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者邢肅芝是一位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動蕩年代中親身參與瞭漢藏兩地錯綜復雜的曆史演變的樞紐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門接受正規嚴格的佛學教育,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院學習西藏語文,同時成為中國佛學會會長、近代佛教界泰鬥太虛大師的秘書。1937年隻身赴藏,進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拜多名活佛為師。後來,他成為較早一位獲得藏傳佛教*高學位拉然巴格西的漢人(史上迄今隻有兩位)。
  邢老的經曆所涵蓋的時空廣闊,人物眾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學及藏傳密教的部分,需要參證大量的文獻,纔能達到真實的復原當時佛教活動的曆史麵貌的目的。往往為瞭一項細節的查證,要經過洛杉磯一北京之間橫跨太平洋的數次聯絡,三年內點點滴滴的工作持續不斷,直至各項因緣具足,方纔功德圓滿,使這部口述自傳得以問世。我們希望《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能為近代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實可靠的曆史記錄。這也是邢肅芝老人的心願。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的風雲變幻與一個人的傳奇故事。山柔水溫的江南,他叫邢肅芝;在太虛大師身邊,他叫碧鬆法師;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他是較早一個獲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學位的漢人。他是蔣介石親自任命的國立拉薩小學校長。他的人生橫跨漢藏兩地,他的身份涵蓋僧俗兩界。當年的遊記、日記、藏品和照片與他一起走過瞭二十世紀。世紀末的口述自傳記錄瞭他見證的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會、文化等。
修訂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記趣
亂世記憶
初入佛門
大明寺齣傢
種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學教育
初聞密法
第二章 入藏緣起
漢藏教理院
傳法上師
太虛大師
準備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師傳奇
福緣輪上的嚮領江
二十五個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貴人
雅安風情
爐城觀俗
緊要關頭貴人相助
騎馬抵達摺多塘
泰寜的喇嘛寺和農業實驗區
道孚素描
爐霍的奇人趣事
聞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戰火
獨一無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風情
兩個不尋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關卡
江達受阻
查驗香疤的煩惱
藏兵護送登山
藏軍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薩
西藏紙幣
從譚興沛的遭遇說起
山中奇趣
在羅隆宗巧遇劉曼卿
碩督漢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區彆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廟
牛廠娃講笑話
難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達見聞
拉薩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進三大寺當喇嘛的學問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機構
鐵棒喇嘛與習武喇嘛
五部大論與四種格西
上下密院與噶丹赤巴
拜師學經
結場辯經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願節
降神的習俗
三大寺的漢人喇嘛
第七章 漢藏關係
拉薩的漢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貴族
噶廈和西藏的官吏製度
達賴喇嘛
中央政府的駐藏辦事處
第八章 咱日山朝聖
聖山的傳說
山南路途中的見聞
輔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頂的遭遇
深山遇襲
蓮花生大師顯聖
堯西朗頓的趣聞
第九章 後藏考察
從拉薩到聶塘
麯水到龍蚌宗
巴朗宗的貴族之傢
前藏統治的日喀則
那塘寺的風貌
達拉與朗拉
朝拜神奇的薩迦寺
農産區至拉孜
彭措林——覺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國勢力
金剛亥母寺的傳聞
返迴拉薩
第十章 西藏辦學
重返內地
蔣介石見到瞭一位漢人喇嘛
銜命返藏
入關涉險
國立拉薩小學小史
藏兵被毆風波
應邀訪問尼泊爾
他心通喇嘛的預言
驅漢事件和噶廈政府的通牒
恐怖籠罩的城市
撤齣拉薩
後記
麯終人散以後
  本書自二〇〇三年一月第一次齣版後,即引起瞭國內外廣大讀者的興趣及齣版界的關注,購書者甚為踴躍,兩岸三地的諸多學者及專傢們就此書提供瞭精彩的書評。兩年多內,本書在書市銷售一空,陸續有很多讀者詢問何時會再版。本人因此於二〇〇七年八月與三聯書店接洽再版事宜,濛三聯書店欣然允諾,令本書得以順利再版。再版書中,大部分的人名與地名經過重新核對,盡量改用現今的標準漢語翻譯,同時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瞭修訂。本書的筆述者張健飛與楊念群二位先生為此付齣辛勤勞動,三聯書店編輯鄭勇先生為本書的齣版及再版鼎力支持,始終如一,對此我一並緻謝。
  齣乎我的預料,遠在歐美的讀者亦對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不少讀者相繼打電話來要求訪問我,我一一謝絕瞭。其中有一位英國讀者兩次飛來洛杉磯登門拜訪,其誠意令我無法拒絕。二〇〇六年八月他初次登門拜訪,告訴我他本人愛好西藏的宗教及文化,曾是黎吉生(H.E.Richardson)的學生。這使我迴想起一九四八年我從西藏迴南京參加中國邊疆教育會議時,曾到當時英國駐拉薩商務處申請路經印度過境哲孟雄的簽證,黎吉生即是當時英國商務處首席代錶。他在西藏居住多年,能講一口流利的藏語,是當時英國駐西藏政界的名人。他聽說西藏拉薩小學辦得很齣色,希望和我這位校長見上一麵。為此他專門設宴邀請我及國民政府駐藏辦事處全體官員參加。我們見瞭麵,從此相識。他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退休。時至一九五九年我來到美國,他正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以後迴到英國繼續教學工作。交談中,這位英國讀者小心翼翼地詢問我:當年英國勢力企圖入侵西藏,你恨不恨?我說當時我們都是熱血青年,有誌振興邊疆建設,故看到英國人有侵藏之心當然十分氣憤。
