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有毒有害与高氮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规划研究 | ||
| 定价 | 89.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03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姜霞,张晴波,王书航等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24 | |
| 字数 | 330 | |
| ISBN编码 | 9787030399519 |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湖泊底泥疏浚案例及经验 1.3 主要内容 第2章 规划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1 编制依据 2.2 编制原则 2.3 规划范围 2.4 规划研究的目标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太湖及其流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水环境现状 3.3 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特征 3.4 社会经济状况 3.5 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6 太湖底泥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太湖底泥勘察与调查 4.1 勘察 4.2 底泥分布和蓄积量调查 第5章 太湖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5.1 底泥采样点布设 5.2 样品的命名 5.3 底泥柱状样品的分层 5.4 分析测试项目 5.5 实验结果 第6章 太湖底泥与水体的相互作用 6.1 底泥内源释放通量 6.2 底泥中氮磷的吸附一解吸作用 第7章 太湖底泥污染等级划分 7.1 太湖底泥污染等级划分原则 7.2 太湖底泥氮磷污染等级划分 7.3 太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级划分 第8章 疏浚区规划方案研究 8.1 疏浚范围的确定 8.2 环保疏浚控制深度确定 8.3 底泥环保疏浚施工规划 8.4 污染底泥处理处置及余水处理 第9章 环保疏浚环境监测方案 9.1 疏浚监测目的 9.2 疏浚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9.3 监测方案 第10章 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分析 10.1 评价依据和环境保护目标 10.2 环境影响分析 10.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10.4 疏浚规划的生态风险分析与控制 10.5 环境效益分析 第11章 管理运行 11.1 管理机构 11.2 运行管理 第12章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太湖各点位底泥勘察内容一览 图版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讨论“太湖污染”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了“规划”的精髓。这让我思考,一个成功的环保项目,其核心竞争力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先进,而在于前期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是否合理。这本书似乎就是对这种规划哲学的集中体现。我注意到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每一个部分都像是在为最终的“疏浚方案”添砖加瓦。特别是关于潜在的环境风险评估部分,我非常感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最怕的就是“好心办坏事”,即为了治理表面的污染,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生态失衡。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成熟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那它对所有面临类似水体污染治理的地区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工程实践”气息,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实际调研和模型构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它不像许多理论著作那样,只在象牙塔里讨论概念,而是将“太湖”这一具体的、具有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的地理实体作为研究对象。我关注到书中对“底泥”的分类和分级处理似乎有独到的见解。毕竟,太湖的底泥成分复杂,有些可能主要是有机质,有些则富集了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根据这些差异制定“按需印刷”式的定制化疏浚方案,而不是一刀切的做法,是体现规划水平的关键。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经济成本、环境效益和社会接受度这三个要素。这种多维度考量下的规划,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环保策略所应具备的特质。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大型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其详尽的案例剖析。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刚拿到手,光是封面上那几个字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我最近正好在关注一些关于水环境治理的议题,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封面,给人一种很“硬核”的专业感。我花了点时间翻阅了目录,感觉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基础的污染机理到后期的工程实施,似乎都有涉及。特别是“底泥环保疏浚”这个方向,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如何既能有效清除污染物,又不至于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二次伤害,这是个大学问。我注意到书中似乎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这对我这种喜欢“看细节”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高氮磷”这一关键问题的,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核心矛盾。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似乎很高,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为行业内人士准备的深度报告。光是看目录,我就已经感觉知识量要爆炸了,需要找个清静的地方,泡杯茶,慢慢消化。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陈述“太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这一现状,而是着重于“规划研究”这一过程。这对我理解政策制定和工程实践之间的衔接非常有启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那个“环保疏浚”模型的。要知道,疏浚工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比如底泥扰动后的污染物释放,或者施工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评估和规划流程,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太湖本身了。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对不同疏浚技术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实用。比如,到底是采用物理隔离法,还是生物修复技术作为辅助?在规划阶段如何确定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同时确保环境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前瞻性的思维,看看未来水环境治理的趋势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而不只是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克制,几乎看不到情绪化的表达,全是扎实的专业术语和严谨的逻辑推导。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环保的书籍,很多往往为了增强感染力会渲染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但这本显然走的是技术路线。我从其中一些章节中读出了作者对复杂系统的深刻理解。比如,他们是如何将太湖不同区域的底泥理化性质差异,映射到具体的疏浚策略上?这背后一定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和水动力学模拟。对我来说,理解这种系统性的、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比单纯知道“哪里污染了”要重要得多。读这本书,更像是在学习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思维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高氮磷”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整体性思路,即疏浚不仅仅是“挖泥巴”,更是一个影响整个氮磷循环的干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