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风景名胜区规划
  • 规划规范
  • GB50298-1999
  • 旅游规划
  • 国土规划
  • 环境保护
  • 景观设计
  • 区域规划
  • 建设标准
  • 行业标准
  • 规范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1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71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内景区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一般规定;专项规划;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4 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5 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4 风景恢复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
(2)在风景恢复区内,可以采用必要技术措施与设施;应分别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活动。
5 风景游览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
(2)在风景游览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应分级限制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进入。
6 发展控制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
(2)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4.1.3 风景保护的分级应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四级内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特级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规定:
(1)风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应划为特级保护区。
(2)特级保护区应以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其外围应有较好的缓冲条件,在区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前言/序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经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以建标(1999)267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风景区规划的基本术语,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风景资源评价,规划范围、性质、目标、分区与结构布局,保护规划、风景游赏、典型景观、游览设施、基础工程、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协调等规划,规划成果与深度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在本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03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指南》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和恢复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作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提供生态服务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科学、规范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指南》旨在为各级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测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技术指导,以期提升保护区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切实履行其保护自然、造福人民的使命。 本书的编写,充分汲取了国内外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技术方法,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生态特点,力求内容科学严谨,操作性强。本书适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规划、审批、建设、运营和评估等各个环节,为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保护区管理人员、设计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份权威性的技术参考。 二、 保护区选址与区划 1. 选址原则与标准: 科学性: 选址应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情况、地质地貌的独特性、自然景观的代表性以及科研监测的价值为依据。应避开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区域,如大型工业区、城市新区、高污染区域等。 代表性: 保护区应能代表某一类或几类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地质地貌单元、自然景观或生物群落。 完整性: 选址应尽可能选择边界清晰、地形地貌完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区域,避免碎片化。 可行性: 选址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土地权属、居民意愿、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投入的可行性。 区域协调性: 选址应与国家、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或冲突。 2. 区划原则与方法: 科学依据: 保护区的区划应基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要素的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 功能分区: 保护区通常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 是保护区内最重要、最敏感的区域,是保护对象的核心所在,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非必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为干扰。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和生物多样性。 缓冲区: 位于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是为保护核心区而设立的过渡区域。允许进行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巡护监测等活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开展符合保护目的的生态旅游和社区发展项目。 实验区: 是保护区内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示范推广以及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活动的区域。实验区的活动应严格控制,不得对保护区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管理要求: 不同区域的划定应明确其保护目标、管理措施、活动限制和开发利用的程度。 三、 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1. 规划的层级与周期: 层级: 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应符合国家、省级及地方的总体规划要求,并与相关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 周期: 总体规划的周期一般为10-15年,并根据实施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进行修编。 2. 规划内容要素: 保护区概况: 包括保护区的地理位置、面积、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动植物、微生物)、地质遗迹、水文地质、自然景观等。 保护目标与任务: 明确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目标(如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地质遗迹保护、景观保育等)以及需要完成的保护任务。 现状调查与评估: 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状况、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估。 保护区功能区划: 依据科学原则和管理需求,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域的保护重点和管理要求。 保护措施与管理策略: 生态保护措施: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物种拯救繁育、入侵物种防控)、生态系统修复(植被重建、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合理利用(如林木采伐、渔业捕捞等限制规定)、自然灾害防治等。 物种保护措施: 针对重点保护物种,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包括监测、繁育、迁地保护、栖息地建设与改造等。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针对地质公园、火山、地震遗址等,制定保护、展示、研究的策略,严格控制人为活动。 自然景观保育措施: 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维护其自然美学价值,限制破坏性开发。 科研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的监测网络,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开展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物种动态、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监测与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与保护、科研、管理、服务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科研站、监测点、巡护道路、管理用房、游客服务中心、科普展览馆、宣传标识系统等。应注重基础设施的生态友好性和景观协调性。 旅游开发与管理: 依据保护目标和区域功能,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确定适宜的旅游区域、旅游线路、接待能力,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 社区参与与协调: 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共享保护成果,推广生态文明理念。 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 明确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科学配置管理人员,并进行专业培训。 资金筹措与保障: 制定保护区建设和运行的资金需求计划,明确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捐赠、项目合作等。 法律法规依据: 明确规划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效益分析: 对保护区建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3. 