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学术史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清代
  • 学术研究
  • 知识分子
  • 理学
  • 考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97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7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
字数: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先生治清学史的代表著作。作者以时代为经,把有清一代学术思潮之流转分为启蒙期(生)、全盛期(住)、蜕分期(异)、衰落期(灭)四个时期,各述其要;又以人物为纬,对清代各时期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成就、学术观点、主要著述、师承关系等提纲挈领、择要发挥,堪为了解清代学术思想的入门经典。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二自序
《清代学术概论》序
一 论时代思潮
二 略论“清代思潮”
三 清学的出发点
四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五 阎若璩和胡渭
六 黄宗羲和王夫之
七 颜元
八 梅文鼎、顾祖禹和刘献廷
九 由启蒙到全盛
十 考证学的“群众化”和惠栋学派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十二 戴门后学
十三 “朴学”
十四 经史考证
十五 水地与天算
十六 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
十七 清代的“学者社会”
十八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十九 桐城派与章学诚
二十 清学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学分裂的导火线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学与龚魏
二十三 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的中心
二十四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创作
二十五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二十六 粱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谭嗣同
二十八 清学正统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三 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学
三十一 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三十三 结语

精彩书摘

  三 清学的出发点
  吾言“清学之出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夫宋明理学何为而招反动耶?学派上之“主智”与“主意”,“唯物”与“唯心”,“实验”与“冥证”,每迭为循环。大抵甲派至全盛时必有流弊,有流弊斯有反动,而乙派与之代兴。乙派之由盛而弊,而反动亦然。然每经一度之反动再兴,则其派之内容,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人类德慧智术之所以进化,胥恃此也。此在欧洲三千年学术史中,其大势最著明。我国亦不能违此公例,而明清之交,则其嬗代之迹之尤易见者也。
  唐代佛学极昌之后,宋儒采之,以建设一种“儒表佛里”的新哲学,至明而全盛。此派新哲学,在历史上有极大之价值,自无待言。顾吾辈所最不慊者,其一,既采取佛说而损益之,何可讳其所自出,而反加以丑诋;其二,所创新派既并非孔孟本来面目,何必附其名而淆其实?是故吾于宋明之学,认其独到且有益之处确不少,但对于其建设表示之形式,不能曲恕,谓其既诬孔,且诬佛,而并以自诬也。明王守仁为兹派晚出之杰,而其中此习气也亦更甚,即如彼所作《朱子晚年定论》,强指不同之朱陆为同,实则自附于朱,且诬朱从我。此种习气,为思想界之障碍者有二。一日遏抑创造,一学派既为我所自创,何必依附古人以为重?必依附古人,岂非谓生古人后者,便不应有所创造耶?二日奖励虚伪,古人之说诚如是,则宗述之可也;并非如是,而以我之所指者实之,此无异指鹿为马,淆乱真相,于学问为不忠实。宋明学之根本缺点在于是。
  进而考其思想之本质,则所研究之对象,乃纯在绍绍灵灵不可捉摸之一物。少数俊拔笃挚之士,曷尝不循此道而求得身心安宅?然效之及于世者已鲜,而浮伪之辈,摭拾虚辞以相夸煽,乃甚易易。故晚明“狂禅”一派,至于“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道德且堕落极矣。重以制科帖括,笼罩天下,学者但习此种影响因袭之谈,便足以取富贵,弋名誉,举国靡然化之,则相率于不学,且无所用心。故晚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夫人类之有“学问欲”,其天性也。“学问饥饿”至于此极,则反动其安得不起?
  ……

