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佐锐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生态学
  • 害虫防治
  • 农业
  • 生物防治
  • 生态学原理
  • 昆虫生态
  • 病虫害
  • 农业科技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780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79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9
字数:6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分为上、中、下3篇,共18章。上篇的内容是采用生态系统的组分性知识结构,即从昆虫与植物、昆虫与昆虫、昆虫与微生物的关系上讨论昆虫生态学基础理论,这里注重了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尤其阐述了昆虫与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以及不同种昆虫之间竞争、捕食、寄生的进化关系。中篇沿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思路,讨论了害虫防治中的生态学问题。下篇介绍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种群空间格局与农田昆虫调查、种群动态分析与单种群基本模型、种间相互作用模型与农林生态系统分析、生态信息学与植保信息技术概论、生物信息学与昆虫分子生态学概论等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昆虫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1.2 昆虫生态学的发展回顾
1.3 可持续农业与植物保护
1.4 植物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上篇 昆虫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2章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层次
2.2 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种群生态学
2.3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群落生态学
2.4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5 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发育
2.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调节
2.7 生态系统中昆虫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
3.1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
3.2 昆虫的食性和植物的营养供应
3.3 植物对昆虫的庇护作用
3.4 植物的次生性代谢物
3.5 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发现及接受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4.1 协同进化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4.2 昆虫与植物的相互适应
4.3 植物对昆虫的防御策略
4.4 昆虫对植物防御的突破
4.5 植食性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群落
5.1 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的构成
5.2 生态位理论
5.3 种间竞争及其进化
5.4 昆虫的捕食及其进化
5.5 昆虫的寄生及其进化
5.6 昆虫的共生及其进化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昆虫的化学通讯
6.1 昆虫的化学感受机制
6.2 昆虫的种内信息素
6.3 生物的种间信息素
6.4 社会性昆虫的化学通讯
6.5 昆虫化学通讯的进化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昆虫与微生物
7.1 昆虫环境中的微生物
7.2 昆虫体内的共生微生物
7.3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7.4 昆虫对植物病原物的传播
7.5 昆虫与微生物的协同进化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昆虫的生态对策
8.1 种群遗传和进化论基础
8.2 表型资源转化和生物能量利用策略
8.3 采食行为对策
8.4 昆虫的生殖对策
8.5 昆虫的发育对策
8.6 昆虫的形态对策
8.7 扩散和迁飞对策
8.8 休眠和滞育对策
8.9 昆虫的生活史对策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中篇 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第9章 农林生态系统及其害虫
9.1 农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9.2 关于“害虫”的生态哲学讨论
9.3 农林害虫的生态学特点
9.4 害虫种群的数量波动和种群调节理论
9.5 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 害虫物理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10.1 环境热量与昆虫的温度效应
10.2 环境水与昆虫的湿度效应
10.3 昆虫的光环境与光照应
10.4 昆虫的声环境及声音通讯
10.5 害虫的物理防治方法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1章 害虫生物防治的生态学讨论
11.1 害虫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
11.2 天敌昆虫的利用和昆虫的基因改造
11.3 昆虫激素和信息素的利用
11.4 微生物杀虫剂与昆虫疾病流行
11.5 植物抗虫性和植物源杀虫剂
11.6 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及其生态风险
11.7 生物防治技术的整合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害虫的化学防治与农药生态学
12.1 杀虫剂对害虫的亚致死效应
12.2 害虫抗药性的生态遗传学讨论
12.3 农药对天敌昆虫的伤害
12.4 害虫的再猖獗和次生性害虫的发展
12.5 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6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
12.7 农药施用的生态学规范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下篇 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第13章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尺度扩展
13.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内涵
13.2 农田有害生物与作物营养的综合管理
13.3 生态系统健康与植物医学
13.4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利用
13.5 有害生物区域性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基础
13.6 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13.7 全球变化下的农林有害生物预警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4章 种群空间格局与农田害虫调查
14.1 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总体框架
14.2 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概率分布模型
14.3 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统计学模型
14.4 关于种群空间格局的进一步讨论
14.5 连续生境中种群空间格局的分析
14.6 田间种群的抽样调查方法
14.7 田间种群抽样数据的统计处理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5章 种群动态分析与单种群基本模型
15.1 生态数学模型的建模理论
15.2 种群参数及其估计
15.3 昆虫种群发育模型
15.4 昆虫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型
15.5 生命表技术与生存分析
15.6 种群矩阵模型
15.7 种群动态的随机模型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 种间相互作用模型与农林生态系统分析
16.1 种间竞争模型
16.2 捕食模型
16.3 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
16.4 环境模拟与种群动态的随机化建模
16.5 种群动态的非线性系统建模
16.6 农林生态系统分析与害虫防治决策
16.7 昆虫数学生态学展望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7章 生态信息学与植保信息技术概论
17.1 生态信息学概述
17.2 信息化建设与植保信息技术概论
17.3 农田生态系统数据的自动采集
17.4 遥感和雷达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17.5 GIS和GPS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17.6 生态模型软件与害虫预测预报
17.7 新型农业及相应的植保信息技术展望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第18章 生物信息学与昆虫分子生态学概论
18.1 生物信息学概述
18.2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研究
18.3 蛋白质结构模拟与药物设计
18.4 分子生态学概述
18.5 昆虫种类和生物型的分子鉴定
18.6 分子钟与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18.7 昆虫系统发生与亲系识别
18.8 昆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昆虫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昆虫化石表明,昆虫至少有4亿年的进化历史,发展出如此丰富的生命多样性和生物关联性(Grimaldi和Engel,2005)。因此,昆虫纲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类群,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昆虫在已经命名和描述的动物种类中占75%。就生物多样性来说,世界已知的1403 900种生物中,昆虫有751 000种(Schowalter,2006),约占54%(图1-1)。Gullan和Cranston(2000)给出的昆虫种类数量估计有些不同,他们还特别介绍了昆虫的5个最大的目中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昆虫多样性分布。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英国昆虫学家CBWil—liams曾给出一个估算,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就其瞬时数量来看,可达到10s。在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中,一个蚁群可包含50多万只蚂蚁,而雨林中所有蚂蚁的干重大约是其所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干重总和的4倍(Holldobler and Wilson,1994)。

