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又名《道德經》,為春鞦時老子所著,是道傢開山立派的經典,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兩韆年來,人們對老子的思想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那麼,老子究竟講瞭什麼?如何深入瞭解其思想,又能從中獲取什麼?曾仕強教授學貫中西,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入和精確的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就是曾教授幫助大傢輕鬆進入這一國學經典的力作。
曾教授認為,中國人的幸福依賴於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恢復,並身體力行。麵對物欲橫流,心靈失守,現代人亟需找到人生方嚮。曾教授的《老子的人生智慧》,正為處於心靈淪陷中的人們指明瞭幸福大道。
“道”至少有三個層麵的說法,分彆為:可以說的;很難說的;不可說的。本書中,曾仕強教授從大道至簡、功成不居、有無互生、上善若水、人生三寶、厚樸立身等八個方麵,對老子所著的《道德經》這一國學經典做瞭深刻而獨到的解讀。曾教授的解讀深入淺齣,生動有趣,相信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障礙。麵對當今社會很多人的內心迷茫,曾教授的解讀能夠給人以有益的啓發和指引。
曾仕強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培訓界泰鬥級人物,《百傢講壇》主講人。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著有《中國式管理》《易經的奧秘》《鬍雪岩的啓示》等。
第一章 抬頭三尺有神明
道可道,非常道
偏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破名
天人交戰
心量如天
第二章 道生萬物,功成不居
“橐龠”的藝術
生之畜之
一何以生二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修道心法
第三章 道之真義,互通有無
何謂玄同
“一 ”與“多”同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有非本有,無中生有
兼顧“有”“無”
無中生有,復歸於無
玄之又玄,天人閤一
常迴歸道心
第四章 順其自然,聽天由命
對立與對待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聖人之聖
無為與不居
損有馀補不足
聽天由命
修內堵外
第五章 上善若水,不爭無尤
道衝不盈
水幾於道
大國者下流
爭名、奪利、多欲、愛知
弱其誌,強其骨
不齣戶,知天下
知者不言
第六章 人生三寶,持而保之
孝慈
儉約
貴德
不敢為天下先
上德
知足
第七章 大道至簡
自賓
尊道貴德
互不相傷
取“中”
自作自受
保生與顧命
立公心
第八章 鉛華如幻,厚樸立身
“欲”閤乎道
莫若嗇
知止
自由有度
吃虧是福
導言
道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學問,說起來就隻是一個“道”字。可以稱為“道學”,也可以簡稱為“道”。那麼,“道”是什麼呢?
“道”至少有三個層麵的說法,分彆為:第一,“可以說的”。第二,“很難說的”。第三,“不可說的”。
“可以說的”,一般人都明白。“道”就是我們所走的路,各不相同,卻能夠互通。“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到最後,人人都走嚮死亡。過程不一樣,結局都相同。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之道,看似分道揚鑣,卻又殊途同歸。這樣一來,就進入瞭“很難說的”層麵。
為什麼“很難說”呢?因為這裏麵的變化十分復雜,並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楚的。我們隻有一個嘴巴,在一段時間內,大概隻能說齣片麵的道理,無法說得詳盡、周全而又完整。我們經常把“很難講”當成口頭禪,成日掛在嘴邊,便是基於這樣的實際睏難,纔逐漸養成習慣的。
真正的原因,以及奇妙的變化,屬於“不可說”層麵。由於迄今仍無法獲得科學的實證,不能提齣大傢一緻公認的說法,所以說瞭也是白說。“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既然如此,還不如不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於是又進入瞭另一個層麵,“不可說的”。
聽得懂的人,根本就用不著說;聽不懂的人,說瞭也沒有用。“道”當然有其玄妙的部分,再怎麼說,也說不清楚。必須自己靜下心來,細細玩味,用心領悟,纔能怡然自得。人世間最快樂的“自作自受”,莫過於此,值得珍惜與深思。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道”分成“常道”“非常道”,以及“介於‘常道’與‘非常道’之間”這三大部分。
“可以說的”,不過是“非常道”,也就是偏道。人人各有處境、立場,以及不得已的苦衷,很難保持客觀,所以也就免不瞭相當主觀。
“很難說的”,介於“常道”與“非常道”之間,經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變量很多,時時都在變動,所以實在“很難說”。
“不可說的”,那就是“常道”。如如不動,永恒不變。實際上不可能不動,也不可能不變。麵對錯綜復雜的情境,又有纍世所積下來的恩怨,加上意想不到、難以預測又無法掌握的內外變數……想要理都理不清,怎麼可以說呢?
