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江波 著
图书标签:
  • 白瓷
  • 收藏
  • 鉴赏
  • 陶瓷
  • 胎质
  • 底足
  • 古董
  • 工艺
  • 文玩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08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51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4
字数:1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白瓷收藏鉴赏》是一部生动鲜活汇集大量存世珍品扑面而来的瓷器鉴赏大典,这是一列穿越历史长河承载数干件精品瓷器缓缓而来的时空列车。书中通过一件件实物真品拨云见日,揭开埋藏在瓷器釉质、纹饰、口唇、腹部、胎质、底足中大大小小的谜团,从纷繁复杂的瓷器海洋中打开古瓷器鉴定的法门——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为收藏。
本书为下册,介绍了:腹部鉴赏、胎色赏析等内容。

内容简介

白瓷纯净典雅,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所讲述的白瓷收藏鉴赏其内容具体而形象,从白瓷的釉质、纹饰、口唇、腹部、胎质、底足等细部特征入手指导收藏爱好者拨云见日学会鉴赏。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所展示的器物活动鲜活,且绝大部分是存世珍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1:1微距还原其真色彩,有效控制瓷器偏色,可以使读者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瓷器艺术的绝妙韵味和非凡成就。

作者简介

姚江波,男,1977年生,199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1999年开始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及虢国墓地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青花瓷以及西周晚期玉器和青铜器的研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在各级报刊发表收藏及专业文章50余篇。如《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商报》……等等,共计7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腹部鉴赏
第一节 鼓腹赏析
第二节 折腹赏析
第三节 弧腹赏析
第四节 浅腹赏析
第五节 深腹赏析
第六节 球形腹赏析
第七节 曲腹赏析
第八节 斜腹赏析
第九节 直腹赏析
第十节 花形腹赏析
第十一节 细部赏析
第二章 胎质鉴赏
第一节 胎色赏析——白胎
第二节 胎色赏析——橙色胎
第三节 胎色赏析——褐色胎
第四节 胎色赏析——红胎
第五节 胎色赏析——黄胎
第六节 胎色赏析——灰胎
第七节 细部赏析
第三章 底部鉴赏
第一节 造型赏析
第二节 细部赏析
第四章 足部鉴赏
第一节 造型赏析
第二节 细部赏析
第五章 收藏于价值评判
第一节 研究价值
第二节 艺术价值
第三节 经济价值
第四节 收藏与保养

精彩书摘

辽金时期薄圈足的白瓷有了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的结果就是精致瓷器锐减,而比例增加的是普通薄圈足的白瓷器皿,粗糙自瓷有一定的比例。而元明清时期薄圈足的白瓷在精致程度上逐渐向普通瓷器过渡,粗糙的白瓷只是有见。
小圈足
在概念上比较明确,小圈足的白瓷指的就是圈足的造型非常小,但小圈足也没有有尺寸上的概念,显然也是一个视觉意义上的概念(见图322),主要以造型大小和圈足的比例关系为依据,这样从客观上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圈足看起来足径比较小,但由于其造型也小,并不构成小圈足的概念,而有足径尺寸比较大,但由于其造型体积庞大,所以这样的尺寸相对于整体造型来讲显然属于小圈足的范畴,这种概念上的辨证关系在鉴定时要注意理解。从数量上看,小圈足的白瓷器皿在实际的发掘当中经常可以见到,墓葬、城址、窑址、窖藏等都有见。从件数特征上看,墓葬出土最少,多为1到2件,城址出土数量比较多,有时数十甚至上百件的都很平常。从总量上看,小圈足的白瓷的确是比较丰富。从时代上看,小圈足的白瓷生活的时代贯穿于白瓷发展的始终,这一点是肯定的,小圈足在各个时代的表现各不相,隋代小圈足白瓷的数量极为有限。唐五代时期小圈足有昕发展,邢窑白瓷中有许多器皿在圈足上已经有了小的倾向,不过显然只是有了泛滥的倾向,显然并未达到真正泛滥的程度。

