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第三版) [美]罗伯特·J·希勒 著 经济 经济史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 [美]罗伯特·J·希勒 著 经济 经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J·希勒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经济史
  • 金融
  • 投资
  • 泡沫经济
  • 非理性繁荣
  • 市场行为
  • 行为金融学
  • 历史
  • 美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慧泉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5791
商品编码:10482362736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非理性繁荣”一经提出,就几乎成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的代名词。即便罗伯特?J?希勒再三警告,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仍有增无减。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探讨了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西方金融市场波动规律,基于对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回顾,诊断了危机产生的结构、文化及心理根源。

本书已被译成中日韩法德俄意土希等16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影响遍及全世界。中文版累积销量也超过100000册。

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保罗?克鲁格曼盛赞“罗伯特?希勒教授在揭示金融市场非理性方面,做得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都好。”

而史蒂夫?H?汉克则在《福布斯》撰文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著作”。

《经济学人》杂志则说“《非理性繁荣》对于每个对华尔街感兴趣,或者财务上和华尔街相关的人,都是一本必读的书。目前为止,几乎每个美国人都需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也对投资感兴趣,建议读一读本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的*新修订版。罗伯特?J?希勒教授(Robert J. Shiller)在书中警告说: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增无减。他曾经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对技术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做出警示,认为心理因素驱使下的波动性是所有资产市场的固有特性。随着美国股票和债券价格的高涨,以及很多国家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后次贷繁荣”(Post Subprime Boom)很可能变成验证希勒教授这一具有影响力论断的又一个例子。
《非理性繁荣》远不止对市场现状的描述,它还进一步解释了驱使所有市场上下波动的力量。它说明了投资者的兴奋感如何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到一个令人晕眩且不可持续的高度,以及在其他时候,投资者的沮丧感又如何迫使价格下跌至令人恐慌的低谷。
之前的版本众所周知地预测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第三版扩充到了债券市场,所以本书现在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投资市场。新版本也包括了*新的数据以及希勒2013年诺贝尔奖演讲稿。
除了诊断资产泡沫的成因,《非理性繁荣》还提出紧急政策应对的建议来减少泡沫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提出了在下一次泡沫破裂前降低个人风险的应对办法。关注股票、房地产和债券市场投资的人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经济学视角专栏的定期撰稿人。他的著作有《金融与好的社会》、《动物精神》(与乔治?阿克洛夫合著)、《次贷解决方案》和《金融新秩序》(均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目录
第1章 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001 
市盈率 008 
其他高市盈率时期 010 
对非理性繁荣的忧虑 012 
第2章 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 017 
利率和CAPE(周期性调整市盈率) 020 
通货膨胀和利率 021 
实际利率 023 
第3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029 
住房价格的历史长期走势 032 
实际住房价格总体并未呈现长期上行趋势 041 
实际住房价格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 045 
非理性繁荣的昨与今 048 
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050 
后文的研究路径 052 
第一篇 结构因素 
第4章 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疾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 061 
诱发1982—2000年千禧繁荣的12个因素 065 
诱发2003—2007年次贷繁荣的因素 086 
诱发2009年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因素 089 
小 结 096 
第5章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107 
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108 
对投资者信心的思考 113 
关于预期的调查证据 117 
对投资者预期和情绪的反思 119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121 
泡沫的反馈理论 124 
投资者对反馈和泡沫的感知 128 
蓬齐骗局:一种特殊的反馈模式和投机性泡沫 130 
欺骗、操纵和善意的谎言 133 
投机性泡沫的内在蓬齐本质 135 
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反馈与交叉反馈 136 
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迄今为止的争议 139 
第二篇 文化因素 
第6章 新闻媒体 147 
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铺垫作用 149 
争议话题的媒体培养助推 151 
对市场前景的报道 152 
超载的纪录 153 
重大新闻真会伴随着重大的股价变化吗 153 
新闻的尾随效应 154 
重大价格变化日新闻报道缺失 156 
新闻是注意力连锁反应的诱因 157 
1929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159 
1987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164 
全球媒体文化 170 
新闻媒体在宣传投机性泡沫中所起的作用 171 
第7章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177 
1901年的乐观主义:20世纪的* 峰 182 
20世纪20年代的乐观主义 186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时代思想 190 
20世纪90年代牛市中的新时代思想 194 
房地产市场繁荣中的新时代思想 197 
新时代的终结 202 
第8章 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215 
近期内*重大的股市事件 217 
与*大的价格变动相关的事件 220 
新时代的终结和金融危机 226 
上涨(下跌)的通常会下跌(上涨) 228 
第三篇 心理因素 
第9章 股市的心理锚定 235 
股市的数量锚 238 
股市的道德锚 239 
过度自信和直觉判断 242 
锚的脆弱性:提前考虑不确定的未来决策的困难 245 
第10章 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251 
社会影响与信息 253 
从众行为和信息瀑布相关的经济理论 256 
人类信息处理与口头传播 257 
面对面交流和媒体传播 258 
用于口头传播方式的传播模型 261 
人们心中矛盾观点的汇集 267
基于社会的注意力变化 268 
人们无法对注意力变化做出解释 270 
总 结 271 
第四篇 理性繁荣的尝试 
第11章 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 277 
有效市场和价格随机游走的基本论证 279 
关于“聪明钱”的思考 281 
“明显”错误定价的例子 283 
卖空限制和“明显”错误定价的持续 285 
错误定价的统计证据 286 
盈余变化和价格变化 287 
市盈率和随后长期收益之间的历史联系 289 
用于预测超额收益(股票超出债券)的利率 292 
股息变动和价格变动 292 
过度波动和总体情况 293 
第12章 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307 
对风险的“学习” 309 
“股票优于债券理论”在投资文化中的角色 313 
关于共同基金、分散化投资以及长期持有的学习 314 
学习和忘却 317 
第五篇 采取行动 
第13章 自由市场中的投机波动 323 
货币当局应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 329 
意见领袖应发表有利于市场稳定的言论 330 
制度应鼓励建设性的交易 331 
公众应该得到更多的对冲风险帮助 334 
储蓄和退休计划的政策应该现实考虑泡沫的存在 336 
总结:拟定良策应对投机性波动 338 
附 录 诺贝尔奖演讲:投机性资产价格 341 
价格波动、理性预期和泡沫 344 
期望现值模型与过度波动 348 
行为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 368 
对金融创新的启示 373 
致谢 380 
参考文献 381 

