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3卷)

中国佛教史(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俞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学术
  • 隋唐佛教
  • 魏晋南北朝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02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56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北朝时期是秦汉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久的时期。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和传统观念,认为全国的统一是正常现象,而分裂则是不正常现象。从中国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应当怎样评述这一段历史的地位?
  旧史学家一般认为,东晋十六国以及北魏和后来的东西魏及北齐、北周时期,是乱世,东晋及南朝是正统,其余王朝都不是正统。这种观点曾长期影响着人们对魏晋南北朝的如实认识。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民族大融合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伟大民族。我国民族大融合历史上有五次:
  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纷争,一通过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往来以至战争的促进,使得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各地区的不同民族融合。春秋以前,楚文化、秦文化还不被中原各族承认。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 ,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

目录



第一章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 南朝社会与佛教
佛教的盛行和排佛之议
僧尼的参政和“谋反”

第二节 梁武帝与佛教
关于梁武帝舍道归佛
梁武帝对佛教的提倡和支持
梁武帝的佛教著作和佛学思想
(一)三教一致和三教并用思想
(二)禁止出家人饮酒食肉,严格僧团戒律
(三)以灵魂为佛性的“神明成佛”论

第三节 北朝社会与佛教
北朝的思想文化与佛教
佛教兴盛的概况
北朝的排佛之论
北朝由僧徒发起的农民起义

第四节 北朝的废佛与兴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文成帝的兴佛
北周武帝的灭佛
北周宣、静帝的兴佛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僧官制度的形成和寺院经济
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制度
寺院经济

第六节 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著作
南朝宗炳《明佛论》
南朝宋释慧琳《均善论》
南朝齐张融《门律》
南朝齐顾欢《夷夏论》
关于《三破论》
北周甄鸾《笑道论》
北周道安《二教论》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通过陆路的内外佛教往来
通过海路的佛教交流

第二章 南北朝的佛典翻译、译经及重要佛籍介绍
第一节 南北朝佛典翻译
凉州译经和昙无谶译经集团
南朝译经之一——佛驮跋陀罗、求那跋陀罗译经
集团
北朝译经和菩提流支译经集团
南朝译经之二——真谛译经集团

第二节 昙无谶的生平和译籍
《方等大集经》及其鬼神系统
《金光明经》的卫世护法和忏悔思想
《大方等无想经》中的女王
《菩萨戒本》和菩萨戒

第三节 《大般涅磐经》的基本思想
涅磐四德——常、乐、我、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智慧佛性
因果佛性
成佛和一阐提
“一子想”和“业报”新解
“不定”与“有余义”

第四节 《大方广华严经》思想剖析
结构和表现上的一般特点
杂多的出世间体系——信与理、无与有、法身本体与佛智本体
“三界唯心”和修心见佛
一切关系的概括:一与多和相即相入
深入法界——游方参学和世俗化

第五节 真谛及其译籍
真谛传略
真谛的译述
(一)《十八空论》的唯识空观
(二)《大乘唯识论》论“唯识无尘”
(三)《无相思尘论》及其他论“唯识无尘”
(四)《佛性论》的“佛性”说
(五)“量”论和《如实论反质难品》

第六节 《摄大乘论》思想剖析
阿黎耶识缘生论
(一)阿黎耶识的提出
(二)阿黎耶识的本体论性质
(三)阿黎耶识的地位及余识的作用
唯识智与“转依”
(一)从“四智”到“四如实智”
(二)三种“无分别智”
(三)“转依”与涅磐
(四)“唯识智”的神秘化:如来三身
“三自性”与《三无性论》

第七节 《楞伽经》思想剖析
从“自心见”建立“三界唯心
“阿黎耶识”缘起和“如来藏”缘起
言语与自性,涅磐和内证
禅法和顿渐,五种乘性和一阐提
……
第三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派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著述
第五章 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附录


前言/序言


 