前言/序言

  打开浩瀚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早在六朝时期就有烧造白瓷的记载,但工艺一直不够理想,直到隋代白瓷烧制才逐步成熟,而且雪白的釉色令人心醉,人们对它的热捧达到了狂热的程度。随即而来的唐代盛世更使白’瓷制造迅猛发展,并且与传统的青瓷相媲美,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产生了釉色纯正,胎体略厚,釉质细腻、滋润,异常精致的邢窑白瓷。但随着唐代文化的衰退,邢窑也失去了固有的支撑,在五代之后迅速消失。不过白瓷并没有因此而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宋代后,定窑在继承邢窑白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定窑白瓷一改邢窑白瓷胎釉较厚等特点,形体变得轻薄,以隽永的造型、纯正的釉色取胜,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价格变得更为低廉。定窑白瓷的改变使得其制品“通销天下”,很多窑场纷纷仿效定窑白瓷,使得定窑白瓷在宋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窑系,也为定窑赢得了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美誉。中国古代白瓷在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至元代虽然定窑还有生产,但过于延续传统,很少有创新,明清时期亦是这样。明代青花瓷的广泛使用将传统的白瓷市场进一步压缩,在明代中后期白瓷基本退出了主流市场,但白瓷制品一直在延续,直到今日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或许有一天它将会重返辉煌。
  白瓷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紧密相连,日用餐具如碗、盘、碟的制品一直是白瓷的主流产品,而实用性和多样性也造就了白瓷灿若星辰的造型世界,如白瓷碗常见的造型就有敞口、侈口、敛口、花口、直口、不规则口,圆唇、尖唇、尖圆唇,鼓腹、弧腹、球形腹,大平底、小平底、圜底,圈足、饼足、玉璧足等,可见碗的造型之丰。罐、壶、盒等其他器皿亦是如此,甚至比碗的造型更丰富、更生动。
《雅器撷珍:宋元磁艺的时代印记》(下) 本书是“雅器撷珍”系列图书的第二卷,聚焦于承载千年历史的宋元磁器艺术,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鉴于前卷已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经典器型、釉色特征及部分艺术风格进行了详尽梳理,本卷将笔锋一转,着重考察宋元时期其他重要窑口的发展脉络,并着力挖掘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对陶瓷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龙泉青瓷的时代变迁与审美旨趣 本章将以龙泉窑青瓷为核心,系统梳理其从北宋的早期仿官、仿汝,到南宋的梅子青、粉青的釉色演进。我们将细致解读不同时期龙泉青瓷器型上的时代特征,例如南宋时期器型趋于秀丽、玲珑,而元代则出现了一些更为厚重、粗犷的器物。重点将放在釉色分析上,深入探讨梅子青的碧绿如梅子初熟的纯净,粉青的淡雅如月下芙蓉的柔美,以及豆青的沉静内敛。我们还将通过器物腹部的弧度变化、胎质的细腻程度以及底足的修足工艺,来辨识不同时期龙泉青瓷的生产技术和审美取向。例如,早期龙泉的器腹可能更显饱满,胎质相对粗犷,而后期则日益精细,器壁逐渐变薄。底足的处理,如圈足的宽窄、平切或圆切,以及是否施釉,都是判断年代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景德镇的崛起与影青、青白瓷的辉煌 本章将目光投向景德镇窑,重点研究其在宋元时期取得的杰出成就,特别是影青(也称青白瓷)的独特魅力。我们将分析影青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微妙变化,它既有青瓷的淡雅,又有白瓷的温润,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冰肌玉骨”的美感。器物腹部的造型,从瓶、尊、盘、碗等常见器型,到各种仿古铜器、玉器的陈设器,都将得到细致的观察。胎质方面,景德镇的瓷土精炼程度高,胎体轻薄坚致,这是其生产瓷器的重要基础。底足的观察,如平底、浅圈足、高圈足等,以及砂底、釉底的不同,也是区分景德镇瓷器年代和窑口的重要信息。本章还将探讨影青瓷在元代向青花瓷过渡的萌芽,虽然本卷不涉及青花,但影青作为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工艺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章:磁州窑系的民间风韵与多元风格 本章将专题讨论磁州窑系,包括其主窑磁州窑以及延伸出的遍布南北的众多窑场。磁州窑以其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和丰富的装饰手法而著称,与前述窑口的士人审美趣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将深入探讨磁州窑白地黑花、白地剔花、釉下彩绘等装饰技法,分析其图案题材的广泛性,从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到诗词歌赋,无不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器物腹部的欣赏上,我们将关注其线条的流畅性与力量感,以及装饰图案与器型的巧妙结合。胎质方面,磁州窑普遍胎质粗松,但正是这种朴实的胎质,与粗犷的装饰相得益彰。底足的鉴赏,如矮圈足、平底、挖足等,及其粗糙或精细的工艺,都是判断磁州窑系不同区域和时期特征的关键。 