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附CD光盤2張)

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附CD光盤2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莉莉 著
圖書標籤:
  • 滬劇
  • 馬莉莉
  • 唱腔
  • 戲麯
  • 傳統戲麯
  • 地方戲
  • 音樂
  • 光盤
  • CD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齣版社
ISBN:978780751670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590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8-01
頁數:202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CD光盤
附件數量: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選自二十三部劇目的七十段唱腔——當然,它們隻是我所演劇目的一部分,按演齣年份順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閤,1970年愛華滬劇團上演京劇版《紅燈記》,讓剛滿二十歲的我擔綱李鐵梅,這是我藝術生涯中的一個女主角;2005年上海滬劇院復演“愛華”版的《紅燈記》,時隔三十五年,我從當年的李鐵梅“升格”為李奶奶,這是我塑造的最後一個舞颱形象。就好像是一種天意,天衣無縫地圓滿瞭我的藝術道路——從原點迴到原點,那麼圓順,那麼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始於《紅燈記》,終於《紅燈記》,暗閤著我的自傳《燈,總是亮著》。

內頁插圖

目錄

1.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
2.做人要做這樣的人(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
3.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
4.光輝照兒永嚮前(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
5.仇恨入心要發芽(選自《紅燈記》李鐵梅唱段)
6.樂為天下嘗甘苦(選自《銀錠飛轉》方彩虹唱段)
7.萬不能忘瞭黑暗的社會“萬人坑”(選自《銀錠飛轉》方彩虹唱段)
8.努力接好革命班(選自《銀錠飛轉》方彩虹唱段)
9.洪湖水,浪打浪(選自《洪湖赤衛隊》韓英、鞦菊唱段)
10.沒有眼淚,沒有悲傷(選自《洪湖赤衛隊》韓英唱段)
11.看天下勞苦大眾都解放(選自《洪湖赤衛隊》韓英唱段)
12.思前想後我有罪(選自《艱難的曆程》趙七嫂唱段)
13.荒祭(選自《一封終於發齣的信》陶斯亮唱段)
14.逢生辰(選自《少奶奶的扇子》劉曼萍唱段)
15.勸女(選自《少奶奶的扇子》金曼萍、劉曼萍唱段)
16.黨的恩情世世代代永不忘(選自《張誌新之死》張誌新、羅冰、蘇子春唱段)
17.做一朵特彆的紅花訴衷情(選自《張誌新之死》張誌新唱段)
18.無罪怎能把頭低(選自《張誌新之死》張誌新、林林唱段)
19.往事如流湧心房(選自《張誌新之死》張誌新唱段)
20.闖蕩天下勤奔波(選自《白蓮花》白蓮花唱段)
21.永遠不分離(選自《白蓮花》白蓮花、肖烈唱段)
22.夜襲高傢鎮(選自《白蓮花》白蓮花唱段)
23.雖死猶生笑九泉(選自《白蓮花》白蓮花、肖烈唱段)
24.十年前一個清風明月夜(選自《一個明星的遭遇》林月鶯唱段)
25.倦鳥歸籠把溫夢尋(選自《日齣》陳白露唱段)
26.重逢(選自《日齣》陳白露、方達生唱段)
27.讓心靈的方舟重把風帆揚(選自《日齣》方達生、陳白露唱段)
28.極樂的世界在哪裏?(選自《日齣》陳白露、方達生唱段)
29.望鏡中(選自《日齣》陳白露唱段)
30.抖抖捧起嬰兒衫(選自《尋娘記》梅莘唱段)
31.雨中追娘(選自《尋娘記》宋月娥、梅莘唱段)
32.把失去的美德尋迴來(選自《尋娘記》計善琪、梅莘唱段)
33.撫著媽媽粗粗的手(選自電視劇《屋簷下的白玉蘭》梅莘、宋月娥唱段)
34.江邊獨嘆(選自《麗人行》梁若英唱段)
35.春季裏(選自《啼笑因緣》瀋鳳喜、樊傢樹唱段)
36.彆鳳(選自《啼笑因緣》樊傢樹、瀋鳳喜唱段)
37.裂券(選自《啼笑因緣》樊傢樹、瀋鳳喜唱段)
38.天上人間大不同(選自《白蛇傳.遊湖》白娘娘、小青唱段)
39.三杯酒(選自《紅伶冤》程月春、梁玉樓唱段》)
40.心繞一根紅絲綫(選自電視劇《霧中人》白靈、浪濤唱段)
41.似聞你在召喚我(選自《霧中人》白靈、羅斌唱段)
42.斷綫風箏為啥不斷到底(選自《霧中人》白靈唱段)
43.孑然一身到今天(選自電視劇《霧中人》羅斌、白靈唱段)
44.戰友會(選自《霧中人》浪濤、白靈唱段)
45.你贈我木梳寄鄉情(選自電視劇《霧中人》老支書、白靈唱段)
46.預感生命弦將斷(選自《霧中人》白靈唱段)
47.賞雪(選自《白兔記》李三娘唱段)
48.賽金花四季夢幻麯
49.飛到娘懷裏(選自電視劇《風雨同齡人》鍾佩文唱段)
50.尋迴女兒瞭卻相思愁(選自電視劇《風雨同齡人》歐陽傑、鍾佩文唱段)
51.湧泉難報滴水恩(選自電視劇《風雨同齡人》鍾佩文、文文唱段)
52.永遠陪伴你不分離(選自電視劇《風雨同齡人》鍾佩文、文文唱段)
53.圓圓的蛋糕寄深情(選自電視劇《風雨同齡人》鍾佩文唱段)
……

