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必友,李启华 编
图书标签:
  • 工厂分析
  • 化验
  • 工业分析
  • 质量控制
  • 化学分析
  • 实验手册
  • 技术手册
  • 生产管理
  • 检验检测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29799
版次:2
商品编码:10280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结合最新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分析测试领域内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共分基础知识、湿法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三篇。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分析质量的保证、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测量不确定度及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湿法化学分析方法多采用实用、新颖、先进、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包括:钢铁的分析,铁合金的分析,铝及铝合金的分析,铜及铜合金的分析,锌及锌合金的分析,锡、铅基合金及锡铅焊料、银焊合金的分析,钨及钨合金的分析,其他金属材料的分析,石油产品的分析,涂料的分析,化工产品及辅料的分析,耐火材料、炉渣、煤焦及水的分析,表面处理溶液的分析。仪器分析部分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摄谱和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金属材料中气体的分析,x射线微区成分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流动注射分析。《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帮助各类分析化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
《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供工厂分析化验室与有关单位的工业化学分析工、化学分析检验工使用,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师生及从事分析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分析质量的保证
§1 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2 人员素质
§3 化学试剂
§4 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
§5 检测标准
§6 量和单位
§7 原始记录
§8 检测报告
§9 分析误差
§10 分析方法的评价
§11 分析结果的检验
§12 可疑数据的取舍
§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分析结果的表达
§15 分析结果的质量依据
§16 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
§1 一般规定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3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4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
§5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
§6 碳酸钠标准滴定溶液
§7 重铬酸钾标准滴定溶液
§8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
§9 溴标准滴定溶液
§10 溴酸钾标准滴定溶液
§11 碘标准滴定溶液
§12 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
§13 草酸标准滴定溶液
§14 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
§15 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
§16 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标准滴定溶液
§17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
§18 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
§19 氯化镁(或硫酸镁)标准滴定溶液
§20 硝酸铅标准滴定溶液
§21 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22 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或硫氰酸铵)标准滴定溶液
§23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
§24 亚硝酸钠标准滴定溶液
§25 高氯酸标准滴定溶液
§26 氢氧化钾一乙醇标准滴定溶液
§27 亚砷酸钠一亚硝酸钠标准滴定溶液
§28 亚铁氰化钾标准滴定溶液

第三章 测量不确定度及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
§1 测量不确定度
§2 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不锈钢中钛量(标液法)
§3 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不锈钢中钛量(比较法)
§4 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测定不锈钢中铬量(标液法)
§5 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测定不锈钢中铬量(比较法)
§6 高频燃烧一红外吸收法测定碳素比色钢中碳量
§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铁量
§8 称量法测定铝合金中硅量
§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铝合金中铁量

第二篇 湿法化学分析
第四章 钢铁的分析
§1 碳的测定
§2 硫的测定——燃烧一碘量法
§3 磷的测定
§4 硅的测定
§5 锰的测定
§6 铬的测定
§7 镍的测定
§8 钼的测定
§9 钒的测定
§10 钨的测定
§11 钛的测定
§12 硼的测定
§13 铜的测定
§14 铝的测定
§15 铌的测定
§16 钴的测定
§17 稀土的测定
§18 铈的测定
§19 镁的测定
§20 砷的测定
§21 锡的测定
§22 铅的测定载体沉淀二甲酚橙分光光度法
§23 锑的测定——孔雀绿萃取分光光度法
§24 铋的测定
§25 氮的测定——滴定法
§26 锆的测定溴代苦杏仁酸沉淀分离——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
§27 硒的测定
§28 碲的测定——氢氧化铍共沉淀一乙基罗丹明B-乙酸丁酯萃取分光光度法
§29 钽的测定
§30 碳钢及低合金钢中磷、硅、镍、锰、铬、铜、铝、钼、钛的联测
§31 不锈钢中磷、锰、镍、钒、钼、铜、钛的联测
§32 普通钢中磷、锰、铬、镍、硅、铜的联测
§33 钢中钼、硅、镍、锰、铬、钛、钒、铜的联测
§34 钨钢中钨、锰、铬、镍、钼、钒、铜的联测
§35 高速钢中钨、钴、钒、锰、铜、钼的联测

