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巴赫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G大调
原价:7.50元
作者:(德)巴赫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546
字数:
页码: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首协奏曲手稿上的标题为:
“为小提琴主奏,2支回声笛、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和1把维奥尔琴协奏,大提琴和羽管键琴而写的第4协奏曲。”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看重的是版本注释的深度和广度,毕竟巴赫的音乐,如果不了解其时代背景和对位法的精妙,很容易弹得“光秃秃”的。这本G大调协奏曲的附注部分,虽然没有像某些学术版本那样提供逐句的德语或拉丁文分析,但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图表化解释”策略。例如,在著名的卡农式模仿段落,它用非常简洁的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声部进入的时间点和模仿的音程关系,这比单纯阅读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特别喜欢它对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器(如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在音色处理上的差异所做的简短论述,它提醒我们,在演奏这个协奏曲时,应该更加注重颗粒感和清晰的层次,而不是一味追求钢琴上的连绵声浪。这些“点到为止”的提示,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希望深入理解巴赫音乐内在逻辑的演奏者。它既保持了乐谱的纯粹性,又巧妙地提供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使得这次阅读体验远非简单的“照本宣科”。
评分这本《巴赫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G大调》的乐谱,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小小的失望。封面设计得太素净了,几乎没什么视觉上的吸引力,对于我这种喜欢从外包装就开始享受音乐的人来说,略显寒酸。不过,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触感和纸张的厚实度立刻挽回了印象分。看得出来,出版商在纸张的选择上是下了功夫的,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和标记,纸张也不会轻易泛黄或者损坏,这对于经常需要带着乐谱去排练的音乐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部分,印刷的清晰度无可挑剔,每一个音符的头部、符干和符尾都界限分明,即便是音符密集排布的段落,也不会出现模糊不清、连成一片的状况。这对手指需要精准定位的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巴赫时期常用的演奏记号,比如各种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都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字体,而且排版上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区域,方便我们在旁边添加自己的批注和指法标记。总的来说,虽然封面低调得近乎乏味,但其内在的制作工艺和对演奏实用性的考虑,绝对是专业级别的,这点必须点赞。
评分说实话,这本乐谱的装订质量,实在经不起反复折腾。我把它带去户外公园进行一次即兴演奏,因为是G大调,整体感觉比较明亮和欢快,非常适合户外的氛围。但在两次将乐谱平铺在便携式谱架上后,我发现靠近中间装订线的部分,书页已经开始出现轻微的“脱骨”迹象。它似乎更倾向于被平放在一个稳固的钢琴谱架上,或者放在桌面上被书夹固定住。如果你是那种需要经常“对折”乐谱,或者需要让它在极小空间内保持展开的乐手,可能需要额外花心思加固一下中缝。当然,这或许是追求大开本印刷清晰度的必然妥协——为了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演奏者的动作,大开本的优势无可替代,但代价就是牺牲了一定的便携性和耐用性。我注意到,一些标记非常细微的力度变化,比如“sfz”或“p”的记号,在边缘部分印得极其清晰,但在靠近中缝的区域,偶尔会出现一点点油墨的晕染,虽然不影响辨识,但看着总觉得美中不足。所以,这更适合在固定、专业的练习环境中使用的版本。
评分初学者尝试攻克巴赫的协奏曲,往往会被那些看似无穷无尽的对位和复杂的声部织体吓退,而我手中的这本G大调协奏曲的版本,在乐谱的编排上确实展现出了一种“循循善诱”的智慧。它没有直接丢给你一个挤满了音符的“地狱难度”总谱,而是非常细致地将各个声部的独立声部谱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与区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那些需要小提琴独奏(特别是第一小提琴的主导部分)与两支长笛(Flauti d’Eco)进行对话的段落,编辑者似乎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视觉区分法,通过细微的字号调整或者行距的拉开,让演奏者在快速切换视线焦点时,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主导旋律的走向,而不是被伴奏声部的大量装饰音所干扰。此外,它还贴心地附带了一份对某些巴洛克时期特有术语(如“Suspension”或特定装饰音的奏法)的简短注释。虽然这些注释非常精炼,但对于刚接触巴洛克音乐的琴童家长或者业余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及时的“救命稻草”,避免了他们不得不翻阅厚厚的音乐词典来核对每一个符号的尴尬局面。这本乐谱在教学辅导上的用心程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仅仅是印刷版本”的定位。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室内乐爱好者,我们排练时最大的痛点永远是——版本不统一,以及对原谱“创作意图”理解上的分歧。我必须承认,这本《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版本在解决这一痛点上,表现得异常出色。它似乎尽可能地忠实于一份相对权威的原始手稿,几乎没有加入过多现代演绎的“私货”。换句话说,它为你留下了最大的解释和发挥空间。比如,在第三乐章那个著名的、仿佛在进行一场华丽的“小提琴与长笛的技艺比拼”的段落,那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不同的版本可能会在连奏和断奏的处理上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议。而这个版本,仅仅标注了最基础的连弓和断弓提示,把“如何呼吸”、“如何赋予乐句生命”的权力完完全全地交还给了演奏者团队自己去讨论和磨合。这种极度的“克制”,反而激发了我们排练的热情,大家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巴赫的结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某个著名演奏家的录音版本。它更像是一份精确的蓝图,而不是一个成品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