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代灾荒史

山东近代灾荒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林 编
图书标签:
  • 山东历史
  • 近代史
  • 灾荒
  • 社会史
  • 民生
  • 自然灾害
  • 饥荒
  • 山东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3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79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28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灾荒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远古时期,灾荒就已存在,华夏的先祖大禹就是囚治水而出名。说它现实是因为每一个王朝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
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山东近代灾荒史》,其用意即在于强调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的饥荒、死亡、生产停滞和社会动荡,以及人为因素对灾荒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山东近代灾荒。选择山东近代重大灾荒进行个案研究,并在形状作一概述,结尾作一综论,并附有灾荒年表。这种总分总结合的论述体例也行能使读者对山东近代灾荒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另外,每次灾荒发生后,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进行一些救济活动。

作者简介

王林,男,河南省正阳县人,生于1966年。1983-1990年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得学硕士学位。199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龚书铎先生研习中国近代文化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中儿社会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西学与变法--研究》、《民族觉醒的历程》(合著)、《中华百年祭》(合著)、《民国学案》(合著)、《近现代中国社会》(合著)等。先后在《学术研究》、《史学月刊》、《浙江学刊》、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灾情概述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洪涝灾
第三节 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章 1855年黄河改道
第一节 改道前的征兆
第二节 改道与复道之争
第三节 黄河改道与近代山东社会
第三章 清末山东黄河的治理
第一节 治河方案
第二节 治河实务
第三节 黄河不治的原因
第四章 灾荒与民变——莱海招抗捐抗税运动的起因与后果
第一节 天灾、苛政与劣绅
第二节 讨还积谷与官民冲突
第三节 山东谘议局的态度
第四节 社会反应与评价
第五章 重大旱灾与饥荒
第一节 丁戊奇荒
第二节 1920年的旱灾与赈济
第三节 1927—1930年的天灾与人祸
第六章 黄河水灾与救济
第一节 1933年黄河水灾与救济
第二节 1935年黄河水患与救济
第七章 灾荒与近代山东社会
第一节 破坏农业经济
第二节 引发社会动乱
第三节 迫使灾民外逃
第四节 降低人口素质
附录:山东近代灾荒年表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后记
齐鲁大地风云录:一部跨越时空的社会变迁史 书名: 《齐鲁大地风云录:明清至民国社会转型期的区域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暗示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出版社: [此处留空,暗示学术出版社的权威性] 开本与装帧: 精装,大16开,共计约1200页,附录包含大量原始档案影印件与统计图表。 --- 图书简介 《齐鲁大地风云录:明清至民国社会转型期的区域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究山东地区自明代中叶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政治权力更迭、经济结构重组与社会文化嬗变交织下所经历的复杂历史进程的宏大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目的,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灾害事件链条,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全景式的区域社会史模型,剖析“转型期”的社会肌理、权力运作及其民间反应。 全书的论述架构被划分为五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宏大板块,旨在揭示一个稳定而又充满内在张力的区域社会是如何应对内部的积累性矛盾与外部的剧烈冲击的。 第一部分:基石的重塑——明清赋役制度与乡村治理的演变(约250页) 本部分聚焦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康乾盛世至道光年间,山东地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社会基础构建。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太平盛世”叙事,而是深入考察了土地兼并、赋税制度(如“摊丁入亩”在山东的实践与滞后性)、里甲制度的瓦解与地方士绅阶层的权力渗透。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 土地形态的变迁与佃农经济的固化: 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与胶州湾沿岸不同地貌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结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塑造了区域性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2. 地方权力网络: 辨析了“贤良绅”与地方吏治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通过对乾隆、嘉庆时期地方志和司法档案的爬梳,揭示了官府在基层治理中对宗族、会馆的依赖程度,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削弱了国家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3. 民间金融的勃兴: 探讨了钱庄、票号在山东商路上的作用,以及民间借贷关系(如“押资”、“会钱”)对乡村经济的潜在风险积累,为后来的社会震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权力真空与社会重构——晚清“改制”的阵痛(约300页) 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集中分析了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夜,山东作为沿海与内陆接壤地带,所承受的内外压力。此阶段的重点不在于灾害的直接后果,而在于权力体系的“失灵”与社会力量的“自救”尝试。 1. “治河”工程与国家信用危机: 详尽梳理了黄河决口治理的财政收支状况,重点分析了河工的层层盘剥如何侵蚀了国家在民间的财政信誉,并与地方团练、水利局的权力斗争。 2. 教案与地方反应: 区别于以往将“教案”视为简单的排外冲突,本书将其视为传统士绅权力对西方势力(包括宗教和商业渗透)进行的一次结构性防御尝试。分析了不同地域(如沂蒙山区与沿海通商口岸)的反应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员机制。 3. 新型社会组织的萌芽: 考察了山东在自强运动影响下,建立的新式工业(如官督商办的纺织、煤矿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以及随之产生的工人阶层雏形与早期工商业精英的出现。 第三部分:民国肇始——国家意志的渗透与失范(约250页) 民国初期,山东经历了军阀割据、省府更迭的动荡期。本部分研究的重心是:中央政令如何穿透层层阻碍抵达乡村,以及地方权力在国家缺位时所采取的替代性治理模式。 1. 税收体系的碎片化: 分析了田赋、厘金、烟土税等多种税种在民国初期的并存状态,以及这如何导致地方财政的无序扩张和对农民的超额榨取。 2. 