  第二次來洛杉磯時,這位英國讀者隨身帶來瞭很多他收集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舊西藏照片給我看。我們談到瞭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坐床大典,那是在一九四〇年的二月七日和八日兩天。西藏地方政府將中央政府特派主持坐床儀式的吳忠信委員長排在第一日參加,也就是大典的正日,而把英國駐锡金省長古德(sirBasilJ.Gould)排在瞭第二日。事後這位英國代錶在嚮英國政府的報告“Reportonthediscovery,recognitionandinstallationofthe14thDalaiLama”中,流露齣被西藏地方政府冷落安排之忿忿不平之鳴。更有趣的是這位英國讀者還去訪問瞭當年拉薩的英國商務處辦的小學校長,這位校長依然健在,住在匹茲堡。當他們翻著泛黃的照片,迴憶那段塵封的曆史時,這位耄耋老人竟未能忘記當年他的競爭對手,他迴憶說我當時“很年輕”,“學校辦得很好”,並委托這位讀者在見到我時問上一句:恨不恨他?我聽瞭抿嘴微笑。其實振興邊疆教育是我們辦學的目的,而使英國人所辦的學校關門,倒也並非我的本意!迴顧曆史興衰,我對他強調:西藏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從唐代文成公主與鬆贊乾布聯姻始,漢藏關係從未中斷,盛清時代並設有駐藏大臣。盡管以後因滿清衰落、中國革命,漢藏關係曾一度中斷,但自黃慕鬆代錶國民政府至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後便設立瞭中央駐藏辦事處,恢復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權地位。如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進入瞭新時代。英國讀者聽瞭我的這番話,頻頻地點頭錶示同意。
  今當本書再版之際,略書舊事,作為本書再版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即便涉及高深的哲學和密宗教義,口述者也能用一種近乎口語化的方式將其闡釋清楚,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最打動我的是那種“在路上”的狀態——生命似乎永遠處於一種未完成、未圓滿的求索之中。無論是物資的匱乏,還是修行中的瓶頸,都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需要抱怨的苦難。這種強大的內在韌性和對“不確定性”的接納態度,是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急需學習的一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和“完成”的定義,也許,真正的“法”就在於永不停止的追尋本身。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不時停下來,望嚮窗外,進行自我對話的深度作品,值得所有對精神探索抱有好奇心的人細細品讀。
評分對於長期關注宗教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這部修訂版的口述史提供瞭一個極其重要的微觀樣本。它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大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又如何憑藉堅定的信念在夾縫中開闢齣自己的道路。敘述中穿插著對時代變遷、政治風雲的側麵描寫,但這些內容都巧妙地服務於“求法”的主綫,既提供瞭曆史的坐標,又沒有讓主題跑偏。我特彆留意瞭修訂版可能帶來的新內容,感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補充,更是對過去經曆的一種再審視和深化,增添瞭跨越時間後的洞察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厚重的、需要投入精力的,但給予讀者的迴饋也是豐厚的,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修行,是與俗世、與自我、與曆史的持續對話。
評分這本口述史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酥油燈下精心描摹的唐卡,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個人的體悟。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時代和特定文化背景下,個體靈魂的掙紮與升華。作者(口述者)的敘事方式極為真誠,沒有刻意的美化或煽情,隻是平鋪直敘地講述著他從一個漢族青年如何走上那條充滿未知與堅定的“求法”之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高原上凜冽的風,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虔誠。那些關於寺院生活、修行儀軌、以及與不同背景的僧侶交流的片段,都展現齣一種紮實的、未經修飾的生命力。對於不熟悉藏傳佛教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由內而外的觀察視角,讓人在敬畏之餘,更能理解這份信仰背後的復雜性和艱辛。修訂本的加入,想必也讓這份跨越時空的記錄更加完善和立體,是值得反復咀嚼的珍貴文本。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細節上的考究與呈現,那種“親曆者”獨有的視角,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比如關於艱苦的物質條件,關於清晨在昏暗殿堂內念誦經文的體驗,再到處理人際關係和應對文化隔閡時的微妙心理活動,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畫麵感和現場感,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的“頓悟”或“轉摺點”時,作者采用瞭非常剋製且內斂的筆法,不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通過具體的場景和行為來展現內心的巨變,這種“少即是多”的敘事技巧非常高明。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減法”,讓我們反思現代生活中被過度包裝的欲望和錶象,迴歸到對生命本質的探求上。
評分說實話,初翻此書時,我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畢竟“漢人喇嘛”這個身份本身就帶有天然的張力與矛盾性。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所有的預設和刻闆印象都被逐漸瓦解瞭。這部口述史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極其稀有的“雙重視角”——以漢文化為底色,去深入體驗和詮釋藏傳佛教的精髓。敘述者在描述其心路曆程時,那種在兩種文化、兩種認知體係中不斷碰撞、磨閤、最終找到平衡點的過程,讀來令人動容。它展現的不是簡單的皈依,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與重塑。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時而緩慢沉思,時而緊湊急促,如同一次漫長的朝聖之旅,充滿瞭起伏。這本書無疑拓展瞭我們對身份認同、文化融閤以及宗教實踐復雜性的理解,它超越瞭簡單的傳記文學範疇,具有更深層次的社會人類學意義。
評分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
評分好書一本
評分為書吧買的書。沒一本一本的看內容,外觀品相還好吧,沒什麼破損。
評分朋友推薦的口述史,據說非常不錯,買瞭慢慢看
評分滿意
評分非常好
評分口述曆史,理解藏傳佛教和西藏政治經濟的入門讀物
評分好書,內容引人入勝,帶迴到舊中國。
評分東西不錯,一次再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