《中国佛教史(第3卷)》 引言 中国佛教史,一部宏伟而深邃的文化画卷,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历经千年的融合、演变与发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其中,《中国佛教史(第3卷)》作为这一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一个极为关键且充满变革的时代。本卷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佛教的内在动力、外部挑战以及其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佛教发展史。 时代背景: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 《中国佛教史(第3卷)》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动的时期。这个时代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强大的中央集权往往能够为佛教提供庇护,促使其兴盛;而分裂和战乱则可能带来迫害和衰落。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将其奉为国教,大力兴建寺院,扶持僧侣;有的则出于政治、经济或文化上的考量,对佛教进行压制,甚至发生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这些政治层面的起伏,构成了佛教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经济基础的变迁,也为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寺院经济的兴起,土地占有、典当放贷、手工业生产等多种经营方式,使得佛教组织在物质上得以壮大。同时,经济繁荣也为佛教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吸引了更多人投身信仰。反之,经济的衰退和贫困,则可能削弱民众的信仰基础,影响佛教的生存。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佛教在中国扎根并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佛教传入中国,必然要面对中国本土固有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等。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既要努力适应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翻译经典、创立宗派、融合本土观念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佛教主动适应和改造中国文化的过程。同时,佛教自身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 佛教思想的演进与创新:从本土化到本土的创造 《中国佛教史(第3卷)》着重探讨了在此特定时期,佛教思想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步发展出独特的面貌。佛教初入中国时,其教义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翻译和解释经典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们不仅将梵文经典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汉语,更重要的是,他们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和思维模式来阐释佛教的深奥义理,使得佛教思想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随着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中国僧侣开始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接受和转述,而是积极地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对佛教思想进行创新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涌现出了多个重要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每个宗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修行方法和实践路径。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顿悟的方式,将修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禅茶一味”、“以心传心”等理念,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净土宗: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修行方法,其普适性和易行性,使其成为中国最普及的佛教宗派之一,满足了广大民众对解脱和往生的渴望。 天台宗:以其精密的教判体系和圆融的哲学思想,对佛教义理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发展,其“一念三千”、“性具”等概念,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华严宗:以“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思想,展现了佛教对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深刻洞察,其浩瀚的宇宙观和精妙的哲学论证,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宗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已经完成了从“学佛”到“成佛”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它们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佛教思想,更在实践上为不同根基的信徒提供了多样化的修行途径,使得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精神的寄托与世俗的关怀 《中国佛教史(第3卷)》深入探讨了佛教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元社会角色,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精神慰藉与道德规范: 在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时代,佛教的教义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轮回、业报、解脱等观念,帮助人们理解和面对苦难,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希望。同时,佛教的戒律和伦理规范,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对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秩序。 文化传播与教育载体: 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寺院中保存、翻译和流传的大量经典,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僧侣不仅是宗教修行者,也是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参与到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作品。许多寺院还承担着教育的功能,设立学堂,培养人才,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机构。 慈善救济与社会服务: 佛教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活动中。寺院的“义田”、“放生池”等制度,为贫困者提供了生活保障。在灾荒、瘟疫等时期,佛教组织往往会积极组织施粥、施药、安葬等救济活动,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实践精神,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艺术与建筑的繁荣: 佛教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发展。宏伟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教造像、意境深远的佛教绘画,都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的集中展现。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佛教艺术宝库,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前往瞻仰。 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张力: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并非完全取代本土文化,而是与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互动。佛教在吸收儒家、道家思想精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这种融合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也带来了某些思想上的张力。例如,佛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某些时期会产生冲突,也促使佛教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 挑战与危机:兴衰起伏中的坚韧 《中国佛教史(第3卷)》也毫不回避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政治上的压迫与打击: 历史上多次发生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等,这些事件给佛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寺院被毁,僧侣被遣返,大量经典失传。这些政治性的迫害,是佛教发展道路上难以绕过的坎坷。 社会经济基础的动摇: 战乱、饥荒、社会动荡等因素,都会影响民众的生计和信仰。当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内部的腐败与世俗化: 随着佛教组织的发展壮大,也出现了寺院经济过度扩张、僧侣生活世俗化、教义混杂等问题,这些内部的挑战,削弱了佛教的纯洁性和社会影响力。 思想上的论争与挑战: 佛教在与儒、道等本土思想的互动中,也经历过激烈的思想论争。一些人质疑佛教的“无父无君”思想,或批评佛教的“出家”行为不符合社会伦理。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和危机,《中国佛教史(第3卷)》所呈现的中国佛教,并非一蹶不振,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每当面临危机,佛教总能通过调整自身、融合创新,重新焕发生机,继续在中国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结语 《中国佛教史(第3卷)》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它是一部关于信仰、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史诗。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佛教的深入剖析,本卷力图展现佛教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是如何从一个异域的宗教,演变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述了思想家们如何将深奥的教义本土化,讲述了僧侣们如何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讲述了佛教如何为社会提供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也讲述了佛教如何在挑战与危机中坚韧不拔,不断发展。这部书,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次深刻回溯,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一次生动解读。它邀请读者一同走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说,是比较古典和学术化的,充满了严谨的考据和引文的注释,这对于专业研究者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吃力。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佛教艺术史,特别是不同时期造像风格如何反映教义变化的讨论。例如,唐代吴带当风的衣纹如何与唯识宗的空有之辨相呼应,或者宋代禅宗“不立文字”的审美如何体现在石窟造像的简洁化上。这本书虽然涉及了艺术与思想的交叉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到视觉文化层面进行细致的解读。我总觉得,研究中国佛教史,绕不开其与本土艺术、文学的深度融合,而本卷在这方面的着墨似乎过浅,总感觉少了那一层血肉的丰满。如果作者能在某些章节中,增加一些对具体艺术品的品鉴和阐释,将抽象的教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那这本书的吸引力无疑会大幅提升,阅读过程也会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庞杂与引用的审慎。作者显然下了大功夫梳理了大量碑刻、教典序跋乃至地方志中的零散信息,试图重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历史场景。然而,这种“大而全”的倾向,有时也导致了某些论断的力度稍显不足。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宋代净土宗在民间大规模兴盛的描述,列举了许多宗派领袖的活动,但对于这种兴盛背后,究竟是社会结构变迁(如城市化加速,士大夫阶层对传统教育的疏离)在起作用,还是单纯的宗教教义适应性更强,作者似乎只是并列陈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逻辑主线去贯穿。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导演,提炼出那个时代佛教发展的“核心冲突”或“关键转折点”,然后围绕它展开叙事。现在读起来,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漫步,展品丰富,但导览员的讲解时而清晰,时而又被其他无关陈列分散了注意力,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略感漂浮,抓不住明确的航向。