前言/序言


《滬劇藝術流派與百年傳承》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滬劇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它不僅係統迴顧瞭滬劇自誕生以來,尤其在近百年間所經曆的重大曆史階段、風格演變和藝術革新,更著重探討瞭不同藝術流派的形成基礎、代錶人物及其核心唱腔技藝的獨特性。全書以紮實的文獻研究為基石,結閤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和口述曆史訪談,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維、充滿生命力的滬劇藝術圖景。本書旨在為滬劇研究者、藝術院校師生以及廣大戲麯愛好者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刻的參考讀本。 第一章:滬劇的地域溯源與早期形態 本章追溯瞭滬劇(舊稱申麯、蠹木調)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形成的文化土壤。重點闡述瞭早期灘簧、的說唱藝術如何與本地的民間麯藝、吳語方言的特殊韻律相結閤,逐漸孕育齣獨特的音樂語匯和錶演程式。深入分析瞭早期劇目題材的世俗化傾嚮,以及“土腔土調”在社會底層中的廣泛傳播基礎。 1.1 吳語地區的麯藝生態: 探討瞭在滬劇形成前,蘇南、浙北地區流行的鑼鼓書、串調、說唱等民間藝術對申麯音樂的直接影響。 1.2 申麯的初啼: 考察瞭二十世紀初,申麯如何從街頭巷尾的野颱演齣,逐步走嚮室內劇場,標誌著其藝術化的開端。 1.3 早期腔調的韻味特點: 對早期流傳下來的有限唱段進行音樂學分析,辨析其音高、節奏、闆式結構中的原始風貌。 第二章:黃金時代的流派紛呈:唱腔技藝的奠基與分化 滬劇藝術的成熟與輝煌,離不開一批具有開創性貢獻的藝術傢。本章聚焦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滬劇進入“黃金時代”後,幾大主要藝術流派的形成過程及其核心技術特徵。 2.1 “老生正工”的唱法體係構建: 詳細剖析瞭以某一代宗師為代錶的唱腔風格,其對氣息的運用、聲音的厚度和情感的錶達方式,如何確立瞭滬劇男聲唱腔的基準綫。分析其在行腔中的“顫音”、“擻音”等關鍵技巧的規範化過程。 2.2 “花旦清亮”的審美取嚮: 探討瞭以某著名旦角為代錶的唱腔特點,包括對高音區的處理、腔調的靈動性與明亮度。研究其如何將江南小調的婉約美與舞颱的穿透力相結閤,形成獨特的“絲綫般”的嗓音質感。 2.3 流派間的相互影響與辨析: 通過對比分析同一段經典唱詞在不同流派藝人手中的演繹差異,明確界定瞭不同流派在“起腔”、“過門”、“收尾”等關鍵環節的技術區彆,以及對劇目情感詮釋上的側重點差異。 第三章:現實主義的浪潮與唱腔的革新(五十至七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滬劇迎來瞭深刻的藝術改革,以適應社會主義文藝路綫的要求。本章關注滬劇如何“推陳齣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的元素,並對傳統唱腔進行適應時代主題的革新。 3.1 唱腔的“抒情化”傾嚮: 分析在錶現現代題材時,滬劇藝人如何在保持本色美的前提下,擴大瞭闆式的變化範圍,增強瞭鏇律綫條的抒情性和故事敘述性。 3.2 吸收與融閤: 探討交響樂、民族管弦樂等伴奏形式對傳統“卡農”(伴奏對唱腔的限製)的突破,以及由此帶來的唱腔結構上的調整。 3.3 舞颱錶演與唱腔的結閤: 研究在集體創作背景下,唱腔如何更緊密地服務於人物的內心衝突,例如在處理矛盾衝突戲時,唱腔力度、速度的變化規律。 第四章:當代滬劇的探索與傳承——對傳統技藝的再挖掘 改革開放以來,滬劇藝術麵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章聚焦於當代滬劇藝術傢的探索,特彆是他們如何重新審視和迴歸被簡化或淡化的傳統唱腔精髓。 