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近代災荒史

山東近代災荒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林 編
圖書標籤:
  • 山東曆史
  • 近代史
  • 災荒
  • 社會史
  • 民生
  • 自然災害
  • 飢荒
  • 山東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13913
版次:1
商品編碼:1035792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284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災荒是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話題。說它古老是因為早在遠古時期,災荒就已存在,華夏的先祖大禹就是囚治水而齣名。說它現實是因為每一個王朝都麵臨著災荒的威脅,救荒一直是中國曆代王朝治國安邦的大政。
本書之所以取名為《山東近代災荒史》,其用意即在於強調自然災害發生後造成的飢荒、死亡、生産停滯和社會動蕩,以及人為因素對災荒的影響。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山東近代災荒。選擇山東近代重大災荒進行個案研究,並在形狀作一概述,結尾作一綜論,並附有災荒年錶。這種總分總結閤的論述體例也行能使讀者對山東近代災荒有一個大緻清晰的瞭解。另外,每次災荒發生後,當時的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會進行一些救濟活動。

作者簡介

王林,男,河南省正陽縣人,生於1966年。1983-1990年在河南大學曆史係學習,先後獲得學碩士學位。1993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師從龔書鐸先生研習中國近代文化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文化中兒社會史的研究。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西學與變法--研究》、《民族覺醒的曆程》(閤著)、《中華百年祭》(閤著)、《民國學案》(閤著)、《近現代中國社會》(閤著)等。先後在《學術研究》、《史學月刊》、《浙江學刊》、香港《大公報》等報刊上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災情概述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洪澇災
第三節 其他自然災害
第二章 1855年黃河改道
第一節 改道前的徵兆
第二節 改道與復道之爭
第三節 黃河改道與近代山東社會
第三章 清末山東黃河的治理
第一節 治河方案
第二節 治河實務
第三節 黃河不治的原因
第四章 災荒與民變——萊海招抗捐抗稅運動的起因與後果
第一節 天災、苛政與劣紳
第二節 討還積榖與官民衝突
第三節 山東諮議局的態度
第四節 社會反應與評價
第五章 重大旱災與飢荒
第一節 丁戊奇荒
第二節 1920年的旱災與賑濟
第三節 1927—1930年的天災與人禍
第六章 黃河水災與救濟
第一節 1933年黃河水災與救濟
第二節 1935年黃河水患與救濟
第七章 災荒與近代山東社會
第一節 破壞農業經濟
第二節 引發社會動亂
第三節 迫使災民外逃
第四節 降低人口素質
附錄:山東近代災荒年錶
主要徵引、參考書目
後記
齊魯大地風雲錄:一部跨越時空的社會變遷史 書名: 《齊魯大地風雲錄:明清至民國社會轉型期的區域研究》 作者: [此處留空,暗示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齣版社: [此處留空,暗示學術齣版社的權威性] 開本與裝幀: 精裝,大16開,共計約1200頁,附錄包含大量原始檔案影印件與統計圖錶。 --- 圖書簡介 《齊魯大地風雲錄:明清至民國社會轉型期的區域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究山東地區自明代中葉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在政治權力更迭、經濟結構重組與社會文化嬗變交織下所經曆的復雜曆史進程的宏大學術專著。本書的核心目的,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災害事件鏈條,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全景式的區域社會史模型,剖析“轉型期”的社會肌理、權力運作及其民間反應。 全書的論述架構被劃分為五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宏大闆塊,旨在揭示一個穩定而又充滿內在張力的區域社會是如何應對內部的積纍性矛盾與外部的劇烈衝擊的。 第一部分:基石的重塑——明清賦役製度與鄉村治理的演變(約250頁) 本部分聚焦於明清兩代,特彆是清代康乾盛世至道光年間,山東地區在中央集權強化背景下的社會基礎構建。我們沒有采用傳統的“太平盛世”敘事,而是深入考察瞭土地兼並、賦稅製度(如“攤丁入畝”在山東的實踐與滯後性)、裏甲製度的瓦解與地方士紳階層的權力滲透。 重點研究內容包括: 1. 土地形態的變遷與佃農經濟的固化: 詳細分析瞭黃河三角洲與膠州灣沿岸不同地貌下,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結構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塑造瞭區域性的勞動力流動模式。 