第五章 铁合金的分析
§1 锰铁的测定
§2 硅铁的测定
§3 锰硅合金的测定
§4 铬铁的测定
§5 钼铁的测定
§6 钨铁的测定
§7 钒铁的测定
§8 钛铁的测定
§9 磷铁的测定
§10 稀土合金的测定
§11 稀土合金中稀土总量、硅、镁的联测

第六章 铝及铝合金的分析
§1 硅的测定
§2 铜的测定
§3 铁的测定
§4 镁的测定
§5 锰的测定
§6 锌的测定
§7 镍的测定
§8 钛的测定
§9 铬的测定
§10 铍的测定
§11 锆的测定——三溴偶氮胂分光光度法
§12 锶的测定
§13 磷的测定
§14 铈组稀土的测定
§15 硼的测定——胭脂红酸分光光度法
§16 铸造铝合金中硅、铁、铜、锰、锌的测定
§17 锡、铅、钒、镓、钙、锑的测定
§18 铸造铝合金中硅、铁、铜、锰、铬、镍、钛的联测
§19 纯铝中铝的测定

第七章 铜及铜合金的分析
§1 铜的测定
§2 铅的测定
§3 锡的测定
§4 锌的测定——EDTA滴定法
§5 镍的测定
§6 铝的测定
§7 铁的测定
§8 锰的测定
§9 硅的测定
§10 铍的测定
§11 磷的测定
§12 砷的测定
§13 铋的测定
§14 锑的测定
§15 铬、镁、银、锆、钛、镉的测定
§16 铜、锌、铅、锡的联测

第八章 锌及锌合金的分析
§1 镁的测定——变色酸2R分光光度法
§2 铝的测定——硝酸铅滴定法
§3 铜的测定
§4 锡的测定
§5 铁的测定——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6 硅的测定
§7 砷、铅、锑、镉的测定
§8 铝、铜、镁的联测

第九章 锡、铅基合金及锡铅焊料、银焊合金的分析
§1 锑的测定——溴酸钾滴定法
§2 锡的测定——配位滴定法
§3 铅的测定
§4 铜的测定
§5 银的测定——硫氰酸铵滴定法
§6 锌的测定——EDTA滴定法
§7 镉的测定——EDTA滴定法
§8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镍分光光度法
§9 铋、砷、铝、铁、磷的测定-
§10 锡、铜的联测——硝酸铅滴定法
§11 锡铅合金中锡、铅的联测

第十章 钨及钨合金的分析
§1 镍的测定
§2 铁的测定

第十一章 其他金属材料的分析
§1 铝铍中间合金中铍的测定-
§2 精锑锭中硒的测定
§3 电解金属锰中硒的测定
§4 钴基合金的测定
§5 镁及镁合金的测定
§6 铝铜中间合金中铁的测定
§7 铝锰中间合金中铁的测定

第十二章 石油产品的分析
§1 水分的定性测定——响声法
§2 水分的定量测定——蒸馏法
§3 水溶性酸碱的测定——酸碱指示剂法-
§4 酸值的测定——中和法
§5 闪点的测定——闭口杯法
§6 闪点与燃点的测定
§7 运动黏度的测定——毛细管黏度计法-
§8 机械杂质的测定——称量法
§9 凝点的测定——倾斜法
§10 倾点的测定——流动法
§11 滴点的测定——滴点计法
§12 石油产品的腐蚀试验——金属片腐蚀试验法
§13 石油产品灰分的测定——称量法
§14 发动机冷却液的测定
§15 航空液压油中痕量铝的测定

