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預是企業安全文化之魂——預想、預警、預防·行是企業安全文化之基——可行、執行、實行·實是企業安全文化之的——實際、實用、實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多年在安全文化理論方麵研究成果的反映,更是與煤礦、石油、石化、冶金、民航、電力、建築等行業的企業閤作,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成果的總結。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基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理論與方法、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實踐、企業全員安全文化素質建設四大部分。對於各級領導如何把握本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提高和發展,對於員工進一步提高自覺參與安全文化建設的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本書適閤各類企業的廠長經理、安全生産管理人員、車間主任、工會乾部、班組長和廣大職工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基礎
一、安全文化源流
二、安全文化術語體係的定義
三、企業安全文化範疇
四、企業安全文化功能與作用
五、建設安全文化的意義及目的
第二部分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理論與方法
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基本原理
二、企業安全觀念文化建設
三、企業安全行為文化建設
四、企業安全製度文化建設
五、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四個一"工程
六、企業安全文化測評技術
第三部分 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實踐
一、班組安全文化建設理論
二、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團體方法體係
三、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個人方法體係104第四部分企業全員安全文化素質建設
第四部分 企業全員安全文化建設
一、管理層安全承諾
二、員工安全承諾
三、管理層安全行為準則
四、員工安全行為準則
五、先進的安全理念體係
六、弘揚優秀的安全觀念文化
七、摒棄不良的安全觀念文化
八、企業先進安全文化形象創意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基礎
一、安全文化源流
安全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生産過程中的主觀與客觀存在,因此,安全文化伴隨人類的産生而産生、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但是,人類主動有意識地發展和建設安全文化,僅僅是近20年的事。這是由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現代生産、生活方式的需要所決定的。
安全文化起源於高危行業和高技術領域的核安全行業。1986年4月25日發生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在核能界引起瞭強烈的震撼,人們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新探討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則。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企業文化”這一管理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結閤“企業文化”的管理思想,1986年INSAG(國際核安全谘詢組)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評審會的總結報告中第1次齣現和采用“安全文化”這個術語。隨後,INSAG在1991年齣版的安全叢書75-INSAG-4中提齣瞭“安全文化”這一全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則,並強調隻有全體員工緻力於一個共同的目標纔能獲得最高水平的安全。由此,20世紀90年代核安全管理思想就主要體現在安全文化建設上,它既強調組織建設(安全水平取決於決策、管理、執行多個層次),又注重個人對安全的貢獻。
“安全文化”作為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它的産生與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變和發展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是安全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核能界的具體應用和實踐。
前言/序言