评分

我购买此书的初衷,是希望系统了解佛教中国化进程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但对佛教本土精神形成至关重要的“小流派”或地方性信仰实践。比如,在明清之际,一些与民间巫术、地方神祇融合的边缘佛教团体是如何生存和演变的。然而,这第三卷似乎将重点非常清晰地锁定在了朝廷认可的主流宗派和官方历史叙事上。那些在山野、乡村间流传的、不被主流寺院体系所承认的“野狐禅”式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正统教义的修正,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好比我们研究中国政治史,只关注了中央朝廷的法令,却忽略了地方的土皇帝和乡绅阶层的实际运作和他们对中央政策的解构与重构。这种自上而下的叙事视角,虽然确保了历史的清晰性,却牺牲了佛教作为一种深入社会肌理的活态宗教所应有的复杂性和烟火气。我期待的是一个更具“社会史”视野的佛教描绘,而不是纯粹的“教义史”或“制度史”。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中国佛教史(第3卷)》拿到手,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唐代禅宗公案如何演变的具体材料,没想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宏观,它似乎更像是一部编年史,试图勾勒出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中国佛教思想整体的流变脉络,而不是深入挖掘某个宗派内部的细微差异。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中晚唐时期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互相渗透和冲突的论述,作者的笔触在这里显得尤为细腻,但对于我个人关注的,比如某几位重要禅师的家世背景和他们思想的实际传播路径,书中提供的细节就相对精简了。比如,当谈到“会昌法难”的影响时,它更多是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法难后民间信仰和寺院经济的恢复情况,我期待能看到更具田野调查色彩的描述,但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被一笔带过,使得我对那个“劫后余生”的佛教图景的想象,不得不依赖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拼凑。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教科书框架,为理解宏观历史提供了坚实的骨架,但对于渴望探究微观、具体案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专业的研究文献才能获得更饱满的认知。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疑惑在于其对不同时间段的侧重平衡。很明显,作者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佛教发展的“高光时刻”,即隋唐的鼎盛期及其后的转折期。然而,对于佛教传入初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艰难的翻译工作、不同译师之间的风格差异、以及佛教如何与玄学等思潮进行初步碰撞的细节,描写得相对简略。我个人认为,正是那个“引进来”的初期阶段,奠定了未来中国佛教的底层逻辑和语言基础,其重要性不亚于后来的发展高峰期。作者在处理这一阶段时,似乎更倾向于快速过渡到已经成熟的“中国化”成果展示上。这使得我对于早期那些充满“异域感”和“本土化挣扎”的精彩片段缺乏足够的了解。如果能有更多的篇幅,去细致剖析那些艰涩的梵汉对译,去体会早期僧侣在面对全新的哲学体系时的困惑与创造力,这本书的整体结构会更加完整和扎实,而不仅仅是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下进行梳理。

评分

而今回想起来,我也真的有过很多次冲动,希望有一两个后起之秀,能够立志研习原始儒家的学问,我将为之先驱,如清人龚定庵所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然而,我也毕竟失望了。我也曾经对一般成年的学者同学们讲过几次,希望记录成编,但每次的记录,我都不满意,又加舍弃。不是同学记不好,实在是我讲得不透彻,讲得不好。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要真正做到百无一用的书生,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代价也太高大了。

评分

里面有些恶心人的马克思哲学东西,把宗教庸俗化理解,但是书还是挺好的,佛教入门书把

评分

书很好,在实体店看到网上买折扣更多一些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收藏,可惜是新版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考古文献书。

评分

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 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 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额

评分

很厚啊,字体很大,阅读有一种愉悦感

评分

书好,纸张印刷都不错,支持。

评分

感谢京东搞活动,让我买到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