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地名考

晉國地名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保春 著
圖書標籤:
  • 晉國
  • 地名
  • 曆史
  • 考證
  • 文獻
  • 地理
  • 中國曆史
  • 古代地理
  • 方誌
  • 地名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5604
版次:1
商品編碼:1030598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頁數:34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搜集、整理、考證的這部分晉國曆史地名,從歸屬上講,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晉國疆域範圍內屬於晉國所有的地名,這部分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另外一部分是在地理分布上,可能不屬於晉國疆域範圍之內但是和晉國曆史密切相關,如晉國參與的戰爭、會盟等軍事活動所涉及的地名,由於這些地名一方麵反映瞭晉國曆史發展的空間範圍,另一方麵也能從一個側麵暗示晉國政治地理發展的特點、是研究晉國曆史地理不能不關注的內容。

內容簡介

多年來,關於晉國地名的搜集、整理、考證工作就從未間斷過。每搜集到一個新地名,就會單獨列齣一個條目,此後遇到與之相關的傳世文獻資料、文物考古資料或古文字資料都會逐次添加到該條目下,日積月纍,集腋成裘,一共搜集到瞭450個左右的晉國地名和涉晉地名,並對每一個地名進行或文獻的、或考古學的、或古文字資料的分析和考證。至今,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部安靜舒適的閱覽環境依然留在我的腦海裏,書桌的木香氣息也還彌漫在我的周圍,在資料室翻閱大量考古和古文字資料的情景也時常浮現於眼前。

作者簡介

馬保春,副教授,男,漢族。1975年3月生於甘肅天水。1995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2000年考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係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攻讀碩士研究生。2002年完成碩士課程,由碩士轉而攻讀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獲理學博士學位。現在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任教。

目錄

圖錄/1
緒論/1
一、晉國曆史地名的分類/1
二、晉國曆史地名考證方式的類型/2
三、晉國曆史地名考論的學術價值/3
第一章 曆史聚落、鄉邑,城邑地名/1
[上陽]/3
[下陽]/4
[下邑]/5
[小麯]/6
[於]/6
[韆畝]/8
[衛]/9
[大梁]/9
[屍]/11
[木門]/11
[中人]/11
[中牟]/12
[五氏]/13
[五鹿]/16
[仇吾]/17
[元]/18
[少梁]/18
[少麯]/18
[尹]/19
[王官]/20
[王垣]/22
[王城]/24
[長樗]/25
[東周]/25
[北徵(徵)]/25
[北茲]/26
[匡]/26
[左人]/27
[平邑]/27
[平中]/28
[平州]/28
[平周]/29
[泛]/30
[艾]/31
[龍澤]/32
[交剛]/33
[共]/33
[共工]/35
[戲]/35
[嚮陰]/36
[嚮邑]/36
[陽]/36
[夷儀]/36
[州]/38
[麯沃]/39
[麯梁]/43
[汝濱]/44
[紀]/44
[臼]/45
[西阿]/45
[許]/45
[郢]/45
[負蔡]/45
[邢邱]/46
[邢丘]/46
[頓丘]/47
[宋子]/48
[宋五]/49
[壽陰]/49
[適曆]/49
[盧氏]/49
[廬柳]/51
[懷]/52
[汪]/52
[汾陽]/52
[靈丘]/53
[赤棘]/53
[邯鄲]/54
[邲]/56
[邵]/56
[陘]/57
[陘庭]/57
[瀋]/64
[亟治]/65
[京]/65
[刳首]/66
[岸門]/67
[昆都]/67
[逆峙]/67
[武城]/67
[河陽]/68
[河陰]/69
[泫氏]70
[苗]/70
[範]/71
[閤]/71
[英丘]/73
[邢]/73
[郊]/73
[駒]/74
[黽]/74
[采桑]/75
[臨]/75
[侯麗]/76
[冠氏]/76
[受鐸]/76
[城濮]/77
[婁]/77
[柏人]/77
[柯陵]/79
[櫟]/79
[皇]/80
[絳]/81
[芰]/82
[滎]/83
[熒庭]/83
[郜]/83
[鍾離]/84
[音陽]/84
[亳城]/84
[原]/85
[唐]/87
[夏陽]/88
[晉陽]/89
[欒]/91
[桃園]/91
[桐庭]/91
[桑田]/92
[桓]/92
[離石]/92
[被廬]/94
[郟]/94
[鐵]/95
[邨丘]/95
[頓邱]/95
[高梁]/95
[諸浮]/96
[乾(乾)侯]/96
[堇陰]/97
[麻隧]/97
[黃父]/97
[著雍]/98
[戚]/98
[扈]/99
[斂盂]/99
[斷道]/99
[梗陽]/100
[清]/100
[清源]/100
[瑣澤]/101
[瓠丘]/101
[綿上]/102
[菟圃]/102
[蕭魚]/102
[著]/102
[虛]/103
[虛打]/103
[輔氏]/103
[鄂]/103
[野王]/104
[閼與]/105
[隆]/105
[隨]/106
[黃池]/106
[寒]/106
[兢]/107
[彘]/107
[彭戲]/109
[彭衙]/109
[朝歌]/110
[棘蒲]/111
[棣]/112
[械林]/112
[溫]/113
[焦]/114
[寜(寜)]/115
[芻]/116
[葵丘]/117
[踐土]/117
[鄍]/118
[部]/118
[鄗]/119
[蠻]/119
[黑壤]/119
[新田]/119
[湛阪]/120
[新城]/120
[楚丘]/122
[瑕]/124
[瑕邑]/126
[蒲]/126
[蒲城]/128
[虞陽]/128
[解梁城]/128
[訾婁]/129
[鄢陵]/129
[雍榆]/129
……
第二章 曆史國族地名
第三章 曆史政區地名
第四章 曆史區域地名
第五章 山川地貌地名
第六章 關隘交通地名
第七章 宮室、田畝地名
參考文獻
附錄

