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上册

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 著
图书标签:
  • 全球史
  • 世界史
  • 历史
  • 通史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第七版
  • 修订版
  • 上册
  • 历史书籍
  • 文化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9489
商品编码:1027777655
出版时间:2006-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 著;吴象婴 等译 定  价:42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109489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
(上册)
史前人类
第1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国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第1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优选,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 著;吴象婴 等译 斯塔夫里阿诺斯,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优选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优选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优选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拉荷亚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优选通史》的近期新版本,也成了其很后版本。     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希腊化时代一词就来源于这一新文明(见第4章第3节)。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其父亲腓力二世的王位后,首先严厉地了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腊城邦只好默认他的统治;接着,于公元前334年,他率领马其顿士兵向东方的波斯人发动进攻。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首先侵占小亚细亚,然后攻占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30年,占领大流士的国都波斯波利斯,征服整个波斯。第二年,征服者继续东进至兴都库什山和大夏,再从那里向印度进发,深入旁遮普。只是由于士兵们拒绝再前进,亚历山大才不得不从印度退回巴比伦,公元前323年他在那里患恶性疟疾病逝,终年33岁。
    亚历山大病逝后,他的部将为争夺对庞大帝国的控制权而长期彼此征战;到公元前3世纪初,形等
《中华文明的兴衰与转型:中古至近代的社会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在中古(约魏晋南北朝)至近代(晚清)这一漫长转型期中的核心议题: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如何维系、应对外部冲击,并最终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全书以社会史、思想史和制度史的交叉视角,深度剖析了这一阶段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认同以及国家形态的深刻演变。 第一部分:中古的重塑与融合(约公元300年—90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中国社会在经历长期分裂与民族大融合后,如何重建并固化其核心文明形态。 第一章:大分裂时代的社会流动与族群认同 分析了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复杂互动。重点考察了“胡汉融合”在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如府兵制的前身)以及文化习俗上的具体体现。我们探讨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巩固,它如何在中央权力衰弱时成为地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主导力量,以及这种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长期制约。此外,佛教的本土化过程,特别是禅宗的兴起,被视为是对传统儒学思想体系的有力补充与挑战,深刻影响了中古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隋唐帝国的制度创新与社会基石 隋唐大一统的恢复并非简单的秦汉故制回归,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创新之上。本章详细梳理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设计理念及其在盛唐时期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们特别关注了唐代城市结构(坊市制)的严密管理,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对中央集权能力的影响。盛唐时期文化上的开放性,如对西域文化的吸收,也在此被作为国家强盛的文化表征进行分析。 第三章:中晚唐的隐忧与体制的张力 探讨了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中古体系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抬头、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得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彻底瓦解。本书侧重分析了藩镇的形成机制,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行政权力分配失衡的结果。同时,晚唐时期“牛李党争”的背后,反映了地方势力(新科进士出身的官僚集团)与传统士族势力在权力分配上的激烈冲突,预示着未来宋代文官政治的新范式。 第二部分:宋代的内向转型与文官政治(约公元960年—1368年) 本部分将宋代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内向转型”,即国家权力结构从贵族军事政治向文官理性政治的过渡,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高度繁荣。 第四章:赵宋的制度定型:重文抑武的深层逻辑 详细考察了宋代中央集权机制的精妙构建。如何通过分散武将权力、强化文官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如更戍法、知兵与发兵权力的分离)来避免唐末藩镇重演。重点分析了“重文抑武”政策对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长远影响,特别是对军事防御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制约。北宋士大夫阶层的高度自觉性及其在政治伦理中的核心地位,是理解宋代政治文化的关键。 第五章:宋代的经济革命与市民社会的萌芽 聚焦于宋代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研究了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对知识传播的革命性影响;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的深度发展,包括专业化市镇的兴起、海外贸易的繁荣(如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转移)。分析了“交子”和“会子”的出现对货币体系和信贷活动的冲击。这些变化如何孕育了早期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并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六章:理学的兴起与社会伦理的重塑 探讨了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哲学体系如何回应中古晚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与思想危机。理学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如何影响了家庭伦理、女性地位(如对缠足习俗的间接强化)以及知识分子对功名和政治参与的态度。理学最终成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第七章:蒙元统治下的社会结构重组 分析了蒙古帝国征服对既有中华社会结构的剧烈冲击。元代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如何重塑了地方治理和经济资源分配的格局。重点考察了元代手工业、工商业的特定发展模式,如匠户制度的强化,以及士大夫阶层在元代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与文化坚守。 第三部分:晚明至清初的张力与近代前夜(约公元1368年—1840年) 本部分探讨了明清之际,在高度集中的专制体制下,社会内部酝酿的变革动力与最终受挫的复杂过程。 