图表目录
图1.1 1871—2014年股价与收益率图 005 
图1.2 1995年1月至2014年7月十国股价及全球整体股价走势 007 
图1.3 1881—2014年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与利率曲线图 009 
图2.1 1871—2014年美国长期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022 
图2.2 1985—2014年四个国家的通胀指数化债券收益率 025 
图3.1 美国住房价格、建筑成本、人口和利率,1890—2014年 033 
图3.2 1983—2014年样本城市住房价格季度数据 039 
图3.3 1983—2014年世界七城市住房价格以及全球整体价格季度数据 040 
图5.1 认为股票是*佳投资方式的受访者比例,1996—2014年 109 
图5.2 认为房地产是*佳投资方式的受访者比例,2003—2013年 110 
图5.3 受访者对于股市危机后果的观点,1996—2014年 111 
图5.4 估值信心指数,1989—2014年 129 
表8.1 近期1年内涨幅*大的实际股票价格指数 218 
表8.2 近期1年内跌*幅大的实际股票价格指数 219 
表8.3 近期5年内涨幅*大的实际股票价格指数 220 
表8.4 近期5年内跌幅*大的实际股票价格指数 221 
图11.1 作为10年期收益率预测指标的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 289 
图11.2 股票价格和股息现值,1871—2013年 295 
图A.1 1871—2013年标准普尔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曲线与按恒定比率折现的 股息现值曲线对照图 353 
图A.2 1871—2013年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实际股票价格以及三种股息现值曲 线对照图 
358 图A.3 1926—1976年49只美国个股未来股息变化现值及其股息价格比率对照图 363 
图A.4 1987—2013年两种美国住房价格指数除以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U) 366
   


