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增订版的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本以为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可能会比较单调乏味,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图文的穿插布局非常流畅自然,即使是涉及复杂理论的部分,也能通过恰当的留白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人在阅读时保持心境的平和。翻阅目录时,那些充满启发性的章节标题,已经预示着一场深度而广阔的知识探索之旅即将展开。整体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部作品的匠心独运,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算是一种视觉享受了。
评分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被极大地丰富了,更重要的是,我的思考方式也受到了启发。它不仅关乎电影,更关乎历史、社会变迁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思考的“支架”,让我在面对未来任何文化现象时,都能多一个维度去审视和分析。这种“授人以渔”的效果,是任何简单知识点罗列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这本增订版就像一个知识的“加速器”,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触及到研究前沿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未来继续探索相关领域的强烈愿望。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思想旅程。
评分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那引人入胜的叙事笔法所吸引。那种行文如流水,逻辑却又极其严谨的写作风格,实在不是一般学者能够达到的境界。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能保证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让人有种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的感觉。书中对于某些经典场面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复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肌理与时代烙印,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精妙的论断,那种思维被激活、视野被拓宽的快感,是阅读一本真正好书才有的独特体验。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香港电影元素,在经过作者的剖析后,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他似乎拥有一种“X光”般的洞察力,能够穿透光影的迷雾,直抵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核心地带。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对以往观看过的许多作品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解读。与其说这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不如说它是一本充满洞察力的电影“导览手册”,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层次地去“看”电影,而不仅仅是“看热闹”。这种提升观众鉴赏能力的作用,对于任何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巧妙,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环形路线图,引导读者从一个概念自然地迈向下一个更复杂的层面。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缺乏重点的堆砌,而是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理论体系构建得井井有条。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和逻辑上的严密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沉浸感。对于需要做研究或者希望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框架结构本身就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是梳理知识脉络的绝佳蓝本。
评分图书馆借来看过,觉得不错。
评分不过基本都是关于早期电影的
评分对于电影最初在中国哪个城市放映,争议焦点在香港和上海两个城市。我们在《香港电影跨文化观》的最开始,就可以看到罗卡与法兰宾对上海是中国第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产生质疑。在程季华等人编纂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提到最早放映影片的地点是上海徐园,徐园的主人是时年仅二十多岁的昆剧大师徐凌云。这个事件最早被刊登在1896年8月10日到8月14日的《申报》副刊,被称为“西方影戏”,而据说早在之前的六月份,徐园就已经在不断放映法国影片。这个时间要比香港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早近一年。1897年4月26日,美国人莫瑞斯·查维特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新尼佳”在香港大会堂放映了包括沙皇进入巴黎、法国骑兵队仪仗式等在内的影片。《德臣西报》在4月24号就开始详细报道查维特带来的两台放映机。根据记载,查维特乘坐从巴黎而来的邮轮,而在《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中,也承认卢米埃尔学院始终坚称,并没有莫瑞斯·查维特这位员工。但是香港多家报纸的记载,可以肯定这位叫莫瑞斯·查维特的旧金山人,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放映机,带来了电影。而且对放映机本身的描述也十分详尽。这也成为罗卡和法兰宾二人质疑《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地方,并没有更详细有效的记载证明,1896年在徐园放映的影片就是电影,而不是普通的幻灯片。 不过,在记载中。徐园放映的影片虽然是和焰火、杂耍等项目一同进行,但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细节,报道中称在白布前面,放了三个大水缸,在放映的同时由人不断朝幕布上泼水,此举很大程度是为了防止机器过热而导致失火。人们着重强调这一点,可见,1896年在徐园上映的西方影戏,应该不是普通的幻灯片那么简单。 罗卡和法兰宾在书写《香港电影跨文化观》时,首先强调“可以肯定,香港先于上海”,口吻颇为武断。此外,他们先在书中抛出1998年卢米埃尔学院发来的信件,称1986年卢米埃尔学院的确在上海徐园组织过一次放映。但又用“似乎”二字否定了这一观点的来源,认为这是卢米埃尔学院根据程季华等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所得。这里难免让人觉得费解,如果说早期电影在上海,并没有更形象的记载,那么在1986年已经形成一定拍摄体系的卢米埃尔兄弟,会不做充分的记载吗?如前所述,卢米埃尔学院已经否认的莫瑞斯·查维特是其员工,那么他的摄影机就不应该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品牌“新尼佳”。对于这一点,二人在书中的解释是,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以来,不断有人仿冒他们的牌子造假。而子啊1897年之后,卢米埃尔兄弟就不再派人到中国放映电影。那么很可能,第一次放电影给香港人看的这位美国人,使用的是一台山寨机。2007年的某期《电影艺术》上,刊登了黄德泉的文章《电影初到上海考》,认为电影最初在上海放映的时间和地点,是1897年5月的礼查饭店,而之后,在张氏味苑园、天华茶园、奇园等地放映。黄德泉得出这个观点,大抵也是因为资料的问题,放映地点多且时间频繁,自然就会形成大批的资料记载,描述也会相对详尽,这只能作为1896年徐园放映资料欠缺的比较,或者说是质疑的根据,但就目前的资料而言,也并不足以证明礼查饭店是中国第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就个人逻辑而言,质疑一个观点资料健全与否,并不能成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成功,他们的电影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肯定。1896年开始,卢米埃尔兄弟分派助手带着放映机和摄影机到世界各地放映影片,拍摄素材。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这些摄影师来到世界各地,很可能是先放映影片,然后再开始拍摄电影。卢米埃尔兄弟对电影传播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其本身也意义重大。1898年,电影这项新兴事物已经在中国、印度和日本得到认可之后,爱迪生公司的成员们才来到香港和上海拍摄素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注脚中写道,“据说,法国电影资料馆还存有当年卢米埃尔的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某些片段,不知内容如何”。这些影像资料究竟是否公开,尚未可知,但从上述资料可以推断,这些拍摄的片段绝对不是在香港完成的,而最有可能作为他们拍摄对象的城市就是上海。那么在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们在上海拍摄影片,也理所当然放映他们带来的影片。在徐园放映之后的《申报》上也确有提及,放映这些影片的是一些法国人。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倾向传统的观点,中国第一个看到电影的地方是上海。但也要承认其资料的不健全。而从各方资料看来,解决这个争议的关键,就是法国电影资料馆里的那些片段。 这本书整体来说给了大家一个梳理香港电影的机会,尽管没有做到特别具体,但也因此规避了很多细节上的风险。只是开头的这部分,纠结香港和上海最先之争,稍显偏颇,行文也略强势。
评分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评分老外談香港電影,視角獨特
评分增订版本的,买来看看有何改进和提高?
评分有一门跟这个相关的课,就买来看一看,内容很详细,讲了香港电影的起源,还没看完,不好多做评价,看完后再来讲,包装纸质都很不错
评分要写一本关于电影类的书籍,买来了解一下香港电影。
评分学术性较强,偏重早期电影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