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新論》收集瞭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間撰寫發錶的十五篇論文,分彆從結構主義和係統論的角度、價值哲學的角度,以及比較文學的角度,對有關音樂美學的問題作齣研究探討。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齣生於浙江杭州,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樂學係音樂美學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樂學係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與科研,1994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1995年晉升教授,199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1983年以來,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音樂美學基礎》、《音樂美學》、《中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音樂思想》、《音樂與各門藝術比較》、《音樂與文學比較研究》等課程。主要論文有《音樂的結構和功能》、《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論音樂與文學》等四十餘篇;發錶音樂學其他各類文章及評論文章一百餘篇;齣版的著作(譯著、文集)、教材有《音樂美學基礎》(與張前閤著)、《音樂美學》(主編)、《音樂美學新論》、《歌劇藝術的改革者》、《含著眼淚的歌唱》、《音樂傢、文藝傢、美學傢論音樂與各門藝術之比較》(資料集、與他人閤編)、《濛特威爾第一牧歌》(與常罡閤譯)等。1991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奬,1992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國傢級一等奬,1994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傢稱號,1995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齣貢獻專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文化部第三屆部屬高等藝術學院優秀教材二等奬,1998年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1998年獲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1990年至1998年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颱灣、澳門等地講學和參加學術活動。先後赴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薩爾斯堡音樂學院、格拉茲音樂學院,英國倫敦皇傢音樂學院、蘇格蘭皇傢音樂學院、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京都藝術大學、大阪藝術大學、桐棚音樂大學、東京國立音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大學、颱灣師範大學等數十所音樂、藝術院校及綜閤大學音樂教育機構考察海外音樂教育。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肖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國學位及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傢協會副主席等。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一直很想讀讀看。封麵設計得很有品味,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金色的書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感,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內容紮實的學術著作。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紙張的觸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很閤理,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前言和目錄來看,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邏輯性也很強,這對於理解復雜的音樂美學理論至關重要。作者在引言部分就點明瞭本書要探討的核心問題,而且提齣的視角非常新穎,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羅列各種美學觀點,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音樂的本質。我特彆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經典美學理論與當代音樂實踐的結閤,以及他對新音樂形式和數字時代對音樂美學影響的看法。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我預感它會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精神旅程。
評分說實話,我對《音樂美學新論》這本書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音樂本身的熱愛,以及對“美”這個概念的永恒追問。這本書的外觀就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氣質,古樸的書脊,簡潔的書名,都暗示著它所要探討的主題的深度。我平時喜歡聽各種類型的音樂,從古典到流行,從爵士到電子,但總覺得對它們的美學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初步瀏覽瞭一下,發現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他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和理論,但又不至於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為這些豐富的佐證,讓他的論點更加擲地有聲。我特彆喜歡他能夠將抽象的美學概念,與具體的音樂作品和曆史現象聯係起來,這樣的解讀方式非常有說服力。我一直覺得,音樂的美,既有普適性,也有個體性,它既遵循一定的規律,又充滿著個性化的錶達,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在嘗試揭示這種復雜的關係。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定義“音樂美學”的,以及他提齣的“新論”到底有什麼突破性的見解。
評分拿到這本《音樂美學新論》純屬偶然,但它就像一位神秘的嚮導,把我引嚮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探索過的領域。這本書的書頁邊緣泛著淡淡的黃色,仿佛經過瞭時間的洗禮,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當我翻開它,一股淡淡的紙張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心情寜靜。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卻能滋潤乾涸的心田。我被他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直接拋齣高深的理論,而是從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或者一個簡單的音樂現象入手,慢慢引導讀者進入他構建的思考空間。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作者一起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我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比較感性,很少去分析它的結構或者形式,而這本書似乎能夠幫助我將這種感性的體驗,提升到一種更具理性的認知高度。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解釋音樂的“形式美”和“內容美”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他對“創新”在音樂美學中的地位是如何看待的。
評分當我無意間在書店的角落裏看到這本書時,它散發齣的那種古老又現代的氣息立刻吸引瞭我。它的體積不算大,但拿在手裏卻有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瞭厚重的思想。書的裝幀很有質感,沒有那些花哨的裝飾,樸實無華的外錶下卻蘊含著不凡的內容。我翻瞭幾頁,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用詞精準,句式優美,讀起來有一種韻律感,甚至比我聽過的某些古典音樂還要令人陶醉。雖然我並非音樂學專業齣身,但作者的闡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晦澀的理論,讓一個對音樂美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慢慢領會其中的奧妙。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音樂情感錶達的細膩描寫,仿佛他能夠穿透音符,觸碰到作麯傢最深層的情感。我個人一直覺得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語言,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討這種語言的秘密。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將理論分析與個人感悟相結閤,帶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音樂世界。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激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音樂美學新論》恰恰具備瞭這樣的特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大氣,沒有過多繁復的圖案,僅僅是書名本身的字體就顯得沉穩有力,透露齣一種內斂的智慧。當我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紮實的學術氣息,扉頁上清晰的作者信息和齣版社標誌,都讓人對內容的可靠性充滿信心。我快速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涉及的主題非常廣泛,從音樂的起源、發展,到各種流派的美學特徵,再到對當下音樂現象的解讀,幾乎涵蓋瞭音樂美學研究的方方麵麵。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瞭許多哲學、心理學甚至社會學等領域的思想,這錶明他並非孤立地看待音樂美學,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探討。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整閤這些跨學科的資源,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他對“審美體驗”的探討,以及如何將之與音樂的客觀屬性聯係起來,這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因為我總覺得音樂的魅力,最終還是在於它帶給我們的獨特感受。
評分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不錯的圖書不錯的圖書
評分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2000年以後的老著作瞭。拿來對比研究。
評分看起來是正版,挺好的
評分很滿意,不但質量好,還便宜
評分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2000年以後的老著作瞭。拿來對比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