精彩書摘

《古本竹書紀年》:“(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逆公子重耳,涉自河麯。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國語.晉語四》也記載瞭此事,其:“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杜注:“三皆晉邑。召,召其長。”
《春鞦地理考實》捲一:“臼衰,廬柳,《傳》取臼衰,杜注解縣東南有臼城。《匯纂》今平陽府解州西北,今按解州今直隸山西。傳晉師軍於廬柳,《匯纂》今猗氏縣西北有廬柳城。”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人桑泉、取臼衰。”惠棟(1697-1758)《春鞦左傳補注》捲二“僖二十四年軍於郇,注解縣西北有郇城”句下雲:“服虔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虛也.酈元案《竹書紀年》雲晉惠公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焉,晉師狐毛與先珍禦秦,至於廬柳,秦穆公使公子縶來師言退,捨於郇,盟於軍,京相墦《春鞦土地名》曰桑泉、臼衰並在解東南,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鞦》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二十四裏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鄉俗名之為郇,考服虔之說,又與俗符。賢於杜氏,單文孤證矣,說文雲郇讀若泓。”
依惠棟之文,則漢、晉解縣在西,而桑泉、臼衰在其東南,與杜預以為解縣居東,桑泉在其西,臼衰在東南不同.又因為漢、晉解縣在涑水之北,在其東南尚有相當的平坦地域,故臼城有可能在其東南,則桑泉在解縣西或西南纔對,因為圍令狐、桑泉、臼衰解降,而未到解,故二者宜在解之西或南。

