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

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屈宝坤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科学
  • 科学史
  • 科技文献
  • 典籍
  • 古代科技
  • 中国科学
  • 历史
  • 文化
  • 科技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5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45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从古代科技典籍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文理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中的一本。同时也是一本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大愿望。

目录

一 辉煌的历史 科学的宝藏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概述
二 天文
1 宇宙理论——《周髀算经》
2 天文观测与天象记录
——《开元占经》
3 天文仪器——《新仪象法要》
4 历法——《授时历》
三 数学
——《九章算术》及《九章算术注》、《数书九章》、《四元玉鉴》
四 农学
——《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五 中医药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六 炼丹术
——《击易参同契》
七 地理学
——《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八 工艺技术
——《考工记》、《天工开物》
九 科学综合
——《墨经》、《梦溪笔谈》

精彩书摘

《徐霞客游记》
明代的《徐霞客游记》是一一部日记体裁的地理著作,也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系统记述和研究岩溶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江苏江阴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徐霞客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最使他感兴趣的是记载山川、名胜和旅游的书籍。徐霞客很早就决心挣脱科举枷锁,立志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从22岁起至56岁的30多年中,几乎年年外出游历。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徐霞客游记.潘耒[lei垒]序》),足迹遍及我国现在的江苏、一上海、浙江、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19个省市,行程达10万余里。
徐霞客的身体很好,了解他的人都称他“健如牛,捷如猿”。爬山涉水,日行百里之后,他还能在夜间把当天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多年的游历生活,徐霞客积累了大量的考察日记。在他最后一次出游归来后,身染重病,一直到去世,都没来得及对这些日记进行整理。后来才由季梦良加以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早先只有抄本,由于辗转传抄和战乱不断,内容缺失很多。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徐霞客的族孙徐镇首次将此书刊印,使这部著名的地理游记,也是我国最早的野外考察记录得以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共10卷,约80余万字,日记体裁,按时间顺序记载作者的游踪和研究心得。卷一是游天台山(两次)、雁宕[dang荡]山(两次)、白岳山、黄山、武夷山、庐山、九鲤湖、嵩山、太华山、太和山、游闽、五台山、恒山的日记;卷二是浙游、江南游、楚游日记;卷三是粤西游日记;卷四是黔游日记;卷五一十是滇游日记及附编(卷十下)。该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和我国以往的地理文献相比,该书不但在内容的丰富上大大超越前人,更重要的是它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尤其注重对自然地理现象成因的探讨,把感性认识提高到某种程度的理性认识,更具有科学性,开辟了我国古代自然地理研究的新方向。
《徐霞客游记》最大的科学价值是关于岩溶地貌的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南方分布很广。东起杭州飞来峰,西至云南西部保山地区,其中自湖南南部到云南东部,面积就有55万平方公里。我国记载岩溶地貌有悠久历史,西汉长沙马王堆地形图上描绘的峰丛石山,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表岩溶地貌图。此后记载岩溶地貌的文献更多,如南北朝王韶之《始兴记》、郦道元的《水经注》、盛弘之的《荆州记》和宋朝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等等。但是,没有一部能够像《徐霞客游记》那样系统科学地研究岩溶地貌。徐霞客将岩溶地貌的许多地形,进行了分类命名。如称落水洞地形为“眢[yuan渊]井”;漏斗地形为“盘洼”或“环洼”;干谷地形为“枯涧”;等等;而且以“石山”、“石峰”统一命名峰林地形。这种归类和命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徐霞客游记》对每一类地形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如记述落水洞时说:“岭头多漩涡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为井,或深或浅,或不见底……”徐霞客还首次明确记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峰林的分布和特征,认为峰林范围东起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西至云南罗平,南入广西境内。徐霞客每经过一个地区,都十分注意总结当地岩溶地貌的特点,并和其他地区相比较,力求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如在论述峰林发育的地区差别时说:
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州湖最清。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间。这些论述说明徐霞客对西南岩溶地貌发育的区域特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岩洞,是地下水对岩石长期溶蚀而形成的,洞内石笋、石钟乳、石柱,千奇百怪,别是一番天地。对溶岩洞穴奥秘的探索,徐霞客有着极大的兴趣。《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岩溶洞穴288个,他亲自入洞考察的有250个,占87%。他对这些洞穴的形态、方位、大小、结构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有的还做了测量,数据准确。他对桂林七星岩洞穴系统的描述就和本世纪50年代科学测绘的七星岩平面图基本一致。徐霞客还根据水文、气候、成因、结构将这些洞穴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按洞穴的形态结构分:藤瓜式,指的是以溶洞通道将大小洞穴联系起来的洞穴系统;楼阁式,是指洞穴的上下、前后都有分层,像一幢有许多房间的楼阁;此外还有蹲虎式、深井式、厅堂地、海螺式等。
对于岩溶地貌的成因,《徐霞客游记》中的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如认为落水洞的成因是“上透一窍,辄水捣成井”。又如认为石钟乳是“石膏日久凝结而成”,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徐霞客比前人更广泛、更深入。
徐霞客对我国河流探源工作也做出了贡献。例如,为了弄清南北盘江的源流,他曾五次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盘江考》一文。关于长江的源头,从《禹贡》出现“岷山导江”四个字开始,人们一直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江。虽然早在汉、唐时就有人表示怀疑,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否定它。徐霞客在《江源考》中明确提出:“推江源者,必以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这在我国地理学上意义十分重大。
《徐霞客游记》中一个使人叹服的地方是:当时地理学的各个学科都还处于萌芽状态,又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设备,而徐霞客根据自己观察所得出的结论,竟大多和现在的科学原理相符合。他在游历中发现,高山上的草木稀疏、植物生长缓慢,他推断其原因是高山顶部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阻碍了植物的生长。当他由云南姚安北行到达丽江后,写道:“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说明他初步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不同状况和地理纬度的不同有关。徐霞客还有很多关于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论述,都和现代的科学原理一致。
