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伯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构图
  • 绘画技法
  • 艺术设计
  • 美术
  • 绘画
  • 艺术
  • 传统绘画
  • 绘画教程
  • 构图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47267
商品编码:1027628475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伯敏 著作 定  价:30 出 版 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1日 页  数:7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0547267 中国画的构图 **章*国画构图概述  01
第二章*国画构图要领  03
1.取舍 03
2.宾主  07
3.藏露  09
4.呼应  11
5.轻重 13
6.远近、层次 15
7. 黑白  20
8.虚实 21
9. 大空、小空  24
10. 疏密    26
11. 隔与连  30
12. 取势、造势 33
13. 画无尽  36
14. 叠万山  37
15. 边角    39
第三章*国画构图新编 41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绘画创作实践及教学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画的多种构图形式加以分析、解构,为中国画的学习者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好的,以下为您精心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专著简介,力求详尽且富有文采,绝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中国画构图的书籍内容。 --- 《叠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与技艺探析》 书籍简介 内容提要: 《叠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与技艺探析》并非聚焦于绘画的二维空间布局,而是深入中国传统园林这一三维艺术殿堂。本书是一部集历史考证、美学理论、工程技术与文化解读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系统阐释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如何通过“叠山理水”这一核心手法,将自然山水之精粹“微缩”于有限的城市空间之中,最终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艺术境界。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不仅为园林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乃至文化爱好者开启了一扇通往东方哲学与审美情趣的幽深之门。 第一部分:山水情结与园林缘起 (历史溯源与文化基石)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哲学根源。重点探讨了魏晋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痴迷,以及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儒家“中庸”之道对园林选址、布局的深远影响。详细分析了从汉唐宫苑的恢宏大气到宋代私家园林的精致典雅的演变脉络。通过对古代典籍如《园冶》《长物志》的文本解读,揭示了园林设计理念从摹仿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内在驱动力。本章尤其注重阐述“可游、可居、可赏”三位一体的居住哲学如何奠定了中国园林独有的空间属性。 第二部分:叠山之术:土石的诗意塑形 (结构与美学) “叠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本章是全书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作者摒弃了简单罗列名山大川的叙述方式,转而聚焦于理石、置石、堆山的具体技法。详细剖析了“理法”——即如何通过对石材(如太湖石、灵璧石)的挑选、开凿、组合,模仿自然界的山峦肌理、断层走向和气势磅礴。书中运用大量图解和案例分析(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狮子林的假山群),阐释了“深凹叫唤”的藏与露、“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以及如何通过“分枝”和“脉络”来营造山势的动感与生命力,使人工之物展现出天然的韵味。 第三部分:理水之工:动静之间的生命律动 (水体工程与意境) 水是园林的血液。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园林中水的运用——“理水”。这不仅是简单的开凿池塘,更是对水文、声学、光影的精妙控制。内容涵盖了: 水体的形态学: 依地势形成的天池、月池、曲水、溪涧的营造差异。 驳岸技术: 如何通过“跌落式”、“垂坠式”、“平铺式”驳岸处理,使水体与山体、建筑实现无碍的过渡。 水声的艺术: 瀑布、叠泉、汀步的声学设计,如何利用流水的高低落差与路径,制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听觉体验,实现“以声景入画”。 水面的象征意义: 镜面水对意境的放大效应,以及水体在四季光照下色彩与质感的微妙变化。 第四部分:建筑的渗透与空间的转译 (造园中的建筑语言)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并非孤立的结构,而是观赏山水的“框景”与“界面”。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亭、台、楼、阁、榭、廊、舫等不同建筑类型在园林空间中的功能定位与美学贡献。探讨了“框景艺术”——如何通过门洞、窗棂、花窗将外部的景色裁剪、提炼,转化为室内可赏的“画卷”。特别对比分析了轴线对称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与自由流动的私家园林(如网师园)在建筑节奏和游览路线设计上的差异与互补。 第五部分:花木的造景:植物的生命叙事 (时间维度上的景观设计) 相较于西方园林对结构和永恒性的强调,中国园林更注重“时间性”和“生命感”。本章详述了花木在造园中的策略性运用。内容包括: “花朝月夕”的序列设计: 如何通过不同物候(如早春的梅、盛夏的荷、深秋的枫)的配置,保证园林在一年四季皆有可观之处。 寓意象征: 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奇石异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文人情怀的表达。 植物的塑形技术: 对古藤、名木的蟠扎、修剪技艺,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色块和体量来引导视线、遮挡与渗透空间。 第六部分:意境的达成:游赏体验与哲学回响 (综合美学与当代价值)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对园林整体“意境”的提炼与总结。本书认为,叠山理水并非简单的堆砌与引流,而是一种将宇宙观、生命观融入具象空间的实践。重点论述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动态游览体验是如何精心设计的,旨在引导观者在曲折探寻中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感。同时,对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启发与转化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强调其在慢生活理念与可持续设计中的借鉴价值。 本书特色: 术语精确考证: 首次将园林工程术语与哲学美学概念进行严谨的对应梳理。 图文并茂: 穿插大量罕见的历史手稿摹本、实地测绘图与现代高清摄影作品,直观展现技艺细节。