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材料
  • 砂浆
  • 试验方法
  • 标准
  • 建筑工程
  • 质量检测
  • JGJ/T70-2009
  • 建筑规范
  • 水泥砂浆
  • 砌筑砂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91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
字数: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取样及试样制备;4.稠度试验;5.表观密度试验;6.分层度试验;7.保水性试验;8.凝结时间试验;9.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10.拉伸粘结强度试验;11.抗冻性能试验;12.收缩试验;13.含气量试验;14.吸水率试验;15.抗渗性能试验;16.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增加了保水性试验、拉伸粘结强度试验、含气量试验、吸水率试验、抗渗性能试验;2.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中,每组试块的数量由6块变为3块、试块底模材质由砖底模变为钢底模。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进行了修订。
《JGJ/T 70-2009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录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取样及试样制备
3.1 取样
3.2 试样的制备
3.3 试验记录
4稠度试验
5表观密度试验
6分层度试验
7保水性试验
8凝结时间试验
9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10拉伸粘结强度试验
11抗冻性能试验
12收缩试验
13含气量试验
13.1 一般规定
13.2 仪器法
13.3 密度法
14吸水率试验
15抗渗性能试验
16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1抗冻性能试验
11.0.1 说明了本方法适用于检验强度等级大于M2.5 的砂浆的抗冻性能。
11.0.2 说明了测定抗冻性试验的立方体试件制作及养护方法及其应符合的规定。原标准规定抗冻对比试件各6块,修订后与抗压强度试验对应,冻融及对比试件个数改为各3块,底模改为有底模。
11.0.3 对抗冻试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提出要求。
11.0.4 规定了抗冻性试验的试验步骤:
原标准中规定,冻融试件结束后冻融试件与对比试件同时在105±5°C的条件下烘干,然后进行称量试压,这里烘干后称量与冻前质量不对应,无可比性,修订后新标准中规定冻融试件从水槽取出用拧干的湿布轻轻擦去试件表面水分然后称量。
新标准还规定,冻融试验结束后,冻融试件和对比试件不需要再进行烘干处理,而是将对比试件提前两天浸水后,再按本标准第9章的规定将冻融试件与对比试件同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11.0.5 规定了冻融试验后,砂浆强度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的计算方法及砂浆抗冻性能是否合格的确定方法。
……

