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高罗佩学术著作集)》编著者高罗佩。 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因此,该书自1941年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古琴研究的**之作,无论对于古琴研习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可谓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作者自序
后序
第二版 编者说明
插图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
第三章 琴学研究
1.原始材料
2.起源和特征
3.琴人的性情和修养
4.文选
第四章 琴曲的含义
第五章 象征
1.琴制和琴名的象征意义
2.琴声的象征意义
3.指法的象征意义
第六章 关联
1.琴和鹤
2.琴和梅,琴和松
3.琴和剑
4.与古琴相关的一些**故事及经常引用的文章选段
第七章 结论
附录I 西方琴学文献
附录Ⅱ 中国琴学文献
附录Ⅲ 古琴——古董
附录Ⅳ 中国古琴在日本
名词索引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能否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琴道》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高罗佩先生在书中,无疑抛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他如何看待“琴”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是否还有人能真正理解“琴道”的精髓?他对于“琴”的未来发展,又有着怎样的预见?我期待着,在高先生的引导下,我能够对“琴”产生更深层次的兴趣,甚至愿意去学习一二。他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他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宝贵文化遗产,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物质至上的时代,重新去体味“琴道”中所蕴含的宁静、沉思和精神追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评分在阅读《琴道》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穿越感”。高罗佩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我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我能想象,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位文人独自抚琴,琴声悠扬,与寂静的夜色融为一体。我能感受到,在一次文人雅集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着精心演奏的古琴曲,那种意境是多么的美妙。高罗佩先生通过他对“琴”的描绘,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乐器,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他将“琴”与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人格修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文化世界。这种“穿越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喜爱,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迷恋。
评分这本《琴道》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大门。拿到书的那一刻,厚重的质感就告诉我,这绝非泛泛之作。高罗佩先生的名字,一直以来都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联系在一起。虽然此前我接触过他关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著作,但这次能拜读他的“琴道”系列学术著作,无疑是另一番惊喜。从书的装帧设计,到扉页上先生的墨宝(如果有的话),再到目录的编排,一切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位身着长衫,在书房中抚琴品茗的古代文人的形象。我尤其期待的是,高罗佩先生是如何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到“琴”这一如此富有诗意和哲学内涵的艺术形式上的。我很好奇,在“琴道”这本书中,他是否会像解剖古籍一样,去梳理琴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甚至是不同琴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他又会如何解读古人对琴音的审美追求,以及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仅仅停留在技艺层面,还是会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养生之道,甚至是人格修养的方方面面?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我期待着,在文字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琴声,体会到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
评分高罗佩先生的《琴道》一书,让我对“琴”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琴家的音乐风格的分析,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聆听了那些古老的旋律。我期待他能细致地分析不同乐曲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以及演奏的技巧要求。例如,他对《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名曲的解读,会是怎样的视角?又会揭示出怎样的深层含义?我希望,通过他的笔触,我能不仅仅是“听”到琴声,更能“理解”琴声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种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剖析,让我看到了“琴”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对欣赏古琴音乐,将会有全新的体验。
评分《琴道》一书中,高罗佩先生对于“琴”的演奏技法和指法的讲解,也令我受益匪浅。他并非简单地列出各种指法名称,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配合可能存在的图示(期待书中有所呈现),让我们得以理解不同指法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尤其好奇他对于“按、滑、颤、揉”等基本指法的解析,它们是如何在指尖流转,如何组合成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他是否还会探讨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以及如何通过演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引导,引导读者去感受“琴”的律动,去体会指尖与琴弦的共鸣。高罗佩先生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指法,转化为具象的感受。读他的书,我仿佛能听到指尖在琴弦上跳跃,感受着琴声的起伏跌宕,体会着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对演奏的深入解读,让我对“琴”的欣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评分《琴道》这本书,让我对“琴”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乐器的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体系。高罗佩先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琴”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他是否会探讨“琴”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琴”的“静”、“雅”、“和”等品质,又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特别期待他能对“琴”的“中和之美”进行深入的阐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境界?又该如何通过弹奏来达到?我感觉,高罗佩先生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乐器,更是在解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他将“琴”与“天人合一”、“与自然同调”等概念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琴”在中国文化中超越物质的深远意义。这种对“琴”的哲学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初读《琴道》,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其“温润如玉”的学术风格。高罗佩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卖弄,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虚,而是如春风拂面,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他对于“琴”的阐释,绝不仅仅局限于乐器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社会学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琴史的梳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让人能清晰地看到琴从一个简单的乐器,逐渐演变成承载士人精神追求的载体,直至成为“君子之器”的整个过程。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琴的形制、演奏技法、琴谱的变迁,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证,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足以令任何一位读者叹为观止。我感觉,高罗佩先生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用他敏锐的目光和深厚的学养,发掘出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琴”的真相。他不仅仅是在讲述“琴”的故事,更是在解读“琴”背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读他的书,总能让我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那些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而鲜活。
评分《琴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如何与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深度融合的。高罗佩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琴的知识,而是深入探究了“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我读到关于“琴、棋、书、画”的论述时,对“琴”作为“四艺之首”的缘由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带来悦耳的音乐,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寓意和人格修炼的功能。高罗佩先生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文献,向我们展示了,弹琴在古代是如何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途径,一种寄托情怀、表达志向的媒介。我甚至想象,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之间,一次抚琴论道,可能比任何一场宴饮都更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共鸣。书中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先生的笔下,不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渗透着对知音难觅的深切感慨,以及对精神契合的无限向往。这种对“琴”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的追求。
评分《琴道》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强的知识性和历史厚重感。高罗佩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于每一个考证,每一次引述,都力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他对文献资料的运用,仿佛是一位侦探,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抽丝剥茧,还原出“琴”的历史真相。他对于不同时期琴的发展脉络,琴谱的演变,以及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有着非常详细和清晰的梳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琴”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能满足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好奇心,更能为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充满了信心。
评分让我惊叹的是,《琴道》中关于“琴”的制作工艺和材质的论述,简直堪比一份精密的工匠手册。虽然我并非对乐器制作有深入研究的人,但高罗佩先生的描述,却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琴坊之中,亲眼目睹了工匠们如何一块块木料,经过精心的挑选、打磨、髹漆,最终化身为一件件饱含生命力的乐器。他对不同木材的特性、不同部位的讲究,以及各种工艺流程的细致描绘,都体现了他非凡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甚至能感受到,古代制琴师在制作每一张琴时,都怀揣着对“道”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是在制作一件商品,更是在与自然对话,将天地灵气凝聚于琴体之中。而高罗佩先生,则用他渊博的学识,将这些失传已久的技艺,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匠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何一张好的古琴,能够发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