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The War of the World]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The War of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尼尔·弗格森 著,喻春兰 译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西方文明
  • 历史
  • 衰落
  • 冲突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文化
  • 社会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2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277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War of the Worl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具影响力的明星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代表作!
  最经典的20世纪全景世界战争史,透析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部著作中,弗格森对20世纪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为什么20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极其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几千万军人和无数平民丧生?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弗格森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了振聋发聩和令人深思的回答。他的分析,对认清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简介

西方具影响力的明星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代表作!
专业经典的20世纪全景世界战争史,透析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部著作中,弗格森对20世纪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为什么20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发生极其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几千万军人和无数平民丧生?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弗格森超过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做出了振聋发聩和令人深思的回答。他的分析,对认清当今国际政治与地区冲突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西方具影响力的明星历史学家,历任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助教、讲师和教授,现为哈佛大学历史系、商学院历史学和金融学两个学科的特聘教授。著作和言论横跨历史与财经、学界与商界、大学与媒体等几个领域,在国际学术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著作有《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文明》《帝国》《战争的不幸》《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等。
2004年,年仅40岁的弗格森被《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具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
《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一书是弗格森代表作,他也因为在这部著作中对战争原因的追问和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而赢得了更加卓著的声誉。

目录

上册目录:
引言
致命的世纪
基因库
种族大迁徙和定居点
种族的文化基因
血的边界
波动(动荡)和不满
帝国—国家
1.西方的衰落
50年战争
第一部分巨型列车的相撞
1.帝国和种族
一九零一年九月十一日
帝国
异族通婚
犹太人“问题”
反犹主义经济学
德国侨民
一个闪光的世界
2.东方快车
对马岛
马克思主义东渐
大屠杀
俄国转向西方
3.断层线
战争的冲击
英国统治下的和平的终结
萨克森—科堡
将军们的战争
4.战争蔓延
世界大战
为什么德国人战败了?
战友们
战壕里的仇恨
投降者
东线战事
5.民族的坟墓
地图的重新绘制
帝国的垂死挣扎
民族的坟墓
第二部分帝国—国家
6.计划
从爵士乐到布鲁斯
同路人
大监狱区
屠杀人民
7.歪理邪说
领导人讲话
墨索里尼时代
兄弟希特勒
在“民族共同体”的内部
反血统的原罪
保护血统
向何处去?
8.一个偶然形成的帝国
生存空间
另一个岛的故事
“唯一的出路”
皮肤病
中国战争
注释(上册)
下册目录:
第二部分帝国—国家
9.保卫没有防御能力的国家
一个先发制人的案例?
绥靖政策的战略案例
绥靖政策的经济案例
可耻的孤立
绥靖政策的社会特征
10.可怜的和平
一个遥远的国家
1938年9月
不战之战
战争的经济案例
走向崩溃
绥靖政策的终结
第三部分杀戮空间
11.闪电战
闪电战
“让天下大乱”
希姆莱镇
魔都
12.透过镜子
煎锅和炉火
极权主义的两张脸
前奏曲
猴子的押注
巴巴罗萨
13.凶手和通敌者
东方计划
灭绝战争
作恶者
邻居们
希特勒的熔炉
被玷污的帝国
14.地狱之门
按种族排列的世界秩序
强奸
傀儡
日本转向东南
珍珠港的逻辑
离心机
战俘和合作者
第四部分一场带有污点的胜利
15.战争的渗透
奥斯维辛和广岛
胜利幻想
同盟国分析
深度战争
赴死
16.失败
魔鬼的黄昏
报应
“小男孩”
1945年大屠杀
没有结束的战争?
结语西方的衰落

第三次世界大战
尼克松在中国
世界重新确定方位
注释(下册)











