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迎茬、重茬种植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不规范使用,使生产中病虫害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但由于菜农缺乏诊断知识,多凭经验识别,以致防治时任意加大药量,盲目混用药剂,即使发生一种病,也要多加几种治疗其他病的药剂加以预防,结果常是“治病也致命(残)。”为此,编者将多年积累的图片资料汇编成册,辅以简洁文字,介绍辣椒各种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和害虫种类,根据生长期介绍防治方法,作为菜农诊断与防治的依据。 王久兴 著作 王久兴,汉族,硕士,副教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系。主讲园艺设施学、设施园艺学、园艺植物保护、无土栽培学等课程。主持、参与省、部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简直是一种知识的洗礼。我一直以为我对农业领域了解得还算可以,但这本书中一些关于病害早期识别的细节描述,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它对某些真菌感染初期叶片上微小斑点的形态描述,精确到了颜色深浅和边缘的模糊程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点,是普通指南常常忽略的“经验之谈”。我特意对照了田间的一些实际情况,发现书中的描述与现实高度吻合。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子,比如土壤湿度、空气流通、气候变化等如何共同作用形成诱发条件。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从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种植者,开始向着更宏观、更具预防性的管理思维转变,这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更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一个老家的种植项目寻找可靠的参考资料。市面上的农业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内容过于学术化,要么图文并茂得有些廉价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前几章似乎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用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植物的生理特性,这种铺垫对于理解后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专业术语时所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没有直接把读者扔进复杂的科学名词堆里,而是通过一系列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我们进入主题。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普通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手把手地指导你,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解决方案的多元化和可操作性上。市面上很多书籍在提到防治方法时,往往只侧重于化学农药的使用,这对于追求绿色、有机种植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限制。然而,这本书在介绍各个防治环节时,都非常全面地涵盖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必要的化学干预。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害虫,它不仅提供了高效的化学药剂名称和使用剂量,还详细描述了如何设置物理诱捕器,或者引进了哪些天敌昆虫来进行生物控制。这种平衡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选择范围,让我可以根据我的种植规模和市场定位,灵活地制定出最适合的综合防治方案。这种不偏激、重实效的编写风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定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鲜艳的色彩搭配,仿佛能让人隔着封皮闻到辣椒的辛辣。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良,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看得出出版方对这类专业书籍的重视程度很高。我通常喜欢在书架上摆放一些颜值高的工具书,而这本的视觉效果绝对是顶级的,即便是随手放在客厅茶几上也显得很有品位。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内容排版是否清晰易读。从初步的浏览来看,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品质”,无论是从物理形态还是初步的视觉感受上,它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非常愿意去深入研读它所承载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深度让我印象深刻,但真正让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农业从业者的是它在“图文结合”上的精妙运用。我很少看到有如此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和图示被整合到一本技术手册中。那些关于病斑、虫卵形态的特写镜头,清晰到仿佛你正拿着放大镜在田间观察。这种视觉化的学习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门槛。尤其是当遇到一些形态相似但防治方法截然不同的病害时,书中提供的对比图表简直是救命稻草——一眼就能看出区别,避免了严重的误判。它成功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将复杂的生物学特征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是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