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東晉高僧,曾撰佛教論文數篇,闡述般若義旨。南朝梁、陳之間,經人匯編成集,名曰《肇論》。《肇論》文筆優美,結構嚴整,深寓哲理,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哲學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即是該作的校釋本。
引子
緒論
凡例
宗奉義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第二
般若無知論第三
劉君緻書竅問
論主復書釋答
涅盤無名論第四
附錄
肇論集解令模鈔
說明
捲上
捲下
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說明
注肇論疏序
捲上
捲下
我最近對一些關於佛教在印度本土興盛與衰亡的曆史研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正好淘到瞭一本專門梳理這個脈絡的著作。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清晰,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教義的介紹上,而是將佛教的發展與當時印度的社會結構、王室供養、婆羅門教的競爭等因素緊密地結閤起來分析。作者的史料功底極其紮實,書中引用的許多碑刻和文獻翻譯,都讓人感到其論證過程的嚴謹性。特彆是書中對大乘佛教如何適應世俗需求而不斷演變的過程,描述得尤為生動,它展現瞭宗教在麵對現實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讀到後期,關於外來侵略對佛教寺院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部分,讓人深感惋惜,那種對一個偉大思想體係衰落的描摹,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無力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宗教的生命周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充滿變數。
評分哎呀,最近讀瞭幾本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書,真是讓人忍不住想跟人分享一下感受。就拿那本講先秦諸子百傢的文集來說吧,編排得相當有心思。作者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年代順序,而是按照思想流派進行瞭劃分,這樣一來,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對立統一的關係。比如,讀到關於“仁”和“義”的討論時,你會發現儒傢和墨傢雖然都強調這些概念,但在具體實踐和核心理念上卻有著微妙的區彆,這種對比閱讀的體驗非常棒。更難得的是,它選取的文本都是最經典、最能代錶該流派核心觀點的篇章,避免瞭過多冗雜的旁支末節,讓初學者也能迅速抓住主旨。我特彆喜歡它在注釋上下的功夫,一些看似尋常的詞語,在當時的語境下有著非常特殊的含義,書裏的解釋精準到位,既保留瞭古文的韻味,又讓現代讀者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其深層意涵。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思想脈絡的絕佳入門讀物,讀完之後,感覺對我們現在社會的一些價值取嚮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是霧裏看花。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特彆感興趣,正好翻到瞭一本匯編瞭那個時期重要文論的集子。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的選材非常精到,幾乎囊括瞭“永明體”革新以及山水詩派興起背後的理論基礎。你看那些名傢的文章,比如劉勰的《文心雕龍》節選,內容之博大精深,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像後世某些理論那樣過於教條化,而是充滿瞭對文學創作本質的探討,比如“神韻”和“意境”這些至今仍被引用的概念,這本書裏就有最原始、最純粹的闡述。我特彆欣賞編者在對這些古奧文本的處理上,采取瞭一種“兼收並蓄”的原則,既保留瞭原文的典雅,又提供瞭詳盡的對照譯文,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每次讀到關於辭藻運用和章法結構的比喻時,都感覺像是接受瞭一次文學修養的洗禮,那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和對情感的精準捕捉,是當下很多作品難以企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那個時代文人對藝術的極緻追求。
評分最近看的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氣韻生動”概念演變的書,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沒有把“氣韻生動”看作一個固定的、抽象的審美標準,而是把它放在瞭不同的曆史階段,觀察它如何被不同的文論傢賦予新的內涵。從早期對“氣”的生理性理解,到後來與“神思”、“意境”的結閤,作者用清晰的邏輯綫索,勾勒齣瞭中國審美思想在數百年間的細微漂移。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比瞭唐代和宋代對同一部作品的評論,僅僅因為“氣韻”的側重點不同,導緻瞭對作品價值判斷的巨大差異,這讓我意識到,審美標準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曆史産物。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引用的文獻旁徵博引,但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將復雜的理論闡述得層層遞進,絕無晦澀之感,是那種讀完後會立刻想迴去重讀那些經典文學作品的啓發性讀物。
評分不得不提,我最近翻閱的一本古代園林美學鑒賞手冊,簡直是獨樹一幟。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理解已經達到瞭“融會貫通”的境界,他不是簡單地介紹“藉景”、“對景”這些術語,而是通過大量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蘇州園林中某處水榭的設計,如何巧妙地利用瞭光影和空間序列來營造齣“麯徑通幽”的意境。書中對“意境”的捕捉,用瞭非常詩意的語言,讀起來完全不像在看一本學術著作,倒像是在進行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漫遊。每個章節都仿佛引導你走進瞭不同的庭院,讓你去感受那份含蓄、內斂的東方審美情趣。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它還穿插瞭許多古代園林設計圖紙的復原和解析,讓你能從結構層麵去理解那些看似隨性實則精心布局的巧思。這本書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解,真正體會到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