安全生産以保護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基本目標,是“以人為本”的本質內涵,是落實“科學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錶現,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誌。安全生産作為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促進社會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關係到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是生産經營單位實現經濟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從業人員最大的福利,是人民生活質量的體現。因此,做好安全生産工作關係到社會穩定,關係到國傢富強、人民安康。總之,重視和加強安全生産工作,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還是針對國傢、社會和傢庭,都是事關重大的問題。
企業安全文化是實現安全生産的根本性因素。建設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質。人的安全素質最根本的體現就是人的安全意識:“意識決定行為,行為錶現素質,素質決定命運”。因此,通過建設企業安全文化,提高企業全員安全素質,這是企業安全發展的戰略之舉,保障安全生産的治本之策,防範安全事故的長效之計。
企業安全文化是指企業安全生産活動所創造的精神內涵和行為方式,是企業安全價值觀、安全觀念和安全行為準則的組閤,是人們對安全生産所持有的態度及對安全生産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和。企業安全文化具體體現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群體對安全的態度、思維及采取的行為方式。企業安全文化的錶現形式包括企業安全理念、安全價值取嚮、安全願景、安全承諾、安全社會責任、安全文明生産方式、安全規範標準執行力等,它還錶現於企業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應急能力、安全製度認知、安全思維方式、安全行為準則、安全道德觀、安全群體行為一緻和統一性等。
如果說製度的約束對安全工作的影響是外在的、冷酷的、立竿見影的、被動意義上的,那麼文化的作用則是內在的、溫和的、潛移默化的、主動意義上的;企業安全文化具有其他約束力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企業安全文化所具有的凝聚、規範、輻射等功能對整個企業會直接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生産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安全管理的靈魂,是企業安全生産之本,隻有抓好安全文化這個“本”,建立安全生産長效機製纔有基礎和保障。一個企業應將安全文化作為企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工作日程,盡可能給予物資、經費、政策等方麵的支持,剋服那種“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假重視現象,進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本質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科學理念;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普及安全常識,強化全社會的安全意識,強化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變“他責他律”為“自責自律”。先進的安全文化要求企業決策者和經營管理人員具有“以人為本,生命為本”的基本意識,樹立“安全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安全生産隻有更好,沒有最好的”認識觀,確立“安全優先,生命為天,責任如山”的安全責任觀念,時刻把員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先進的安全文化要求企業員工建立“我的安全我負責、他人安全我有責、企業安全我盡責”的意識,行為文化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彆人,不被彆人傷害,讓他人不被彆人傷害”的“四不傷害”原則。安全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安全生産是企業經營管理永遠的命題。一個企業如果辛勤地澆灌瞭優秀的安全文化之花,必然會收獲豐碩的安全生産之果。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與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聚焦於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讀本》主題截然不同的領域,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流暢: --- 《古蜀文明的失落之謎: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考古新探》 序言:穿越三韆年的迴響 當我們凝視那齣土的、布滿神秘符號的青銅神像時,時間仿佛被瞬間拉迴至遙遠的公元前十二世紀。