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以正式出版年份标序。其统计数据起讫日期:渔民家庭收支调查起讫时间为 2014年 11月 1日 至 2015年 10月 31日 ;全国渔业基础设施情况为截至 2015年 12月 31日 累计数据;渔业科技统计数据起讫时间为 2014年 1月 1日 至 2014年 12月 31日 ;其他数据起讫时间为 2015年 1月 1日 至12月3l一目。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6》统计数据中,远洋渔业数据按照远洋渔业管理办法进行统计;水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渔业基础设施、渔政管理、渔业科技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相关统计资料;技术推广数据来源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其余数据来源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部门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目 录
编辑说明
2015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
2010-2015年主要统计指标统计图
第一部分经济核算1
1-1总产值和增加值3
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3
各地区渔业经济总产值、渔业产值4
各地区渔业经济总产值5
各地区渔业经济增加值9
1-2渔民家庭收支13
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3
各地区渔民家庭收支调查14
第二部分生产21
2 -1水产品总产量23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23
各地区水产品产量24
2 -2水产养殖27
全国水产养殖产量(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27
全国海水养殖产量28
全国淡水养殖产量30
金国淡水养殖主要鱼类产量31
各地区海水养殖产量(按品种分)32
各地区海水养殖产量(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35
各地区淡水养殖产量(按品种分) 36
各地区淡水养殖产量(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42
2-3国内捕捞44
全国海洋捕捞产量44
伞国海洋捕捞丰要鱼类产量45
全国海洋捕捞产量(按海域、渔具分) 46
全国淡水捕捞产量46
各地区海洋捕捞产量(按品种分) 47
各地区海洋捕捞产量(按海域分) 50
各地区海洋捕捞产量(按渔具分) 50
各地区淡水捕捞产量(按品种分)51
2 -4远洋渔业52
各地区远洋渔业52
第三部分生产要素53
3 -1水产养殖面积55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55
全国海水养殖面积(按品种分)56
各地区水产养殖面积57
各地区海水养殖面积(按品种分) 59
各地区海水养殖面积(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61
各地区淡水养殖面积(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62
3-2水产苗种64
全国水产苗种数量
各地区水产苗种数量65
3 -3年末渔船拥有量68
全国渔船年末拥有量68
各地区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70
各地区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船长分)71
各地区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生产渔船)72
各地区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73
各地区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船长分)73
各地区海洋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生产渔船)74
各地区内陆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75
各地区内陆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船长分)76
各地区内陆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生产渔船)77
各地区捕捞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功率分)78
各地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基本情况79
各地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功率分)79
各地区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作业类型分)80
各地区内陆捕捞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按功率分)81
各地区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82
各地区辅助渔船年末拥有量83
各地区海洋辅助渔船年末拥有量84
各地区内陆辅助渔船年末拥有量85
各地区非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86
3-4基础设施87
各地区渔业基础设施情况87
3-5渔业人口88
全国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88
各地区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89
各地区海洋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91
第四部分加工与贸易93
4 -1水产品加工95
全国水产加工情况95
各地区水产加工品总量96
各地区水产加工品总量(按品种分)97
各地区用于加工的水产品量100
各地区水产品加工企业、冷库基本情况101
4 -2水产品贸易102
各地区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102
各地区水产品出口贸易情况103
各地区水产品进口贸易情况104
第五部分渔政管理105
各地区渔政管理机构情况(按机构性质分) 107
各地区渔政管理机构情况(按执法业务类型分)108
各地区渔政管理人员情况109
第六部分科技与推广111
6-1科技113
全国渔业科技基本情况113
6-2技术推广114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情况114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情况115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性质117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情况119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示范基地情况121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项目实施情况(淡水部分)123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项目实施情况(海水部分)125
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宣传情况127
第七部分灾害129
各地区渔业灾情造成的经济损失131
各地区渔业灾情造成的数量损失134
附录137
附录1水产品产量数据调整说明139
附录2调整后历年产量对照表140
附录3渔业统计指标解释141
作为一名关注生态平衡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量化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影响的可靠依据。这份年鉴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远超我的预期。虽然它并非专门的环境科学报告,但其详尽记录的渔获构成,却是评估资源压力的重要参数。例如,不同渔场的产量变化曲线,与我已知的气候变化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时,能激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它细致到对一些非主要经济鱼类的记录,这在很多商业报告中常常被忽略。正是这些“边缘”数据,恰恰能反映出渔业的捕捞范围是否正在扩大,是否开始触及更深层或更敏感的生态区域。这种近乎“全景式”的记录,使得任何想要提出资源保护建议的人,都必须先正视这些年鉴所揭示的“现状”。它不是在说教,它只是把我们捕捞了多少、养殖了多少,清清楚楚地摆在了桌面上,让后果的讨论变得有据可依,而不是空泛的道德谴责。
评分这部沉甸甸的年鉴,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我原本只是对近几年国内水产品产量有个粗略的概念,想在整理一些关于农业经济的资料时,能找到一些可靠的数字支撑。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统计手册。它像一张详尽的地图,勾勒出中国渔业版图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沿海捕捞到内陆养殖,从淡水鱼类到海水珍品,数据排列得井井有条,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国家在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的巨大投入。比如,它对不同省份渔业总产值的细分,让我能够清晰地对比出哪些地区是真正的“渔业大省”,以及它们的支柱产业具体是什么。这种宏观与微观并重的结构,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中国作为世界渔业大国的真实面貌。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但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严肃探讨渔业政策、市场波动或是环境保护议题的研究者,都无法绕开它所提供的原始材料。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特定年份中国渔业的脉搏与呼吸。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带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来翻阅这份年鉴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几个关键年份的特定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数据。但读着读着,就被它所蕴含的体系性所吸引了。它不像是一份简单的数据汇编,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百科全书的某一个专册。让我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它对渔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年度统计,这部分内容为评估该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提供了量化标准。这对于那些希望投资或推动渔业科技创新的机构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参考。那些看似枯燥的表格,实则隐藏着行业转型的信号灯——比如,当传统捕捞量持平甚至略有下降时,海水养殖部分的增长速度曲线是否足够强劲来弥补空缺?年鉴将所有这些变量都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可以相互参照的数据库。它要求读者用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去对待这些信息,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数字,这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份资料的,当时我正在研究特定时期内,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坦白说,一开始我对“统计年鉴”这类读物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百分比和复杂的表格。但这部年鉴的编排方式,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逻辑美感。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数据,而是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呈现事实。特别是关于渔船数量、捕捞能力以及特定物种的捕捞强度对比部分,数据之间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通过梳理这些数字,我甚至可以间接推断出在那个年份,政府在渔业管理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那些密集的表格,初看令人望而却步,但一旦找到关键的索引和对比维度,它们就像是无数个微小的窗口,让我得以观察到深层次的行业动态。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耐心破译的密码本,每解读出一个数据点,都可能指向一个重要的行业趋势或潜在的政策盲点。
评分这部年鉴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一年份的数字,更像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精准的“时间切片”。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部分,这部分信息对于理解全球供应链中中国渔业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数据详细到了种类和目的地/来源地,这对于进行国际贸易结构分析非常有帮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和基础设施的统计,这部分往往被统计年鉴所忽视,但它却是衡量一个产业“健康度”的关键指标。一个高产量的行业,如果从业人员数量在下降,或者冷链设施增长停滞,那么这种繁荣很可能只是暂时的。通过对这些社会经济指标的梳理,我得以跳出纯粹的“捕捞量”思维,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渔业的整体韧性和未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远比单一的产量数据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