第八章:大明帝国的官僚集权与社会控制 考察了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重构,特别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出现,如何将专制推向新的高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僵化的赋役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白银流入对地方财政和民间经济的深刻影响。江南士绅阶层在地方治理中的“寓治”模式及其局限性。 第九章:晚明士人的思想觉醒与社会批判 聚焦于王阳明心学对传统儒学权威的冲击,以及李贽等人对个性解放和“童心”的倡导。研究了晚明士人对国家体制弊端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建立东林书院等社团组织参与政治实践的努力。这种思想活跃性与后来的清初政治高压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前夜所遭遇的思想困境。 第十章:清初的专制强化与文化整合 分析了满族统治者在入关后如何成功地将汉文化精英纳入其统治体系。重点考察了“文字狱”在维护意识形态统一中的作用,以及“摊丁入亩”、“漕运改革”等一系列在清代前中期提高行政效率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财政和行政措施。本书探讨了清朝的“盛世”在结构上相较于前代的异同,以及其在面对外部世界(如海禁政策的持续影响)时的保守性。 第十一章:士绅、乡村与国家权力的边界 通过对基层社会的研究,揭示了在高度集权的王朝体制下,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乡村之间的中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分析了地方宗族势力在维护地方秩序、处理纠纷中的实际权力,以及他们在赋税征收和地方教化中的作用。这些地方自治力量的韧性,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大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近代化前的内在制约 总结了中古至近代的历史进程,强调了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成功地解决了“如何维持大一统”的问题,但也因此在制度和思想上形成了强大的惯性,这在面对19世纪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表现出深层的内在制约,为近代中国的艰难转型埋下了伏笔。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如何自我组织、自我巩固并最终面临挑战的深度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时,会有一个习惯,即在关键节点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但在这本上册中,作者的论述已经构建了一个足够坚实、自洽的解释框架,以至于读者可以相对放心地跟随其思路前行。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不失对大众读者的友好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轴心时代”的描述,它将不同地域的重大精神觉醒放置在同一时间轴上进行比较,这种跨文化对比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整体感和共鸣性。读完后,我对人类精神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章节,而是一个相互呼应、彼此映照的恢弘剧本。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它让人明白,我们今天的世界,是无数次选择、碰撞与适应的累积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上册所呈现的史料更新和视角微调,显示了作者持续的学术热情和对时代脉动的敏感度。我感受到,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光芒。它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解构者”。例如,书中对古典时代晚期社会危机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蛮族入侵或内部腐败,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长、更复杂的生态和人口压力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归因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阅读体验是需要沉浸的,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恰好鼓励了这种深度的沉浸。它不像某些读物那样碎片化,而是要求你像攀登一座大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延伸,最终才能领略到山顶的壮阔。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对这样一部“巨著”有些畏惧,担心其内容过于艰涩晦涩,充满了只有专业学者才能理解的术语和理论。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启发性。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和渴望求知的普通读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特别是它对早期世界体系形成的探讨,那些看似零散的早期人类社群是如何在地理限制下,逐步建立起具有互动性的政治和经济网络的,被阐述得条分缕析,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我个人尤其对书中对于“观念”的讨论印象深刻——那些早期的宗教、神话和政治理想,如何像看不见的引力一样,塑造了物质世界的格局。这种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渐进式剖析,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力量非常强大,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那近乎冷峻的理性分析,丝毫没有被任何单一的文化优越感所左右。这对于一本探讨“全球”历史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同理心。读到关于早期丝绸之路的章节时,那种跨越大陆的商品、思想和疾病的交流图景,被描绘得立体而生动。它不是简单的东西方对立叙事,而是将欧亚大陆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那种信息密度的扎实感,让人感觉仿佛坐在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面前,他既熟悉每一个细节,又能随时抽离出来,把握整体的走向和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在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极其考验作者的功力和史料的驾驭能力,而这本上册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

读完这本《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上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艘宏大的历史航船,载着我穿越了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得令人惊叹,从史前人类的足迹到古代帝国的兴衰,每一个转折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宏观视野下的细腻笔触,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比如,他对农业革命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描述,更着重分析了它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思维方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被颠覆或重塑的认知。它强迫我跳出固有的地域和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着一次深入且充实的精神旅程,而它也确实兑现了这份承诺,提供了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书本很完整,价格也非常便宜,是京东的常客。

评分

包装精良,快递到家快捷,非常不错!同批买了不少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活动买的很合算,满意。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经典史书,值得拥有阅读收藏

评分

同上

评分

评论的部分较多,因为是通史,所以基本是概述,拣重要的讲了讲。算是一本郑重写出来的书

评分

感觉赚到了?哪怕什么真理无穷,得一寸便有一寸欢喜。

评分

同学推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