精彩书摘

第四部分 一场带有污点的胜利
16.失败
1945年大屠杀
1945年1月27日,犹太人桑德科曼斯(Sonderkommandos)在第二和第六火葬场的起义流产三个半月后,苏联的第一支部队到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口。在大约7000名没有被送到沃济斯瓦夫或德国的布莱汉姆集中营的犯人中,有一位意大利化学家普里莫?列维(Primo Levi)。列维在令人难忘的散文中,描述了这一时刻:
他们没有同我们打招呼,也没有微笑;似乎被压抑的,不仅是同情,而且是令人困惑的克制,这势必会使他们对葬礼的现场保持沉默,视而不见。这就是那种我们十分熟悉的耻辱:德国人不知道的耻辱,这样一种罪行应该存在的罪恶感……所以对我们来说,即使是空闲时间也要在墓穴外敲铃,并使声音低沉下来……以便我们主动清洗我们的良知、我们的记忆,以免纠缠着不放。我们感到,即使是现在,也不可能发生什么好事、干净的事来足以抹杀过去,因而,愤怒的伤疤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清楚这种伤害的不可治疗性。102
在濒临崩溃的纳粹帝国,类似场面在集中营一再重复着:骷髅般的幸存者在尸体中蹒跚;士兵像另一个星球上的人,如此不可思议。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有关“解放”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103这个产生了古拉格劳改营的政权,对于真正的解放没有任何兴趣。维克多?克伦佩雷尔回到了几乎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德累斯顿,他依然对极权主义的语言记忆犹新,察觉到解放者和那些刚刚获得解放的人之间那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他注意到,苏联占领当局“单调的”无线电广播和“政治化的”新闻报道,与前政权有许多共同点。104 “我必须慢慢开始有系统地注意,”他在日记中写道,“第四帝国的语言。有时,在我看来,它与第三帝国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德累斯顿的撒克逊(方言)和莱比锡的撒克逊(方言)那样,没有什么不同。例如,斯大林元帅是最伟大的人、最杰出的战略家……我想仔细研究一下我们的新闻报道上的……第四帝国的语言(LQI,即lingua quartii imperii)。”105他很快就发现“纳粹语言和布尔什维克语言的诸多相似性”:
第三帝国的语言(lingua tertii imperii )继续存在着……在斯大林的讲话中,并在其语录中经常出现,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是食人族和怪兽。在有关谈到斯大林的文章中,总会提到他是苏联的最高统帅,是前无古人式的最伟大的将军,是所有活着的人中最伟大的人……很难说我究竟听懂了多少次“方向”“行动”“战斗”诸如此类的词。所有正在消失的词,现在又“狂热地流行”起来……相同、相同的话 ——第三帝国的语言等于第四帝国的语言! “结盟”“富有战斗性的”“真正的民主”等等。106
即使街上的情景,都有相似之处。“张贴在阿尔伯特广场上的斯大林元帅的画像……也可能是戈林的。”107在克伦佩雷尔看来,苏联共产党的统治 “将是苏联式的‘真正民主’的结果”,只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缺乏自由的政权“取代了一个旧的缺乏自由的政权而已”。他一下子就明白了。108
他们确实是“无情的胜利者……而且因为我在第三帝国注意到了这一切,而且因为我现在必须关注对犹太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无论我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要想起这件事,我就感觉不快乐”。109 “我看到来了一个新的希特勒,”早在1945年9月,他写道,“我根本就没有安全感。……”110考虑到战后斯大林主义的反犹太主义特点,他是有先见之明的。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事实更能令人震惊地说明1945年夏季正在发生的事,即在接管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数周之内,苏联人便用它来关押他们自己的政治犯。诚然,大屠杀已经结束了,斯大林对苏联和东欧犹太人的怀疑——犹太人在官方媒体上被指责是“世界主义者”或者“没有护照的流浪汉”——绝不是又回到了毒气室时代的前兆。毕竟,在所谓“医生的阴谋”演变成一个全面的迫害浪潮之前,斯大林便死了。然而,在其他方面,尽管所改变的是标准,但从此某些团体和个人的自由却被剥夺了。东欧集中营不过是更换了一套新的管理体制而已。
