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30讲

中国古典园林30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学
  • 中国古典园林
  • 园林设计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景观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7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44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在劳作之余,都需要通过游憩活动来恢复精神和体力。因此,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想生活在一种能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充分协调的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需求。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环境,运用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物等素材来创造适宜人居的游憩境域.进行营造园林的活动。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绕家园,这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

李敏教授,男,福建人,1985年和l99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并曾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香港大学(HKU)做过访问研究。1986年后,他先后在北京市园林局、广州城建学院(今广州大学)、佛山市建设委员会、佛山市城乡规划处、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等单位任职,现任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分会副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等。近25年来,他主持数十项园林与城市规划项目,多次获国内和国际专业奖项。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公园》(1987)、《世纪辉煌粤晖园》(2000)、《广州公园建设》(2001)、《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园林古韵》(中、英文版,2006)、《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特色》(200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华夏园林意匠》(2008)等。

目录

第一讲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
第三讲 商周秦汉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制
第四讲 隋唐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
第五讲 宋元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
第六讲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成就
第七讲 山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八讲 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九讲 生物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十讲 天时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十一讲 路径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十二讲 装饰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十三讲 诗画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作用
第十四讲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建筑形式
第十五讲 亭、廊、台、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
第十六讲 厅、堂、轩、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
第十七讲 楼、阁、斋、室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作用
第十八讲 桥、舫、塔、墙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作用
第十九讲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艺术特色
第二十讲 如何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第二十一讲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营造特点
第二十二讲 圆明园、颐和园主要造园特色赏析
第二十三讲 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成就赏析
第二十四讲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营造特点
第二十五讲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赏析
第二十六讲 中国古代寺庙园林的营造特点
第二十七讲 中国古代寺庙园林的精品营造范例
第二十八讲 中国古代山岳风景名胜之精品赏析
第二十九讲 中国古代江湖风景名胜之精品赏析
第三十讲 中国古典园林对世界园林文化的贡献

精彩书摘

第一讲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概念
人类在劳作之余,都需要通过游憩活动来恢复精神和体力。因此,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想生活在一种能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充分协调的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需求。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环境,运用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物等素材来创造适宜人居的游憩境域.进行营造园林的活动。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绕家园,这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最能愉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