前言/序言

  2007年5至11月,在籌備齣版我的博士論文《晉國曆史地理研究》過程中,因為經費短缺的原因,不得不將其中的附錄——“晉國曆史地名綜考”部分,約20萬字,忍痛割愛拿瞭下來,沒有和正文一起齣版。但是,這部分我是投入瞭大量時間和精力,自覺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可以作為學者案頭重要參考書的。對於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
  那還是在2001年我上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我的導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係(現城市與環境學院)著名曆史地理學傢唐曉峰先生就給我確定瞭《晉國曆史地理研究》的題目,並要求全麵搜集有關晉國的地名資料。從那時起,一直到2005年博士論文的完成,這項關於晉國地名搜集、整理、考證的工作就從來沒有間斷過。至今,北京大學圖書館一層南側古籍善本部安靜舒適的閱覽環境,依然留在我的腦海裏。書桌的木香氣息也還時常彌漫在我的周圍。在唐老師辦公室和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教室裏翻閱從圖書館藉來的大量考古資料和古文字資料的情景也時常浮現於眼前。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晉國地名考》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展現該書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深度,並力求自然流暢,不帶有人工痕跡。 --- 《晉國地名考》圖書簡介 探尋上古之音,重繪春鞦霸主疆域:一部跨越韆年的地理人文史詩 在中華文明的漫長曆史中,晉國以其獨特的興衰軌跡,占據瞭春鞦爭霸舞颱的核心位置。它從一個西部邊陲的小邦,崛起為雄踞中原的“公族”,最終分裂為韓、趙、魏三晉,其影響力深刻地烙印在瞭後世的曆史版圖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洪流,諸如絳、麯沃、新田、邯鄲、鄴城等一係列與晉國榮辱興衰緊密相連的地名,其確切位置、沿革脈絡,乃至背後蘊含的文化密碼,已然模糊不清,成為曆史地理學界長期以來的難題。 《晉國地名考》正是這樣一部力求撥開迷霧、廓清史實的恢宏巨著。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地名匯編,而是一次深入曆史地理肌理、融閤多學科研究方法的係統性考古與考辨工程。作者以“地名即曆史”為核心理念,通過對先秦文獻、金文石刻、漢代郡縣誌、曆代方誌、考古發掘報告,乃至現代地質地貌變遷資料的交叉比對與細緻梳理,旨在重建一個鮮活、精確的晉國地理空間模型。 一、 史料的深度挖掘與甄彆 本書的基石在於對海量原始史料的精審細校。作者首先從《左傳》、《國語》、《史記》等先秦典籍中,係統性地摘錄所有涉及晉國境內重要城邑、河流、山川的記載,並結閤曆代注疏,對記載的可靠性進行初步評估。特彆之處在於,本書並未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轉述,而是著重辨析瞭文獻中可能齣現的訛誤、避諱以及時代差異導緻的稱謂變化。例如,對於晉都的變遷——從麯沃、絳,到新田(麯沃的另一稱謂,或指其核心區域),再到後來的鄴、中陽等地的統治中心,書中細緻考證瞭每一次遷都背後的政治動因與地理優勢,並力求在文獻中找到支持這些變遷的物證描述。 二、 地理空間的復原與考證 本書的核心工作,在於將抽象的文獻地名轉化為具體的地理坐標。作者運用瞭地理信息係統(GIS)的基本原理,結閤古代的計量單位(如“裏”的實際長度變化),以及地形地貌的穩定性,對關鍵地名進行瞭精確復位。 以“絳”的考證為例: 絳作為晉國早期的都城,其位置曆來眾說紛紜。本書通過分析《禹貢》中的描述、結閤現代考古發現的青銅器銘文和陶器遺址,將“絳”的可能範圍精確收縮至特定河流下遊的衝積扇上。作者詳細論證瞭該地區在周代初期作為軍事要塞和農耕中心的閤理性,並對比瞭不同學者提齣的不同地點,給齣瞭邏輯嚴密的支撐。 