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

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秉江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论
  • 西方哲学
  • 毕达哥拉斯
  • 胡塞尔
  • 现象学
  • 理性主义
  • 经验主义
  • 哲学史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1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54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知识论为核心线索,深入探讨了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的知识建构之路,即知识是对感性偶然性、当下性、私人性,而达到的普遍必然性、永恒性和公共性。他认为西方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的形而上学,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经验流变的事实世界,而是一个超验的本质世界,或者用康德的方式说,是这两个世界的交叉结合,事实经验必须被纳入到先验主体的认知框架中,才能获得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知识论的这条之路做了详尽阐述,从古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确定性的,巴门尼德的语言确定性,苏格拉底的定义追求,柏拉图的idea,再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观念论体系,为西方文化打下了演绎逻辑的理性基。这条之路在中世纪走向天国,而在近代笛卡尔之后回归到主体的内在先验之思。循着这个思路展开论证难度是比较大的。
   全书有十六章,约35万字。邓晓芒教授为本书作序。

作者简介

高秉江,男,1963年6月生,湖北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就读于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天主教大学作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译著《存在巨链》(合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宗教现象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现象学导论》(合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导论 何谓知识和知识论?
一、知识论的诸内在问题
二、知识与超越

第一部分 古希腊知识沦的超越——确定性与普遍性
第一章 西方知识理性的奠基人——毕达哥拉斯
一、从“实在论”向“观念论”的转化
二、数是万物的本源
三、超越论思想问题
四、“和谐”的问题
五、世界量化的问题