1639年,徐霞客到了云南腾冲,当地人告诉他30年前打鹰山顶上发生怪事的传闻。他立刻到那里进行考察,看到山顶上的石头都是赭红色,质地轻浮,状如蜂房,便断定“为浮沫结成”,是“劫灭之余”。这种现象正是火山爆发的证据。徐霞客的结论是正确的。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寰宇博物志:近代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 一、导言:穿越时空的求索 自人类文明肇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便从未停歇。如果说古代的智慧为我们奠定了认识世界的基础,那么近代的科学浪潮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彻底重塑了我们对自然、生命乃至宇宙的理解。本书《寰宇博物志:近代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并非一部古典文献的梳理,而是一次聚焦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横跨欧洲、美洲及亚洲的宏大科学史叙事。它旨在深入剖析近代科学革命如何从零散的观察与思辨,演变为一套严谨的、可量化的知识体系,以及这项体系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飞跃与文明转型。 本书将重点放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力求展现近代科学并非仅是书斋中的理论建构,而是深刻嵌入社会、经济与军事变革肌理的驱动力。 二、近代科学的破晓:从理性之光到实验之剑 本卷首先追溯近代科学的源头——那场以伽利略、培根为代表的认识论革命。我们将详细探讨“实验方法”和“数学化”如何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式宇宙观的两柄利剑。 1. 天文学的位移:地动说的胜利与新宇宙观的建立 焦点将集中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被挑战、被证实,以及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精确刻画。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伽利略如何利用自制望远镜,以无可辩驳的观测证据,将人类的视野从地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不仅仅是天体位置的改变,更是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重新定位。我们不会涉及中国古代的浑天仪或圭表,而是聚焦于欧洲望远镜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带来的观测冲击。 2. 牛顿的综合与经典物理学的奠基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视为近代科学的里程碑。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构建过程,分析其如何成功地将地上的运动与天体的运行统一在同一套数学框架之下。我们还将探讨微积分的发明,这项工具如何为后续所有精确物理计算提供了基础。对比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或“阴阳五行”对宇宙的解释,牛顿体系的普适性、可证伪性与精确性,构成了鲜明的时代差异。 3. 化学的诞生与元素的界定 从炼金术的神秘迷雾中走出,近代化学如何在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中确立其独立地位?本书将详细描述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解释,即氧化的发现,以及由此建立的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将探讨原子论在道尔顿手中如何由假说转变为化学计算的基础,并对比古代的“五行说”或“金木水火土”等元素观,突出近代化学对物质构成和反应本质的量化理解。 三、生命科学的觉醒:从宏观解剖到微观生命的探索 近代科学的目光并未停留在星辰与物质,生命科学同样经历了深刻的范式转换。 1. 人体认识的革新: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我们将深入研究威廉·哈维如何通过系统的解剖观察和实验,推翻了盖伦时代关于血液由肝脏产生并被消耗的旧有理论,确立了心脏作为循环系统的中心地位。这标志着生物学研究开始采用机械论的视角来理解生命过程。 2. 微观世界的开启:显微镜下的新大陆 列文虎克的角色至关重要。他利用自己改进的显微镜,首次描绘了细菌、红细胞乃至精子。本书将详述这些早期观察如何激发了生命起源和疾病传播的全新猜想,为后来的细菌致病学说埋下伏笔。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光学仪器的进步如何直接拓宽了人类的感官边界,而非古代的草药学或传统中医的脉络理论。 3. 进化的思辨:达尔文的冲击波 本书将投入重要篇幅探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从比格尔号的航行记录到《物种起源》的发表,自然选择如何提供了一种非神创论的、基于自然规律的生命演化解释。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生物学界引起的巨大震动,及其与当时神学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冲突。 四、技术革命的引擎:科学与工业的深度耦合 近代科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发现迅速转化为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强大技术。 1. 能源的解放:热力学与蒸汽机的黄金时代 我们将详细分析热力学定律的建立(焦耳、克劳修斯、开尔文),这些抽象的物理定律是如何指导瓦特等人改进蒸汽机效率的。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机械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交通、制造和城市面貌。 2. 电磁学的辉煌:从自然现象到现代文明的基石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我们探讨他如何从一系列看似无关的现象中,洞察出电与磁的统一性。随后,麦克斯韦如何以优美的数学方程组,将电、磁、光统一在电磁场理论之下。紧接着,我们将分析爱迪生、特斯拉等人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发电机、电灯和电力系统的实际应用,开启了“电气时代”。 3. 信息时代的萌芽:电报与通信革命 电磁学的应用还体现在通信领域。本书将追溯摩尔斯电码和电报系统的发展,考察信息传递速度如何首次脱离了马匹和船只的物理限制,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商业和政治的互动。 五、科学方法的普及与全球化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近代科学如何逐步超越欧洲中心论,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范式。 1. 科学组织的建立与学术规范的形成 皇家学会、科学院的建立,期刊的创办,同行评议机制的初步形成,这些制度建设如何确保了科学发现的可靠性和知识的积累速度?我们将分析科学共同体在近代是如何自我规范和扩张的。 2. 科学的边界拓展:放射性与相对论的先声 在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古典大厦”开始显现裂缝。我们将简要介绍居里夫妇在放射性元素发现上的努力,以及普朗克量子理论的提出,预示着经典物理学时代的终结,以及更深层次的自然规律等待着被揭示。 结语 《寰宇博物志》试图构建一幅清晰的图景:近代科学并非一个孤立的知识集合,而是理性精神、实验工具与社会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代表着人类思维模式的一次根本性飞跃,其影响至今仍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本书旨在通过对关键人物、核心理论与技术飞跃的细致描绘,让读者领略这场波澜壮阔的求索之旅的真正魅力与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穿越了时空,亲身拜访那些伟大的古代科学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梦溪笔谈》的章节,沈括这位北宋的“全才”学者,他的观察何其细致,记录何其翔实!从天文历法到地理矿产,从医药养生到技术发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书中对磁针指向的描述,更是为后来的指南针发明奠定了基础。我一直觉得,古代的科学探索,虽然没有现代仪器设备的支持,但却有着一种更为纯粹的匠心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低语着先人的智慧,讲述着他们是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一步步揭开自然界的秘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描述,试着去想象当时的场景,去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观察和推理的。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刚开始看《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说教性质的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书中收录的那些古籍,虽然年代久远,语言风格也和现代有所不同,但内容却极其生动有趣。例如,《神农本草经》中关于各种草药的记载,不仅仅是枯燥的药性列表,很多都融入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读起来像是古老的民间故事,又充满了实用价值。我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古代插图的解读,这些精美的图画,配合文字说明,让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形象起来,也更方便理解。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没有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通过精心的组织和选取,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古代科学的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去探索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明珠,让我觉得学习古代科学是一件如此令人愉悦的事情。