前言/序言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为十章,系统性地阐述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链条。 第一章 混凝土基本性能与配合比设计的关系 本章旨在建立读者对混凝土性能与配合比之间内在联系的初步认知。首先,从宏观层面,阐述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其最终性能(如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是构成材料(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及其比例的函数。接着,深入剖析各种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 水泥的性能: 不同种类、标号水泥的水化热、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等,以及其对混凝土强度的直接贡献。 骨料的特性: 骨料的粒径、级配、形状、表面纹理、吸水率、坚固性等对混凝土的密实度、强度、抗裂性、工作性以及经济性的影响。重点讲解优良骨料级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配比实现骨料的最佳堆积。 水的用量与质量: 水泥水化所需的最低用水量,过量用水对强度的损害,水灰比(水胶比)作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的理论解释。同时,讨论水的杂质对混凝土性能的潜在不利影响。 外加剂的作用机理: 简要介绍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引气剂等常见外加剂的作用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改变水泥浆体的状态、促进或延缓水化反应、引入微气泡等方式,在不显著改变水灰比的情况下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最后,本章总结了通过合理设计配合比,优化各种组分之间的比例,以达到预期的混凝土性能指标,并兼顾经济性和施工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本章聚焦于配合比设计所遵循的核心原则与追求的目标。 基本原则: 满足性能要求: 这是配合比设计的首要原则。根据工程结构特点、荷载条件、环境因素等,确定混凝土所需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指标、工作性要求、抗裂性能等,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 经济合理: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用价廉物美的原材料,减少昂贵材料的用量,优化配合比,降低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成本。 施工可行: 配合比设计应考虑现场施工条件,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便于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和养护,避免出现离析、泌水等不良现象。 耐久可靠: 设计的配合比应能保证混凝土在使用寿命内保持其设计性能,抵抗环境侵蚀(如冻融、化学腐蚀、碳化等)。 设计目标: 保证强度: 达到设计要求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或轴心抗压强度,并留有足够的富余强度,以应对试验误差、施工波动和变异性。 改善工作性: 满足特定施工工艺要求的坍落度、扩展度、流动性等,确保混凝土易于浇筑和密实。 提高耐久性: 针对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抗渗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性等。 控制收缩与开裂: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控制水灰比、合理使用外加剂等,最大程度地减小混凝土的干缩和自收缩,抑制早期开裂。 保证密实度: 通过优化的骨料级配和适当的浆体含量,使混凝土结构均匀致密,减少孔隙率。 第三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理论 本章深入剖析配合比设计的理论依据,为理解和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坚实基础。 强度理论: 水灰比强度理论: AB. F. Abrams提出的著名公式,详细阐述了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的定量关系,包括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水泥用量与强度关系: 论述水泥用量对强度的影响,以及在保证一定水灰比下的增量效应。 骨料对强度的影响: 骨料强度、形状、表面纹理等如何通过界面的粘结、应力集中效应等影响混凝土整体强度。 工作性理论: 粘聚性、流动性、保水性: 解释这三项工作性指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与浆体粘度、骨料含量、颗粒级配、外加剂作用等的关系。 流变学原理在工作性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流变学基本概念,如屈服应力、塑性粘度等,及其与混凝土泵送性、振捣密实性的关联。 孔隙理论与耐久性: 毛细管孔隙体系: 阐述水化产物形成的孔隙结构,以及孔隙率、孔径分布对混凝土强度、渗透性、抗冻融性和抗化学侵蚀性的影响。 渗透性与耐久性: 重点讲解混凝土渗透性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降低孔隙率、优化孔径分布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和耐久性。 冻融循环作用机理: 冰的体积膨胀、孔隙中的孔压积聚等导致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微观过程。 化学侵蚀机理: 硫酸盐侵蚀、碱-骨料反应等对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第四章 配合比设计方法体系 本章系统介绍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中国现行国家标准方法(GB/T 50086-2016/2021): 基本概念: 介绍标准中配合比设计的依据、步骤、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 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详细阐述标准规定的试配方法,包括试配计算、材料检验、拌合物性能测试(坍落度、体积密度、含气量等)、硬化混凝土性能测试(强度、耐久性等)。 现场配合比换算与调整: 论述如何根据试验室结果,结合实际施工条件(如骨料含水率变化、材料供应等)进行现场配合比的调整。 其他常用配合比设计方法(简述): 经验法: 介绍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的配合比估算方法,适用于对混凝土性能要求不高的普通工程。 马克西马优化法(Maximum Density Method): 简要介绍其通过优化骨料级配以达到最大密实度的思路。 精细配合比设计法: 强调根据混凝土各组分的实际性能(如水泥颗粒级配、骨料表面吸水率等)进行精确计算和调整的设计思路,以达到更高精度的配合比。 第五章 配合比设计的原材料选择与检验 本章强调配合比设计与原材料的紧密联系,以及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泥: 品种与标号的选择: 根据工程要求、环境条件、经济性等选择适宜的水泥品种(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和强度等级。 关键性能指标: 关注水泥的细度、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安定性、水化热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原材料检验: 介绍水泥的取样、试验方法,以及质量标准。 骨料: 粗骨料(石子)与细骨料(砂)的性能要求: 颗粒级配、粒径、形状、表面纹理、坚固性、吸水率、含泥量等。 级配设计: 强调优良级配对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工作性的重要性。介绍傅汝德公式、路茨公式等级配优化方法。 骨料的含水率测定: 强调准确测定骨料含水率是现场配合比调整的关键。 水: 饮用水标准: 论述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质量要求,确保不含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有害物质(如酸、碱、糖分、有机物等)。 外加剂: 品种选择: 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类型(如高性能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防冻剂等)。 掺量控制: 强调外加剂的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是敏感的,必须严格控制。 