前言/序言

  (一)吾著此篇之动机有二。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
  (二)余于十八年前,尝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刊于《新民丛报》,其第八章论清代学术,章末结论云: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
《清代学术概论》 学术思想的转型与集大成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变革激荡的时代。在这个三百年间,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学术,既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初次接触到来自异域的新思潮。在此背景下,清代学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富有活力的面貌,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追溯与重塑,也孕育着迈向新时代的萌芽。《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学术风貌、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以期勾勒出清代学术思想的完整图景,揭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与历史意义。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清初的学术格局。在明末社会动荡和思想余波的影响下,清初学术呈现出一种承接与反拨并存的态势。一方面,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学者,继承了明代王阳明心学衰落后兴起的实学传统,他们痛心于明朝的灭亡,深感学术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弊端,因而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他对文献考据的严谨态度,深刻影响了后世;黄宗羲对政治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史学方法的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学与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夫之以其精湛的哲学思辨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构建了具有独立见解的哲学体系。他们的思想,既是对前代学术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探索。 紧随其后,清代学术迎来了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乾嘉学派的崛起。以钱大昕、段玉裁、王鸣盛、纪晓岚等为代表的学者,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奉行“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不尚空谈,专注于对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辨析和注释。在训诂、音韵、辨章、校勘等领域,乾嘉学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引之的《说文声系》等,至今仍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权威著作。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学术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然而,过度沉溺于考据,也使得部分学者陷入“小疵必察,大体或疏”的境地,学术研究的视野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考据学之外,清代思想界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也涌现出众多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在哲学领域,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理学批判,以及刘宗周的阳明学后期发展,构成了清初哲学思想的重要一脉。到了清中期,戴震继承并发展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哲学思想的辨析,他对人性论的重新阐释,对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虚伪说教的批判,展现了启蒙式的思想光芒。他的《孟子字义疏证》等著作,至今仍被视为反驳理学僵化观点的经典之作。 史学方面,清代学者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以全祖国、万斯同等为代表的史家,对史料的甄别和考证更加精细。他们不仅继承了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社会结构的分析。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都是史学研究的典范。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地方史、家族史等微观史研究,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角。章学诚更是提出了“史德”与“史识”的观念,强调史家应有的道德操守和批判精神,对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领域,清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小说方面,《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曹雪芹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落与人性的复杂。其他如《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层面的社会现实与思想观念。诗文方面,王士祯的“神韵说”,以及桐城派的“古文”创作,都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戏曲、词曲等通俗文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清代学术的另一重要特征,便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持续发展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虽然乾嘉学派在考据方面成就斐然,但一些学者并没有完全忽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始终围绕着国家治乱、民生疾苦等重大问题展开。到了清代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世致用之学再次受到高度重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先河。他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学习,更深入思考了如何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来富国强兵。此后,林则徐、严复等一批思想家,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翻译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哲学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清代学术研究方法的演变。从明代的王学空疏,到清初的实学转向;从乾嘉学派的严谨考据,到晚清思想家的引进西方学术体系,清代学术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精确度,也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最后,《清代学术概论》将总结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清代学术,既是中华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孕育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摇篮。它在整理、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同时,也通过与西方学术的初步接触,播下了近代中国学术变革的种子。理解清代学术,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力求以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展现清代学术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常常在各种史书中看到关于清代学术的只言片语,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清代学术概论》的出现,则极大地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宏观的学术思潮到微观的学派特点,再到重要的学术人物,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释。更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在介绍学术内容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背后的历史语境,而是将学术发展置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学术的特质,以及它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之中,对于清代学术的理解,已经从模糊的印象,转变为清晰而系统的认知,收获颇丰。

评分

初次捧读《清代学术概论》,心中涌动着一股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复杂情愫。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单纯的知识普及读物,不如说是一扇通往清代士人心灵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在浩瀚书海中求索、辩驳、传承与创新的点滴轨迹。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目、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思想和人物重新赋予生命。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京城书院的窗下,听闻鸿儒们高谈阔论,也感受着他们潜心孤灯、钻研古籍的寂寥。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清代学术的恢弘气度,那种对经典文本的敬畏,对证据的严谨,以及在“求是”精神驱动下,学问不断深化、拓展的勃勃生机。它让我明白,学术并非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社会脉搏相连的鲜活生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清代学术的脉络,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刻理解和由衷敬意,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人文光辉。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学术,就是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灵魂。《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正是我寻找的那把钥匙。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清代学术画卷。书中对于各个学派的兴衰起伏、思想流派的碰撞交融,都有着精彩的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清代学术如何回应西方近代思想传入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开放又审慎的态度所吸引。这种在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之间的艰难平衡,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阅读此书,我不仅对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思想挣扎和学术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对清代学术思想的简单介绍,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倾听来自遥远时代的智慧之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流于表面地呈现那些学术成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时代背景以及学者们的个人际遇。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学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非单一的线性进步。这种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理解学术演变的深度,也让我认识到,任何学术的繁荣,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土壤和思想环境。阅读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知识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对那些为学术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贤们,充满了深深的敬佩。

评分

《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考证,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于那些复杂的学术概念和理论,都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在书中找到指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学者治学方法和学术主张的细致辨析,这让我看到了清代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体会到了学者们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迁时,那种坚守学术、探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阅读此书,我仿佛与历史上的先贤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对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