在波茨坦会议和随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胜利者总是令人瞩目地表现出伪善的态度。他们承诺,会“给予每一个战犯,包括那些残酷对待战犯的人”“严格意义上的公正”。尽管缺乏适当的国际法律机构,但美国人主张:要对那些在战争之前和战争期间掌握权力的大量德国人和日本人进行充分的刑事检控。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H�苯芸搜�(Robert H�盝ackson)将军说,“我们要谴责和惩罚的错误行为”,“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恶、如此具有毁灭性,以至于文明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存在受到忽视”。在纽伦堡审判中,正如1945年夏天战胜国在伦敦所达成的一致意见,案件的症结在于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有预谋地蓄意发动了“侵略战争”,“把邪恶留给了世界,没有一个家庭幸免”。首先,他们被指控“策划、准备、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或者违反国际条约、协定和保证的战争,或者为达到上述目的而参与一个共同的计划或阴谋”。111然而,1939年苏联站在哪一边?同样的道理,控诉站在东京审判席上的日本领导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包括“人的生命的整体性毁灭,并不单单发生在战场上……而且在家庭、医院、孤儿院、工厂和田野里”。112但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同盟国在德国又犯下了怎样的罪行呢?
死亡不仅来自天空。随着苏联无情地向西推进,约500万德国人逃离家园,将他们的行李堆在车上,向西跋涉。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港口挤满了难民。到1945年1月,格丁尼亚的场景——被纳粹更名为“世界末日”——预示着大灾祸就要到来。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海滨,绝望地通过海路向德国西部疏散。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逃避红军的抢劫。苏联炮兵的脚步声日渐逼近,以至于人们都能听得到。4400个难民,争着、抢着拥上了巡洋舰威廉?古斯特洛夫号(Wilhelm Gustloff),他们一定认为自己很幸运。总之,包括士兵、海军陆战队员、伤病员和船员,一共有6000多人挤在1月30日起航的船上——船上所载的人是其原先设计容量的4倍之多。而护卫该船的,只有一个颇有岁月的鱼雷。船长依靠暴风雪作掩护。他们通过大海向西航行时,希特勒的最后一次讲话,通过公共广播系统传到了这些疲惫不堪的旅客们耳中。轮船向前航行着,发动机产生的暖气,使人们原本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许多人在拥挤的船舱里睡着了。1月30日晚,临近8:00,这艘船被由艇长亚历山大?马林内斯科(Aleksandr Marinesko)指挥的苏联潜艇S��13发现了。在饮酒狂欢擅离职守遭到纪律调查的情况下,马林内斯科急于将功赎罪。这艘德国籍客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Wilhem Gustloff)似乎是一个天赐良机。 “我确信,”马林内斯科后来说,“里面挤满了曾经践踏祖国苏联的人,他们正在逃命。”113他命令向该船发射四枚鱼雷。三枚击中船舶的鱼雷,每个上面都有题词:“为列宁格勒”、“为祖国”和“为苏联人民”。第一枚鱼雷在9点16分准确击中目标。船上只有964人被德国救援人员救了上来,其中还有一些人后来冻死了。这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航运灾难之一,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的五倍。
马林内斯科的鱼雷包含着心理上的复仇火焰,苏联军队把德国人包围了起来加以屠杀。当他们来到柏林时,部分红军——一般都不是前线的部队——满大街跑,让人联想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德国妇女不仅仅成了战争的性战利品,而且是进行野蛮报复的目标。当前线的红军部队和已经绝望的德国残余军队之间的战斗在周围肆虐时,豪斯达尔勒姆的孤儿院、达勒姆郊区的妇产医院里,女修道院院长丘恩岗德斯(Cunegundes)和其他姐妹们只能退缩在地下室里祈祷。炮弹落在孤儿院内。连日来,修女们和病友们“就像住在墓穴中的第一批基督徒”。4月26日,十名苏联人冲进了房子,并要求她们交出十字架、戒指和手表。这是第一次有人破门而入,也是非常糟糕的一次,后面还会有更多次。29日晚,苏联军官及其部下在夜间将里宾特洛甫别墅里的酒窖洗劫一空,并进而追捕和强奸妇女。修女们竭尽所能地将怀孕的妇女、当时住在孤儿院的新生儿母亲以及年轻的待产姐妹们藏了起来。但喝醉了的苏军官兵会不会尊重修女,那就很难说了。女修道院院长在试图保护孤儿院的乌克兰厨师时被枪杀。30日晚,一群醉酒人员冲进产房,强奸了正在分娩或者刚刚分娩的妇女。对于修女们来说,这一切都很清楚:“我们的人都犯下了滔天原罪,我们赎罪的时候到了。”114 “这就是德国人在苏联的所作所为。”伊尔莎?安特斯(Ilse Antz)在被一名苏联人强奸后,听到有人这样说。就像在南京一样,性欲与杀戮夹杂在一起。汉内洛蕾?冯?克姆达(Hannelore von Cmuda)被醉酒的苏联人轮奸了三次后被枪毙了。其他人的头部都遭到了连续的猛击和殴打。115在首都,两个主要的柏林医院估计受害者人数在9��5万—13万之间。德国更东部的波森、但斯克和布雷斯劳,也发生了这种暴行。波美拉尼亚战争中的一名英军战俘说:“红军士兵……强奸每一名年龄在12岁—60岁之间的妇女。”116苏联士兵总共强奸了200多万德国妇女。117从数字上看,这大大超过了美国军事法庭所审判的1942年至1946年之间所有战场上发生的925宗强奸案件。118