“道”所呈現齣來,最容易為世人所理解的,便是世界萬物萬象。然而“世界”至少也有三個:“有的世界”“無的世界”,以及“介乎有無之間的世界”。
“有的世界”,一般人都明白,因為那就是“物質世界”。由點構成綫,由綫構成麵,再由麵構成體。在這種一條綫、一個平麵、一個立體的三維空間中,生活瞭一輩子的,就叫作“凡人”——平凡得連點都看不見瞭。忘本的人,當然不可能返本歸元、返迴先天,隻能充分依賴“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感知器官,做一個自以為是的科學人。
《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法則告訴我們:既然有一個“物質世界”,必然就有另外一個以精神為主的“反物質世界”。因為“物質世界”隻有“長、寬、厚”三維,稱為“三度空間”,倘若加上“時間”可能産生很大的變化。
由於“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錶示宇宙有空間也有時間。宇宙也稱為世界,同樣的時空。“三韆大韆世界”,便是“空間”加上“時間”所産生的種種變化,這種“反物質世界”,我們原本是有能力完全感知的。
初生的嬰兒,依然保有這種能力。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可說是完全偏重於“物質世界”的認知,以緻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精神世界”反而愈來愈無法瞭解。先天本能喪失、後天知識增多,到瞭五六歲以後,先天認知精神世界的本能,反而變成人體潛能,需要加以開發、領悟,纔能逐漸恢復。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指齣人生是一種“返本還元”的過程,由逐漸喪失先天的本能,到自我修煉以求恢復本性,需要十分堅定的意誌、無比的毅力,以及正確的方法。在這段漫長的過程中,我們所接觸的,應該是“有無界”,也就是“若有若無、似真似假、空實不明”的迷糊世界。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各有體悟、深淺不同。
我們常說的“很難講”,時間既長,應用也十分廣泛。在這一段猶豫、掙紮、苦難的期間,往往會齣現若乾自命不凡的“高人”,把自己加上某些響亮的稱號。這種人通常隻能揚名一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徒然是空歡喜一場罷瞭!
道傢認為:隻有減少後天的思想意識,也就是“為道日損”,讓“識神”退位,到瞭“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時候,自然“元神”用事,本能意識恢復原位,也就無為瞭。
佛傢主張“六根清淨”:有眼不看,有耳不聽,有鼻不聞,有舌不嘗,有手不拿,有意根不用。
儒傢倡導“修己安人”,不妄想、不執著。
由此觀之,道、佛、儒三傢殊途同歸,都在教人“捨棄小聰明,挽迴大智慧”。然而這樣一來,自我是提升瞭,內心是清靜瞭,但是對於人群社會、世界萬物,又能有什麼貢獻?活著又有什麼價值?上述問題,成為進入“無”的世界所産生的新睏惑!
這時候,《易經》的“貞下起元”,便發揮瞭“迴歸原點”的作用。迴過頭來,重新開始,把“有”和“無”通通破掉,不執“有”也不執“無”。於是深深領悟老子所說“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因而發現“同謂之玄”,進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真的是妙不可言瞭!
從“道”所呈現的“象”來看,一般人隻看到“錶象”,變化無窮,因此熱衷於求新求變。
稍為深入一些,可以看齣“實象”。親眼看到的,還錯得瞭?沒錯,但這不過是實象,未必就是真的。一般人都相信“眼見為實”,直到一天,纔明白真象並非如此,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所以心裏經常懷疑:“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當我們說“眼見為真”的時候,同時也含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隻好勉強當作真的看待。至於各人的反應,還是看各人的福德”這樣微妙的感覺。真象大部分是“鎖碼”的,並非一般人可以看見,否則又有什麼玄妙可言?
可見“道”是三閤一的,“可以說”“很難說”“不可說”原本是通的,隨時都在切換。“道”太大瞭!如果不是這樣,又怎麼能夠四通八達、毫無障礙?
我們一生當中,先摒棄先天帶來的嬰兒無邪,經由努力學習,纔能長大成人,明白何謂“人禽之辨”、培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判斷力與實踐力。若能做到識神退位而元神復位,則韆萬不要得意忘形,否則反而害人害己。這時候應該更加謙卑,盡量迴歸到嬰兒的天真無邪——什麼都清楚,卻好像什麼都不明白。那就是我們常說的“馬馬虎虎不馬虎,糊裏糊塗不糊塗,隨隨便便不隨便”,真的是三界閤一,達到《易經》所提示“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孔子所說“無可無不可”;老子所導“道可道,非常道”的破道境界。
連“道”也要破?豈不是很奇怪?一點也不。實際上,已經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執著於“道”,卻成瞭實實在在的“假道學”,令人心酸!
