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邢肅芝 口述,張建飛,楊念群 整理
圖書標籤:
  • 藏傳佛教
  • 口述曆史
  • 漢藏文化交流
  • 喇嘛
  • 雪域
  • 宗教
  • 文化
  • 自傳
  • 修行
  • 西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9515
版次:2
商品編碼:1027324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口述者邢肅芝是一位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動蕩年代中親身參與瞭漢藏兩地錯綜復雜的曆史演變的樞紐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門接受正規嚴格的佛學教育,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院學習西藏語文,同時成為中國佛學會會長、近代佛教界泰鬥太虛大師的秘書。1937年隻身赴藏,進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拜多名活佛為師。後來,他成為較早一位獲得藏傳佛教*高學位拉然巴格西的漢人(史上迄今隻有兩位)。
  邢老的經曆所涵蓋的時空廣闊,人物眾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學及藏傳密教的部分,需要參證大量的文獻,纔能達到真實的復原當時佛教活動的曆史麵貌的目的。往往為瞭一項細節的查證,要經過洛杉磯一北京之間橫跨太平洋的數次聯絡,三年內點點滴滴的工作持續不斷,直至各項因緣具足,方纔功德圓滿,使這部口述自傳得以問世。我們希望《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能為近代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實可靠的曆史記錄。這也是邢肅芝老人的心願。

內容簡介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的風雲變幻與一個人的傳奇故事。山柔水溫的江南,他叫邢肅芝;在太虛大師身邊,他叫碧鬆法師;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他是較早一個獲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學位的漢人。他是蔣介石親自任命的國立拉薩小學校長。他的人生橫跨漢藏兩地,他的身份涵蓋僧俗兩界。當年的遊記、日記、藏品和照片與他一起走過瞭二十世紀。世紀末的口述自傳記錄瞭他見證的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會、文化等。

目錄

修訂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記趣
亂世記憶
初入佛門
大明寺齣傢
種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學教育
初聞密法

第二章 入藏緣起
漢藏教理院
傳法上師
太虛大師
準備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師傳奇
福緣輪上的嚮領江
二十五個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貴人
雅安風情
爐城觀俗
緊要關頭貴人相助
騎馬抵達摺多塘
泰寜的喇嘛寺和農業實驗區
道孚素描
爐霍的奇人趣事
聞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戰火
獨一無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風情
兩個不尋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關卡
江達受阻
查驗香疤的煩惱
藏兵護送登山
藏軍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薩
西藏紙幣
從譚興沛的遭遇說起
山中奇趣
在羅隆宗巧遇劉曼卿
碩督漢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區彆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廟
牛廠娃講笑話
難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達見聞
拉薩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進三大寺當喇嘛的學問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機構
鐵棒喇嘛與習武喇嘛
五部大論與四種格西
上下密院與噶丹赤巴
拜師學經
結場辯經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願節
降神的習俗
三大寺的漢人喇嘛

第七章 漢藏關係
拉薩的漢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貴族
噶廈和西藏的官吏製度
達賴喇嘛
中央政府的駐藏辦事處

第八章 咱日山朝聖
聖山的傳說
山南路途中的見聞
輔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頂的遭遇
深山遇襲
蓮花生大師顯聖
堯西朗頓的趣聞

第九章 後藏考察
從拉薩到聶塘
麯水到龍蚌宗
巴朗宗的貴族之傢
前藏統治的日喀則
那塘寺的風貌
達拉與朗拉
朝拜神奇的薩迦寺
農産區至拉孜
彭措林——覺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國勢力
金剛亥母寺的傳聞
返迴拉薩

第十章 西藏辦學
重返內地
蔣介石見到瞭一位漢人喇嘛
銜命返藏
入關涉險
國立拉薩小學小史
藏兵被毆風波
應邀訪問尼泊爾
他心通喇嘛的預言
驅漢事件和噶廈政府的通牒
恐怖籠罩的城市
撤齣拉薩
後記
麯終人散以後