第十三章 涂料的分析-
§1 涂料黏度的测定——黏度计法
§2 涂料细度的测定——刮板细度计法
§3 涂料固体含量的测定——培养皿法和表面皿法
§4 涂料灰分的测定——灼烧法
§5 涂料遮盖力的测定——刷涂法
§6 漆膜的制备——一般制备法
§7 漆膜干燥时间的测定——干燥法
§8 漆膜附着力的测定——划圈法、划格法
§9 漆膜厚度的测定——杠杆千分尺法、磁性测厚仪法
§10 漆膜硬度的测定
§11 漆膜柔韧性的测定——测定器法
§12 漆膜耐冲击的测定——重锤冲击法
§13 漆膜光泽的测定
§14 漆膜耐水性的测定——浸水法
§15 漆膜耐汽油性的测定——浸汽油法
§16 漆膜耐化学试剂性的测定——化学试剂法
§17 漆膜耐热性的测定——加热法
§18 漆基酸值的测定——中和法

第十四章 化工产品及辅料的分析
§1 工业硫酸的测定
§2 工业盐酸的测定
§3 工业硝酸的测定
§4 工业磷酸的测定——中和法
§5 工业铬酸的测定
§6 氢氟酸的测定
§7 硼酸的测定
§8 乙酸的测定——中和法
§9 氢氧化钠(钾)的测定
§10 液氨的测定
§11 纯碱的测定
§12 磷酸三钠的测定——中和法
§13 十水合四硼酸钠的测定——甘油硼酸钠中和法
§14 锡酸钠的测定
§15 硅酸钠(水玻璃)的测定
§16 碳酸氢钠的测定——总碱量的测定(中和法)
§17 硝酸钠(钾)的测定
§18 黄血盐(亚铁氰化钾)的测定
§1 g硝酸锌的测定
§20 硫酸铜的测定
§21 硫酸锌的测定——黄血盐滴定法
§22 氧化锌的测定
§23 重铬酸钾(钠)的测定
§24 亚硝酸钠的测定
§25 硫酸亚铁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26 氯化亚锡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27 氯化钠(钾)的测定——银盐滴定法
§28 氧化镁的测定——EDTA滴定法
§29 无水工业氯化钙的测定——EDTA滴定法
§30 碳酸钡的测定——中和法:
§31 氯化钡的测定
§32 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亚砷酸钠滴定法
§33 乙酸钠的测定——硫酸置换法
§34 熟石膏粉中硫酸钙的测定——EDTA滴定法
§35 红丹粉中四氧化三铅的测定——碘量法
§36 黄丹粉中氧化铅的测定——EDTA滴定法
§37 氟化钠的测定——中和法:
§38 无水亚硫酸钠的测定——碘量法:
§39 硫化钠的测定——碘量法:
§40 冰晶石的测定
§41 硫酸铵的测定——中和法
§42 氯化铵的测定——中和法:
§43 酸式磷酸锰的测定:
§44 工业肥皂的测定
§45 桑皮纸的测定
§46 石棉线中氯化物的测定——比浊法
§47 胶体石墨粉的测定
§48 聚合氯化铝的测定
§49 光卤石的测定
§50 691驻退液的测定
§51 硫酸镍的测定——EDTA滴定法
§52 淬火硝盐的测定

第十五章 耐火材料、炉渣、煤焦及水的分析
§1 白泥、铝矾土的测定
§2 硅砖、石英砂、黄砂、碗砂、红砂等的测定
§3 酸性白土的测定
§4 覆膜砂的测定
§5 碱性炉渣的测定
§6 酸性炉渣的测定
§7 石灰石、石灰及白云石的测定
§8 萤石的测定——配位滴定法
§9 煤焦及水的测定