外加剂复配: 介绍不同外加剂复配可能产生的协同或拮抗效应,以及复配试验的必要性。 外加剂的检测: 简要介绍外加剂的质量检测方法。 第六章 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全过程详解 本章以实例为导向,详细演示试验室配合比设计的完整流程。 设计方案的拟定: 确定设计强度: 根据标准要求,计算出设计强度(考虑变异系数和富余系数)。 确定最大骨料粒径: 根据结构尺寸、配筋情况等确定。 确定坍落度要求: 根据施工工艺确定。 确定其他性能要求: 如抗渗等级、抗冻等级等。 初步配合比的计算: 估算水泥用量: 基于强度要求和经验或相关图表。 确定水灰比: 根据强度要求和目标强度推算。 计算用水量: 根据坍落度要求和外加剂的减水率估算。 计算骨料用量: 通过体积法或质量法,结合骨料堆积密度和充盈系数进行计算。 试配与性能测试: 拌制混凝土: 按照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拌。 测试拌合物性能: 测量坍落度、体积密度、含气量、扩展度等。 制作试块: 制作用于强度、耐久性等试验的试件。 进行硬化混凝土性能测试: 试验不同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性、收缩性等。 配合比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 调整水灰比、水泥用量、骨料用量、外加剂掺量,直至达到各项性能要求。 进行多次试配: 直至获得满足要求的稳定配合比。 配合比的确定: 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用量。 第七章 现场配合比的调整与质量控制 本章重点关注将试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场生产的关键环节。 现场骨料含水率的测定与调整: 常用测定方法: 烘干法、酒精干量法、简易电测法等。 配合比的换算: 根据骨料的实际含水率,对试验室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和骨料用量进行实时调整,保持水胶比(或水灰比)和有效水分的恒定。 现场原材料质量的日常监督: 水泥、骨料、外加剂的入场检验。 现场拌合用水的质量监测。 现场拌合设备与工艺的控制: 搅拌时间的控制: 确保充分均匀搅拌。 投料顺序的规范: 避免材料离析。 外加剂的准确计量与加入方式。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现场检测: 每次出机混凝土的坍落度、泌水度、含气量等指标的抽检。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的拌合物。 硬化混凝土质量的检验: 取样制作试块,进行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 记录和分析检测数据,评估配合比的适应性。 第八章 特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本章针对工程中常见的特殊混凝土,阐述其配合比设计的要点。 高强混凝土: 提高强度的方法: 降低水灰比、使用高性能减水剂、优化骨料级配、采用高活性掺合料、使用特殊水泥等。 关键性能指标: 高强度、低渗透性、良好的工作性。 高性能混凝土(HPC): 定义与特征: 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低收缩性等。 设计要点: 采用超细粉体材料(如硅灰)、高性能减水剂、优良骨料级配,精细控制水胶比。 自密实混凝土(SCC): 核心要求: 极高的流动性、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填充模板并密实。 设计关键: 使用高塑性外加剂、低用水量、高粉体量、优化的骨料级配。 抗裂混凝土: 抗裂机理: 减少干缩、降低水化热、提高早期强度、增加韧性等。 设计方法: 选用低收缩性水泥、掺合粉煤灰或矿渣、控制水灰比、使用纤维增强材料等。 早强混凝土: 实现手段: 采用早强型水泥、使用早强剂、提高水泥用量、提高养护温度等。 应用场景: 寒冷地区施工、需要快速拆模的结构等。 轻骨料混凝土: 特点: 密度小、保温隔热性能好。 配合比设计: 关注轻骨料的吸水率、堆积密度,以及其与普通骨料的配合。 第九章 配合比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本章梳理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 强度不达标: 原因分析: 水灰比过高、水泥用量不足、骨料级配不良、水泥质量问题、试验方法不当、养护不良等。 对策: 重新计算配合比,调整水灰比,增加水泥用量,优化级配,加强原材料检验,规范试验操作和养护。 工作性不佳(坍落度偏低或过高): 原因分析: 水量不足或过多、外加剂掺量不当、骨料含泥量大、级配不当等。 对策: 调整用水量,优化外加剂掺量,清洗骨料,调整骨料级配。 泌水严重: 原因分析: 水量过多、外加剂适应性差、骨料细度模数偏低等。 对策: 降低用水量,更换外加剂或调整掺量,调整砂的细度模数。 离析现象: 原因分析: 骨料级配不良、水泥用量过低、配合比不合理等。 对策: 优化骨料级配,增加水泥用量,调整配合比。 碱-骨料反应: 原因分析: 骨料中含有活性氧化物、水泥碱含量过高。 对策: 选用低碱性水泥,掺入粉煤灰或矿渣,使用抗碱膨胀剂。 冻融破坏: 原因分析: 混凝土孔隙率高、含气量不足。 对策: 降低水灰比,掺入引气剂。 第十章 配合比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配合比设计的未来发展,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性。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 数据库的应用: 储存原材料性能数据、试验结果数据,为设计提供参考。 算法优化: 利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实现更快速、精确的配合比设计。 三维骨料堆积模拟: 预测最佳骨料级配,减少试配次数。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配合比设计中的潜力: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模型: 预测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性能。 机器学习在配合比优化中的应用: 自动寻找最优配合比。 可持续性与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推广应用低碳水泥、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 优化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碳排放。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未来配合比设计的挑战与方向: 更精细化的性能控制。 智能化与自动化设计。 与数字化施工技术的融合。 本书内容详实,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的操作指导,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上是典型的技术规范用语,简洁、客观、去感情化,这是其专业性的体现。但正是这种过度追求的精准性,有时会让初次接触的读者感到有些生涩难懂。特别是那些引用了其他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交叉引用部分,如果没有对应的参考资料在手边,阅读起来会比较费力。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在规范条目后附带简短“背景解释”或者“操作提示”的编撰方式,这能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让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更加顺畅。尽管如此,对于需要严格遵守技术指标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一丝不苟的措辞是必须的,它保障了科学试验的严密性,不留任何模糊地带供人投机取巧。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规范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逻辑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从前言到总则,再到具体的试验步骤和判定依据,条理分明,层层递进。尤其是对“试验仪器设备的校准与维护”这部分内容的详述,简直是为一线技术人员量身定做,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避免了因设备偏差导致的试验结果不可靠。作者或编撰者显然对实际工程中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是在传授一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论。唯一让我觉得略显冗余的是其中一些基础概念的重复强调,虽然这对于初学者是好事,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来说,可能会稍稍拖慢阅读的节奏。不过瑕不掩瑜,这种详尽的铺陈,确保了即便是跨行业人员也能较快地掌握核心要求。