在这种氛围中,随着戈培尔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完全变成现实,自杀的浪潮席卷着柏林和德国其他地区,这并不令人吃惊。希特勒并不是唯一以布仑希尔德(Brünnhilde)为榜样的纳粹。戈培尔、博尔曼和希姆莱等委员会所有人都自杀了,像司法部长奥托-乔治?希拉克(Otto�睪eorg Thierack)、文化部长伯恩哈德?拉斯特(Bernhard Rust),41个地区党领导人中的8人,高级党卫军和警察局局长中的47人,553支部队将军中的53人, 98名德国空军将领中的14人,海军将领53人中的11人,都自杀了。119(为了逃避刽子手的绳索,当纽伦堡的法官拒绝了他所要求的射击队时,戈林紧随其后,也自杀了。)然而,这种自杀的冲动,并不限于纳粹精英。无数普通德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战败的前景。许多身上配备了钾氰化物胶囊的人——或者被派发了胶囊的人,就像柏林爱乐乐团举办的最后那场音乐会的那些观众一样,他们选择吞下,而不是面对那即将来临的惩罚。
1945年4月,在柏林,有记录在册的自杀为3881例,接近3月份的20倍。120最常见的动机,是“对苏联入侵”的恐惧。像波美拉尼亚的席兰克(Sch�塶lanke)和席威伯恩(Schivelbein)村,“多个信仰宗教的家庭都全家自杀——溺水而亡,上吊自杀,割脉或纵火,将自己与自己的家园一起烧毁”。1213月12日,前进中的苏联人,在但泽城外附近打开一扇掩体的大门,就发现了16具尸体,其喉咙和手腕都留有刀痕。他们是三个家庭的剩余人口,全都是被欧文?施瓦茨(Irwin Schwartz)谋杀的。这个人认为“宁可死,也不同苏联人在一起”。122无数被强奸的受害者也自杀身亡了。露丝-安德烈亚斯?弗里德里希(Ruth�睞ndreas Friedrich),一个柏林女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她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她们的:“如果苏联士兵侮辱了你,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的同学中有数百人自杀,男的女的都有。“失去了名誉,就失去了一切”曾一直是一位心神错乱的父亲所说的话。他在女儿被玷污了12次之多后,将一根绳索交到她手上,而她乖乖地将自己吊了起来。有时,批评家会把国家社会主义说成是“褐色邪教”。123就像其他邪教一样,希特勒的邪教以集体自杀而告终。
红军不是唯一对全体德国人进行集体性惩罚的人。全东欧的各个国家都对第三帝国的德国人和德裔人进行了野蛮报复。124早在1945年2月5日,一个波兰广播电台对现在绝不会有和解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德国人用他们的野兽行径、严重的犯罪行为,在自己和波兰人之间开凿了一道无法弥合的鸿沟……我们希望在波兰不再保留任何日耳曼少数民族。”卡托维兹的示威者宣布:“波兰人应该像德国侵略者对待波兰人那样对待日耳曼人。”125波兰的共产党领导人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Wtadystaw Gomutka)的主张是:“国家应建立在民族阵线的基础上,而不是多民族阵线的基础上。”126要是斯大林的决定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批准的话,那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使波兰的边界向西扩展,一直扩展到奥德河和尼斯河,东普鲁士、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波森和西里西亚都不再会是德国的领土。对西里西亚城镇里的贝德?扎尔茨布龙(Bad Salzbrunn)这样的日耳曼人,就要执行向西“重新安置”的强迫性命令。现在,是德国人而不是波兰人,被给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准备离开他们的家园,被限制最多只能携带20公斤行李,其剩余的财产都要被无偿地扣押。他们在枪口的威逼之下离开家园。布拉格的西方记者遭遇了同样不折不扣的、令人憎恶的事。127像多萝西?汤普森(Dorothy Thompson)1945年6月22日在华盛顿《晚星》上所报道的那样:“人民,包括那些布拉格的本地人,恨透了所有的日耳曼人。他们是百分之百地,而且是不加选择地,希望将所有母语是德语的人都赶出波兰。”128有一股残忍的暴行浪潮,直接针对德国占领者和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欧和东欧各地:报复性的种族清洗。这是盟军领导人在波茨坦会议上正式批准的。
……