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历史学、建筑学、水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提供多维度的解读框架。 目标读者: 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师生、文化遗产保护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典园林设计特别感兴趣的人,翻阅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关于“框景”和“借景”的理论阐述,与园林艺术中的空间处理有着惊人的共通之处。作者并没有将中国画的构图局限在二维平面上,而是将其提升到了“空间组织”的高度去探讨。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画面比作一个多层次的剧场,引导读者思考观众的视线是如何在画面中移动和停留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构图”有了更宏大和立体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韵律感”的讨论,它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强调结构和平衡的静态美,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流动的生命节奏。通过分析几幅宋代花鸟画的布局,作者揭示了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和物体的聚散关系,来模拟自然界中生长的勃勃生机。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东方思维框架,让你在看任何一幅中国画时,不再是孤立地评价线条或色彩,而是去感受它如何呼吸、如何运动。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页都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东方美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留白的处理方式所震撼。作者似乎对“虚实相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那种意境的营造,绝非简单的技巧堆砌可以达到,它直抵人心,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辨。比如,那几幅山水小品,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微妙至极,远山仿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的几块礁石则笔触遒劲,力透纸背。这种对比和张力,让画面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示范作品可能显得有些高深莫测,因为它们已经超越了基础技法的教学范畴,更像是一种境界的展示。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渴望在艺术道路上寻求突破的画家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可以反复揣摩的宝典。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落笔,更是如何“观画”和“用心”去感受笔墨背后的精神内核。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帧的质感和印刷的精细度都堪称一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规则”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构图就是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则,做了这张图,就必须遵循那个比例。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画的构图原则是如何建立在“打破”和“超越”基础上的。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展示了无数种可能性。比如,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对称的平衡”这一概念,通过分析几幅唐代壁画的局部构图,说明了画家如何利用视觉重量和情感导向来创造一种看似倾斜实则稳固的视觉效果。这对我个人的创作启发非常大,让我敢于放弃那些刻板的参考线,转而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笔下的能量流向。整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章法布局,过渡到微观的点线处理,最后回归到画家心境与画面的统一。我感觉读完后,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艺术史的漫游,对中国艺术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灾难性的!我承认,单从艺术水准上来说,收录的作品无疑都是精品,但在实际阅读体验上,实在是让人抓狂。为什么要把两幅风格迥异、时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放在相邻的页面上进行展示?而且,很多关键的细节图注常常被裁切得非常不完整,使得读者根本无法看清画家在处理某个特定笔触时的微妙变化。我不得不反复对照书后的文字说明,试图将画面上的模糊信息与文字描述对上号,这极大地打断了我的学习思路。例如,在讲解“计白当黑”的经典案例时,原画中那些被巧妙留白以烘托主体的部分,在这个印刷版本里显得过于灰暗,几乎失去了它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这本书的出版方能够更加注重读者的实际操作需求,对图例的编排进行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梳理,哪怕多增加一些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其价值都会翻倍。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粗糙的展览图录,而非一本深入研究的教材,这对于一本探讨“技法与意境”的书来说,是致命的缺陷。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是带着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速成”的构图秘籍。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恰恰在于它完全没有迎合这种浮躁的心态。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引导读者去体悟中国画的内在逻辑。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算多,但句句珠玑,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韵生动”的阐释,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让我明白,好的构图绝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分割或者黄金分割线的使用,而是要顺应万物的自然之势,达到一种“不期而然”的和谐。我曾尝试按照书中提到的“散点透视”原则去临摹几张作品,结果发现,只要思想上进入了那种“游走式”的观看状态,笔下的线条自然而然就有了流动感。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技巧讲解都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工具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