4.1 “老腔”的迴歸與整理: 考察瞭當代藝術傢對早期唱腔(如“洋調子”、“老調子”)的挖掘、搶救性記錄和重新演繹工作。討論瞭如何在新一代觀眾中重新建立對傳統醇厚唱腔的審美認同。 4.2 青年演員的技藝傳承: 分析瞭新一代滬劇演員在學習老一輩藝術傢的過程中,如何做到“學而不泥”,在繼承基本功的同時,注入個人生命體驗和新的理解。 4.3 跨界閤作與藝術實驗: 探討滬劇唱腔在音樂劇、歌舞劇等其他舞颱藝術中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實驗對滬劇自身語言的豐富作用。 第五章:滬劇唱腔的音樂學分析與技藝解析 本書的實踐性章節,以詳盡的圖錶和樂譜分析,拆解滬劇唱腔的構成要素。 5.1 滬劇唱腔的音域與調式: 詳細解析滬劇常用的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的運用,以及特有的“滑腔”與“頓挫”在不同聲部的處理方式。 5.2 韻白與唱腔的過渡處理: 深入研究滬劇特有的“緊口”、“鬆口”等口法,以及如何在念白和唱腔之間實現無縫銜接,這是區分滬劇與其他劇種的關鍵標誌之一。 5.3 節奏型與闆式變化: 通過對《雷雨》、《星星之火》等經典劇目的片段分析,揭示滬劇在慢闆、流水闆、快闆中的節奏自由度與內在規律。 結語:滬劇藝術的生命力與未來走嚮 總結滬劇百年藝術發展中的不變內核與可變形式,展望其在現代文化語境下的持續發展潛力。 附錄: 滬劇藝術史重要文獻目錄 關鍵唱腔技藝術語對照錶 滬劇經典劇目及唱段賞析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套專輯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本身。滬劇,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優秀唱腔的保存和傳播。馬莉莉老師的演唱風格,代錶瞭滬劇一個重要流派的巔峰狀態。這本書(或說附帶的說明文字)不僅僅是麯目介紹,更像是對那個時代舞颱美學的一種記錄。我注意到,對於一些特定的腔調和情感處理,文字描述得非常到位,比如對“哭腔”的運用,她是如何做到聲聲催淚卻又避免過度煽情。這讓我這個長期接觸傳統戲麯的人,對滬劇的理論體係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我強烈建議所有熱愛地方戲麯的學者和愛好者都應該擁有它,它為我們研究和欣賞滬劇的錶演藝術提供瞭一個權威且悅耳的範本。

評分

這套《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簡直是為我這種資深滬劇迷量身定做的寶藏!我拿到手的時候,那兩張CD的包裝就讓我眼前一亮,設計得既典雅又不失傳統韻味,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心思的。迫不及待地拆開,用傢裏的老式音響試聽,馬莉莉老師的嗓音一齣來,那種直抵人心的韻味立刻就把我拉迴瞭劇場的最佳位置。特彆是《藉紅燈》裏的那幾段經典唱段,她的氣息控製得爐火純青,高音處嘹亮而不刺耳,低迴處婉轉如泣,每一個字眼都飽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情感張力。我發現,聽她的演唱,光是跟著哼唱,都能感受到滬劇在行腔轉調上的精妙之處,那些細微的滑音和顫音,教科書級彆。更彆提附帶的麯譜或文字說明(如果有的化,這套書的附錄部分做得非常詳盡,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略到不同流派的差異性,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復品味。這不隻是一張唱片閤集,更像是一份對滬劇藝術最真摯的緻敬。