评分

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可追溯性。在处理工程质量争议时,有一本公认的标准作为裁判依据,可以省去大量的扯皮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规范中对“试验报告的编制要求”和“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描述得极为具体,为我们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框架。然而,我希望书中能增加更多基于典型案例的“失败分析”或者“常见错误警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正确的操作指引上。如果能加入一些“如果出现A现象,可能是B原因导致的”的实例分析,那么这本书的实战指导价值将大大提升,从“标准”升华为“实践宝典”。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砂浆和易性试验”的那一章,里面对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试样制备和养护环境的控制参数给出了非常精细的限定值,这在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强度和耐久性数据。我发现,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都做了明确的界定,有效地减少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于理解差异造成的偏差。例如,对于“稠度”的量化描述,它不仅提供了测量方法,还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这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说明书范畴,成为了一份可靠的科学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趣,封面采用了比较朴实的灰蓝色调,给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技术类的标准规范。不过,内页的纸张质量稍微有点遗憾,感觉不是很耐用,经常翻阅的话可能很快就会有磨损的痕迹。排版上,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倒是很到位,阅读起来比较舒适,即使是面对大量的技术图表和数据,也不会感到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参数和步骤说明,都有用粗体或者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这一点很赞赏,能大大提高查找信息的效率。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能在纸张和装订工艺上再提升一个档次,那就完美了,毕竟标准规范这种书是要反复查阅的。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让读者在使用体验上更加愉悦。

评分

原版书,看起来有保证

评分

购买方便快捷,支持正版

评分

很好哦

评分

质量不错,应该正版,做活动时买的,划算。

评分

试验室规范。还不错

评分

正版规范,工作中需要的

评分

正版

评分

书籍是正品

评分

书很好,就是发货有点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