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是秦漢以後我國政局分裂持續時間久的時期。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瞭一種民族心理和傳統觀念,認為全國的統一是正常現象,而分裂則是不正常現象。從中國整個曆史過程來看,應當怎樣評述這一段曆史的地位?
舊史學傢一般認為,東晉十六國以及北魏和後來的東西魏及北齊、北周時期,是亂世,東晉及南朝是正統,其餘王朝都不是正統。這種觀點曾長期影響著人們對魏晉南北朝的如實認識。兩晉南北朝在中國曆史上起的重要作用,可以從四個方麵來考察。
一,民族大融閤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傢,中華民族是多民族長期融閤形成的偉大民族。我國民族大融閤曆史上有五次:
一次是春鞦戰國時期。當時列國紛爭,一通過國傢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往來以至戰爭的促進,使得南方北方東方西方各地區的不同民族融閤。春鞦以前,楚文化、秦文化還不被中原各族承認。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 ,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傢、佛學傢、曆史學傢、國傢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師從湯用彤、賀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先後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硃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邏輯學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國傢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長。緻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
序
第一章 南北朝時期的社會與佛教
第一節 南朝社會與佛教
佛教的盛行和排佛之議
僧尼的參政和“謀反”
第二節 梁武帝與佛教
關於梁武帝捨道歸佛
梁武帝對佛教的提倡和支持
梁武帝的佛教著作和佛學思想
(一)三教一緻和三教並用思想
(二)禁止齣傢人飲酒食肉,嚴格僧團戒律
(三)以靈魂為佛性的“神明成佛”論
第三節 北朝社會與佛教
北朝的思想文化與佛教
佛教興盛的概況
北朝的排佛之論
北朝由僧徒發起的農民起義
第四節 北朝的廢佛與興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文成帝的興佛
北周武帝的滅佛
北周宣、靜帝的興佛
第五節 南北朝時期僧官製度的形成和寺院經濟
南北朝時期的僧官製度
寺院經濟
第六節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的爭論和著作
南朝宗炳《明佛論》
南朝宋釋慧琳《均善論》
南朝齊張融《門律》
南朝齊顧歡《夷夏論》
關於《三破論》
北周甄鸞《笑道論》
北周道安《二教論》
第七節 南北朝時期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通過陸路的內外佛教往來
通過海路的佛教交流
第二章 南北朝的佛典翻譯、譯經及重要佛籍介紹
第一節 南北朝佛典翻譯
涼州譯經和曇無讖譯經集團
南朝譯經之一——佛馱跋陀羅、求那跋陀羅譯經
集團
北朝譯經和菩提流支譯經集團
南朝譯經之二——真諦譯經集團
第二節 曇無讖的生平和譯籍
《方等大集經》及其鬼神係統
《金光明經》的衛世護法和懺悔思想
《大方等無想經》中的女王
《菩薩戒本》和菩薩戒
第三節 《大般涅磐經》的基本思想
涅磐四德——常、樂、我、淨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智慧佛性
因果佛性
成佛和一闡提
“一子想”和“業報”新解
“不定”與“有餘義”
第四節 《大方廣華嚴經》思想剖析
結構和錶現上的一般特點
雜多的齣世間體係——信與理、無與有、法身本體與佛智本體
“三界唯心”和修心見佛
一切關係的概括:一與多和相即相入
深入法界——遊方參學和世俗化
第五節 真諦及其譯籍
真諦傳略
真諦的譯述
(一)《十八空論》的唯識空觀
(二)《大乘唯識論》論“唯識無塵”
(三)《無相思塵論》及其他論“唯識無塵”
(四)《佛性論》的“佛性”說
(五)“量”論和《如實論反質難品》
第六節 《攝大乘論》思想剖析
阿黎耶識緣生論
(一)阿黎耶識的提齣
(二)阿黎耶識的本體論性質
(三)阿黎耶識的地位及餘識的作用
唯識智與“轉依”
(一)從“四智”到“四如實智”
(二)三種“無分彆智”
(三)“轉依”與涅磐
(四)“唯識智”的神秘化:如來三身
“三自性”與《三無性論》
第七節 《楞伽經》思想剖析
從“自心見”建立“三界唯心
“阿黎耶識”緣起和“如來藏”緣起
言語與自性,涅磐和內證
禪法和頓漸,五種乘性和一闡提
……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學派
第四章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著述
第五章 佛教信仰在民間的流行
第六章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藝術
附錄
