力、文化声望、宗族影响力的地主、士人、僧侣、甚至是一些有特殊技艺的匠人,是如何在基层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的。他们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文化传播、经济活动、甚至是一些社会救济的重要推动者。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精英描绘成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相互扶持,也有利益冲突。这种 nuanced 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比如,书中对江南士人如何利用宗族组织来巩固自身地位,以及如何与地方官府之间进行博弈的论述,就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叙述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作者善于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的交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村落的土地纠纷,某个家族的兴衰变迁,或者某个地方性节日的演变过程,这些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江南人民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的佳作。它不仅对于研究元代江南史的学者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社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读物。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社会是构成宏大历史叙事不可或缺的基石,而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精英”们,才是真正塑造历史进程的生力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元代江南的社会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元朝虽然是北方政权统治中原,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肯定还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衰退。然而,这本书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展现了元代江南在地方精英的积极作用下,依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活力和韧性。 书中对于“基层社会”的界定和分析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上层官僚体系,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包括那些在地方上拥有实际影响力的乡绅、宗族首领、甚至是地方性的宗教组织。他们是如何在元朝的统治下,既维持自身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维系社会秩序、调和矛盾、甚至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责任,这一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种“精英”力量的多元化呈现。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还包括了那些在经济上具有发言权的地主,在文化上具有号召力的文人,甚至是一些具有社会声望的僧侣和道士。这些不同群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与元朝的统治者产生互动,构成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 书中对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作者分析了元代江南地区的赋税制度和经济活动,揭示了地方精英如何在税收和土地管理等具体事务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走向。这种从微观层面解读宏观政策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大历史框架,去关注那些构成社会肌体的微小细胞。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时代,地方力量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这些力量的深入了解,是理解整个历史的关键。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我之前对元代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蒙古人统治汉族地区”的宏观叙事上,总觉得会是一种压抑和变革的时代。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元代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的另一番图景。 书中对“地方精英”的界定和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我原以为所谓的“精英”就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但本书的论述远不止于此。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士绅、文化声望卓著的文人、以及在地方社区中拥有话语权的宗族领袖甚至是一些宗教人士。 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地方精英简单地描述为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联盟与冲突,共同构成了基层社会动态变化的图景。这种 nuanced 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人性化的历史。 本书对史料的运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善于从看似琐碎的史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场景。比如,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纠纷的记载,对某些乡约的分析,都让我得以窥见当时基层社会真实的运作逻辑。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细节,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那种仿佛亲眼目睹基层社会如何运转、地方精英如何acting的情景,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在帝国统治的时代,基层社会也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自己内在的活力和影响力。而那些地方精英,虽然未必在史书的“正传”中占据显赫地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普通人的生活,维系着社会的运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在“看”一部关于元代江南基层社会的纪录片。作者以一种非常具象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我们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的“基层社会”概念。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基层社会似乎是与国家权力相对隔绝的,或者仅仅是被动承受来自上层的统治。但这本书恰恰反驳了这一点,它揭示了元代江南的基层社会,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组织方式。 书中对“地方精英”的解读,也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以为“精英”就是功名显赫的官僚,但本书的研究表明,在基层层面,那些拥有经济实力、文化声望、宗族根基的人,都扮演着重要的“精英”角色。他们可能是大地主、有影响力的文人、甚至是德高望重的僧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精英描绘成一成不变的群体,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也有竞争,为争夺资源和权力而博弈。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网络,构成了基层社会运作的复杂图景。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史料的解读方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碑文、奏疏、家谱,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窗口。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社会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影响的,以及地方精英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元代江南基层社会。它告诉我们,理解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宏大的政治事件,更要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去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和群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感并非仅仅体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帝王将相的故事里,更藏匿在无数看似平凡的基层社会运作之中。作者以江南地区为切入点,将元代这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活力的时期,在微观层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地方精英”角色的多维度刻画所吸引。以往阅读历史,总觉得“精英”就是那些能够飞黄腾达的读书人,但本书的研究表明,元代江南的地方精英群体是极其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士人阶层,那些拥有土地、财富和宗族影响力的地主豪绅,甚至是活跃在地方社区的宗教领袖,都构成了基层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书中对这些精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们之间既有合作共赢,也有利益博弈;既有维护共同利益的联盟,也有因争夺资源而产生的冲突。这种动态的、非静态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现实,而非简单的脸谱化人物。 此外,作者在研究中对史料的运用也十分考究。那些散落在地方志、文集、碑刻中的零散信息,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的社会场景。比如,关于某个地方士绅如何调解邻里纠纷,或者某个宗族如何组织修建公共设施,这些细节都让历史鲜活起来。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视角:即便是帝国制度下的基层社会,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而是有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和自主性。那些地方精英,虽然不一定出现在史书的“正史”中,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普通人的生活,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评分从历史角度而非演义角度来展示元末明初的社会细节与矛盾,之前的很多谜团都豁然开朗。
评分经典经典,不用多说了
评分好书,博士论文修订版,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书不错 很值得一看 好书
评分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参考书。
评分书不错 很值得一看 好书
评分买书的速度总是快于阅读的速度,汗。
评分书很好,送货快,有空漫漫看
评分很好,不错,书质量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