第四章:其他区域性窑口的点滴与补充 鉴于中国地域广阔,陶瓷艺术百花齐放,本章将选取一些在宋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窑口进行简要介绍,以补充整体的认知。例如,北方地区的定窑(前卷已略有涉及,本卷可补充其元代延续与变化)、耀州窑的刻花艺术,南方地区的吉州窑的玳瑁釉、剪纸贴花,以及建窑的兔毫、油滴等。对于这些窑口,我们将侧重于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特征,如定窑的“光素如玉”与精美刻划,耀州窑的深峻立体刻花,吉州窑的民间装饰趣味,以及建窑的窑变釉色。同样,在器物腹部、胎质和底足的观察上,也将结合这些窑口的具体特点进行阐述。 第五章:宋元瓷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市场流通 本章将跳出单纯的器物鉴赏,将宋元瓷器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将探讨士人阶层、文人雅士对陶瓷艺术的影响,以及民间审美在陶瓷创作中的体现。同时,也将简要提及宋元时期陶瓷的生产规模、商业贸易以及对外传播的情况,例如海上丝绸之路在陶瓷传播中的作用。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同窑口、不同器型的产生原因及其艺术价值。 本书的特点与鉴赏要点: 本书秉承“细节决定真伪,匠心铸就价值”的理念,在每一章的分析中,都将围绕以下三个核心要点展开: 识腹部: 器物腹部的曲线、饱满度、厚薄以及与肩、颈、足的比例关系,是体现器物时代特征和造型美感的重要载体。我们将通过对器物腹部形态的细致观察,辨识其时代风格,例如饱满圆润的宋代器型,与元代可能出现的更为规整或粗犷的造型。 观胎质: 胎质的细腻程度、颜色、烧结程度以及胎土的成分,是判断窑口、年代以及工艺水平的重要依据。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窑口胎土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如瓷石、高岭土的运用,以及胎土的淘洗精细度,从而辨识其真伪与优劣。 鉴底足: 底足的修造工艺,包括圈足的形状、高度、宽度,是否施釉,以及足部的砂底或釉底,是辨别瓷器年代、窑口的重要特征。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底足的典型特征,例如宋代精细的圈足,元代可能出现的厚重或不规整的足部,以及底足露胎情况的差异。 通过对腹部、胎质、底足这三个关键部位的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本书旨在为广大陶瓷爱好者、收藏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鉴赏方法,帮助读者在浩瀚的瓷海中,拨开迷雾,寻觅真品,领略宋元瓷器那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本书的行文力求通俗易懂,语言生动,避免过度专业化的术语,使之成为一本既具学术价值,又兼具阅读趣味的陶瓷鉴赏入门与进阶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中的“观胎质”这一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总以为白瓷的胎土不过是白色泥土烧制而成,质地细腻便可。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胎质”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与精妙。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白瓷胎土配方、淘洗工艺、以及烧成温度对胎质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唐代白瓷的胎质,往往相对疏松,带着一种天然的粗犷之美,这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审美取向有关;而宋代定窑的胎质,则以其洁白细腻、坚致著称,仿佛凝脂一般,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肉眼观察以及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如放大镜)来鉴别胎质的优劣。书中列举了不同类型的胎质可能呈现出的细微差别,例如,细腻紧实的胎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疏松易碎的胎质,声音则会显得沉闷。还有对胎骨颜色的辨析,从泛灰、泛黄到纯白,每一种颜色都可能指向特定的窑口和年代。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迎光看”的重要性,通过光线穿透胎体的效果,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胎质的密度和均匀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一类胎质的描述,称其为“象牙白”,这种胎质色泽温润,质感细腻,宛如象牙般的光泽,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极致的追求。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细致的眼光去审视白瓷的内在美,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洁釉彩,而是关注其最根本的构成——胎质。这种从“骨子里”去了解器物的鉴赏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评分