此外,對於晉國境內的山脈、河流、要塞的命名,如“太行”、“汾水”、“襄河”沿岸的險阻之地,書中亦進行瞭深入的考證。這些地理要素不僅是軍事防禦的屏障,更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其命名往往蘊含著早期部族的信仰和生活習俗。 三、 姓氏、部族與地名的文化關聯 《晉國地名考》的視野超越瞭純粹的地理學,深入到曆史人類學層麵。晉國作為“公族”的代錶,其內部的宗族分布與地名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探討瞭如“麯沃氏”、“羊舌氏”、“狐偃後裔”等大族封地與地名的對應關係。例如,通過分析“狐”字在特定地名中的齣現頻率,側麵印證瞭狐氏集團在晉國西南部的影響力。 這種考證方法,揭示瞭地名在古代社會中兼具行政區劃、軍事防禦和宗族標識的三重功能。通過地名的變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晉國政治權力中心由西嚮東、由內嚮外的滲透過程,以及最終分裂為三晉後,各地名如何被新的政治實體所繼承或改造的軌跡。 四、 對後世影響的追溯 本書的價值鏈並不僅限於春鞦戰國時期。作者將目光投嚮後世,考察晉國舊地的地名在秦漢乃至唐宋時期的沿用與演變。例如,魏國首都邯鄲,其名稱的來源,是否可追溯到更早的晉地部族記憶?鄴城作為曹魏的政治中心,其選址是否繼承瞭晉國戰略布局的某些邏輯?通過對地名曆史軌跡的追蹤,本書展現瞭曆史地理的連續性和韌性。 《晉國地名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紮實的考據功底和清晰的論證邏輯,為研究春鞦史、先秦地理、曆史文獻學及相關考古學的學者提供瞭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它不僅是重構晉國疆域的藍圖,更是一部關於曆史記憶如何通過地名載體得以永存的生動史詩。閱讀本書,如同手持一柄穿越時空的考古鏟,親手挖掘齣被泥土掩埋的古老城郭與逝去的王朝迴響。 --- 適閤讀者: 曆史地理學、考古學、先秦史研究人員 對春鞦戰國曆史、古地名研究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古籍文獻整理與校勘工作者 高校曆史、地理專業師生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晉國地名考》,如同走進一座古老的地圖館,每一個地名都講述著一段失落的故事。 我一直認為,地名是承載曆史最直接的載體。一個地方的名字,往往蘊含著它形成的原因、曆史的變遷,甚至是當地的風俗習慣。《晉國地名考》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晉國曆史地理的另一扇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作者在考察具體地名時,並沒有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名稱,而是將其置於晉國整體疆域變遷、政治格局演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分析。例如,書中對晉國都城多次遷移的地名考證,就生動地展現瞭晉國在不同時期政治中心的變動,以及每一次變遷背後所反映的權力鬥爭和戰略考量。同時,作者又極其注重細節,對於一些邊遠地區、小城鎮的地名,也進行瞭細緻的考究,力求還原其最原始的麵貌。我特彆贊賞書中對一些古地名與現代地名之間聯係的梳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延續性,也更能理解傢鄉或我所熟悉的一些地方,在古代可能扮演的角色。讀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背誦枯燥的事件和人名,而是能將它們“安放”在具體的地理坐標上,對曆史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無數的生靈棲息、無數的故事發生,而這本書,正是試圖將這些沉默的語言喚醒。

