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华大字典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4-09-01 |
| 作者:魏励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9.80 | 页数:134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760089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国人案头必备工具书,收录古今中外各类汉字57000多个。天下汉字尽收其中。
一 序
二 凡例
三 部首索引
(一)说明
(二)部首表
(二)部首检字表
四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五 辨析提示条目索引
六 正文
七 附录
(一)音未详字、汉字笔画或部件
(二)新旧字形对照表
(三)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四)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简表
八 后记
九 补白(括号中数字为页码)
汉字主要形体历史分期简表
汉字结构分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图
四象二十八宿表
六十甲子表
十二时辰表
十二生肖表
历代主要字书收字数量表
二十四节气表
五更表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中华大字典》时,光是那个“大”字就足够吸引我了。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本囊括古今、包罗万象的鸿篇巨制,是能镇得住书架的那种分量。我希望它能像一座语言的灯塔,在我迷失于复杂的词海时,指明方向。这本书的开本确实够大,纸张质量也算上乘,摸起来挺有档次。但阅读的体验却是越来越“轻飘”的。我注意到,它对一些技术性词汇的收录非常积极,比如最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名称,甚至还有一些尚未被主流社会广泛接受的流行缩写词。这让人不禁怀疑,编纂者是不是为了追求“新”而牺牲了“恒”?我尝试用它来核对一些法律文书中的专业术语,结果发现,很多术语的解释极其模糊,甚至与权威的法律词典有着微妙的偏差。这说明,它在专业领域的准确性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如果一本字典不能在专业领域提供坚实的支撑,那么它的“大”就仅仅是物理上的体积,而非知识上的广度与深度。它更像是为那些偶尔需要查阅一下网络热词、又希望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底蕴的“门外汉”准备的装饰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在努力地讨好每一个潜在的读者,结果反而谁也没能真正服务好。它试图在“权威性”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最终的结果是两边都不沾。比如,在解释一些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方言词汇时,它给出的解释往往是基于一个假设的、标准化的普通话语境,完全没有体现出词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生命力和微妙差异。我记得有一次,我特地查阅了一个南方方言中表示“亲密无间”的复合词,期待能看到它在不同方言变体中的细微差别,或者至少是它的文化起源。然而,字典里只给了一个非常平庸的“关系很好”的解释,然后就草草结束了。这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但最后只听到了一个简单的节拍器声。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带我深入文化肌理的解析,而不是这种漂浮在表面的定义。对于想了解中国语言多样性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它就像一张地图,标示了主要的城市名称,却完全省略了那些蜿蜒曲折、充满故事的小路。
评分这本名为《中华大字典》的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涩,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知识的殿堂。我原本期待着能从中寻得一些关于古代汉语的精深奥义,或者至少是收录了许多罕见字词的详尽解释。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逐页翻阅时,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日常用语的汇编,收录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和最新的科技术语,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我记得有一次查找一个古代典籍中出现的生僻词,希望能得到一个权威的、基于历史语境的解读,结果字典里只给出了一个非常现代的、甚至略显牵强的比喻来解释,让人大失所望。这种对传统语境的割裂感,使得它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几乎派不上用场。如果我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或者准备古文考试,这本书显然不是我的首选。它更像是给那些对语言变化速度感到焦虑的普通读者准备的,试图用一种看似“包罗万象”的方式来安抚大家对“跟不上时代”的恐惧,但对于真正追求语言深度的人来说,这种浅尝辄止的收录,反而显得有些不够诚意。它的装帧虽然精美,但内容上的错位,让我在使用过程中时常感到一种错付的遗憾。
评分我对《中华大字典》的期望,或许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认知上。我把它当成了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语言宝库,期望能在其中发现作者倾注的学术心血和对文字的敬畏之情。然而,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浮躁”。它对新事物的收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种速度是以牺牲考据的严谨性为代价的。我注意到,很多新词条的解释带有强烈的时效性,预示着它们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热词所取代,这使得整本字典的“保质期”看起来非常短。我需要的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载体。翻阅此书时,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浏览一个不断刷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流,而不是在与一本厚重的典籍对话。这种快速迭代的特性,让它在“字典”这个具有稳定性的文类中显得格格不入。我最终还是会回到我那些老旧的、字迹斑驳的工具书上去,因为它们虽然更新慢,但给我的踏实感和对语言历史脉络的尊重,是这本“新潮”大字典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买下这本《中华大字典》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希望能找到一本能伴随我成长的、可靠的工具书。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字斟句酌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希望字典能够提供清晰的、有例句支持的、多维度的释义,尤其是在词源学和语音演变上有独到的见解。然而,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是极度碎片化和表面化的。它在排版上倒是做得花里胡哨,用了不少鲜艳的色彩和图示来“解释”一些词语,试图用视觉冲击力来弥补内容深度的不足。比如,对于一个具有复杂历史内涵的成语,它仅仅给出了一个当下最流行的、最直白的理解,配上一张似乎是随便从网络上截取的卡通插画。我试图在其中寻找关于该成语在唐宋时期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对比,但一无所获。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是对语言丰富性的极大简化。它更像是快餐文化下的一个产物,追求的是即时的“理解”和“记住”,而不是深层次的“领悟”和“运用”。每次我拿起它,都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略显浮躁的朋友聊天,对方急于展示自己知道最新的梗,却懒得深入探讨任何一个话题的根源。对于我这种老派的文字爱好者来说,这种体验是令人沮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