第十六章 表面处理溶液的分析
§1 镀铬溶液的测定
§2 镀镍溶液的测定
§3 酸性镀铜溶液的测定
§4 焦磷酸镀铜溶液的测定
§5 草酸镀铜溶液的测定
§6 无氰镀镉溶液的测定
§7 锌酸盐镀锌溶液的测定
§8 镀铅溶液的测定
§9 碱性镀锡溶液的测定
§10 酸性镀锡溶液的测定
§11 镀铁溶液的测定
§12 NS镀银溶液的测定
§13 硫代硫酸盐镀银溶液的测定
§14 黑色金属碱性氧化溶液的测定
§15 磷化溶液的测定
§16 钝化溶液的测定
§17 去油溶液的测定
§18 电镀层褪除液的测定
§19 酸洗溶液的测定
§20 钢铁电抛光溶液的测定
§21 氯化钠电解切削溶液的测定
§22 亚硝酸环己胺防锈纸的测定
§23 苯甲酸钠一亚硝酸钠防锈纸的测定
§24 六亚甲基四胺防锈纸的测定
§25 尿素防锈纸的测定
§26 光亮钾盐镀锌溶液的测定
§27 氰化镀镉溶液的测定
§28 氰化镀铜溶液的测定
第三篇 仪器分析
附录

精彩书摘

一、管理机构的历史
1.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标准样品被正式纳入标准化管理工作中。1986年1月2日原国家标准局以国标发(1986)004号文发布了《国家实物标准暂行管理办法》;1990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第5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从而明确提供了标准样品的制作是文字技术标准的一部分法律依据。
1988年,为了加强标准样品管理,由原国家标准局批准组建了由近30个部门、科研单位的委员组成的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CSBTS/TC118),委员会秘书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国家标准样品计划项目的申报、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国家标准样品终审的组织、国家标准样品研复制单位和销售发行单位的认可、国家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颁发、管理等。
2.全国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
1980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标准物质研究所(现更名为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赋予研究和统一管理全国标准物质的职责。1981年中国计量学会成立了第一届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标准物质的学术交流活动,计量主管部门委托其对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技术审查的重任。
1986年相继根据国家颁布的计量法和标准法颁布了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和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根据这些办法进行组织、管理、审定标准物质,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和发布。二、管理
1.特点
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其英文的描述是相同的,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呼。标准化工作者将其称为“标准样品”,又简称为“标样”,计量工作者将其称为“标准物质”,又简称为“标物”。对具有准确特性量值的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来说,其研制程序是相同的,对其内在质量要求也是一样的;对使用者而言,其作用也是相同的,均是作为一种标准,所不同的是管理的程序不同,分别隶属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2.定义
(1)标准物质(Reference Material,RM)
①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②已经确定其一种或多种特性的物质或材料,可用于校准或验证测定方法。
③具有一种或多种准确确定的特性量值,且足够均匀的物质。标准物质用于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试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值。化学分析中的标准物质,其化学成分均匀、稳定,并已准确确定其含量。
(2)有证标准物质(Certifled Reference Material,CRM)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
(3)标准样品的定义