巴蜀大地,一片被曆史雲霧籠罩的土地,孕育齣一個輝煌卻戛然而止的古老文明——古蜀國。這個文明,不似中原王朝有著綿延不絕的文字記載,它的存在與興衰,幾乎完全依賴於泥土下沉睡瞭數韆年的物質遺存。 《古蜀文明的失落之謎: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考古新探》並非一本傳統的曆史教科書,它是一部融閤瞭尖端科技分析、細緻田野考古報告與深邃文化人類學解讀的深度探索之作。本書旨在帶領讀者,從最新的考古發現齣發,重新審視和構建一個宏大而獨特的青銅時代帝國。我們將深入探討三星堆祭祀坑齣土的“縱目麵具”所代錶的宗教信仰、金沙遺址中磅礴的“太陽神鳥”圖案所昭示的宇宙觀,以及這一文明在與周邊文化(如長江中遊的商文化)的互動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的獨特性。 本書核心關注點在於解析“失落”的深層含義:他們的文字在哪裏?他們的都城如何轉移?以及,那個擁有令人驚嘆的冶金技術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文明,最終是如何神秘消亡的? --- 第一部分:三星堆——“東方龐貝”的驚世乍現 第一章:神諭的覺醒:從泥土中重現的青銅帝國 本章詳述瞭1986年三星堆一號、二號“祭祀坑”的偶然發現,以及後續發掘工作對世界考古學界帶來的顛覆性衝擊。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土文物,而是深入分析瞭發掘報告中的微觀證據。 重點探討內容: 青銅的密碼: 深入分析數韆件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三星堆青銅器在閤金配比上與同時期的中原青銅器存在顯著差異,特彆是其使用的砷銅技術,揭示瞭古蜀人對礦物資源的獨特掌握能力。我們將對比分析大型立人像、神壇構件以及標誌性的“頂壇人”雕像,探討其背後的神權政治結構。 黃金的權力: 對金杖、金麵具等稀有黃金製品的金相學分析。這些黃金製品上的紋飾——如魚、鳥和人麵紋的組閤——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權力與神聖性的復閤符號。本書將挑戰傳統觀點,提齣金杖可能不僅僅是權杖,更是用於引導祭祀儀式的“能量導體”。 祭祀的儀式空間: 結閤地層學和陶器斷代,重構祭祀坑周邊祭壇和宮殿遺址的布局。分析數以萬計的象牙、海貝(來自遙遠的印度洋)以及玉石的堆積方式,推測其祭祀活動的頻率、參與等級以及犧牲的性質。 第二章:被撕碎的“神像”:符號的碎片化解讀 三星堆文物多呈殘損或被毀壞的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信息。本章聚焦於殘損文物背後的“蓄意破壞”行為。 深入分析: 麵具的凝視: 為什麼“青銅大麵具”的麵部器官往往被單獨放置或扭麯?我們援引神話學和人類學中的“去魔化”儀式理論,探討這種行為是否是權力更迭或文化衝突的遺跡。 文字的缺席與替代: 盡管未發現成熟的文字係統,但器物上刻畫的標記(如“V”形符號)與船形器上的符號,被認為是前文字階段的“記事符號”。本書將引入符號學分析,嘗試將這些符號置於古蜀世界的認知框架下進行分類辨識。 --- 第二部分:金沙——王朝的遷徙與新生 第三章:太陽的迴歸:從三星堆到金沙的地理與文化斷裂 公元前11世紀左右,三星堆的輝煌戛然而止,約三百年後,金沙遺址在成都平原的另一側興起。本書將此視為一次重要的“政治地理重構”。 核心對比與研究: 遺址遷移的動因: 結閤古氣候數據和水文地質變遷,分析三星堆地區可能遭受的洪災或社會動蕩。金沙遺址選址的考量——更靠近河流中心,更易於防禦——揭示瞭新統治階層的生存策略。 玉器的變革: 對比兩地玉器。三星堆玉器多為素樸的禮器,而金沙玉器,尤其是“玉璋”和“玉刀”,在打磨技術上達到瞭新的高峰,且紋飾開始融入更多寫實和動態的元素。 第四章:太陽神鳥的永恒軌跡:宗教核心的延續與演變 金沙遺址齣土的最具代錶性的文物——“太陽神鳥”金飾,成為中國文化符號的象徵之一。本章細緻剖析其背後的宇宙觀。 詳細解讀: 神鳥的飛行路徑: 十三隻鳥環繞太陽的結構,暗示瞭一種曆法或季節循環的信仰體係。本書將比對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同期的太陽崇拜,突齣古蜀文明中對“時間”和“光明”的獨特理解。 海貝的金融體係: 金沙遺址發現瞭前所未有的數以萬計的貨貝(主要為海貝),錶明其貿易網絡比三星堆時期更加廣闊和深入。我們探討瞭貝幣在古蜀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支撐起龐大的祭祀和王權開支。 --- 第三部分:古蜀的黃昏與未來展望 第五章:失落的祭司王權:文明終結的猜想 本書的最後部分緻力於探索這個偉大文明的“終結之謎”。我們摒棄宿命論,采用多學科交叉分析,提齣幾種最有可能的解釋。 科學推論: 環境壓力與資源枯竭: 詳細分析長江上遊的森林砍伐對水土保持的影響,以及過度開采銅、金礦對社會穩定性的衝擊。 “被取代”而非“被消滅”: 基於考古記錄,提齣古蜀王權可能是在與周王朝或周邊族群的長期文化滲透與政治較量中,最終失去瞭其核心的宗教閤法性,導緻統治中心轉移和精英階層的隱退。 結語:當我們在談論古蜀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古蜀文明的失落之謎》不僅僅是對過去輝煌的考古迴顧,更是對“文化韌性”和“文明錶達”的深刻反思。它邀請每一位讀者,化身為一名現代的考古學傢,用最嚴謹的科學態度,去觸摸那份沉睡瞭三韆年的、獨特而又令人心馳神往的東方史詩。我們相信,每一件齣土的文物,都是解讀古蜀人“世界觀”的一把鑰匙。 (本書特彆收錄瞭最新的三維掃描重建圖、碳十四測年數據圖錶及與周邊文化器物對照錶,適閤曆史愛好者、考古專業人士及對早期中華文明分支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