教育与思想的“嫁接”: 考察了新式学堂的设立情况,但更关注这些教育机构如何被地方族长或新兴士绅利用,以达到巩固其地方话语权的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启蒙。 3. 军阀统治下的“常态”: 深入研究了奉系、直系军阀在山东的驻扎、征兵、征粮政策如何固化了地方武装力量(如保甲、乡团)的合法性与暴力性,使其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地方权力结构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区域文化的韧性与变异(约200页) 本部分从文化人类学和区域史的角度,探讨了在政治与经济剧烈动荡中,山东民众赖以生存的文化机制。这部分内容着重于长期稳定的社会心理而非突发事件的冲击。 1. 信仰与互助网络: 研究了儒家伦理在基层社会解释体系中的适应性变化,以及如“圊会”、“互助社”等民间宗教与经济组织在提供社会保障功能上的作用。 2. 语言与地域认同: 通过方言地理学资料,勾勒出山东内部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边界,并探讨这种地域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参与程度。 第五部分:走向现代的十字路口——社会分化的深化(约200页) 收尾部分将时间线延伸至1930年代中期,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要素的加速渗透如何进一步固化了社会阶层,并为后来的历史变局准备了复杂的社会基础。 1. 城市化与农村的“虹吸效应”: 比较了青岛、济南等开埠城市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的衰退,分析了这种空间上的不平衡如何驱动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单向流动。 2. 知识分子对“地域病态”的反思: 梳理了民国时期山东籍知识分子对本省社会结构问题的论述,他们是如何诊断区域发展的深层症结的,以及他们的观点如何分化。 总结评价: 本书以扎实的档案工作和严谨的史学方法,成功地将山东的历史研究从传统的“灾害史”或“政治史”的单一视角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一部展现齐鲁大地在长期转型压力下,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与文化适应性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度区域社会史巨著。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方社会如何既被动承受,又主动调适的鲜活样本。对于研究中国区域社会史、明清社会结构转型及民国初期国家能力建设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枯燥的地方救灾记录汇编,但《山东近代灾荒史》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但在某些关键转折点,比如灾民流亡的描写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当事人的共情,是难能可贵的。我喜欢它没有回避近代政府在面对灾难时的无力和混乱,也没有美化传统社会结构在危机中的作用。全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但绝不刻板。它像是一块经过时间冲刷的琥珀,将近代山东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挤压下,生命形态的细微变化都清晰地封存在内。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基层运作、气候变迁如何影响政治稳定,以及人如何在绝境中寻求生存出口的研究者或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区域史研究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韧性与脆弱性”共存的绝佳案例。作者对灾荒的成因分析非常到位,既没有简单归咎于天灾,也没有一味强调人祸,而是深入剖析了清末民初社会结构性矛盾、土地兼并、以及对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不足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将数百万民众推向深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灾后重建和救济体系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视角。他揭示了在官方救助体系失灵或效率低下的背景下,宗族、善堂乃至地方帮派所扮演的复杂角色。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近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口述史料和二手资料整合的成果,使得历史图景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进步或退化,而是充满了张力和矛盾的现实。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沉得下去”的著作,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品味。它的学术深度体现在对地方行政档案的细致爬梳和跨学科视角的整合上。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灾害的地理分布和气候变迁的描述,结合了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某些分析思路,这让灾荒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有了地图般的直观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了灾荒如何成为社会变迁的催化剂——许多底层民众因为灾害而被迫背井离乡,参与到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中,甚至成为日后革命或社会运动的潜在参与者。这种将微观的苦难与宏观的历史转折点对接起来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让人读后对那段动荡岁月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笔触显得尤为克制而富有张力。它没有刻意渲染悲惨,却在冷静的史实陈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冲击力。与其他侧重于宏观经济或政治变动的灾害史研究不同,这部作品的视角更聚焦于“人”的经验。比如,书中对不同阶层在灾荒中的生存策略对比描写得极为精妙,士绅阶层的体面挣扎与佃农的绝望求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使得历史的厚重感更加立体可感。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并未陷入年代堆砌的窠臼,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章节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灾害类型(如旱灾、蝗灾、水灾)对山东社会带来的长期性影响。整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文学性的叙述功底,也让它在众多史学专著中脱颖而出,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山东近代灾荒史》的叙事方式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行走在历史现场的记录者,对灾荒发生时的社会肌理、民众反应以及政府应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我尤其被其中对于具体灾害事件的细节刻画所打动,那些关于饥馑年代里一粥一饭的珍贵,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底层智慧,都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的、夹杂着泥土与绝望的气息。书中的史料挖掘得非常扎实,那些散落在地方志、民间口述和零星档案中的碎片,被巧妙地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血泪的画面。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深沉的人性考察录,探讨了在极端压力下,个体如何挣扎、社区如何维系,以及社会结构如何被灾难重塑。读完后,那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悟,久久难以平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