前言/序言

为了更好地为工厂分析化验室等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为其梳理理化检测的相关化学基础知识、标准分析方法以及提供实用的分析方法,在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大力支持下,依据最新的标准,编者对《工厂分析化验手册》(2002年 第一版)重新进行了编写及修订。本手册可帮助各类分析化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
本次编写及修订在保持原第一版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本着湿法化学分析是基础,仪器分析是发展方向,结合工厂分析化验室的实用原则,对有关章节及附录进行了增删、调整、更新。
本手册的编写及修订工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李启华、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二、三、七、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二章及附录由李启华编写;第四章由李启华、刘爱芬、刘自强、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五章由李启华、王华编写;第六章由李启华、王华、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九、十七章由李启华、黄芬编写;第十章由徐芳编写;第十一章由李启华、詹廷伟编写;第十六章由李启华、马华编写;第十九章由李启华、姚彬、黄显铭编写;第二十章由黄显铭编写;第二十一章由李启华、马英、宋祥江、徐芳、刘自强、刘智勇、周西林、樊朝英、姚彬、黄显铭编写。
全书由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理化检测中心李启华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负责统稿、整理。李启华曾于2007年5月荣获2007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化医杯”化学分析检验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奖励,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手册得到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理化计量中心(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理化检测中心)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兴智处长、王志强副处长、陈军主任、杨学彬工程师、吴治萍技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刘林研究员等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李作银、吴立凤、樊华、林瑶、罗克俭等同志参与了书稿的校对与誊写等协助工作;郑莉莉同志热情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咨询等帮助;本手册责任编辑为本次编写给予了大力协助,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各种技术、管理、历史和人文主题,完全避开了《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的具体内容。 --- 《工业革命的幽灵:机械、社会与全球贸易的变迁》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模式和日常生活。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技术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的转移、劳动的重构以及地理政治格局演变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蒸汽时代的黎明与早期工厂的诞生 本部分追溯了18世纪中叶,以纺织业和冶金业为核心的初期工业化浪潮。重点分析了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驱动机械化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考察了早期工厂的组织形态,这些工厂如何将分散的手工作坊整合到集中的生产空间中,以及这种转变对传统工匠阶层命运的影响。特别关注了英国兰开郡地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化中心,其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兴的阶级矛盾。 动力革命: 详细阐述了纽科门蒸汽机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热效率的提升如何使得工厂选址不再完全依赖于水力资源,从而催生了内陆工业城市的崛起。 车间纪律的形成: 探讨了工厂主如何引入新的时间观念和管理制度,以适应机器的稳定运行节奏。这包括对工时、休息和工人行为的严格规范,以及这种规范如何首次在制度层面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 早期社会代价: 呈现了早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如伦敦的“大烟”现象)以及童工问题的严峻性。通过当时的文学作品和官方报告,还原了工人阶级在拥挤、恶劣的居住条件下艰难度日的真实图景。 第二部分:钢铁与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扩张 进入19世纪下半叶,随着钢铁、化工和电力技术的突破,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本部分聚焦于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以及这些新兴工业强国如何挑战了英国的霸权地位。 材料的飞跃: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应用,使得钢铁成本大幅下降,为摩天大楼、跨洋电缆和大规模铁路网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分析了钢铁在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战略意义。 电力的普及与生活重塑: 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电流之战”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关于未来能源分配的社会哲学之争。电力如何从工厂照明扩展到城市公共交通和家庭电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垄断与组织创新: 探讨了标准石油、卡内基钢铁等巨型企业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信托(Trust)和联合企业(Combine)等组织形式如何实现了对市场和供应链的垂直或水平整合,预示了现代跨国公司的雏形。同时,也分析了反垄断运动的兴起及其对市场公平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战争、危机与重组:20世纪的工业光谱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加速了工业技术的军事化应用,同时也暴露了过度依赖特定工业部门的脆弱性。本部分审视了20世纪的工业动态。 军事工业复合体: 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生产如何被完全动员起来,大规模的兵工厂和化学武器的制造,揭示了科学技术与国家暴力之间的深刻联系。 大萧条与凯恩斯主义: 考察了1929年大崩盘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政府干预主义(如罗斯福新政),如何试图通过公共工程和需求刺激来重振工业部门。 福特主义的巅峰与局限: 深入剖析了亨利·福特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效率奇迹,以及它对工人专业化和工作异化的影响。随后,我们讨论了日本和欧洲企业如何通过“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理念,开始挑战传统福特主义的刚性。 第四部分:后工业社会的阴影与未来展望 冷战结束后,信息技术革命将全球工业重心从重工业和制造业,逐渐转向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浪潮: 探讨了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如何导致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岗位的流失。这引发了关于“铁锈地带”衰落和社会不平等的深刻讨论。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分析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设计、制造和组装环节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复杂而脆弱的全球价值链。 可持续性与工业的未来: 讨论了当前工业界面临的终极挑战——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从绿色化学到循环经济的概念,探索下一代工业文明如何可能在不耗尽地球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持续发展。本书以对未来十年能源存储技术和生物制造潜力的展望作结。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经济史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地缘政治分析。 丰富的案例研究: 选取了曼彻斯特、鲁尔区、底特律等关键工业地带作为样本进行深度剖析。 详尽的历史数据: 引用了大量来自国家档案馆、行业协会和早期经济学家的原始统计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的精确性。 本书适合对经济史、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全球化进程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关注现代社会基础结构的学生和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显得非常混乱和不合逻辑。它似乎是把不同时期编写的、针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手册章节拼凑在了一起。某一章节还在详细讨论如何使用卡尔费休滴定仪测定微量水分,并且特别强调了温度对滴定终点判断的影响,措辞之谨慎,仿佛生怕读者犯错;而紧接着的下一章,突然跳跃到对复杂有机物残留溶剂的GC-MS方法验证要求,但描述又异常简略,只是罗列了ICH指导原则中的几个术语,却没有给出任何实际的峰面积归一化计算示例或者内标法的具体操作流程。这种跳跃性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如果说它是一本“手册”,那么手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索引的便捷性和查找的准确性。然而,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极其粗糙,很多关键术语需要通过繁琐的目录跳转才能找到,而且书中缺乏清晰的流程图或决策树来帮助分析人员快速定位到他们需要的特定分析场景。对于需要快速解决突发质量问题的现场人员来说,这种低效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时间浪费。