前言/序言

在这部2006年出版的十年磨一剑之作中,尼尔?弗格森对20世纪的历史特别是前半段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对20世纪人类的野蛮行径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经济波动、帝国衰落、心理变态的独裁者以及有目的、有系统的种族暴行是如何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和他所说的“仇恨的历史岁月”中的大屠杀的。
《纽约时报》将该书评为2006年最有名的100本书之一,而《国际先驱论坛报》将此书称为“由一个历史学家来解释人类对人类不人道的令人称奇的尝试”,《泰吾士报》称这是“一部原创而深刻的著作,最具挑战性和争论性的历史,没有人能忽视”。《纽约书评》同样给出了高度评价:“这是弗格森自《战争的不幸》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部著作。”
本书出版后,连续半年高居美国畅销书人文类排行榜榜首。弗格森在美国电视台4频道连续展播讲解该书内容,引起公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有史以来最为非凡的20世纪,人类进入了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科技革命极为彻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全球化、现代化阶段。然而,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世纪,正如作者所说:“1900年以后的100年,毫无疑问是近现代史上最为血腥的世纪,比起先前的任何时代,无论是从相对意义上还是绝对意义上来说,都要血腥得多。重要的是,比起任何时代在地缘政治冲突中丧生的人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惨遭杀害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世纪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包括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严酷的冷战和无数次地区性冲突,致使千百万军人与平民丧生?
为什么有西方大国在战场上完全背弃了欧洲启蒙主义时代已经达成共识的人道主义的“战争公约”,变成了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甚至嗜血如命的战争机器,进而导演了人类历史上人为的、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为什么这样一个原本美好的时代变成了一个致命性的充满战争与冲突的世纪,成为一个经济飞跃与战争冲突比肩而行的矛盾世纪?
弗格森超越传统的军事分析范畴,从民族冲突、经济波动和帝国衰落等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有益于人类的探索,为我们理解20世纪人类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做出了令人深思与回味的回答。比如,在解释帝国衰落导致战争时,他认为,20世纪伊始,哈布斯堡王朝、土耳其帝国、霍恩佐伦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相继崩溃,造成昔日帝国辖区混乱不堪、流血冲突无法得到遏制。这同样适用于中国清王朝崩溃前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爆发的印巴冲突、比利时殖民统治垮台以后刚果和卢旺达等国的部族残杀。弗格森经常批评美国政府未经慎重考虑,仓促推翻萨达姆政权,造成今日伊拉克陷入战乱,也是出于同一理论。又如,弗格森指出,破坏国际战争公约,把军事行动变成野蛮的强奸行为,德国人是始作俑者。他在揭露纳粹屠杀德国犹太人的暴行时,还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将其描述成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强奸”。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西方知识分子,弗格森沿用斯宾格勒关于“东方的崛起、西方的衰落”的观点,郑重地对西方世界提出了警示:“我们将继续是我们自己的最大敌人。除非我们看清了导致上一场世纪冲突的力量——导致民族冲突以及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帝国之间争斗的黑暗力量,这些黑暗力量否定了我们的共同人性。这些力量,仍然在我们的内心躁动。”
这是一本经典、权威的20世纪世界战争史,同时,它那引人入胜的叙述和发人深省的警示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将穿透未来的年代!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变与全球冲突的史诗级巨著的简介,其内容完全聚焦于世界范围内的宏大叙事、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与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书籍内容毫无关联。 --- 《潮汐之上:文明的兴衰与新秩序的黎明》 一部洞察人类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恢弘史诗,揭示权力、信仰与科技如何塑造我们所知的世界。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便是一部由无形的“潮汐”所驱动的宏大叙事——它时而推动帝国崛起,时而将其席卷殆尽。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国家中心叙事,转而采用一种跨越千年、贯穿五大洲的“宏观文明动力学”视角,深入剖析了驱动全球格局演变的核心机制。这不是一本关于特定战役或领导人传记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s)的深度研究,探讨了权力如何从物质领域过渡到信息领域,以及信仰体系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重新定义。