司馬遷說:“數始於一,終於十,而成於三”。“道”隻有“一”個,那就是宇宙大道,內涵十分豐富。“十”代錶全,所以說“十全”,但是大緻可分為三界、三類、三時或三層次,也就是“成於三”。
大道是整全的,不可分割的、互通的。不論三界、三類、三時、三層次,都是閤一的。居於不同的時、空背景,站在不一樣的立場,當然要有不同的說法。因此“名可名,非常名”,符閤《易經》中所說“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也就是孔門所秉持“無可無不可”的總原則。
我們為瞭方便起見,把“道”分成“變易”的(可變的),以及“不易”的(不可變的)兩大部分。前者稱為“權宜應變”,後者則是“經常堅持”。
做人做事,依循“經常堅持”的“經”,便是“持經”;然後衡量當時的各種變數,包括“人、時、地、物、事”而“權宜應變”,即為“達權”或“應變”——閤起來稱為“持經達變”,或者“以不變應萬變”(以不變的經,因應萬變的情境),成為中華民族最高的處世智慧,必須隨時練習,務求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道”是用來實踐的,叫做“行道”。在實踐中學習,稱為“做中學”。光是用嘴巴說,隻憑看、讀、寫,並不能夠真正領悟。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熟背經典,卻依然食古不化,實在令人惋惜。
但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相當於打地基,還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先探究一下“道從哪裏來”?
我是一個對曆史和文化典故很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在論述其核心思想時,常常會穿插一些古老的寓言或者曆史片段作為佐證,這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我發現,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引用,其實都與核心觀點緊密相連,它們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作者在分析“無為”的實際應用時,引用的那個關於古代匠人的故事,瞬間就讓我明白瞭什麼叫做“順勢而為”的最高境界。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古代與現代巧妙結閤的處理方式,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非常紮實和可信。我甚至因為這本書,去查閱瞭其中提到的幾篇典籍的原文,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度探索的興趣,這對於一本哲學讀物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成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拿到手的時候就愛不釋手。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質感,配上古樸的字體,讓人立刻聯想到一種深邃而悠遠的氣息。我本來對這類哲學類的書籍有點畏懼,總覺得會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排版卻很舒服,字間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內頁的紙張質量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這種用心對待書籍實體本身的製作態度,讓人對內容也充滿瞭期待。我感覺作者在選擇這個封麵和整體視覺風格上,是下瞭很大功夫的,它成功地傳達齣一種“寜靜緻遠”的基調,仿佛在告訴你,接下來的文字會帶領你進入一個平和且富有哲理的世界。翻開扉頁,那種淡淡的油墨香,簡直是閱讀體驗的加分項,讓我忍不住想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沉浸其中。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緻敬,非常適閤放在書架上,隨時取閱,每一次的觸碰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休憩。
評分我是在一個工作壓力非常大的時期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地說,起初我隻是把它當作一本“心靈雞湯”來看待,希望能快速地找到一些“速效解藥”來解決眼前的睏境。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卻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它沒有提供那種立竿見影的口號,而是像一位耐心的長者,娓娓道來,引導你反思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對“得失”的看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某些概念時,所采用的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它不是生硬地告訴你“應該怎樣”,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思考,讓你自己得齣結論。比如,關於“變與不變”的討論,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一直執著於控製的事情,意識到很多時候,順應事物本來的發展軌跡,反而能省去不必要的內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刻的,它改變的不是我的外在行為,而是我內心看待世界的底層邏輯,這比任何具體的技巧都來得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現在的很多書籍,為瞭追求傳播速度和吸引眼球,往往會使用大量華麗的辭藻或者過於現代化的錶達,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那麼點韻味。但這本書的文字卻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剋製與簡潔,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字字珠璣,充滿瞭力量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留白”的藝術,很多深刻的道理,隻是輕輕點到為止,剩下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自己去體會和填充。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字魅力,讓我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經常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剛纔讀到的那句話,琢磨它在不同情境下的可能性。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一位思想高深的智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入對話,而非單嚮的信息灌輸。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智慧往往是樸素的,不需要用復雜的結構來包裝。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設置也非常巧妙,不像傳統書籍那樣死闆地劃分理論闆塊,它更像是圍繞著人生的幾個核心睏境來展開論述的。我注意到,每一章的過渡都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沿著一條河流在探索,河流的彎麯處自然而然地引嚮瞭下一個更深邃的河灣。這種組織方式讓我在閱讀時幾乎沒有感到任何思維上的阻礙,情緒和認知是同步提升的。讀完某一主題的探討後,我常常會閤上書本,在腦海中迅速地進行自我對照和反思,這本書的結構仿佛就是為瞭促進這種“讀、思、行”的循環而設計的。它不是一本讓你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反復咀嚼、在生活中印證和應用的書,它的價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值的。
評分評價超過十個字就會有機會得京豆,能當錢花,真好!
評分支持京東。。
評分滿意,很不錯
評分睡前讀讀書 祝曾仕強教授身體健康
評分道法自然,博大精深。遵循自然,人生智慧。
評分很好,很贊!
評分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哎呦哎呦
評分不錯的書,看瞭一部分來評價
評分好好好,書本包裝膜很好,字體很小,感覺很容易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