评分

从一个资深工艺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实用性”和“前瞻性”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我们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如何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上,快速、准确地获取关键参数,而不是在安静的中心实验室里进行耗时的全要素分析。这本书似乎完全忽视了这种环境差异。它详细介绍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这些方法固然是分析化学的基石,但在现代工厂,它们往往被更快速的在线监测或近红外(NIR)技术所取代。书中关于质量控制(QC)部分的论述,更像是停留在对成品出厂检验的描述,而对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实时反馈数据来调整反应条件、避免批次报废的动态控制策略,几乎没有涉及。比如,在聚合物生产中,分子量分布对材料性能至关重要,现代分析通常依赖凝胶渗透色谱(GPC)或激光散射技术。然而,这本书对这些现代分离技术涉及的仪器选型、柱子的维护、温度梯度的控制等关键细节避而不谈,只是用几张简陋的图表展示了理论分离原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分析化学导论,对于解决生产线上那些棘手的批次波动、杂质超标等实际问题,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图书馆里的一本旧参考书,而非指导生产的“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实验室标准建立和人员培训的管理者,我更关注的是方法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一本优秀的化验手册,必须提供详尽的、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模板,并且要明确指出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保守和模糊。例如,在讨论重金属检测时,它似乎仍然停留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时代,对更灵敏、多元素同步分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或质谱法(ICP-MS)的介绍少得可怜。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涉及到标准物质(CRM)的使用和校准,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了“使用合格标准品”,却完全没有涉及标准品的溯源性要求、储存条件的控制,以及如何根据不确定度评估结果来确定最终报告的可靠区间。这在如今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下是不可接受的。分析结果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值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可能是在特定企业或特定领域内部流传的旧资料汇编,缺乏普适性和现代标准化的严谨性。