精彩書摘

  童年記趣
  我於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齣生於南京,在傢中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兄長,下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我的父親是個商人,在南京和寶應縣城經商,母親在傢中操持傢務。我的全傢祖輩虔信佛教,父母親常年拜佛,叔父也是齣傢人,在揚州平山堂大明寺擔任方丈。小的時候母親帶瞭我去看望外祖父,外祖父見我聰明伶俐,十分喜愛,於是將我帶在他的身邊,就這樣我跟隨外祖父度過瞭自己的大部分童年。
  外祖父的傢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隻相隔幾條街。外祖父姓瀋,在寶應縣城開瞭一間衣店,買賣舊衣服。那時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大部分的衣服來源於縣裏的當鋪,當鋪給顧客三個月的時間贖迴所當的衣物,如果三個月過後顧客不來贖取,當鋪還可以再延期三個月,到瞭六個月時還沒有人來贖,當鋪就可把衣服自行處理,賣給衣店,衣店把這些衣服轉手零賣。因此每當寶應縣城當鋪中的衣服到期沒有人贖迴時,當鋪就將這些衣服交給外祖父的衣店。這些衣服有不少是質地上等的貨色,因為不好的和不值錢的衣服當鋪是不會隨便接受的。
  在我的記憶中,外祖父是個十分守舊的人,他思想非常保守,而且為人很固執。外祖母則為人和藹,勤勞賢惠,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婦女。外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也就是我大舅,從小在傢受盡瞭外祖父嚴厲的傢教,終於有一天到瞭忍無可忍的地步,離傢齣走逃到瞭上海,從此不再迴傢。次子,即我的小舅舅,不是我外祖母所生養,而是外祖父早年在外麵有外遇時的結果。他長得很英俊,但喜歡成日在外麵遊蕩,或許是受不瞭外祖父的管教。大舅齣走後,外祖父為瞭防止小兒子步老大的後塵,將一條鐵鏈子拴在他的腳上,隻讓他在屋子裏活動,不準齣屋半步。
  我那時隻有四至五歲,不明白為什麼小舅舅腳上要戴鎖鏈。去問母親,母親告訴我小舅舅因為不聽話到處跑,所以外公要把他鎖起來。那時候還是軍閥割據的舊時代,父母可以隨便管教子女,沒有任何法律的限製。到瞭小舅舅該結婚的年齡,外祖父為他迎娶瞭一位蘇州姑娘。新娘子容貌漂亮,也十分賢惠。但盡管成瞭傢,小舅舅卻依然被外祖父強製鎖在傢裏,沒有活動的自由,隻能與妻子相伴,終日生活在自己的小房間內。眼看著小舅舅被關在傢中無所事事,外祖父便要他練習裁縫手藝,白天給人傢縫製衣服,到瞭晚上就和妻子睡在同一個房間裏。我這位小舅母為小舅生瞭一個女兒,可是産後沒有多久,她便一病不起,離開瞭人間,就死在和小舅舅朝夕相處的房間裏。那時我年紀還很小,記得小舅母去世的時候,我坐在小闆凳上,好奇地嚮小舅舅住的屋裏張望,隻見小舅母很安詳地躺在床上,鄰居們來來往往,為她換上壽衣,準備裝入棺材。發喪時小舅母的娘傢沒有任何人來,大概她是個窮睏傢庭的女子。小舅母去世以後,外祖父心裏明白他再也拴不住小兒子的心瞭,於是主動去掉瞭小舅舅腳上的鎖鏈。
  獲得瞭自由,小舅舅如齣籠之鳥,遠走高飛,從此就杳無音信,留下瞭自己幼小的女兒與外祖父相依為命。當時我的外祖母已經去世,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外祖父一下子蒼老瞭許多。
  盡管外祖父對自己的兒子十分嚴厲,但對我這個外孫卻非常寵愛。他教我認方塊字,讀百傢姓,是我的第一個啓濛老師。我的記性好,有時外祖父不記得把東西放在什麼地方瞭,就來問我,我準能幫他找齣來。自從外祖母去世,小舅舅齣走以後,外祖父便不再做買賣,靠放債收利錢生活。附近做買賣、開飯店的人都喜歡嚮他藉錢,於是外祖父每個禮拜就要齣去轉一圈到各傢收債。靠著利錢的收入,我和外祖父生活過得相當不錯。記得不少飯店欠外祖父的錢到期不還,外祖父收不到錢,於是就乾脆帶瞭我去這些飯店吃飯,爺孫倆吃完瞭也不用付錢,抹一抹嘴就走,飯錢從飯店欠的債裏扣除。到瞭我八歲的那年,外祖父去世瞭,臨終前他一把火燒掉瞭手上所有的債據,從此與鄉親們兩不相欠。
  我童年的時候,中國正處在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我的傢鄉是軍閥孫傳芳的勢力範圍。
  大約在我六歲那年,北伐軍打到瞭江蘇,與孫傳芳的軍隊在運河一帶激戰。這一仗打下來,孫傳芳大敗,記得那時國民革命軍使用的武器非常落後,不少士兵手裏拿的是長矛或鈎鐮槍,全憑湖南人強悍勇猛的士氣衝鋒陷陣,打敗瞭強敵。孫傳芳曾經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懂得軍事,占據瞭江南富庶之地,號稱五省總司令,勢力強大。當時他的一部分軍隊駐紮在寶應縣,我和外祖父齣門時常看到軍隊在操練。
  不久,孫傳芳聯閤瞭山東軍閥張宗昌的力量反攻國民軍,一直從徐州打到瓜州。這時南京的指揮官是白崇禧,指揮國民軍在南京與鎮江之間的龍潭再次大敗孫傳芳的軍隊。這一次孫傳芳的部隊被打得潰不成軍,潮水般地日夜兼程嚮北方落荒而逃,路過寶應時,我看到團長坐在轎子上被人抬著,士兵則是一路搶劫而來,可以說是遇店便搶。這天我父親正好齣門辦事,劈麵遇到一夥剛搶完布店的敗兵,正在把搶來的布匹裝在一輛黃包車上準備拖走,見到我父親,不由分說便當場抓瞭壯丁,強迫他拉著載滿布匹的黃包車隨軍撤退。父親腦子機敏,沒走多遠就推說肚子痛要上廁所,乘機鑽入一條小巷溜迴傢中,逃脫瞭與傢人離散的命運。後來我聽說有的鄉親被抓壯丁後,被迫拉著搶劫的錢財從上海隨軍一直到瞭山東。
  孫傳芳經過這一次失敗,再也無力東山再起,以後隱居在天津居士林學佛,最後被一位女子暗殺。
  ……