繁荣的悖论:一部探讨经济周期与社会心理的深度剖析 作者: 艾伦·斯托克代尔 (虚构)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装帧形式: 精装,共 580 页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繁荣的悖论》并非一部关注具体市场数据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集体行为、社会情绪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复杂关联的重量级著作。作者艾伦·斯托克代尔,一位跨学科的社会经济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跨学科研究功底,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那些驱动经济周期,尤其是“繁荣”阶段的深层社会心理机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任何持续性的、脱离基本面支撑的经济繁荣,其驱动力往往植根于人类的叙事、传染性的乐观情绪以及群体认同的需求,而非纯粹的理性计算。 斯托克代尔教授将经济现象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强调“观念”和“信心”在资本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超过了利率或货币供应量等传统指标。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关于经济非理性的完整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叙事的构建与传播——经济的“民间故事”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驱动市场情绪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些故事如何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并获得“共识”地位。 1. 原始冲动与集体想象: 斯托克代尔追溯了人类早期对财富积累的原始渴望,并将其与现代金融泡沫的形成进行类比。他指出,当一个关于“新范式”或“永久性增长”的故事出现时,它满足了人们对确定性和超越平庸的深层心理需求。 2. 媒介的放大效应: 详细分析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直到新兴媒体出现,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加速了乐观情绪的传染。作者构建了一个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性地传播正面信息和过滤负面警告,使得一个脆弱的繁荣叙事得以维系。他特别关注了“内部人士”和“意见领袖”在叙事塑造中的关键角色。 3. 历史的“遗忘”机制: 探讨了为何在每一次经济繁荣的高潮期,人们都倾向于遗忘或轻视过去危机的教训。这并非完全是健忘,而是社会心理为了维持当前乐观情绪而进行的主动认知调整,即一种“集体失忆”的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信心传导机制——从个体到群体的“传染病” 本部分将经济学分析转向社会传染病学的视角,探究信心是如何跨越社会阶层和专业领域扩散的。 1. 模仿与社会证明: 斯托克代尔详细阐述了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当高收入人群或受人尊敬的机构开始采纳某种投资策略时,这种行为立即成为“社会证明”,使得不采纳者感到自己是“落后”或“不合时宜”的。 2. 风险认知的相对性: 本章深入分析了在繁荣期,人们对风险的定义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本被视为高风险的资产,在群体普遍接受后,其风险溢价被系统性地压低,人们不再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而是评估“其他人是否也在做这件事”。 3. 财富幻觉与消费升级的循环: 作者认为,资产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财富幻觉”会立即转化为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的提前透支反过来又被市场解释为经济强劲的证据,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直至流动性枯竭。 第三部分:结构性脆弱性与边缘效应 在描述繁荣的机制之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了繁荣期隐藏的结构性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如何被繁荣本身的能量所掩盖。 1. 隐形杠杆与期限错配: 斯托克代尔揭示了在信贷扩张周期中,金融系统如何不断创新出新的、看似精妙实则脆弱的债务工具,以规避监管或掩盖真实风险。他聚焦于那些需要依赖持续增长才能自我维持的“影子金融”体系。 2. “赢者通吃”与不平等加剧: 繁荣往往不成比例地使少数人受益。本章论证了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金融稳定的隐患。当大部分人口的实际收入停滞,而少数人享受着指数级的财富增长时,依赖于大众信心的稳定基础便被侵蚀。 3. 监管的滞后性与“创新悖论”: 探讨了监管机构在面对快速变化的金融创新时的无力感。监管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当新的风险被识别并尝试干预时,市场往往已经找到了下一条绕开障碍的路径,使得监管本身成为繁荣叙事的一部分,而非抑制力量。 第四部分:周期的终结与重建的叙事 最后一部分,本书探讨了当支撑繁荣的叙事逻辑开始瓦解时,危机的爆发以及社会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痛苦。 1. 信心崩溃的临界点: 分析了触发信心逆转的“扳机事件”,强调这些事件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它们打破了先前建立的群体心理平衡。崩溃的过程是指数级的、非线性的,因为一旦“社会证明”转向负面,其传染速度将远超乐观情绪的传播。 2. 紧缩时期的心理调适: 讨论了在经济衰退或危机后,社会如何从极端的乐观转向极端的悲观。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影响投资决策,更深刻地重塑了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观,往往催生出对“简单解决方案”的渴望。 3. 迈向更具韧性的社会: 斯托克代尔总结道,理解经济繁荣的非理性本质,不是为了预测下一次崩盘的确切时间,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批判性怀疑精神”。真正的韧性并非来自更精准的经济模型,而是来自对人类集体心理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建立一套能够容忍不确定性而非盲目追逐确定性的社会制度。 --- 《繁荣的悖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将经济史、社会心理学、传播学融为一炉,为那些试图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周期性动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洞见的视角。它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有力地论证了人类的情感和故事,才是驱动财富和灾难周期的真正引擎。

