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人编著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的技艺构架由内功理法、行拳心法、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太极拳功夫在中级阶段由低到高、分层递进之阶梯。书中记述有前人杨公健侯、杨公少侯和先师汪永泉口耳相传的行拳要诀,以及精辟独到的譬喻。这些融太极大道到理于拳之精微的明言直语尽抒拳艺精髓,是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凝聚中升华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堪为吾等行拳之楷模。
**章 内功理法
**节 内功理法释要
第二节 八种劲法与混合劲法之招中术
第三节 六十四种内劲练法
第四节 松散通空释义
第二章 行拳心法
**节 拳架精义
一、习拳阐要
二、功法层次
三、练拳宜静
四、行拳理法
五、七个进展阶段
六、三层功夫进程
第二节 拳架详解
一、拳架名称
二、歌诀、行拳心法与要点
·**路(**式-第5式)
·第二路(第6式-第7式)
·第三路(第8式-**0式)
·第四路(**1式-**3式)
·第五路(**4式-**7式)
·第六路(**8式-第22式)
三、二十二式太极拳架连续动作图
附:二十二式太极拳架运行路线示意图
第三章 拆架拆手
**节 拆架拆手释义
第二节 单式拆手之招中术
第四章 内功修炼法
**节 太极功法说明
第二节 太极功歌诀与修炼法
一、炼神功法
二、炼气功法
三、炼意功法
收功
第五章 内功劲法
**节 内功劲法说明
第二节 内功劲法的运用
一、点的运用
二、六断架子
三、上线与下线
四、各种内功劲的走法
五、九曲珠解
跋
后记
作为一名对武术典籍有着收藏癖的读者,我必须说,这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精)》在内容深度上,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招式罗列,而是将整套拳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论述。特别是关于“整劲的形成”这一核心议题,作者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他打破了传统上对“一招一式”的孤立理解,而是强调在套路运行中,如何保持全身的连接性,确保劲力可以从脚底一直贯穿到指尖,并且能够在任何一个瞬间进行调动和变化。书中对“呼吸与运动的配合”的讲解也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吸气和呼气,而是结合了动作的开合、蓄势与发力,提出了“以意引气,以气催形”的层次递进关系。这让我在复习自己的套路时,有了更清晰的内在指引。以往练习时,我总是在想“手要怎么做,脚要怎么移”,而现在,我更多地是在思考“我的气如何流动,我的意念在哪里驻扎”。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习拳质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功图谱”,帮助习练者从外在的形体模仿,过渡到内在的真劲感知,是值得反复研习的佳作。
评分这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精)》的出版,对我这个常年习武的老拳友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事情。我拿到书后,立刻被它那种沉稳、考究的格调所吸引。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就透着一股子不凡的气韵,那种内敛的精良,不像市面上那些浮躁的武术读物,而是更接近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典籍。书中的文字叙述,尤其是在阐释“掤、捋、挤、按”这些基本劲力的运用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精准和老辣。他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口号式的宣扬,而是深入到动作的微观层面,比如手臂与腰胯的配合,以及呼吸与沉降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他对“松沉”的理解,着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过去总觉得松就是软弱,沉就是滞重,但书中通过详细的图解和文字对照,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保持弹性的前提下达到深沉的根基,这对于我纠正多年来的一些小毛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反复揣摩一句话,因为它往往蕴含着前辈大德的多年体悟。这本书不是快餐式的教程,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与文字进行“对练”的珍贵资料。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本武术心法的“心法秘籍”,而不是单纯的招式演示手册,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追求更高境界的习练者深入研读。
评分坦白说,初看这书名,我还以为又是市面上那种对杨家拳历史进行简单回顾的“大部头”,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的重点完全放在了对拳架精要的“解剖”上。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不同阶段习练者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对于初学者,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让你明白每个动作的起点和终点,避免了盲目模仿;而对于像我这样已经练了多年,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的习练者,它则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动作中的症结。书中对“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阐述,是我读过所有资料中最接近实战意图的。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一些具体的听劲和推手的场景,告诉我们如何去感知对方的来力,如何利用身体的结构去化解和反击。这种对“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我发现,很多传统教材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姿态,而忽略了与对手的互动,这本书显然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鼓励习练者去验证,去实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开放性的态度,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知识的吸收方式。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执着热爱的业余爱好者,接触太极拳也有十来个年头了,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和视频,但大多感觉都是蜻蜓点水,缺乏对杨家拳精髓的深度挖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老前辈在旁边耳提面命一般,字里行间充满了实战的考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劲路”的描述。很多书会把劲力讲得神乎其神,但这本书却脚踏实地,从人体结构力学出发,结合杨家拳的特定要求,解析了如何在一个完整的圆活圈中,实现劲力的传导和爆发。书中对“步法”的细致讲解,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地要求步距和角度,而是强调步法背后的意图——如何做到“随势而动”与“立足稳固”的完美统一。例如,书中对“虚实转换”时,脚底如何微妙地用力与放松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我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漂浮感”有了很好的指导。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立刻尝试在架子上进行调整,确实感觉身体的稳定性瞬间增强,不再是简单的重心转移,而是更深层次的与地面“沟通”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言传的拳理,用清晰、可操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提高拳术的实用性和内涵,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和排版布局,给我一种非常“正宗”和“严肃”的感觉。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了术语,反而使得原有的技法意境失传。这本书则坚持使用了大量的传统术语,并且对这些术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现代语境下的诠释,这对于我们希望继承和发扬传统杨家拳的习练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于“劲力与意念”关系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练拳,感觉动作到位了,但就是缺乏那种“穿透力”,书里解释说,这是因为意念没有跟上身体的运动轨迹。作者用了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意如拉弓,劲如箭出”,生动地说明了意念的主导作用。读完这部分的体会后,我尝试在慢架中加强对特定目标点的意念专注,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感觉沉重的动作一下子变得轻灵起来,仿佛是意念带着身体在走。这种对内在修行的重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修炼的哲学读物。它引导我们去关注内在的感受和精神的统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一般健身运动的核心所在。
评分ok
评分值得认真拜读,细心体会,按照指导去练好。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还行。值得一买!~~~~~~~~~~~~
评分书不错,招式挺全,可以学到好多招式
评分很不错,写得很好
评分书不错 快递也及时。
评分很不错,写得很好
评分ok
评分好书,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