规划编制程序: 前期准备: 明确规划目标、任务,组建规划编制团队,收集相关资料。 现状调查与分析: 开展实地调查、遥感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掌握保护区现状。 规划草案编制: 依据调查分析结果,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草案。 公众参与与意见征集: 组织召开规划论证会、座谈会,征求专家、管理部门、周边居民的意见。 规划修编与完善: 依据反馈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审批报批: 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公告发布: 规划经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四、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1. 生态修复与生境重建: 植被恢复: 针对裸露地、退化林地、草原等,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封育禁牧等措施,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乡土树种和草种,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 湿地保护与恢复: 保护现有湿地,采取退耕还湿、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实施坡耕地改造、修建梯田、修建拦沙坝、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 保护森林、草地等水源涵养生态系统,实施封禁保护,恢复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栖息地。 迁地保护: 对极度濒危的物种,建立迁地保护种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繁育中心等,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 执法监管: 加强巡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采集、交易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监测预警: 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物种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对可能出现的威胁进行预警。 3. 地质遗迹与自然景观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 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人为干扰,对易受损的地质遗迹进行加固、维护。 景观保护: 严格控制景观区域内的建设活动,保持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恢复被破坏的景观。 科普解说: 设立科普解说标识,引导游客了解地质知识和自然景观价值。 4. 科研监测与信息管理: 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定期开展数据采集与分析。 科研项目: 鼓励开展生态学、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系统: 建立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各类监测数据、调查数据、管理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 5. 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科学设计: 基础设施的选址、设计、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采用环保材料,注重景观协调性。 合理布局: 基础设施的布局应满足保护、科研、管理、服务需求,避免对核心保护区造成干扰。 日常维护: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制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6.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 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区周边居民能够从保护中获益。 替代生计: 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生态手工艺等替代生计,减少居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环保宣传: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 7. 管理制度与能力建设: 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管理行为。 人员培训: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应急预案: 制定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五、 结论 《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指南》为中国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指导。本书强调了以科学为基础,以保护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合理利用有机结合。通过遵循本书的原则和方法,各级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将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神圣的使命,为守护中国的绿水青山,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本书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门槛略高。它仿佛是直接从设计院的资料室里搬出来的,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缩写,每一个术语后面似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计算模型或历史沿革。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生态廊道维护系数”的那一章,简直像是在啃一本高等数学的习题集,各种参数的引用和相互制约关系,让人不得不反复查阅附录里的表格。这绝不是那种可以捧在手里,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心灵鸡汤式”的旅游规划书。它更像是工程师和行政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规范引用,清晰地标示着“什么能做”和“什么绝对不能碰”的界限。我得承认,我可能只理解了其中十分之一的精髓,但光是那十分之一,也足够让我对大型风景区建设的复杂性和严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思路,比如如何利用声景或微气候来增强游客的感知,但翻阅下来,发现这本书的关注点完全聚焦在如何“保持原真性”和“控制人为干预”上。它似乎对现代那些花哨的数字互动和主题公园式的包装持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强调历史遗迹的保护缓冲区设定,以及对原生植被群落的最低干预标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强制性的“减法修行”,它不断提醒你,在规划风景区时,最应该做的不是增加新的元素,而是审慎地移除那些可能破坏原有和谐的干扰物。对于追求快速、高回报旅游开发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对于那些真正着眼于百年传承的守护者而言,它无疑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把风景区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的成功案例集,而更像是一份对未来世代的庄严承诺。书中对“不可逆破坏”的定义和界限划分得极其严苛,这使得每一个规划决策都充满了权衡和取舍的艰难。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防洪和地质灾害评估的部分,那里面详尽列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疏散路径和应急避难设施的最低标准。这些内容,虽然枯燥,却直指人心——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规划规范就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契约。全书弥漫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谨慎,这种谨慎恰恰是真正优质、可持续的风景区规划所不可或缺的基石,远超出了我们一般人对“旅游规划”的肤浅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为清晰,尽管内容深奥,但逻辑性却无可挑剔。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从宏观的资源评估,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设施配套标准,最后落脚到应急管理和运营维护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关于“游憩容量核算”的那一节,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字,而是详细拆解了影响游客承载力的多个维度,包括步行速度、停留时间分布、以及不同季节的光照角度对休憩点使用的影响预测。这种细致入微的量化分析,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极度尊重和审慎态度。它让你明白,一个看似随意的步道选址或观景平台设置,背后都牵扯到复杂的环境敏感度分析和长期监测计划。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美化”,而在于“教你如何负责任地建设和管理一个受法律保护的珍贵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庄重和权威感,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休闲读物。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想找点关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灵感,毕竟名字听起来挺“大”的,但翻开目录,我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那些严谨的章节标题抓住了。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配色、如何选择植被的“小清新”指南,而是更偏向于宏观的、法规层面的指导。比如其中关于功能分区、保护等级划分的部分,涉及到的技术标准和审批流程,复杂得让人感觉像是在研读一份国家级的建筑施工许可文件。虽然我个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后期的景观美化和体验设计上,但理解这些基础的规划框架和红线边界,对于确保项目不至于在后期被卡住,绝对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要等到真正进入一个大型国家公园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项目前期,才能体会到它那教科书般的重量。

评分

基础知识比较多,规划设计师可以参考

评分

发货速度快,方便省心

评分

好东西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评分

买来送人的,印刷不错的

评分

正品,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很好啊;很实用的一本风景名胜区规范

评分

这好评是给后期给我打电话的京东客服的,处理问题态度特别好,我满意。但这书,不敢评价!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下次接着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