评分

这本所谓的“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原本是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工业生产线上,如何运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来优化流程、控制产品质量的实用指南。毕竟,如今的制造业对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本详尽的手册理应涵盖光谱分析、色谱分离等现代前沿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案例和最新的标准规范。然而,翻开这本书,感觉像掉进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的内容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实验室规范中。大量篇幅被用来描述一些操作规程,比如试剂的配制、玻璃仪器的清洁步骤,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基础化学实验教材中都能找到,而且描述得远比这里详尽和精确。真正有价值的、关于如何解读复杂仪器数据、如何进行过程分析控制(PAT)的章节,却寥寥无几,即便是提到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陷阱提示。例如,对于高分辨质谱在痕量杂质分析中的应用,书中只是笼统地提了一下“可以用于精确测量”,却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校准曲线建立方法、基质效应的消除策略,让人读完后感觉心痒痒,根本无法应用到实际的疑难杂症解决中去。这种厚重感却体现在了对基础知识的过度重复叙述上,完全没有体现出“第二版”应有的迭代和升级,更别提跟上当前工业4.0对分析化学提出的新要求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和专业术语的使用也让人感到困惑,仿佛是不同作者、不同年代的文本被强行整合在一起。有些段落语言极其学术化,充满了复杂的德语或俄语直译过来的技术名词,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其他参考书才能理解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含义。例如,它可能用一个非常拗口的短语来描述一个简单的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这对于需要快速培训新员工的化验室来说,简直是灾难。然而,在另一些关于仪器维护的章节,语言风格又变得异常口语化和随意,像是操作员的私下笔记,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描述。例如,在描述泵头密封件的更换时,它可能使用“差不多拧紧就行”这类不负责任的表达,这在精密仪器维护中是绝对的禁忌。一个合格的“手册”应当保证全书在术语、风格上高度一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操作的标准化。这本书的这种风格上的巨大不统一,严重削弱了其作为权威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拼凑起来的个人笔记集合,而不是一本面向现代工厂化验工作的专业第二版工具书。

评分

正版书, 送货速度挺快的! 内容详细.

评分

正版书, 送货速度挺快的! 内容详细.

评分

纸张印刷一般,内容比较丰富。

评分

ke yibucuoo.

评分

ke yibucuoo.

评分

正版书, 送货速度挺快的! 内容详细.

评分

正版书, 送货速度挺快的! 内容详细.

评分

很喜欢:..?&陈必友,李启华陈必友,李启华,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很不错,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结合最新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分析测试领域内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共分基础知识、湿法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三篇。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分析质量的保证、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及标定、测量不确定度及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湿法化学分析方法多采用实用、新颖、先进、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包括钢铁的分析,铁合金的分析,铝及铝合金的分析,铜及铜合金的分析,锌及锌合金的分析,锡、铅基合金及锡铅焊料、银焊合金的分析,钨及钨合金的分析,其他金属材料的分析,石油产品的分析,涂料的分析,化工产品及辅料的分析,耐火材料、炉渣、煤焦及水的分析,表面处理溶液的分析。仪器分析部分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摄谱和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金属材料中气体的分析,射线微区成分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流动注射分析。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帮助各类分析化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工厂分析化验手册(第2版)可供工厂分析化验室与有关单位的工业化学分析工、化学分析检验工使用,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师生及从事分析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为了更好地为工厂分析化验室等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为其梳理理化检测的相关化学基础知识、标准分析方法以及提供实用的分析方法,在化学工业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大力支持下,依据最新的标准,编者对工厂分析化验手册(2002年第一版)重新进行了编写及修订。本手册可帮助各类分析化验测试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本次编写及修订在保持原第一版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本着湿法化学分析是基础,仪器分析是发展方向,结合工厂分析化验室的实用原则,对有关章节及附录进行了增删、调整、更新。本手册的编写及修订工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李启华、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二、三、七、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二章及附录由李启华编写第四章由李启华、刘爱芬、刘自强、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五章由李启华、王华编写第六章由李启华、王华、马英、樊朝英编写第九、十七章由李启华、黄芬编写第十章由徐芳编写第十一章由李启华、詹廷伟编写第十六章由李启华、马华编写第十九章由李启华、姚彬、黄显铭编写第二十章由黄显铭编写第二十一章由李启华、马英、宋祥江、徐芳、刘自强、刘智勇、周西林、樊朝英、姚彬、黄显铭编写。全书由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理化检测中心李启华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负责统稿、整理。李启华曾于2007年5月荣获2007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化医杯化

评分

ke yibucuo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