读完《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之后,我整个人都沉浸在对白瓷世界的无限遐想之中。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探讨的是瓷器的腹部特征,这绝对是收藏家们不可错过的精华。腹部作为瓷器造型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其曲线的流畅度、弧度的饱满度,甚至是中国传统审美中“肥瘦得当”的微妙之处,都被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一一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白瓷腹部造型的演变历程所吸引。比如,唐宋时期的器物,腹部往往显得更加端庄大气,线条沉稳有力,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而到了明清,虽然依旧保持着白瓷的纯净之美,但腹部的处理则更加灵动,可能出现更加强调装饰性的曲线,或者在细节上追求更为精巧的比例。作者在描述这些变化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地分析了造型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工艺水平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对我来说,阅读这部分内容,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通过一件件器物的“身体”,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某件元代青白瓷梅瓶,其腹部的曲线是如何巧妙地将力量感与柔美感融为一体,又如某件明代德化白瓷观音像,其衣褶的垂坠感如何巧妙地延伸至腹部,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和谐统一。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原本抽象的造型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器物形态的感知能力。我发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腹部,也隐藏着如此多的学问。作者的讲解,让我不再只是“看”瓷器,而是学会了“品”瓷器,从每一个弧度、每一个转折中,读出器物的生命力与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收藏鉴赏,不仅是辨别真伪,更是对器物背后文化与艺术价值的深度理解。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一书,尤其是关于“胎质”的讲解,让我对“温润”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胎质的颜色,更是深入探讨了“温润”所包含的物质属性和视觉感受。他解释说,胎质的温润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矿物成分和烧成温度。高岭土含量较高的胎体,在适当的温度下烧成,会呈现出一种玉石般的温润光泽,这种光泽并非釉面的晶莹剔透,而是胎体本身散发出的柔和光芒。他还指出,一些名窑的白瓷,其胎质会呈现出一种“象牙色”或“月白色”,这种颜色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温润感,即使施以素净的釉面,也能显得格外雅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包浆”的论述。他解释说,经过长年累月的把玩和摩挲,胎质表面会形成一层自然的包浆,这种包浆能够进一步增强胎质的温润感,并赋予器物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他甚至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触感来辨别包浆的真伪,指出人为制造的包浆往往显得生硬,缺乏自然形成的温润光泽。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宋代定窑白瓷时,多次强调其“泪痕”现象,即釉水在烧制过程中,顺着胎体留下的痕迹。他认为,这些“泪痕”反而能够增强器物的温润感,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细腻、更加感性的方式去感受白瓷的胎质,不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光滑,而是去体会那份源自内在的温润与灵动。