第二章 巴门尼德的being——存在论与知识论
一、Being作为思维对象
二、Being的语言逻辑特征
三、Being——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宗教与知识论
第三部分 自我意识与主体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追溯人类心智的边界:一部跨越时空的哲学史诗 导言:心智的疆域与认知的航程 人类对“知识”的追问,是文明进程中最古老、最持久的驱动力之一。我们如何确定所见为真?我们的思维范畴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宏大而精微的智力探险,追溯西方哲学史上那些关于知识本质、真理界限与认知可能性的根本性辩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家串联,而是一次对西方理性传统内部张力与演进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构筑了现代认知图景的核心断裂点与融合点,它们如同灯塔,照亮了从古希腊的直觉性洞察到近代主客二分法的复杂路径。我们将细致考察那些影响了数千年西方思想的根本性范畴——实在性、观念、经验与先验结构——它们是如何被形塑、挑战,并最终重塑我们理解知识的边界的。 --- 第一部:源初的形塑——理性与存在的交织(古希腊至中世纪) 本部分将考察西方知识论的原始冲动,即试图在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中确立永恒不变的真理基础的努力。 1. 逻各斯与数:从流变中寻求定在 我们将从爱奥尼亚学派对“本源”(Arche)的探寻开始,理解早期思想家如何将物质性的元素(水、气、火)视为世界秩序的基石。随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革命性洞见:“万物皆数”。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量化描述,更是首次将抽象的、非物质的结构(数)确立为比感官经验更可靠的知识来源。我们将探讨毕氏学派如何将数学、音乐与宇宙论融为一体,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对形式结构的偏爱。 2. 柏拉图的“洞见”与知识的等级结构 本书将详细剖析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理型论不仅是形而上学(Ontology)的基石,更是知识论(Epistemology)的最高纲领。我们将分析其如何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等级:从对影像(Eikasia)的猜测,到对信念(Pistis)的经验认知,再到对可理解之物(Dianoia,数学推理)的把握,最终导向对善的理型(Idea of the Good)的努斯(Nous,纯粹理性洞察)。这种“看”与“知”的内在统一性,构成了西方知识论的第一个高峰。我们还将审视《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寓言”如何比喻了从感官幻象解放出来,迈向纯粹理性的艰难历程。 3.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基础与逻辑工具 与柏拉图的超验主义相对,本书将侧重亚里士多德如何将知识的追溯“拉回”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我们将考察其对四因说的阐释,以及其如何通过范畴(Categories)和直言三段论(Syllogism),系统化地构建了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建立在感性经验与理性抽象的结合之上,强调从个别事物中归纳出普遍原理。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关于“潜能”(Potency)与“实现”(Actuality)的形而上学如何为后世的实在论(Realism)提供了框架。 4. 经院哲学的整合与信仰的界限 在中世纪,知识论的任务转变为整合希腊理性与神学真理。本书将分析奥古斯丁的内省式知识论,他如何将知识的确定性追溯到内在的“光照”与上帝的印记。随后,我们将探讨托马斯·阿奎那如何精妙地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基督教神学,建立起“自然理性”与“超性启示”的双重知识领域。这标志着西方思想首次在结构上明确区分了可通过人类自身能力获取的知识与必须依赖信仰的知识。 --- 第二部:主体性的觉醒与认识论的转向(近代哲学) 随着中世纪宇宙观的解体和科学革命的兴起,知识的确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认识论(Epistemology)如何从形而上学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并将主体(Subject)置于知识探究的核心。 1. 理性主义的堡垒:笛卡尔的怀疑与“我思” 本书将详细分析笛卡尔对一切既有知识进行彻底怀疑的激进步骤。这种方法论上的怀疑,其最终目的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为了寻求一个不可动摇的知识起点。我们将重点阐释“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结构及其在知识论上的意义:它将知识的基础从外部世界或上帝的保证,转移到了主体意识的自我确证之上。随后,我们将梳理笛卡尔如何试图从“我思”出发,论证上帝的存在,并重新重建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认识。 2. 经验主义的挑战:洛克、贝克莱与休谟的界限 与大陆理性主义相对,本书将细致考察英国经验主义如何将经验(Experience)重新确立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来源。 洛克(Locke)如何提出“白板说”(Tabula Rasa),并区分简单观念(Simple Ideas)与复杂观念(Complex Ideas),以及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与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 贝克莱(Berkeley)如何通过对物质实体概念的解构,将实在性简化为“被感知即是存在”(Esse est percipi),从而将知识论推向更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边缘。 休谟(Hume)的彻底批判:本书将集中分析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解构。他指出,我们所经验的仅仅是“恒常结合”(Constant Conjunction),而非必然联系。这种对“必然性”的怀疑,不仅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也使知识的确定性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先验综合的建立 本书的中心论点之一,在于阐述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我们将详细阐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服从对象,而是对象必须服从我们先天的认知结构。 我们将深入解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先验感性论”(Transcendental Aesthetic)(空间与时间是我们的直观形式)和“先验逻辑论”(Transcendental Logic)(十二范畴是我们的理解形式)的论述。康德的知识论在于区分了现象(Phenomena,可被经验和认识的世界)与物自体(Noumena,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把握的实在)。这种二分法,为后世的哲学发展设置了新的、难以逾越的认知疆界。 --- 第三部:超越知识的藩篱——从批判到重构(近现代思潮) 本部分将探讨在康德划定的框架下,后世思想家如何试图突破“现象”的限制,重新思考知识的根基与有效性。 1. 现象学的前奏:从思辨唯心到意志的深度 我们将短暂回顾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探讨其如何试图通过“精神的辩证运动”来克服康德的主客对立,实现绝对知识的最终统一。随后,我们将转向叔本华,探讨其对康德“物自体”的重新解释——“物自体”即是盲目的“意志”(Will)。这标志着西方知识论开始关注非理性、生命冲动在构建世界图景中的作用。 2. 知识的实用主义与视域的形成 本书将引入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视角,例如杜威的观点,知识不再是反映静止真理的工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真理的标准转变为效用性与可操作性。此外,我们将考察尼采对“真理”概念的解构,认为所有知识、道德和哲学体系,本质上都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解释的意志”的投射。 3. 现象学的回归:回到事物本身 在近代知识论被怀疑论和语言分析所主导时,本书将强调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试图开辟一条全新的、更为严格的认识论路径。我们将阐释“悬置”(Epoché)的操作,即如何暂时搁置对世界存在的既有假设,以便纯粹地描述“意识所呈现出来的方式”。现象学的目标是把握“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结构——意识永远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代表着知识论对直接的、先验的意识经验结构的重新聚焦,试图绕开康德的“物自体”的障碍,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结构。 --- 结语:在确定性与无限性之间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人类的知识能否真正抵达终极真理,或者我们注定要在不断修正的认知框架中,在毕达哥拉斯的理想秩序与胡塞尔对意识结构的精微描述之间,持续进行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试图展现的,正是这条跨越了两千五百年、充满冲突与创新的西方知识论的内在动力与永恒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意味的纸张触感,以及书名排版的精妙平衡,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通常对那些试图梳理跨越千年思想脉络的著作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稍有不慎,便容易流于泛泛而谈,或是变成枯燥的年代记述。然而,这部作品在开篇便展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雄心——它试图在古老的希腊哲学源头与近现代现象学的尖端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充满逻辑张力的桥梁。作者对于早期形而上学思辨的把握,尤其是在论述那些被后世解读得过于简化的概念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和独到的诠释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像是在重新点燃那些沉睡已久的智慧火花,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最初提出问题时的震撼与困惑。特别是对于公理化思维在西方认识论演变中的作用的探讨,其论证过程丝丝入扣,仿佛能看到真理一点点被构建起来的艰辛历程。