评分

我最近被《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中的一些天文记载深深吸引。特别是关于古代的星图和对天象的观测记录,简直令人惊叹。书中对《步天歌》的解读,让我了解了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将繁星点点用歌谣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记忆和传授。更让我震撼的是,古代人仅凭肉眼,就能绘制出如此精确的星图,并对日月食、行星运行等天象做出准确的预测。这本书中对古代天文仪器的描述,如浑天仪、简仪等,也让我对当时的科技水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天文学家们,他们仰望星空,不仅是为了记录天象,更是试图从中解读宇宙的规律,探寻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和传承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火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里面关于古代数学的章节,我看得是如痴如醉。《九章算术》的“方田”和“圆田”章节,那些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虽然是用古代的单位和术语,但背后的数学逻辑和原理,直到现在仍然适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盈不足术”的讲解,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解方程方法,在那个时代能够想到如此精妙的算法,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算法,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来阐释,这使得数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应用。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勾股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比如测量河流的宽度,估计山的高度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古代数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更加敬佩中国古代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评分

哇!最近刚收到一本期待已久的书,名字叫《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深感好奇,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这本书就好像一个宝藏,里面收录的都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我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惊叹,《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这些名字,即便是不太了解古代科技史的人,也一定耳熟能详,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在数学、天文、农学、医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尤其期待能深入了解《本草纲目》中那些关于植物药用的详细记载,以及《天工开物》中关于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精妙阐述。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承载着一代代先贤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这本书的海洋,去领略那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科学思想,去感受那份对自然奥秘的执着追求,相信阅读的过程一定会充满惊喜与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