评分

翻阅《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时,我被书中关于“胎质”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描述胎土的颜色和细腻程度,而是进一步挖掘了胎质内部的微观世界。他详细解释了胎土的化学成分,例如氧化铝、氧化硅的含量比例,是如何影响烧成后的硬度、吸水率和透光性的。书中甚至引用了一些现代科学检测的案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来揭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胎质的细微差异,这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并与瓷器的鉴赏紧密结合。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杂质”的论述,他指出,在看似完美的胎质中,可能存在的微量金属氧化物、矿物颗粒等,反而能够成为识别窑口和断代的重要依据。比如,某些窑口胎土中天然含有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黑星点”,而这些“黑星点的密度和分布规律”,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胎质的“老化”现象,即长期埋藏或使用的胎土,在经历了岁月侵蚀后,会发生微妙的质变,这种变化有时会增加其鉴赏难度,但对于经验丰富的收藏家来说,却是识别古瓷的重要线索。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他将胎土比作“瓷器的骨骼”,而釉面则是“皮肤”,骨骼的强韧与否,直接决定了瓷器的整体品质。我之前从未想过,一块看似普通的白瓷,其内部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奥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收藏鉴赏,是将历史、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胎质,正是连接这些学科的重要桥梁。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一书中关于“底足”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底部,也隐藏着大师级的匠心。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足形的名称,更深入探讨了每一种足形背后的工艺难度和技术要求。例如,他详细讲解了“挖足”的工艺,指出在器物烧成后,通过人工将底部的胎土挖掉一部分,形成足墙,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胎体韧度的精准把握,否则很容易造成崩裂。他还提到了“足边处理”的重要性,无论是圆润的“灯草边”,还是棱角分明的“硬边”,都反映了工匠的审美取向和当时的工艺水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底足砂眼”的分析,他解释说,底足砂眼是由于胎土中的微小颗粒在高温烧成过程中形成的空隙,不同窑口、不同胎土的砂眼形态和分布都可能有所不同,而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往往能通过观察这些砂眼,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窑址采集”的案例,通过对窑址出土的残片底部进行分析,来印证书中关于底足特征的论述。这种实地考察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讲解某件明代青花白瓷底足时,特别强调了其“旋坯痕”的细腻程度。他指出,这种旋坯痕越细密、越规整,越能体现出当时景德镇精湛的拉坯技艺。通过这本书,我不再只是匆匆一瞥瓷器的底部,而是开始仔细审视,从每一个微小的痕迹中,去探寻那份隐藏的匠心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一书,在我阅读过程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莫过于关于“腹部”造型的演变史。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白瓷腹部的造型特征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描述了外形,更是深入探讨了造型背后的文化意涵。例如,他认为唐代白瓷腹部的丰腴饱满,是对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社会风貌的一种体现;而宋代瓷器腹部的清雅秀丽,则反映了文人阶层对简洁、内敛审美情趣的追求。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腹部的造型与当时盛行的绘画、雕塑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关系。比如,他提到某些时期白瓷腹部的曲线,与同时期青绿山水画的勾勒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某些器物腹部的起伏变化,与佛教造像的衣褶处理有相似之处。这种跨领域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白瓷艺术的认知维度。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著名窑口(如定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白瓷腹部特征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窑口胎体、釉色、造型风格的细致比较,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辨别不同窑口的特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捕捉,他能够从腹部最细微的曲线变化中,读出历史的痕迹,例如,他指出某个时期器物腹部开始出现更为明显的“束腰”处理,这可能与当时流行服饰的特点有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件器物,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一件白瓷,不仅仅是欣赏其表面的美,更是要去理解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密码。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的“鉴底足”章节,不仅仅是关于识别底部,更是对于整个瓷器制作工艺的溯源。作者在讲解不同时期底足形态差异的同时,还深入剖析了制作底足所使用的工具、技法以及当时的制瓷流程。他提到,在早期,许多器物底部是直接在胎体上进行修整,可能留下工具的痕迹;而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刀具”来修饰足边,并且工艺越来越精湛,足边也越来越规整。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支撑痕迹”的论述。很多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会在底部留下支烧的痕迹,这些痕迹的形态、深浅、以及使用何种支烧工具(如垫圈、支钉),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烧窑技术和经验。例如,某些时期会使用比较粗糙的垫圈,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后期则可能使用更为精细的支钉,痕迹也更为细小。作者还引用了一些考古发掘的资料,通过对出土瓷器底部泥土成分的分析,来推断瓷器的产地和烧制环境。这种将考古学、地质学与瓷器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让我对“鉴底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将底部视为一个简单的支撑面,而是将其看作是了解瓷器“出身”和“成长经历”的窗口。书中还强调了“人为做旧”与“自然老化”的区别,对于底足上的磨损、磕碰,作者提供了详细的鉴别方法,教读者如何分辨是长期使用造成的自然磨损,还是人为制造的痕迹。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收藏品来说,了解其“身后事”同样重要,而底足,正是揭示这些“身后事”的关键部位。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一书对于“腹部”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瓷器造型的“动态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指出,腹部并非只是一个静态的平面,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运动感”。例如,他描述了宋代龙泉窑青瓷腹部的“S”形曲线,认为这种曲线如同柔美的波浪,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又如,明代景德镇白瓷腹部的一体化设计,虽然看似简洁,但其流畅的过渡和完美的比例,却能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节奏感”的解读。他认为,腹部的起伏、收敛、扩张,就像一首乐曲中的不同音符,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有些腹部线条干净利落,节奏明快;有些腹部曲线委婉悠长,节奏舒缓。这种对“节奏感”的分析,让我开始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瓷器的造型。书中还列举了一些极端造型的案例,例如,某些过于肥硕的腹部,或者过于纤细的腹部,作者会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特定时期为何会出现这种造型。他解释说,这些极端造型的出现,可能与当时工匠的技艺局限,或者某些特殊的审美风尚有关。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对唐代三彩白瓷腹部的描述,他认为其丰满的造型,充满了唐代特有的豪迈与奔放,仿佛能感受到盛世的繁华。通过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看”瓷器,而是开始“听”瓷器,从腹部的每一个曲线中,去感受器物的生命力、节奏感和时代的回响。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关于“鉴底足”的论述,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收藏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之前,我对瓷器的底足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底部嘛,就是用来支撑的,上面有款识就不错了。但读完这一章,我才意识到,底足的设计和制作,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鉴赏价值。作者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底足的特征,例如,宋代的圈足,多为矮而宽,足边削得圆润;元代的底足,则开始出现一些加高加厚的现象,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粗犷;明清时期,底足的工艺则更加精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足形,如平底、挖足、高足、矮足等等,而且足边处理也各有讲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描述了足形的差异,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比如烧窑技术、器物造型的需要、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制瓷工艺。书中有大量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底足的形态,并且用文字进行标注和解说,这对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窑裂”和“崩釉”的讲解,这些看似是瑕疵,但有时却能成为鉴定瓷器年代和真伪的重要线索。作者还提到了“底足泥沙”的分析,不同来源的泥沙,其颜色、颗粒大小都有所不同,这对于鉴别瓷器的产地和年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一章让我对瓷器的底足刮目相看,它不再是简单的支撑,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展现着工艺水平,甚至是大师心血的“脸面”。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鉴赏,就是要从细节入手,而底足,恰恰是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之一。