前言/序言

  昆虫生态学与昆虫学领域中各个分支学科都有密切联系,也是害虫防治实践的科学基础。因此,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都把昆虫生态学列为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在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时候,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必须跟上这个形势。迄今,国内外已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昆虫生态学教科书,其中早年出版的几部涉及领域偏窄,已不能满足当前对昆虫生态学新的要求,而近年出版的则各有特色。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Timothy D.Schowalter于2006年出版的《Insect Ecology》(第2版)是一部很精美的教科书,与其2000年出版的第1版相比,增加了许多近年来有关昆虫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实例,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探讨的成果。该书在大纲设计上沿用了同类教科书常用的层次性知识结构,内容依次介绍昆虫个体生态学(3章)、种群生态学(3章)、群落生态学(2章)、生态系统生态学(5章),反映了现代昆虫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思想的强调。但该书仅在最后一章综述了昆虫生态学在害虫治理、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监测和生态系统工程上的应用。可以说,这不是专门为植保学科方向研究生编写的教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戈峰研究员主编的《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于2008年出版。该书组织了国内27位专家分别撰写,形成了“理论篇”、“方法篇”和“展望篇”的三部分结构。这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作为研究生的参考书,其中有不少新的知识点,例如,昆虫的多样性、昆虫的分子适应及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行为生态及行为测量、昆虫的生态功能、作物一害虫一天敌关系分析、昆虫种群空间生态学研究、昆虫大尺度监测和预警、昆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外来昆虫入侵的机理与过程、稳定性同位素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3S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等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命名图书的详细介绍,其内容完全不涉及《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的主题: --- 档案编号:SCP-XXXX 书籍名称:寂静回响:深海热液口生物圈的极端生存之道 导言:光线无法触及的生命前沿 本书深入探索了地球上最奇特、最隔绝的生态系统之一:深海热液喷口。这些位于数千米水深、温度可高达数百摄氏度的海底裂隙,常年与地表世界隔绝,依靠地球内部的化学能而非太阳能驱动生命。我们试图揭示,在生命演化的极限条件下,这些生物群落如何建立、维持并演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结构。 《寂静回响》不仅仅是一本科考报告的汇编,它是一次跨学科的探索之旅,融合了海洋生物学、地球化学、极端微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学的最新发现。我们将带领读者潜入漆黑、高压的深渊,去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韧性与创造力。 --- 第一部分:地质构造与化学引擎 本部分聚焦于热液喷口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为生命提供的化学基础。 第一章:深海的呼吸——构造板块与流体循环 我们将首先审视洋中脊的构造活动。重点阐述岩浆活动如何驱动海水在洋壳内部循环,经历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详细分析热液流体的产生过程,包括俯冲带和裂谷系统的差异。本章将通过详细的板块构造模型图示,解释“黑烟囱”和“白烟囱”的物理成因及其温度梯度差异。 第二章:化学能的炼金术——微生物初级生产者 在没有阳光的深海,生命的基础不是光合作用,而是化能合成。本章将深入解析支持热液口生态系统的核心化学过程。 硫化氢氧化: 详细介绍古细菌和细菌如何利用喷口释放的硫化氢作为电子供体,将其氧化为能量,并固定二氧化碳。我们将对比不同喷口环境中硫、甲烷、氢气等化学物质的利用效率和主导地位。 铁与锰的循环: 分析在特定喷口类型中,金属离子(特别是亚铁离子和锰离子)在能量获取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周围矿物的沉淀和生物栖息地的形成。 生命起源的线索: 探讨热液环境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对比现代热液口微生物与假定的冥古宙生命形态之间的潜在联系。 --- 第二部分:极端生物圈的形态学与生理学 本部分专注于热液口区域内独特的动植物群落,以及它们为应对极端压力和温度而演化出的生理机制。 第三章:适应性装甲——高温与高压下的细胞保护 深海生物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巨大的水压(可达数千个大气压)和极端的温度梯度。本章将详细剖析关键生物体的分子适应机制。 高压稳定剂: 研究生物体内如何利用特定的分子(如TMAO,三甲胺氧化物)来保护蛋白质结构和酶活性,防止在高压下变性。 热稳定蛋白: 聚焦于来自嗜热古细菌和细菌的耐热酶(如DNA聚合酶和转录酶)的结构特点,解释其氨基酸序列和三维结构如何赋予其在沸点附近保持活性的能力。 膜脂的重构: 分析嗜热生物如何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质组成(如增加饱和脂肪酸或形成单层脂质体)来维持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共生学的奇迹——无需口器的巨型生物 热液口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型管虫、蛤蜊和贻贝的群落,它们在没有可见的消化系统的情况下繁荣发展。 