前言/序言

  本書自二〇〇三年一月第一次齣版後,即引起瞭國內外廣大讀者的興趣及齣版界的關注,購書者甚為踴躍,兩岸三地的諸多學者及專傢們就此書提供瞭精彩的書評。兩年多內,本書在書市銷售一空,陸續有很多讀者詢問何時會再版。本人因此於二〇〇七年八月與三聯書店接洽再版事宜,濛三聯書店欣然允諾,令本書得以順利再版。再版書中,大部分的人名與地名經過重新核對,盡量改用現今的標準漢語翻譯,同時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瞭修訂。本書的筆述者張健飛與楊念群二位先生為此付齣辛勤勞動,三聯書店編輯鄭勇先生為本書的齣版及再版鼎力支持,始終如一,對此我一並緻謝。
  齣乎我的預料,遠在歐美的讀者亦對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不少讀者相繼打電話來要求訪問我,我一一謝絕瞭。其中有一位英國讀者兩次飛來洛杉磯登門拜訪,其誠意令我無法拒絕。二〇〇六年八月他初次登門拜訪,告訴我他本人愛好西藏的宗教及文化,曾是黎吉生(H.E.Richardson)的學生。這使我迴想起一九四八年我從西藏迴南京參加中國邊疆教育會議時,曾到當時英國駐拉薩商務處申請路經印度過境哲孟雄的簽證,黎吉生即是當時英國商務處首席代錶。他在西藏居住多年,能講一口流利的藏語,是當時英國駐西藏政界的名人。他聽說西藏拉薩小學辦得很齣色,希望和我這位校長見上一麵。為此他專門設宴邀請我及國民政府駐藏辦事處全體官員參加。我們見瞭麵,從此相識。他於1947年印度獨立後退休。時至一九五九年我來到美國,他正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以後迴到英國繼續教學工作。交談中,這位英國讀者小心翼翼地詢問我:當年英國勢力企圖入侵西藏,你恨不恨?我說當時我們都是熱血青年,有誌振興邊疆建設,故看到英國人有侵藏之心當然十分氣憤。
  第二次來洛杉磯時,這位英國讀者隨身帶來瞭很多他收集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舊西藏照片給我看。我們談到瞭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坐床大典,那是在一九四〇年的二月七日和八日兩天。西藏地方政府將中央政府特派主持坐床儀式的吳忠信委員長排在第一日參加,也就是大典的正日,而把英國駐锡金省長古德(sirBasilJ.Gould)排在瞭第二日。事後這位英國代錶在嚮英國政府的報告“Reportonthediscovery,recognitionandinstallationofthe14thDalaiLama”中,流露齣被西藏地方政府冷落安排之忿忿不平之鳴。更有趣的是這位英國讀者還去訪問瞭當年拉薩的英國商務處辦的小學校長,這位校長依然健在,住在匹茲堡。當他們翻著泛黃的照片,迴憶那段塵封的曆史時,這位耄耋老人竟未能忘記當年他的競爭對手,他迴憶說我當時“很年輕”,“學校辦得很好”,並委托這位讀者在見到我時問上一句:恨不恨他?我聽瞭抿嘴微笑。其實振興邊疆教育是我們辦學的目的,而使英國人所辦的學校關門,倒也並非我的本意!迴顧曆史興衰,我對他強調:西藏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從唐代文成公主與鬆贊乾布聯姻始,漢藏關係從未中斷,盛清時代並設有駐藏大臣。盡管以後因滿清衰落、中國革命,漢藏關係曾一度中斷,但自黃慕鬆代錶國民政府至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後便設立瞭中央駐藏辦事處,恢復中央政府在西藏的主權地位。如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進入瞭新時代。英國讀者聽瞭我的這番話,頻頻地點頭錶示同意。
  今當本書再版之際,略書舊事,作為本書再版序。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口述史,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壯麗而深邃的雪域高原生活畫捲。這本書並非僅僅記錄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更是一次穿越曆史、文化與信仰的長途跋涉,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漢人如何在異域的土地上,曆經韆辛萬苦,最終皈依佛法,成為一名虔誠的喇嘛。 本書的作者,一位生於漢地、長於世俗的平凡之人,卻懷揣著一顆對 spiritual exploration 的強烈渴望,踏上瞭前往雪域高原的漫漫徵途。他的求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挑戰、犧牲與蛻變。從懵懂少年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到麵對現實的殘酷與信仰的召喚,作者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描繪瞭他從一個迷茫的旅人,逐漸走嚮覺悟的堅韌心路曆程。 在書中,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穿越高原險峻的地形,體驗極端的自然環境。那些關於巍峨雪山、遼闊草原、奔騰河流的描寫,不僅僅是背景的渲染,更是作者內心掙紮與堅守的映照。他如何在缺氧的高原上跋涉,如何在嚴寒的鼕季生存,如何在漫長的旅途中剋服孤獨與恐懼,這些細節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個體在宏大自然麵前的渺小與偉大。 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作者對藏傳佛教的探索與融入。他並非一開始就帶著明確的宗教目標,而是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所吸引,被雪域人民虔誠的信仰所打動。從最初對酥油燈、轉經筒的陌生,到逐漸理解佛法的義理,學習梵文經咒,再到最終披上袈裟,成為一名真正的喇嘛,這個過程充滿瞭艱辛與頓悟。書中詳細記述瞭作者在不同寺院的學習經曆,與高僧大德的交流,以及參與各種宗教儀軌的體驗。這些寶貴的片段,讓我們得以瞭解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的敘述,並非枯燥的宗教說教,而是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故事。他與藏族人民的交往,從最初的隔閡到深深的友誼,展現瞭跨越文化與民族界限的真摯情感。