评分

《白瓷收藏鉴赏:识腹部·观胎质·鉴底足(下)》一书中,关于“胎质”的讲解,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触感”的盛宴。作者不仅仅用文字描述,更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不同胎质的细微差别。他将细腻的胎质比作“少女的肌肤”,光滑、细腻、温润;将略显粗糙的胎质比作“古老的树皮”,带着岁月的痕迹,质朴而有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吸水性”的描述,他解释说,胎质的吸水性与其孔隙结构有关,而孔隙的大小和密度,则直接影响着釉水的附着力和渗透性。高吸水性的胎体,在施釉时,釉水会迅速被吸收,形成一层薄而均匀的釉层;而低吸水性的胎体,釉水则容易堆积,可能形成更为厚重的釉面。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胎釉结合”的讨论,指出一旦胎质与釉面结合不佳,就容易出现“脱釉”、“釉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区分真伪和鉴赏价值的重要依据。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定窑白瓷时,多次强调其“象牙色”的胎质,这种胎质不仅色泽温润,而且触感极佳,仿佛能感受到温热的生命力。他还提到,一些仿古瓷器,即使表面釉色做得再逼真,也往往在胎质上露出破绽,要么过于死白,要么过于疏松,缺乏古瓷那种温润的质感。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胎质,不仅仅是眼看,更是用指尖去触摸,去体会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温度和质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收藏鉴赏,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感官的体验,而胎质,正是承载这种感官体验的重要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