評分

《晉國地名考》如同一本古老的地圖集,它描繪的不僅是地理輪廓,更是那個時代人民的遷徙與生活。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曆史的敘述,很大程度上是以宏大的視角展開的,而那些普通民眾的生活,往往淹沒在文字的洪流之中。然而,《晉國地名考》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角度理解曆史的可能性。通過對晉國各地名文獻的梳理和考證,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活動軌跡。例如,書中對於一些與軍事防禦相關的地名,如城、關、堡等的考證,就讓我聯想到晉國在邊境地區布防的策略,以及當時緊張的戰備態勢。而對於一些與河流、山川相關的地名,則讓我能想象齣當時人們依水而居、傍山而城的生存狀態,以及地理環境對他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書中對一些集市、渡口等與經濟活動相關地名的考證,也讓我對晉國當時的經濟格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不再是抽象的經濟理論,而是落實在一個個具體的地名上,讓我能感受到當時商業的繁榮或蕭條。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的鮮活度,很大程度上在於能否將那些抽象的事件,還原到具體的時空背景下,還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晉國地名考》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讓我看到瞭地名背後所承載的人文信息,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有瞭更具體、更生動的想象。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對史實的梳理,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曆史研究的深度思考。 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引導我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書籍。《晉國地名考》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晉國的地名,更是為瞭理解作者是如何進行這項研究的。書中對於一些地名考證的爭議之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迴避,而是將其呈現齣來,並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並非是固定不變的真理,而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深化的過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古今異名”現象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地名,可能與古代的名稱大相徑庭,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梳理這種演變的工具和方法。它讓我明白,理解曆史,需要具備一定的“辨音”能力,能夠跨越語言和名稱的障礙,去追溯事物的本質。此外,書中對一些文獻史料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曆史學研究的精妙之處。作者能夠從看似平常的文字中,挖掘齣不為人知的曆史信息,這種解讀能力,是我所欠缺的,也是我渴望學習的。總而言之,《晉國地名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名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研究曆史、如何理解曆史的啓濛之作。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激發瞭我對這門學科更強烈的求知欲。

評分

這本書仿佛開啓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春鞦時代。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春鞦戰國時期充滿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群雄逐鹿,思想爭鳴,充滿瞭太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然而,許多曆史著作往往聚焦於政治、軍事、人物傳記,對於構成曆史地理基礎的地名,卻鮮有深入的考證。而《晉國地名考》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作者並非信手拈來,而是 पद्धतीने 搜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從《詩經》、《尚書》、《左傳》等古典名篇,到各類史籍、碑銘,甚至包括一些地方誌,凡是與晉國地名有關的綫索,都被一一羅列、比對、分析。這種“窮經皓首”的研究方法,本身就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地名的考證過程,作者並非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詳細闡述瞭考證的依據、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爭議。例如,對於某個地名的音讀變遷,作者會引用不同時代的文獻,對比其發音習慣,再結閤當時的語音演變規律,層層遞進,最終得齣較為可信的結論。這種抽絲剝繭的過程,如同偵探破案一般,充滿瞭智慧的樂趣。讀罷此書,我仿佛能更清晰地勾勒齣晉國當年那廣袤的疆域,更能體會到那些地名背後所蘊含的曆史信息。它不僅僅是一本地名錄,更是一部微觀的曆史地理學著作,讓我在閱讀曆史時,有瞭更紮實的地理根基,也更能理解不同事件發生的具體背景。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對地理知識的拓展,更是一種對曆史研究方法的啓迪。 我一直對曆史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有著不懈的追求。很多時候,我們能瞭解曆史事件的經過,但卻很難深入理解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晉國地名考》這本書,雖然名義上是研究地名的,但它所展現齣來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卻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我看到瞭作者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像淘金者一樣,一點點地篩選、甄彆、比對信息。那種嚴謹的考證精神,對史料的審慎態度,以及對不同學說的包容和辨析,都讓我受益匪淺。書中並非一味地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會呈現不同的觀點,並分析各自的優劣,這讓我明白,曆史的研究並非是簡單的對號入座,而是充滿著思辨和探索的過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地方誌、碑刻等“非主流”史料的重視。很多時候,這些材料更能反映地方性的曆史變遷和民間的記憶。作者能夠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曆史敘事中,並從中提煉齣有價值的信息,這種能力著實令人欽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研究曆史,尤其是對基礎性的地理信息的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細緻,以及一種不畏繁瑣的學術熱情。它不僅僅是關於晉國地名的知識,更是一種關於如何“讀懂”曆史的範本。

評分

不錯的著作,作者幸苦瞭

評分

《晉國地名考》,看書名像是曆史地理的書,替人買的,希望對學術研究有用。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不錯的著作,作者幸苦瞭

評分

壓箱底的

評分

之所以選擇一般。主要還是在於排版佈局以及裝幀感覺不好。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晉國地名考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專著,是作者博士論文的附記部分,對研究先秦史、曆史地理沿革都很有幫助。

評分

壓箱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