前言/序言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形制与文化溯源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与深邃哲学思想的凝结,是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它并非简单的花木堆砌,更非刻板的规整布局,而是一门融汇山水意境、建筑形制、诗文书画、哲学思想的综合艺术。其精髓在于“师法自然”,却又“高于自然”,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趣,承载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情操的理解与寄托。 一、 意境:山水魂魄的诗意再现 中国古典园林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所营造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情与景的交融,物象的暗示与升华。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自然山水的神韵与文人的雅致情怀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石的运用: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园林的骨架,是模拟自然山峦的载体。从假山叠石到石桥点缀,从洞壑幽深到峰峦叠嶂,每一块山石都经过精心挑选与布置。其形、质、色、纹理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瘦漏皱透的太湖石,常被赋予空灵、剔透的品格;圆润坚实的黄蜡石,则象征着厚重、沉稳。山石的堆叠,往往模拟真实的自然山川,通过曲折回环的路径,引导游人步移景异,体验山峦起伏的趣味。洞天福地式的假山,更是提供了探险与隐逸的空间,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与神秘的向往。 水的配置: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流动的血脉,是灵动与生机的源泉。池沼、溪流、瀑布、泉水,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却共同营造出丰富的水景。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亭台楼阁与山石树木,使得空间更加开阔,意境更加深远。蜿蜒的溪流,仿佛自然的脉络,连接着园林的各个角落,带来潺潺流水之音,增添了园林的生命气息。跌落的瀑布,则以其磅礴的气势,营造出动感与活力。水的存在,不仅美化了园林,更在视觉、听觉上丰富了游览的体验,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愉悦。 植物的选配: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它们是园林的色彩与芬芳,是四季变化的载体。松、竹、梅的“岁寒三友”,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兰、菊、荷、桃的“四君子”及其他名贵花卉,则寄托着文人的雅趣与情操。植物的配置并非随意的种植,而是讲究“借景”、“对景”、“障景”等手法,将植物的形态、色彩、香气与建筑、山石巧妙结合。例如,临水而生的垂柳,其轻柔的姿态与水面相映成趣;高耸的古松,为园林增添了几分苍劲与历史感。植物的生长周期,使得园林在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充满了变化与诗意。 空间的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是其精髓所在,它并非追求宏大开阔,而是善于利用曲折、深邃、虚实、藏露等手法,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游览路径的迂回曲折,使得游人不断发现新的景致,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景与景之间的分隔,通过漏窗、花墙、竹篱、植物等,既保持了空间的联系,又制造了神秘感与探索的欲望。虚与实的对比,例如建筑的实体与庭院的空灵,山石的坚硬与水的柔美,共同营造出丰富而富有层次的空间感。 二、 形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致的重要元素,它们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园林建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追求和谐、宁静、舒适的居住与游赏环境。 建筑的类型与功能: 园林中的建筑种类繁多,包括亭、台、楼、阁、榭、廊、桥、舫、轩、斋、馆、寺等。每一类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亭,多为开敞式的休憩场所,可以登高望远,也可以临水纳凉;台,通常建于高处,视野开阔;楼、阁,则为多层建筑,气势恢宏;榭,常建于水边,与水景紧密结合,如临水榭、荷风轩;廊,连接各个景点,既是交通通道,也起到了分隔空间、引导视线的作用;桥,则跨越水面,连接两岸,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舫,形如船只,漂浮于水中,营造出缥缈的仙境感;轩、斋、馆,则为更为私密的居住或休憩空间,如书斋、品茶轩。 建筑的风格与材料: 园林建筑的风格,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色彩多采用朴素的青砖黛瓦,与绿树红花形成对比,不喧宾夺主。木材、砖石、瓦、石灰等自然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本身就融入了自然之中。建筑的造型,力求轻盈、灵巧,线条优美,与山石、水体、植物相呼应。例如,坡屋顶的飞檐翘角,仿佛展翅欲飞的鸟儿,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 院落的构成: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空间单位是“院落”。一个完整的园林,通常由多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院落组成。这些院落通过廊、门、洞等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每个院落都有其独特的景致和氛围,或开阔疏朗,或幽深静谧,或精致典雅。院落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排水等实用功能,同时又通过景窗、漏窗等,将院外的景致引入院内,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 借景与对景: 园林建筑的设计,常常运用“借景”与“对景”的手法。借景,即将园林外部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引入园林内部,成为园林的一部分。例如,远处的山峦、古寺的钟声,都可以被“借”入园中,扩大了园林的意境。对景,则是将园林内的某个建筑或景物,作为另一景点的观赏对象,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景致。例如,一座桥的尽头,正对着一座亭子,使游人过桥后,自然而然地走向亭子。 三、 文化溯源:哲学、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与生活方式之中。 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典园林创作的灵魂。园林追求模拟自然,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寄托。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也体现在园林的布局与氛围上,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宁静、雅致的境界。佛教的禅宗思想,则强调“空”、“静”,使得园林中的某些角落,透露出超脱尘世的禅意。 文学艺术的浸润: 诗、书、画、文,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园林中的景致,常常被赋予诗意,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假山上的题字,匾额上的楹联,都寄托着文人的情怀与哲思。园林的设计,也常常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原理,如“虚实相生”、“计白当黑”。从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将二维的画面转化为三维的立体空间。 生活方式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休憩、游赏、隐逸的场所。它们是远离尘嚣的“桃花源”,是心灵栖息的净土。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都承载着主人的品味、志趣与情操。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如曲径通幽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探索与惊喜的渴望;精心布置的水景,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造景,更是精神的写照,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座古典园林,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与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一种温润的米色调,配上手绘的写意山水图案,初见便让人心生宁静。内页纸张质地精良,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欣赏那些精细的园林构图图版时,也能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园林风格的色彩运用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对于苏州园林的“拙朴”与“雅致”的平衡,作者通过对砖瓦、水体和植物的色彩偏好进行剖析,将抽象的审美概念具象化了。我尤其喜欢它对“借景”手法在不同光影下的表现力描绘,那种通过文字引导读者“看”的功力,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亭台楼榭之间,感受着移步换景的奇妙。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翻阅,细细品味那份沉淀在纸张里的东方美学意境。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超越了纯粹的“游记”或“科普”范畴,深入挖掘了中国古典园林背后所承载的文人情怀与哲学思辨。作者仿佛一位深谙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引路人,将“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宏大概念,巧妙地嵌入到对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的解读之中。例如,书中对“框景”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框住了什么风景”,而是探讨了这种框限手法如何引导观者的精神游离,实现从有限空间到无限想象的跨越。读到关于“园林如诗”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立刻动笔仿效古人,在自己的小院里也寻觅一处可以寄托“心胸”的角落。这种能够激发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实践连接的深度,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对传统建筑构造略有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以为这本“讲”字辈的书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结构图解和繁复的术语堆砌。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说书人”的口吻,将复杂的营造法式和空间哲学娓娓道来,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直接抛出“斗拱”或“歇山顶”的标准定义,而是从古人在特定气候和文化背景下如何解决采光、通风和承重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地揭示了这些技术背后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理水”艺术的探讨,作者将水体视为园林的“血脉”,详细论述了跌水、静池与曲溪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读完这部分,我再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园林照片时,对水流声的想象都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了,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图文比例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深知视觉材料对于理解空间艺术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那些选用的历史图片和测绘图,它们绝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标注的关键证据。很多我们今天只能在想象中还原的古代园林场景,通过作者提供的老照片和手绘的剖面图,立刻变得鲜活可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配图文字上做了大量补充性的考证工作,往往一段寥寥数语的图注,就能揭示出照片背后隐藏的时代背景或营造工艺细节,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解读维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传授了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如何“审视”和“解读”历史遗存的有效工具和方法论。

评分

评价四: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老道,完全不像一本学术入门读物。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灵活的“主题串联”方式,而不是僵硬的年代顺序。例如,它可以从一个特定的植物——比如“竹”——的文化意象切入,然后自然地过渡到文学作品中对竹林的描绘,最终落脚到某座私家园林如何通过竹子来营造清幽氛围的实例分析上。这种跳跃式的、碎片化但又逻辑严密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持久性。对于那些初次接触该领域,容易被大量信息淹没的读者来说,这种“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无疑是友好的。它成功地将园林艺术的各个要素——建筑、文学、哲学、植物学——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引人入胜的知识网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