他分享瞭與藏族傢庭同吃同住的經曆,學習他們的語言和習俗,參與他們的農忙與節慶。這些生動的生活場景,讓我們看到一個漢族人在異域土地上,如何放下身段,融入當地,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他描述瞭藏族人民的淳樸善良,他們的樂觀堅韌,以及他們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之心,這些都給作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也讓讀者為之動容。 本書的“修訂本”意味著作者對過往經曆進行瞭更深入的迴溯與反思。在歲月沉澱之後,他對求法之路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佛法的領悟也更加透徹。修訂版可能增添瞭更多關於他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以及他對人生、信仰、生死等宏大命題的思考。也許,他會分享更多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的睏惑與解答,以及他如何從迷茫走嚮清晰,從煩惱走嚮自在。這些 revisions, 往往承載著作者更成熟的智慧和更深刻的洞察,為讀者提供瞭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雪域求法記》不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是一麵摺射時代變遷的鏡子。在作者求法的年代,雪域高原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可能零星地提及瞭一些曆史事件,或者作者對社會變革的觀察與感受。然而,這本書的重點始終聚焦在個人信仰的追尋與精神的成長上。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時代,尤其是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個窗口。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其語言的質樸與真誠。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深刻的理論,他隻是用一顆赤誠的心,講述自己的故事。他的文字中流淌著高原的風,帶著泥土的芬芳,充滿瞭生命的溫度。即使是對佛教完全不瞭解的讀者,也能被他跌宕起伏的經曆和真摯的情感所吸引。 “漢人喇嘛”這個身份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與獨特性。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喇嘛是藏族文化的象徵,是雪域高原的守護者。而一個漢人,卻能夠超越文化的藩籬,深入到藏傳佛教的核心,並最終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本身就是對“求法”二字最生動的詮釋。作者的經曆,打破瞭我們固有的認知,展現瞭信仰的力量,它能夠連接不同的人,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總而言之,《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是一部關於勇氣、堅持、信仰與蛻變的史詩。它帶領我們走進一個遙遠而神秘的世界,感受一種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探索內心的平靜與覺悟。這本書不僅是對一個人的記錄,更是對一種精神追求的緻敬,它以一種溫潤而堅定的力量,觸動著每一個渴望尋找人生方嚮的靈魂。通過閱讀此書,讀者仿佛置身於雪域高原,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聆聽那裏的梵音佛語,並在作者的故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示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即便涉及高深的哲學和密宗教義,口述者也能用一種近乎口語化的方式將其闡釋清楚,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最打動我的是那種“在路上”的狀態——生命似乎永遠處於一種未完成、未圓滿的求索之中。無論是物資的匱乏,還是修行中的瓶頸,都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需要抱怨的苦難。這種強大的內在韌性和對“不確定性”的接納態度,是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急需學習的一課。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和“完成”的定義,也許,真正的“法”就在於永不停止的追尋本身。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不時停下來,望嚮窗外,進行自我對話的深度作品,值得所有對精神探索抱有好奇心的人細細品讀。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宗教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這部修訂版的口述史提供瞭一個極其重要的微觀樣本。它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大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又如何憑藉堅定的信念在夾縫中開闢齣自己的道路。敘述中穿插著對時代變遷、政治風雲的側麵描寫,但這些內容都巧妙地服務於“求法”的主綫,既提供瞭曆史的坐標,又沒有讓主題跑偏。我特彆留意瞭修訂版可能帶來的新內容,感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補充,更是對過去經曆的一種再審視和深化,增添瞭跨越時間後的洞察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厚重的、需要投入精力的,但給予讀者的迴饋也是豐厚的,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修行,是與俗世、與自我、與曆史的持續對話。

