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学

大气探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会 等 编
图书标签:
  • 大气科学
  • 气象学
  • 遥感
  • 探测技术
  • 大气物理
  • 环境科学
  • 地球物理
  • 大气化学
  • 气象仪器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1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802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气探测学》以介绍大气探测(含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常规高空气象探测、雷达卫星遥感探测、气象观测新技术、专业气象探测、数据传输与质量控制等)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为主,偏重于宏观、定性、介绍性;以数学关系式的物理意义为主,多用图示图解,浅显易懂。《大气探测学》主要用于非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大气探测学通修课,也可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 论
0.1 大气的基础知识
0.2 大气探测的任务和特点
0.3 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0.4 我国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0.5 大气探测原理及仪器特性
0.6 本教材使用须知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0.A 气象观测工作中通常使用的单位
附录0.B 气象业务对仪器准确度等性能的要求
附录0.C 全球资料处理系统对三维场和地面场观测资料的要求
习题
第1章 云的观测
1.1 云的分类与识别特征
1.2 云状的相互演变
1.3 云量的观测
1.4 云高的观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 能见度的观测
2.1 气象能见度与气象光学视程
2.2 气象能见度目测法
2.3 能见度器测原理
2.4 能见度仪的种类和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天气现象的观测
3.1 天气现象的特征
3.2 天气现象人工观测和记录
3.3 天气现象器测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温度的测量
4.1 温度单位和温标
4.2 测温元件和仪器
4.3 测温元件的热滞效应
4.4 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湿度的测量
5.1 湿度的表示和基本测量方法分类
5.2 干湿球温度表测湿
5.3 露点仪测湿
5.4 毛发测湿
5.5 电子测湿元件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气压的测量
6.1 水银气压表的原理及构造
6.2 水银气压表的安装和观测方法
6.3 气压及其订正
6.4 空盒气压表测压
6.5 空盒气压计测压
6.6 沸点气压表测压
6.7 气压测量传感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地面风的测量
7.1 风向与风速
7.2 风向的测量
7.3 风速的测量
7.4 测风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降水的测量
8.1 降水测量方法
8.2 自记雨量计
8.3 降雪和积雪的测量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蒸发的测量
9.1 测量方法与仪器
9.2 蒸发器的误差来源
9.3 蒸发器的维护
9.4 自然表面蒸发的观测和估算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0章 辐射及日照时数的观测
10.1 太阳直接辐射的测量
10.2 短波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测量
10.3 全波辐射、净辐射和长波辐射的测量
10.4 日照时数的测量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1章 地基雷电观测
11.1 低频/甚低频雷电定位技术
11.2 甚高频(VHF)雷电定位技术
11.3 雷电电磁场测量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2章 自动气象站
12.1 自动气象站组成
12.2 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
12.3 自动气象站主要功能
12.4 自动气象站基本技术指标
12.5 自动气象站网
12.6 自动气象站应用和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3章 高空探测
13.1 气球测风
13.2 经纬仪测高空风
13.3 无线电探空
13.4 GTXⅡ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4章 飞机气象探测
14.1 飞机气象探测项目与仪器
14.2 有人驾驶飞机气象探测
14.3 无人驾驶飞机气象探测
14.4 飞机探测台风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5章 天气雷达探测
15.1 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技术指标
15.2 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6章 激光雷达探测
16.1 激光雷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6.2 激光雷达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7章 风廓线雷达
17.1 风廓线雷达的分类
17.2 风廓线雷达探测原理
17.3 相控阵风廓线雷达
17.4 风廓线雷达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8章 微波辐射计
18.1 微波辐射基本概念及测量原理
18.2 微波辐射计简介
18.3 微波辐射计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19章 卫星观测
19.1 卫星遥感的基本概念
19.2 气象卫星的轨道
19.3 星载辐射计及其观测
19.4 星载雷达及其观测
19.5 卫星资料的应用
19.6 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20章 GNSS气象探测
20.1 GPS原理
20.2 地基GPS/MET
20.3 天基GPS/MET(掩星观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21章 专业气象观测
21.1 近地面通量观测
21.2 生态气象观测
21.3 海洋观测
21.4 冰雪、冰川、冻土观测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第22章 数据传输和质量控制
22.1 数据传输
22.2 质量控制
22.3 观测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