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崩塌与轴心时代的遗产 (The Dissolution of Classical Order and the Axial Echoes) 本卷追溯了古代文明留下的结构性张力。我们审视了罗马体系崩溃后,权力真空如何催生了中世纪的碎片化治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从孔雀王朝瓦解后的次大陆到汉帝国衰落后的三国鼎立。重点探讨了“基础设施的不可逆性”:当庞大的物理系统(如水利、道路、边境防御)停止维护时,社会如何适应一个更小、更局域化的生存空间。 更关键的是,我们探讨了“轴心时代”所奠定的精神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初期被重新激活和扭曲。从拜占庭的遗产到丝绸之路的复兴,本书揭示了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商品交换,而是意义和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我们详细分析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与定居文明的防御性之间的长期对抗,这种对抗塑造了欧亚大陆的地理政治边界,其回响至今未绝。 第二部分:地理的枷锁与超越藩篱的尝试 (Geographical Determinism and the Quest Beyond Boundaries) 地理环境塑造了人类的生存哲学。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地理宿命论”在近代全球扩张中的作用。详细比较了依靠海洋获取资源与依靠内陆腹地进行资源整合的两种文明模式的优劣。我们深入研究了特定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稀土)的发现如何瞬间打破了既有的权力平衡,并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追逐竞赛”。 本书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国间的直接对抗,而是着重分析了“次级权力中心”的崛起和衰落。例如,分析了中南美洲的白银流入对欧洲经济的通胀效应,以及南亚季风带对于早期贸易路线选择的决定性影响。这些“次级”因素如何被大国利用或压制,最终决定了它们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我们还剖析了早期国际法和外交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非出于高尚的道德感,而是出于对“系统性风险”的集体恐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是欧洲列强在经历了长期宗教与王朝战争后,对混乱状态的一种务实妥协,其核心目标在于稳定资源的预期收益,而非追求绝对的和平。 第三部分:信息熵增与治理的危机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the Crisis of Governance) 进入现代,本书的核心论点转向了“信息权力”的转移。早期的权力基于对实物(土地、军队)的控制,而现代权力的核心在于对“叙事”和“数据流”的掌控。我们考察了印刷术革命如何首次打破了宗教和宫廷对知识的垄断,从而催生了启蒙运动的思潮。 然而,这种知识的扩散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信息熵的急剧增加。本卷深入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并非仅仅是浪漫的文化觉醒,而是对快速变化世界中“可解释性”的一种强力诉求。当传统权威衰落,民众需要一套简单、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框架来理解复杂的世界,民族主义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我们将现代社会视为一个巨大的、自我参照的复杂系统。系统越大,其内部的“反馈循环”就越难以预测。本书对20世纪中后期的几次重大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冲突进行了非线性的分析,认为这些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应对能力达到极限时的必然震荡。我们审视了官僚体系在面对指数级增长的复杂性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僵化。 第四部分:技术的双刃剑与后人类的边缘 (The Double Edge of Technology and the Edge of the Post-Human) 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权力结构的剧烈重塑。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核物理学、生物工程学以及数字网络技术对人类集体身份的根本性挑战。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不可逆转的技术门槛”:一旦跨越,文明的运行逻辑将彻底改变。 核时代不仅仅是军事的变革,它迫使所有主要参与者第一次直面“共同毁灭的可能性”,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恐惧,构成了冷战期间权力平衡的微妙基础——一种“相互确保的脆弱性”。 最后,本书展望了当前正在发生的权力转移:从传统的领土主权向“数字主权”和“认知控制”的过渡。我们不再仅仅争夺河流或矿脉,而是争夺算法的偏见和注意力经济的分配权。这种新的“领地”是无形的、瞬息万变的,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国家”、“公民”和“权威”的定义。 《潮汐之上》是一部邀请读者参与深刻反思的著作:我们是否在重复历史的结构性错误?驱动文明前进的真正力量是英雄的意志,还是那些我们尚未察觉的、深植于地理、信息与资源分配中的永恒法则?本书提供的,是理解当前世界混乱局面的深层历史透镜。