評分

這本口述史的筆觸,細膩得像是在酥油燈下精心描摹的唐卡,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個人的體悟。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時代和特定文化背景下,個體靈魂的掙紮與升華。作者(口述者)的敘事方式極為真誠,沒有刻意的美化或煽情,隻是平鋪直敘地講述著他從一個漢族青年如何走上那條充滿未知與堅定的“求法”之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高原上凜冽的風,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虔誠。那些關於寺院生活、修行儀軌、以及與不同背景的僧侶交流的片段,都展現齣一種紮實的、未經修飾的生命力。對於不熟悉藏傳佛教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由內而外的觀察視角,讓人在敬畏之餘,更能理解這份信仰背後的復雜性和艱辛。修訂本的加入,想必也讓這份跨越時空的記錄更加完善和立體,是值得反復咀嚼的珍貴文本。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細節上的考究與呈現,那種“親曆者”獨有的視角,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比如關於艱苦的物質條件,關於清晨在昏暗殿堂內念誦經文的體驗,再到處理人際關係和應對文化隔閡時的微妙心理活動,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畫麵感和現場感,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的“頓悟”或“轉摺點”時,作者采用瞭非常剋製且內斂的筆法,不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通過具體的場景和行為來展現內心的巨變,這種“少即是多”的敘事技巧非常高明。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減法”,讓我們反思現代生活中被過度包裝的欲望和錶象,迴歸到對生命本質的探求上。

評分

說實話,初翻此書時,我帶著一種審視的眼光,畢竟“漢人喇嘛”這個身份本身就帶有天然的張力與矛盾性。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所有的預設和刻闆印象都被逐漸瓦解瞭。這部口述史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瞭極其稀有的“雙重視角”——以漢文化為底色,去深入體驗和詮釋藏傳佛教的精髓。敘述者在描述其心路曆程時,那種在兩種文化、兩種認知體係中不斷碰撞、磨閤、最終找到平衡點的過程,讀來令人動容。它展現的不是簡單的皈依,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與重塑。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時而緩慢沉思,時而緊湊急促,如同一次漫長的朝聖之旅,充滿瞭起伏。這本書無疑拓展瞭我們對身份認同、文化融閤以及宗教實踐復雜性的理解,它超越瞭簡單的傳記文學範疇,具有更深層次的社會人類學意義。

評分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

評分

好書一本

評分

為書吧買的書。沒一本一本的看內容,外觀品相還好吧,沒什麼破損。

評分

朋友推薦的口述史,據說非常不錯,買瞭慢慢看

評分

滿意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口述曆史,理解藏傳佛教和西藏政治經濟的入門讀物

評分

好書,內容引人入勝,帶迴到舊中國。

評分

東西不錯,一次再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