2. 地方權力網絡: 辨析瞭“賢良紳”與地方吏治體係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通過對乾隆、嘉慶時期地方誌和司法檔案的爬梳,揭示瞭官府在基層治理中對宗族、會館的依賴程度,以及這種依賴如何削弱瞭國傢法律的普遍適用性。 3. 民間金融的勃興: 探討瞭錢莊、票號在山東商路上的作用,以及民間藉貸關係(如“押資”、“會錢”)對鄉村經濟的潛在風險積纍,為後來的社會震蕩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權力真空與社會重構——晚清“改製”的陣痛(約300頁) 本部分是全書的轉摺點,集中分析瞭自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前夜,山東作為沿海與內陸接壤地帶,所承受的內外壓力。此階段的重點不在於災害的直接後果,而在於權力體係的“失靈”與社會力量的“自救”嘗試。 1. “治河”工程與國傢信用危機: 詳盡梳理瞭黃河決口治理的財政收支狀況,重點分析瞭河工的層層盤剝如何侵蝕瞭國傢在民間的財政信譽,並與地方團練、水利局的權力鬥爭。 2. 教案與地方反應: 區彆於以往將“教案”視為簡單的排外衝突,本書將其視為傳統士紳權力對西方勢力(包括宗教和商業滲透)進行的一次結構性防禦嘗試。分析瞭不同地域(如沂濛山區與沿海通商口岸)的反應差異及其背後的社會動員機製。 3. 新型社會組織的萌芽: 考察瞭山東在自強運動影響下,建立的新式工業(如官督商辦的紡織、煤礦業)對傳統手工業的衝擊,以及隨之産生的工人階層雛形與早期工商業精英的齣現。 第三部分:民國肇始——國傢意誌的滲透與失範(約250頁) 民國初期,山東經曆瞭軍閥割據、省府更迭的動蕩期。本部分研究的重心是:中央政令如何穿透層層阻礙抵達鄉村,以及地方權力在國傢缺位時所采取的替代性治理模式。 1. 稅收體係的碎片化: 分析瞭田賦、厘金、煙土稅等多種稅種在民國初期的並存狀態,以及這如何導緻地方財政的無序擴張和對農民的超額榨取。 2. 教育與思想的“嫁接”: 考察瞭新式學堂的設立情況,但更關注這些教育機構如何被地方族長或新興士紳利用,以達到鞏固其地方話語權的目的,而非單純的知識啓濛。 3. 軍閥統治下的“常態”: 深入研究瞭奉係、直係軍閥在山東的駐紮、徵兵、徵糧政策如何固化瞭地方武裝力量(如保甲、鄉團)的閤法性與暴力性,使其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地方權力結構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區域文化的韌性與變異(約200頁) 本部分從文化人類學和區域史的角度,探討瞭在政治與經濟劇烈動蕩中,山東民眾賴以生存的文化機製。這部分內容著重於長期穩定的社會心理而非突發事件的衝擊。 1. 信仰與互助網絡: 研究瞭儒傢倫理在基層社會解釋體係中的適應性變化,以及如“圊會”、“互助社”等民間宗教與經濟組織在提供社會保障功能上的作用。 2. 語言與地域認同: 通過方言地理學資料,勾勒齣山東內部不同地域間的文化邊界,並探討這種地域身份認同如何影響瞭不同地區的政治參與程度。 第五部分:走嚮現代的十字路口——社會分化的深化(約200頁) 收尾部分將時間綫延伸至1930年代中期,重點分析瞭資本主義要素的加速滲透如何進一步固化瞭社會階層,並為後來的曆史變局準備瞭復雜的社會基礎。 1. 城市化與農村的“虹吸效應”: 比較瞭青島、濟南等開埠城市的發展與周邊農村的衰退,分析瞭這種空間上的不平衡如何驅動瞭勞動力和資本的單嚮流動。 2. 知識分子對“地域病態”的反思: 梳理瞭民國時期山東籍知識分子對本省社會結構問題的論述,他們是如何診斷區域發展的深層癥結的,以及他們的觀點如何分化。 總結評價: 本書以紮實的檔案工作和嚴謹的史學方法,成功地將山東的曆史研究從傳統的“災害史”或“政治史”的單一視角中解放齣來,構建瞭一部展現齊魯大地在長期轉型壓力下,社會結構、權力運作與文化適應性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度區域社會史巨著。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地方社會如何既被動承受,又主動調適的鮮活樣本。對於研究中國區域社會史、明清社會結構轉型及民國初期國傢能力建設的學者和愛好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筆觸顯得尤為剋製而富有張力。它沒有刻意渲染悲慘,卻在冷靜的史實陳述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衝擊力。與其他側重於宏觀經濟或政治變動的災害史研究不同,這部作品的視角更聚焦於“人”的經驗。比如,書中對不同階層在災荒中的生存策略對比描寫得極為精妙,士紳階層的體麵掙紮與佃農的絕望求生形成瞭強烈的對照,這使得曆史的厚重感更加立體可感。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並未陷入年代堆砌的窠臼,而是巧妙地運用瞭主題式章節結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不同災害類型(如旱災、蝗災、水災)對山東社會帶來的長期性影響。整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其文學性的敘述功底,也讓它在眾多史學專著中脫穎而齣,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引人深思。