前言/序言


现代天文学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天文学领域最激动人心、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进展,旨在为天文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对宇宙奥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图景。我们不着眼于地球大气层的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演化规律、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以及系外行星的宜居性等前沿课题。 全书分为六个核心章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兼顾理论的深度与观测的广度。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本章深入探讨了宇宙学的基础理论,从标准的$Lambda$CDM模型出发,详细阐述了宇宙大爆炸的证据链,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测量及其各向异性分析。我们将重点介绍暴胀理论的最新修正与检验,解析早期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如何奠定了今日宇宙结构的基石。通过对原初核合成的精确计算,我们追溯了宇宙中轻元素丰度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了当前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之间的细微偏差,指出未来可能存在的物理学新方向。此外,本章还包含了对引力波作为“宇宙婴儿期”探测器的潜力分析,探讨了早期宇宙可能存在的拓扑缺陷等结构。 第二章:恒星的生命周期与核物理 恒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发光体和元素工厂。本章系统梳理了恒星从分子云坍缩到主序、再到死亡的完整演化路径。我们详细剖析了主序星内部的能量产生机制——质子-质子链反应和CNO循环,并利用先进的恒星演化模型,模拟了不同初始质量恒星的内部结构和表面特性。重点关注了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特别是Ia型和II型超新星作为“标准烛光”在宇宙距离尺度标定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与特性,包括脉冲星的自转机制、快速射电暴(FRBs)的潜在源头,以及黑洞吸积盘的辐射特性。对于极端天体物理过程,如双星系统中的物质转移与合并,我们引入了最新的数值模拟结果。 第三章:星系的形成与结构动力学 星系是宇宙物质的主要聚集形式。本章从结构形成理论入手,解释了暗物质晕在星系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我们比较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的结构形成图景,并分析了星系合并、并合以及星系团的演化过程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各种星系形态——从旋涡星系到椭圆星系。本章特别强调了活动星系核(AGN)及其超大质量黑洞(SMBH)在反馈机制中对宿主星系演化的调控作用。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星系光谱分析、星系群速度弥散测量以及弱引力透镜效应来反演星系的质量分布和物质构成。对不同宇宙时标下的星系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奥秘 宇宙中约95%的能量和物质组分仍然是未知的。本章专门聚焦于当代物理学最大的两个谜团。在暗物质部分,我们回顾了来自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和CMB的间接证据,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寻找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和轴子等候选粒子的地面实验和空间探测进展。本章客观评估了各种替代引力理论的现状。关于暗能量,我们深入探讨了它在驱动宇宙加速膨胀中的角色,并比较了宇宙常数模型、精质(Quintessence)模型以及其他动态暗能量模型的观测约束。利用大尺度结构(LSS)和重子声学振荡(BAO)数据,我们量化了暗能量的状态方程参数 $w$,探讨了未来高精度测量的潜力。 第五章:系外行星与宜居性探索 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已成为天文学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本章系统介绍了当前主要的系外行星探测方法,包括凌日法、视向速度法、直接成像法以及引力微透镜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详细分类介绍已发现的行星类型,如热木星、超级地球、气态巨星以及潜在的类地行星。核心内容集中在“宜居带”的概念及其局限性,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分析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寻找生物标记气体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本章还讨论了地球生命起源的普适性问题,并展望了未来探测地外生命信号的战略布局。 第六章:前沿观测技术与数据科学 本章关注支撑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尖端技术和分析工具。我们介绍了新一代地面望远镜(如ELT, TMT)和空间任务(如欧几里得任务)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目标。在数据处理方面,本章详细阐述了大规模天文数据处理(如Sloan数字巡天和LSST)中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包括目标识别、图像去噪以及光谱分类等。此外,对引力波天文学中的LIGO/Virgo/KAGRA网络数据分析、电磁波与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的融合趋势进行了详尽介绍。最后,我们讨论了下一代射电干涉阵列(如SKA)对宇宙早期再电离时期观测的预期贡献。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精确而引人入胜,结合了清晰的物理图像与最新的观测数据,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深层规律的探索热情,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大气”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很高,但真正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探测手段了解的人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是一次填补认知空白的绝佳机会。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对气象学和大气科学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科普读物和新闻报道。因此,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娓娓道来,将大气探测的奥秘一层一层地揭开。我尤其对那些能够让我们“看见”大气的章节充满好奇,比如雷达探测是如何勾勒出云的轮廓,卫星遥感又是如何描绘出地球的“脸色”的。我想知道,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天气现象,在科学家们的眼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探测数据,被解读和分析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下,那个庞大而又神秘的大气世界。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

拿到这本《大气探测学》的时候,我正面临一个棘手的专业问题,急需一些理论上的支撑和前沿的研究动态。我一直觉得,在科学研究领域,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缺一不可。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两者的双重需求。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大气探测的经典理论,例如那些关于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物理原理,以及各种探测手段背后所依赖的物理过程。同时,我也迫切想知道,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哪些新型的探测技术正在崭露头角,它们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突破性的发现。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于实际的大气科学研究中的,比如在气象预报、环境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它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希望它能启发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借鉴和应用这些先进的大气探测方法,从而推动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研究指南,一个思想的启迪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学术气息,沉稳的蓝色搭配简约的银色字体,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专业性。我买它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非常纯粹的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大气探测”这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感的领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知道,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里面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标题,就好像一把钥匙,承诺着要为我打开这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既严谨又易懂的方式,为我解读那些关于风、云、雨、雪、电闪雷鸣以及更远更深处的大气现象。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看到各种先进的探测技术和仪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大气信息,又是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科学知识的。比如,那些关于天气预报背后是如何实现的,那些监测空气污染的设备又是如何运作的,甚至更宏观的,我们是如何了解气候变化的。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揭示大气中微妙变化的章节充满兴趣,想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仪器和分析,窥探出隐藏在混沌之中的规律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教科书,更是一次关于探索天空的旅程,一次关于理解自然的学习。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大气探测学》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自然界深层奥秘的科学学科充满敬畏,而大气科学无疑是其中最迷人的一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这个领域的敲门砖,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阐述大气探测的基本原理,比如声波、光波、微波等不同探测手段的物理基础,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尤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复杂的探测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因为我知道,这些是进行精确科学研究的关键。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思维训练。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培养出一种严谨的科学思维,一种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术世界,让我能够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大气现象,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走得更远。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科学技术非常着迷。特别是我们头顶上这片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它实际上充满了各种复杂而又精妙的现象。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看见”大气的渴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个万花筒,为我展现大气探测的各种奇妙技术。我期待能够了解那些能够探测遥远大气的望远镜,那些能够监测微观粒子的传感器,以及那些能够描绘三维大气图像的先进设备。我特别想知道,在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方面,这些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比如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监测空气质量,预警自然灾害,甚至研究气候变化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科学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够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探测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种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评分

对学习 教研很有帮助

评分

非常实用非常专业的一本书!推荐!

评分

内容不错,价格比实体店便宜

评分

对学习 教研很有帮助

评分

对学习 教研很有帮助

评分

搞探测的能不买来瞧瞧么

评分

对学习 教研很有帮助

评分

对学习 教研很有帮助

评分

诶第二次买这个书了,为什么他的皮皮还是有点儿烂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