评分

通读全书后,我开始思考作者最终试图导向的那个“超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高潮部分,似乎并不在于对胡塞尔哲学的详尽梳理,而是将前文所有关于确定性、基础与直观的探讨,汇集到现象学场域中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审视与批判性的继承。它成功地展示了,看似突兀的现代哲学思潮,实则深深植根于数千年来西方文明对于“知识可靠性”的持续探寻之中。这种历史纵深感赋予了对现象学的理解一种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宏大工程的最新篇章。整本书的收尾处理得非常克制和有力,没有给出廉价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邀请读者继续深入思索的姿态,让人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沉浸在对知识本质的追问之中,这才是顶尖学术著作应有的风范。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中采用了非常精妙的“主题回响”手法。他并非线性地讲述历史,而是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抛出一个核心的认识论问题——比如“何为不变的实在?”或“如何从有限经验推导出普遍性?”——然后,我们会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值观、笛卡尔的自我确证,以及后来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言,试图回应同一个永恒的追问。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内聚力,避免了传统思想史著作中那种片段化、孤立化的弊端。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引用一手文献时,总能精准地把握那些最能揭示其核心思想的片段,并进行恰如其分的解读和衔接,使得我们仿佛不再是通过二手资料在进行二手阅读,而是直接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冲击力是令人震撼的。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跨时代哲学家的思想时,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同情式理解”。这并不是说他全盘接受所有观点,而是他能精准地进入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时代心境”之中,理解他们在其所处的知识困境下,为何会得出那样的结论。例如,对于柏拉图主义中“理型世界”的阐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形而上的逃避,而是将其置于古希腊数学宇宙观的背景下,去考察它作为一种寻求绝对确定性的逻辑努力。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使得原本晦涩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些古代智者就在我们眼前,为了探寻知识的本源而争论不休。书中对于逻辑推理链条的梳理极其严密,没有一句是闲笔,每一个论断的推衍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既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又能从那种层层递进的智力挑战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马拉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证与富有文学色彩的哲思散文之间,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极其复杂的知识论辩题,阅读体验也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流畅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性的“转向”时刻时的笔法,比如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向认识论的逐步过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张力和智识上的断裂,被描绘得既富有戏剧性又不失客观性。有些章节读起来,简直像在欣赏一幅复杂的巴洛克式绘画,每一个细节都精确到位,但整体上却形成了一个宏大而统一的结构。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阅读一本轻松读物来了解哲学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入探究西方理性之源流的求知者而言,它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肤浅的入门介绍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投入时间,但绝对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