宿主与共生体: 详细阐述巨型管虫(如Riftia pachyptila)与内部共生细菌的互利关系。我们剖析其“血红蛋白系统”的独特设计,如何高效捕获并运输氧气和硫化物至共生体所在的营养体(Trophosome)。 化学梯度利用: 探讨蛤蜊和贻贝如何在其鳃部组织中同时容纳光合细菌,利用喷口流体中的化学物质进行营养供给。 营养体结构与功能: 对比不同共生体营养体的组织学结构,展示它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细菌的表面积,并实现物质的高效交换。 第五章:新陈代谢的拓扑学——从自养到异养的连接 热液口生态系统并非完全孤立的自养系统,它通过复杂的食物网与周围的冷泉环境和深海生物群落相连接。 食物网的构建: 分析以化能自养生物为基础,向上延伸至清道夫、捕食者(如深海狮子鱼、螃蟹)的能量流向。绘制出该极端环境下的典型营养级联图。 “深海绿洲”的边界效应: 考察热液喷口边缘地带,即流体混合区,生命多样性如何急剧增加,以及一些兼性自养生物在此区域的生存策略。 --- 第三部分:深海生物圈的动态与未来 本部分关注热液口的生命周期、演化压力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潜在影响。 第六章:生命的短暂与爆发——喷口活动的周期性 热液喷口并非永久存在。地质活动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这些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短暂性。 生命周期的不连续性: 研究热液喷口“死亡”和“新生”的案例,分析生物群落如何应对栖息地的突然消失。 传播与定殖策略: 深入探讨热液口生物的幼体如何进行远距离的“海洋漂流”,并在新的地质活动点成功定殖的机制。研究化能自养菌群的休眠孢子或耐受性细胞在传播中的作用。 第七章:演化实验室——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辐射 热液口为研究快速演化提供了独特的模型。本章将运用基因组学数据,重建关键物种的系统发育树。 趋同演化: 比较热液口生物与浅水生态系统中的近缘物种,分析它们为适应极端环境而发生的关键基因突变和功能性基因的获得或丢失。 古老的血统: 探讨热液口微生物群落中存在的“生命遗迹”——那些可能代表了生命早期演化阶段的基底谱系。 第八章:深渊的脆弱性——人类干预与保护伦理 随着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热液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本章探讨科学勘探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 采矿的风险评估: 模拟深海采矿作业(特别是多金属硫化物开采)对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独特的共生关系以及地化流体平衡的潜在破坏。 科学保护区: 讨论国际社会在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并提出建立特定热液口生态系统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的科学依据和管理框架。 --- 结论:地球化学通往宇宙生物学的桥梁 《寂静回响》最终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宇宙。研究热液口生命不仅是为了理解地球深处的奥秘,更是为了指导我们在系外行星(如木卫二欧罗巴、土卫二恩克拉多斯)上寻找地外生命的可能目标。我们总结了热液口生物化学的普适性原理,论证了化能合成生命在宇宙中可能比光合作用生命更为普遍的观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生命循环和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解锁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昆虫生存环境的细致描绘,从微小的土壤颗粒到广袤的森林,再到城市中的绿地,无不展现出昆虫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那般巧妙的平衡。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昆虫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例如它们如何作为传粉者维系植物群落的繁衍,如何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甚至是如何成为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昆虫种群动态的章节所吸引,那些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徙以及资源限制的解释,让我对生物数量的增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种飞蛾的爆发性增长如何影响特定植物的生长,或者某种瓢虫的引入如何控制了蚜虫的数量,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为我日后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昆虫的知识,更是关于生态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本来是想找一些能够直接解决我家中出现的某些小飞虫的实用技巧,但这本书的内容却将我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作者在书中对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不同昆虫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那些默默无闻的土壤昆虫,到忙碌的传粉者,再到那些扮演着“清道夫”角色的昆虫,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书中关于昆虫数量波动原因的分析,涉及了食物、捕食者、寄生虫、疾病、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让我明白了任何一种生物的数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生态平衡”的理念,它并非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针对昆虫的干预,都必须谨慎而有策略,考虑到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而非仅仅关注眼前的“问题”。

