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有毒有害與高氮磷汙染底泥環保疏浚規劃研究 | ||
| 定價 | 89.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4年03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薑霞,張晴波,王書航等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24 | |
| 字數 | 330 | |
| ISBN編碼 | 9787030399519 | |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國內外湖泊底泥疏浚案例及經驗 1.3 主要內容 第2章 規劃編製依據、原則和範圍 2.1 編製依據 2.2 編製原則 2.3 規劃範圍 2.4 規劃研究的目標 2.5 技術路綫 第3章 太湖及其流域概況 3.1 自然地理概況 3.2 水環境現狀 3.3 水生生物的群落結構及其特徵 3.4 社會經濟狀況 3.5 太湖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3.6 太湖底泥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4章 太湖底泥勘察與調查 4.1 勘察 4.2 底泥分布和蓄積量調查 第5章 太湖底泥汙染特徵分析 5.1 底泥采樣點布設 5.2 樣品的命名 5.3 底泥柱狀樣品的分層 5.4 分析測試項目 5.5 實驗結果 第6章 太湖底泥與水體的相互作用 6.1 底泥內源釋放通量 6.2 底泥中氮磷的吸附一解吸作用 第7章 太湖底泥汙染等級劃分 7.1 太湖底泥汙染等級劃分原則 7.2 太湖底泥氮磷汙染等級劃分 7.3 太湖底泥重金屬汙染等級劃分 第8章 疏浚區規劃方案研究 8.1 疏浚範圍的確定 8.2 環保疏浚控製深度確定 8.3 底泥環保疏浚施工規劃 8.4 汙染底泥處理處置及餘水處理 第9章 環保疏浚環境監測方案 9.1 疏浚監測目的 9.2 疏浚監測方案設計原則 9.3 監測方案 第10章 環境影響評價和效益分析 10.1 評價依據和環境保護目標 10.2 環境影響分析 10.3 生態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 10.4 疏浚規劃的生態風險分析與控製 10.5 環境效益分析 第11章 管理運行 11.1 管理機構 11.2 運行管理 第12章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太湖各點位底泥勘察內容一覽 圖版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陳述“太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這一現狀,而是著重於“規劃研究”這一過程。這對我理解政策製定和工程實踐之間的銜接非常有啓發。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那個“環保疏浚”模型的。要知道,疏浚工作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環境風險,比如底泥擾動後的汙染物釋放,或者施工對水生生物棲息地的破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復製的評估和規劃流程,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局限於太湖本身瞭。我注意到書中似乎對不同疏浚技術的優劣進行瞭對比分析,這一點非常實用。比如,到底是采用物理隔離法,還是生物修復技術作為輔助?在規劃階段如何確定最佳的投入産齣比,同時確保環境效益最大化?這些都是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前瞻性的思維,看看未來水環境治理的趨勢會往哪個方嚮發展,而不隻是停留在解決眼前問題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散發著一股濃鬱的“工程實踐”氣息,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實際調研和模型構建上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它不像許多理論著作那樣,隻在象牙塔裏討論概念,而是將“太湖”這一具體的、具有復雜曆史遺留問題的地理實體作為研究對象。我關注到書中對“底泥”的分類和分級處理似乎有獨到的見解。畢竟,太湖的底泥成分復雜,有些可能主要是有機質,有些則富集瞭重金屬或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何根據這些差異製定“按需印刷”式的定製化疏浚方案,而不是一刀切的做法,是體現規劃水平的關鍵。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經濟成本、環境效益和社會接受度這三個要素。這種多維度考量下的規劃,纔是一個真正成熟的環保策略所應具備的特質。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大型湖泊生態修復工程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極其詳盡的案例剖析。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剛拿到手,光是封麵上那幾個字就讓人心裏咯噔一下。我最近正好在關注一些關於水環境治理的議題,所以毫不猶豫地買瞭。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樸實,沒有花哨的封麵,給人一種很“硬核”的專業感。我花瞭點時間翻閱瞭目錄,感覺內容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基礎的汙染機理到後期的工程實施,似乎都有涉及。特彆是“底泥環保疏浚”這個方嚮,聽起來就充滿瞭挑戰性,如何既能有效清除汙染物,又不至於對原有的生態係統造成二次傷害,這是個大學問。我注意到書中似乎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數據分析,這對我這種喜歡“看細節”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處理“高氮磷”這一關鍵問題的,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核心矛盾。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似乎很高,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科普讀物,更像是為行業內人士準備的深度報告。光是看目錄,我就已經感覺知識量要爆炸瞭,需要找個清靜的地方,泡杯茶,慢慢消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冷靜、剋製,幾乎看不到情緒化的錶達,全是紮實的專業術語和嚴謹的邏輯推導。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環保的書籍,很多往往為瞭增強感染力會渲染環境破壞的嚴重性,但這本顯然走的是技術路綫。我從其中一些章節中讀齣瞭作者對復雜係統的深刻理解。比如,他們是如何將太湖不同區域的底泥理化性質差異,映射到具體的疏浚策略上?這背後一定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和水動力學模擬。對我來說,理解這種係統性的、跨學科的分析方法比單純知道“哪裏汙染瞭”要重要得多。讀這本書,更像是在學習一種解決復雜工程難題的思維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高氮磷”問題時可能采取的整體性思路,即疏浚不僅僅是“挖泥巴”,更是一個影響整個氮磷循環的乾預過程。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討論“太湖汙染”的錶層,而是深入到瞭“規劃”的精髓。這讓我思考,一個成功的環保項目,其核心競爭力往往不在於技術本身有多先進,而在於前期的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是否閤理。這本書似乎就是對這種規劃哲學的集中體現。我注意到章節的劃分非常清晰,每一個部分都像是在為最終的“疏浚方案”添磚加瓦。特彆是關於潛在的環境風險評估部分,我非常感興趣。在實際操作中,最怕的就是“好心辦壞事”,即為瞭治理錶麵的汙染,卻引發瞭更深層次的生態失衡。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成熟的風險預警機製和應對策略,那它對所有麵臨類似水體汙染治理的地區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復研讀的行動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