用户评价

评分

通读全书,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智识上的震撼,这种震撼源于作者所构建的那个“衰落”的模型——它不是一个关于某一年份的断裂点,而是一个漫长、幽灵般的、从内部开始腐烂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的参照系,将当代的一些困境追溯到更古老的源头,显示出历史的某种惊人的一致性,但又精确地指出了现代性带来的质变。书中对“进步史观”的彻底解构尤其精彩,它揭示了支撑西方现代世界的两个主要支柱——科学理性与民族国家——是如何在面对自身的极限时,从解决问题的工具异化为制造更大危机的元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警惕性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后真相”时代和地缘政治的重塑。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药方,而是通过对过去巨大悲剧的深刻反思,提供了一副治疗未来焦虑的清醒剂。读完之后,你很难再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任何一场国际冲突或社会争论,因为你已经看到了那些在我们眼前上演的戏剧,其剧本早已在百年前的硝烟中被写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学者般的严谨和清晰的逻辑线条,又时不时爆发出一种近乎先知般的、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修辞力量。作者在论述西方内部的矛盾和自我吞噬的倾向时,所使用的那些具有强烈意象的词汇,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例如,他对“帝国晚期综合征”的描述,那种由过度自信滋生出的傲慢与随后必然到来的衰颓之间的张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对比不同文明对“权力”和“秩序”的理解时,其视角是极其超然的,他仿佛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上,冷静地审视着曾经自诩为世界中心的那个实体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其自身合法性的。这种批判不是出于恶意,而更像是一种基于对人类经验深刻理解后的悲悯与清醒。它迫使我们跳出民族主义的狭隘视野,去思考何谓真正的“文明延续”,以及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结构性危机,是否早已在那些看似光荣的战争胜利的阴影中埋下了伏笔。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述密度极高,初读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作者构建的复杂思想迷宫。它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的论证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将哲学思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以及对艺术思潮变迁的观察融为一炉。有一点让我印象极其深刻,那就是作者对“时间感”的探讨。他认为,西方文明在达到顶峰后,对历史的线性进步叙事的信仰开始松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宿命感,一种对未来不再抱有乌托邦期待的疲惫。这种对时间维度的重构,极大地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心理动因——那不再是为未来而战,而更像是对过去辉煌的一种绝望的挽歌。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简明扼要的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和冗长,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才使得它具备了超越时代的长久价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层次和新的关联浮现出来,这才是真正伟大的著作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极具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人性挣扎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却又沉浸于一种无法排遣的忧郁之中。作者对于十九世纪末期那种盲目乐观主义的瓦解过程的描摹,简直是入木三分。他捕捉到了那种“在喧嚣中走向深渊”的时代氛围,那种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与道德基础的悄然崩塌之间的巨大反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曾经坚信“历史终结论”的精英们,是如何在战壕的泥泞和毒气的弥漫中,眼睁睁看着自己所信奉的一切信仰体系分崩离析。特别是关于文化精英如何从先知沦为煽动者,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国家机器的狂热时所展现出的集体失声,这部分的内容尤其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反思,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技术和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时,我们究竟放弃了什么更本质的东西。那种对“文明光辉”陨落的哀叹,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未来方向感的彻底迷失所发出的警示。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宏大的叙事视角,将人类历史上那些决定性的冲突——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世界战争”——置于一个极富思辨性的框架之下。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仅仅复述战役的细节或是政治的角力,而是试图挖掘潜藏在这些巨大动荡背后的文化、思想乃至形而上学的根源。我读到的是一种对西方文明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审视,这种审视带着一种近乎解剖的冷静与精准。它没有给予简单的褒贬,反而迫使读者去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命题:那些曾经被视为坚不可摧的理性、进步和普世主义光环,在经历了两次空前的大灾难后,是否已经无可挽回地开始锈蚀?书中的论证结构极其复杂,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引用、每一位思想家的阐释,都像是齿轮般咬合,推动着最终指向“衰落”这一结论的必然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时的克制,他没有将“衰落”简单地等同于军事失败或经济衰退,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精神上的失语和目的性的迷失。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这本书远远超出了传统历史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对现代性病理的诊断报告。

评分

正版,应该还是可以的,物流师傅很负责任的。

评分

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

这本书还是很好的

评分

现在的书都不便宜,这样分成两本不如做个精装,不过这样读起来更方便些

评分

很好的书,正在研读中。

评分

现在的书都不便宜,这样分成两本不如做个精装,不过这样读起来更方便些

评分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这本书意义非凡,能让我们看到世界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民族根源、思想根源,让我们看到战争对人类、城市、经济毁灭性的破坏,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恐怖、残暴、惨绝人寰,让我们从中得到教训,再也不要挑起战火,坚持和平、正义,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评分

现在的书都不便宜,这样分成两本不如做个精装,不过这样读起来更方便些

评分

对这个作者非常感兴趣,他写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很不错,买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