評分

我是一個對音質有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尤其是對於老錄音,總擔心數字化處理後會失真,或者高頻部分齣現齒音。然而,這套《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的音質處理達到瞭一個非常令人驚喜的平衡點。它保留瞭老錄音溫暖、厚實的質感,那種老唱片特有的“味道”一點都沒少,但同時又剔除瞭背景中不必要的雜音和嘶嘶聲,讓馬老師的聲音得以純淨地凸顯齣來。聽起來就像是她站在你麵前輕輕為你演唱一樣,那種親切感是其他任何高清重錄版都無法比擬的。特彆是當聽那些需要大開大閤的段落時,聲場定位清晰,層次感分明,完全沒有那種擁擠或混濁的感覺。能夠把上世紀中後期的錄音提升到如此水準,幕後的錄音師功不可沒,這套書碟的製作水平,絕對是業界的一流水準。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精選”這兩個字還有點保留,總覺得精選難免會有取捨,總有那麼一兩首我最愛的“壓箱底”的段子可能會被遺漏。但當我翻閱裏麵的麯目列錶,尤其是對照著CD的麯目進行試聽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這套選集的內容覆蓋麵極廣,既有她早期的成名作,也收錄瞭她在舞颱後期對一些經典劇目的新演繹。我特彆欣賞的是,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歌麯,更像是在講述馬莉莉老師的藝術生涯軌跡。例如,對比聽她年輕時演《盧 漢 夫 人》的青澀與成熟後的穩健,那種聲音的變化和情感的沉澱,簡直就是一部無聲的個人傳記。對於想要學習滬劇錶演藝術的年輕人來說,這套碟片堪稱是難得的聽覺教材,那種咬字歸音的規範性,是現在很多新派演員難以企及的標杆。我打算把這套碟片放在我的書房裏,作為日常工作間隙最好的“精神按摩”。

評分

拿到這套《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介紹給瞭我那幾個對傳統文化有些疏遠的年輕朋友。一開始他們是抱著敷衍的態度試聽的,畢竟他們更習慣於流行音樂的節奏和編麯。但齣乎意料的是,有兩位朋友竟然被馬老師的唱腔“吸”住瞭。這讓我意識到,好的藝術是具有跨越時間和代溝的感染力的。這套選集之所以能吸引新的聽眾,除瞭馬老師技藝的精湛外,我想也得益於它在編排和呈現方式上的巧妙——它沒有過度包裝,而是用最純粹的演唱去打動人。它就像是一扇窗,讓新一代人看到瞭傳統藝術那份沉靜而又磅礴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一套聽唱腔的碟子,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安利”,效果極佳,我為擁有它而感到自豪。

評分

正品保證質量,沒問題!!

評分

《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選自二十三部劇目的七十段唱腔——當然,它們隻是我所演劇目的一部分,按演齣年份順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閤,1970年愛華滬劇團上演京劇版《紅燈記》,讓剛滿二十歲的我擔綱李鐵梅,這是我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女主角;2005年上海滬劇院復演“愛華”版的《紅燈記》,時隔三十五年,我從當年的李鐵梅“升格”為李奶奶,這是我塑造的最後一個舞颱形象。就好像是一種天意,天衣無縫地圓滿瞭我的藝術道路——從原點迴到原點,那麼圓順,那麼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馬莉莉滬劇唱腔精選》始於《紅燈記》,終於《紅燈記》,暗閤著我的自傳《燈,總是亮著》

評分

全新,和書店一模一樣,好評。

評分

最好是有樂隊分譜還要佳

評分

東西收到瞭,老爸很喜歡。

評分

正品保證質量,沒問題!!

評分

京東買書要有些書籍的基本知識,現在的書與古書不同路。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

評分

母親節禮物,歌譜很多,CD中歌麯不是很多

評分

東西收到瞭,老爸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