用户评价

评分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读起来真的像是在坐过山车,时而兴奋,时而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希勒教授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理性”,而是深入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会非理性”。他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无数次的泡沫事件,从郁金香狂热到互联网泡沫,再到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这些看似遥远或近期的事件,在他笔下却有了清晰的脉络。他揭示了群体思维、羊群效应、以及信息传播的非对称性是如何在这些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经济学并非是纯粹的数学模型,它与人的情感、心理、社会结构紧密相连。我尤其欣赏他对“自信”的剖析,当经济欣欣向荣时,人们的自信心会极度膨胀,这种自信很容易转化为盲目的乐观,进而催生更大的风险。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历史的重演,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事件有了更深刻的预警。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触目惊心”。希勒教授的洞察力实在太可怕了,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危险信号。第三版更是加入了许多最新的案例,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后来的房地产泡沫,再到近期的一些市场表现,他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叙事”的力量的强调。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基于冷冰冰的数据做出投资判断,而是被那些充满吸引力的“故事”所裹挟。这些故事,可能来自媒体的渲染,可能来自朋友的推荐,甚至可能只是来自于一种挥之不去的“市场情绪”。当这些叙事被广泛传播,并且与人们的贪婪和恐惧心理相结合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刻。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投资经历,确实有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完全独立地进行思考,而是受到了外界信息的影响。这本书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明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是多么重要。它让我意识到,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自身的非理性。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一些固有认知。在此之前,我总觉得经济学应该是严谨的、理性的、讲究因果关系的。但希勒教授却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经济世界中那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却无比真实的存在。他提出的“非理性繁荣”概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经济泡沫的“潘多拉魔盒”。他细致地分析了媒体、社会舆论、甚至名人效应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投资行为,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形成巨大的泡沫。我特别喜欢他在书中对“故事”的强调,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疯狂投资,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理解了那个行业或资产的价值,而是被那些流传的“成功故事”所吸引,被那种“一夜暴富”的幻想所驱动。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也深受这些“故事”的影响。它让我明白,在经济活动中,非理性因素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这种非理性,往往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推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为什么会发生”。

评分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不过一直没机会翻开。这次终于下定决心,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坦白说,在读之前,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经济学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总感觉有点高高在上,充满了各种我不太理解的术语和理论。但是,希勒教授的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甚至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经济世界背后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充满人性的驱动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非理性繁荣”这个概念的剖析,它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理性经济人”那样,假设每个人都会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择。相反,他深刻地揭示了群体心理、社会情绪、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道消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进而引发经济的泡沫与危机。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令人费解的金融市场波动,那些看似疯狂的投机浪潮,背后都有着如此深刻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希勒教授以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经济泡沫的壮丽图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或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被他对“羊群效应”和“叙事”的分析所吸引。他深刻地指出,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很容易被集体的乐观情绪所感染,跟随大众的脚步,形成所谓的“羊群效应”。同时,那些充满吸引力的“故事”或“叙事”,也成为推动这种非理性繁荣的重要力量。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这种模式是如何不断重复上演的。从郁金香狂热到互联网泡沫,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事件,背后却有着惊人相似的驱动机制。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非理性繁荣”这个概念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美好的“繁荣”。

评分

物流很快,但书纸张粗糙,不值这个价

评分

还行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有点皱,感觉不新。

评分

正版书籍

评分

不错

评分

阿姨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正版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