我購買此書的初衷,是希望係統瞭解佛教中國化進程中,那些被邊緣化的、但對佛教本土精神形成至關重要的“小流派”或地方性信仰實踐。比如,在明清之際,一些與民間巫術、地方神祇融閤的邊緣佛教團體是如何生存和演變的。然而,這第三捲似乎將重點非常清晰地鎖定在瞭朝廷認可的主流宗派和官方曆史敘事上。那些在山野、鄉村間流傳的、不被主流寺院體係所承認的“野狐禪”式實踐,以及這些實踐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正統教義的修正,書中幾乎沒有涉及。這就好比我們研究中國政治史,隻關注瞭中央朝廷的法令,卻忽略瞭地方的土皇帝和鄉紳階層的實際運作和他們對中央政策的解構與重構。這種自上而下的敘事視角,雖然確保瞭曆史的清晰性,卻犧牲瞭佛教作為一種深入社會肌理的活態宗教所應有的復雜性和煙火氣。我期待的是一個更具“社會史”視野的佛教描繪,而不是純粹的“教義史”或“製度史”。
評分這本厚重的《中國佛教史(第3捲)》拿到手,光是翻閱目錄就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我原本是想找一些關於唐代禪宗公案如何演變的具體材料,沒想到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更宏觀,它似乎更像是一部編年史,試圖勾勒齣某一特定曆史階段中國佛教思想整體的流變脈絡,而不是深入挖掘某個宗派內部的細微差異。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中晚唐時期佛教與儒傢、道傢思想互相滲透和衝突的論述,作者的筆觸在這裏顯得尤為細膩,但對於我個人關注的,比如某幾位重要禪師的傢世背景和他們思想的實際傳播路徑,書中提供的細節就相對精簡瞭。比如,當談到“會昌法難”的影響時,它更多是從國傢政策和製度層麵進行瞭分析,對於法難後民間信仰和寺院經濟的恢復情況,我期待能看到更具田野調查色彩的描述,但遺憾的是,這部分內容被一筆帶過,使得我對那個“劫後餘生”的佛教圖景的想象,不得不依賴於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去拼湊。總體來說,它更像是一部優秀的教科書框架,為理解宏觀曆史提供瞭堅實的骨架,但對於渴望探究微觀、具體案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專業的研究文獻纔能獲得更飽滿的認知。
評分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資料的龐雜與引用的審慎。作者顯然下瞭大功夫梳理瞭大量碑刻、教典序跋乃至地方誌中的零散信息,試圖重建一個盡可能完整的曆史場景。然而,這種“大而全”的傾嚮,有時也導緻瞭某些論斷的力度稍顯不足。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宋代淨土宗在民間大規模興盛的描述,列舉瞭許多宗派領袖的活動,但對於這種興盛背後,究竟是社會結構變遷(如城市化加速,士大夫階層對傳統教育的疏離)在起作用,還是單純的宗教教義適應性更強,作者似乎隻是並列陳述,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邏輯主綫去貫穿。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導演,提煉齣那個時代佛教發展的“核心衝突”或“關鍵轉摺點”,然後圍繞它展開敘事。現在讀起來,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漫步,展品豐富,但導覽員的講解時而清晰,時而又被其他無關陳列分散瞭注意力,讓人在知識的海洋中略感漂浮,抓不住明確的航嚮。
評分讀完此書,我最大的疑惑在於其對不同時間段的側重平衡。很明顯,作者將大量的筆墨放在瞭佛教發展的“高光時刻”,即隋唐的鼎盛期及其後的轉摺期。然而,對於佛教傳入初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艱難的翻譯工作、不同譯師之間的風格差異、以及佛教如何與玄學等思潮進行初步碰撞的細節,描寫得相對簡略。我個人認為,正是那個“引進來”的初期階段,奠定瞭未來中國佛教的底層邏輯和語言基礎,其重要性不亞於後來的發展高峰期。作者在處理這一階段時,似乎更傾嚮於快速過渡到已經成熟的“中國化”成果展示上。這使得我對於早期那些充滿“異域感”和“本土化掙紮”的精彩片段缺乏足夠的瞭解。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去細緻剖析那些艱澀的梵漢對譯,去體會早期僧侶在麵對全新的哲學體係時的睏惑與創造力,這本書的整體結構會更加完整和紮實,而不僅僅是在一個成熟的體係下進行梳理。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坦白說,是比較古典和學術化的,充滿瞭嚴謹的考據和引文的注釋,這對於專業研究者無疑是寶貴的財富,但對於我這樣業餘愛好者來說,閱讀體驗略顯吃力。我一直在尋找一些關於佛教藝術史,特彆是不同時期造像風格如何反映教義變化的討論。例如,唐代吳帶當風的衣紋如何與唯識宗的空有之辨相呼應,或者宋代禪宗“不立文字”的審美如何體現在石窟造像的簡潔化上。這本書雖然涉及瞭藝術與思想的交叉點,但大多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到視覺文化層麵進行細緻的解讀。我總覺得,研究中國佛教史,繞不開其與本土藝術、文學的深度融閤,而本捲在這方麵的著墨似乎過淺,總感覺少瞭那一層血肉的豐滿。如果作者能在某些章節中,增加一些對具體藝術品的品鑒和闡釋,將抽象的教理轉化為可感知的形象,那這本書的吸引力無疑會大幅提升,閱讀過程也會變得更加賞心悅目。
評分經典的著作,開捲有益,性價比很高
評分書好,紙張印刷都不錯,支持。
評分很喜歡質量不錯很喜歡質量不錯
評分很厚啊,字體很大,閱讀有一種愉悅感
評分發展。譯者中最有代錶性的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
評分件,加上統治階級運用政治和經濟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
評分論,雖曆兩晉南北朝而至隋唐,未曾停止。而就其涉及的根
評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評分包裝到位,物流給力,書品很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