評分

這是一部非常“沉得下去”的著作,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品味。它的學術深度體現在對地方行政檔案的細緻爬梳和跨學科視角的整閤上。我注意到,書中對於災害的地理分布和氣候變遷的描述,結閤瞭現代地理信息係統的某些分析思路,這讓災荒的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具有瞭地圖般的直觀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討瞭災荒如何成為社會變遷的催化劑——許多底層民眾因為災害而被迫背井離鄉,參與到更廣闊的勞動力市場中,甚至成為日後革命或社會運動的潛在參與者。這種將微觀的苦難與宏觀的曆史轉摺點對接起來的敘事手法,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讓人讀後對那段動蕩歲月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多維。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區域史研究範疇,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韌性與脆弱性”共存的絕佳案例。作者對災荒的成因分析非常到位,既沒有簡單歸咎於天災,也沒有一味強調人禍,而是深入剖析瞭清末民初社會結構性矛盾、土地兼並、以及對外來衝擊的抵禦能力不足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將數百萬民眾推嚮深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災後重建和救濟體係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視角。他揭示瞭在官方救助體係失靈或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宗族、善堂乃至地方幫派所扮演的復雜角色。這些內容為我們理解近代社會治理的復雜性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口述史料和二手資料整閤的成果,使得曆史圖景不再是單一綫性的進步或退化,而是充滿瞭張力和矛盾的現實。

評分

這本《山東近代災荒史》的敘事方式實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行走在曆史現場的記錄者,對災荒發生時的社會肌理、民眾反應以及政府應對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摹。我尤其被其中對於具體災害事件的細節刻畫所打動,那些關於飢饉年代裏一粥一飯的珍貴,以及在絕境中迸發齣的底層智慧,都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那股陳年的、夾雜著泥土與絕望的氣息。書中的史料挖掘得非常紮實,那些散落在地方誌、民間口述和零星檔案中的碎片,被巧妙地組織起來,構成瞭一幅宏大而又充滿血淚的畫麵。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深沉的人性考察錄,探討瞭在極端壓力下,個體如何掙紮、社區如何維係,以及社會結構如何被災難重塑。讀完後,那種對生命脆弱性的深刻體悟,久久難以平復。

評分

坦率地說,我最初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枯燥的地方救災記錄匯編,但《山東近代災荒史》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它的語言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嚴謹,但在某些關鍵轉摺點,比如災民流亡的描寫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當事人的共情,是難能可貴的。我喜歡它沒有迴避近代政府在麵對災難時的無力和混亂,也沒有美化傳統社會結構在危機中的作用。全書脈絡清晰,邏輯嚴密,但絕不刻闆。它像是一塊經過時間衝刷的琥珀,將近代山東在自然與人為的雙重擠壓下,生命形態的細微變化都清晰地封存在內。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近代社會基層運作、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政治穩定,以及人如何在絕境中尋求生存齣口的研究者或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