评分

我拿到《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这本书,本想快速浏览一下,了解一些基本的害虫控制方法,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昆虫问题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自然界精妙运作的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对昆虫与植物之间复杂关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命之网。无论是昆虫为植物授粉,还是植物为昆虫提供庇护和食物,亦或是植物进化出各种防御机制来对抗昆虫的啃食,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植物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昆虫行为的分析,以及昆虫如何克服这些化学屏障,都展现了生命进化的奇妙与残酷。我还特别关注了关于昆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双重角色的探讨,它们既可能是破坏者,也可能是助力者,而如何利用好这一双重性,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关键。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认识到,在干预自然系统之前,了解其内在规律是多么重要。

评分

读完《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后,我感觉自己对“害虫”这个词的理解完全颠覆了。过去,我总觉得那些破坏农作物、叮咬人类的昆虫都是纯粹的“坏蛋”,恨不得将它们彻底消灭。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作者并没有回避害虫带来的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为何会在特定环境下数量激增,甚至将它们视为生态系统中失衡的信号。书中对多种常见农业害虫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例如它们的繁殖周期、食性偏好、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基于生态学原理的防治策略,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农药轰炸,而是通过“以虫制虫”、“生物防治”、“环境调控”等方式,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天敌昆虫的介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寄生蜂、捕食性螨虫,竟然是控制害虫数量的关键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防治”不是消灭,而是“管理”,是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

评分

坦白说,《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深刻得多。我最初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应用技术、教我如何直接杀死害虫的书,但它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宏观和基础的领域——昆虫的生存哲学。书中对昆虫行为的解读,尤其是关于它们如何觅食、如何繁殖、如何躲避捕食者以及如何与同类交流的部分,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微观世界纪录片。作者对昆虫感官世界的描绘,比如对化学信号的感知、对光线的辨别、甚至是对振动的感受,都让我惊叹于它们精妙的生存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昆虫社会性的章节,从蚂蚁、蜜蜂的等级分明到某些昆虫的群体协作,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组织能力和集体智慧。这些不仅仅是生物学知识,更像是在学习一种古老而高效的生存策略。通过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昆虫视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它们看作是复杂生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是那些我们通常认为的“害虫”也不例外。

评分

专业书籍,认真功读,要下功夫!

评分

很不错的书,有用的话要必买

评分

考试用的书,全面细致,很好

评分

专业书籍,认真功读,要下功夫!

评分

昆虫主要涉及到生活史、种群动态及与其他种群见的关系,需要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本书可作为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

评分

很不错的书,有用的话要必买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仔细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