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地下水
  • 观测规程
  • 水文地质
  • 城市水资源
  • 环境监测
  • 工程地质
  • 水利工程
  • 规范标准
  • CJJ76-98
  • 地下水动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1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199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字数:6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建设部(86)城规字第31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观测点的布设与施工;2.观测内容与方法;3.资料整理、汇编与管理。
本规程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目录

1 总则

2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网的布设
2.1 -般规定
2.2 观测点网布设原则
2.3 观测点网布设要求

3 观测孔结构设计与施工
3.1 观测孔的结构设计
3.2 观测孔的施工

4 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内容与方法
4.1 水位观测
4.2 水量观测
4.3 水温观测
4.4 水质监测

5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整理、汇编与管理
5.1 基本要求
5.2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基本特征资料
5.3 水位资料
5.4 水量资料
5.5 水温资料
5.6 水质分析资料
5.7 资料管理
5.8 资料提交
附录A 工业用水常规分析项目
附录8 地下水中不稳定成分的水样采取及保存方法
附录C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特征资料
附录D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记录
附录E 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年报表
附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前言/序言


城市水文与环境工程系列:城市地表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城市地表水污染问题,并结合最新的环境工程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水体污染的源解析、传输规律到终端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完整链条,旨在为城市水环境管理、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套全面、前沿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第一章 城市地表水环境概述与挑战 本章首先界定了城市地表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河流、湖泊、人工水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随后,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对地表水环境产生的多维度影响。这包括但不限于: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的雨洪过程改变,地表径流急剧增加,将大量污染物直接或间接输送至受纳水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面源污染物的复合排放特征;以及水体自净能力因水文情势变化而减弱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城市地表水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富营养化、黑臭水体、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本章强调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理解和管理城市地表水环境的必要性。 第二章 城市地表水污染源解析与负荷评估 准确识别污染源是有效治理的前提。本章详细介绍了城市地表水污染的四大主要来源: 1. 点源污染: 重点分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业企业直排口及历史遗留污染点的特征、污染物种类(BOD5、COD、TN、TP、氨氮等)及其排放规律。探讨了先进的溯源追踪技术,如化学指纹图谱、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确定点源贡献率中的应用。 2. 面源污染(非点源): 深入剖析了城市化区域典型的面源污染过程。包括降雨事件下的污染物产流机制,如街道表面积尘物的冲刷、化肥农药的淋失、施工场地的泥沙流失等。介绍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居住区、商业区、交通干线)的污染物负荷估算模型及参数选择。 3. 混合污染源: 阐述了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暴雨天气下的溢流污染(CSOs)问题,包括其排放特征、对受纳水体的瞬时冲击负荷及其长期影响。 4. 水体内部污染负荷: 讨论了底泥中历史累积污染物的再悬浮与释放机制,特别是在低流速、高有机质沉积的城市河湖环境中,底泥释放对水体水质改善进度的潜在制约作用。 本章最后构建了城市地表水污染负荷的动态评估框架,强调了时间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年尺度)和空间尺度(汇水区、子流域)的协同分析方法。 第三章 城市地表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 本章聚焦于针对不同污染特征和控制目标所采用的先进工程技术: 3.1 污水处理与提标改造: 讨论了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MBR)、厌氧-好氧耦合工艺在处理高浓度城市污水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和微量污染物的深度脱氮除磷技术(如A/A/O、内循环脱氮)以及新型吸附、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芬顿氧化)在出水水质提标中的应用。 3.2 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系统介绍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源头减排中的核心作用。详细阐述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渗透路面等分散式控制设施的结构设计、水文水质削减机理、以及工程参数的优化选择。同时,探讨了集中式面源控制设施,如人工湿地和生态缓冲带的建设标准与运行管理。 3.3 河道与湖泊水体修复技术: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本章提出了“控源、截污、清淤、活源、生态”的综合治理思路。重点介绍了: 清淤技术: 干法、湿法清淤的适用性分析,以及淤泥的无害化处置路径。 水体循环与曝气增氧: 介绍了多样化的曝气技术(如潜水曝气、表曝、射流曝气)在改善水体溶解氧、抑制内源污染方面的应用效果。 生态修复技术: 包括构建多层植被带、投放水生生物、以及利用微生物制剂等生物调控手段,旨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城市水环境的智能监测与模型模拟 本章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在现代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4.1 动态监测体系构建: 介绍了水质在线监测站的选址原则、传感器技术(光学、电化学)的应用,以及自动采样器的配置。重点阐述了遥感技术(RS)和无人机(UAV)在水体污染大范围快速评估、藻华监测中的潜力。 4.2 水环境过程模拟与预测: 详细介绍了用于模拟城市地表水污染传输与转化的主流模型,如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在面源污染物产流与汇流模拟中的应用。同时,讲解了水动力学模型(如MIKE系列)与水质模型耦合在预测水体自净能力变化、优化污染物削减目标设定中的实践案例。 第五章 城市水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将技术应用置于宏观的管理框架之下。探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城市水环境管理策略,包括建立水环境质量目标(WQD)体系和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制度。此外,还讨论了绿色基础设施(GI)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海绵城市”理念,以及公众参与在保障水环境治理长期效益中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城市水系统向低碳、韧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国内外大量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备,是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专业人士和高年级学生的理想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坦率地说,与其承载的专业内容不成比例。纸张的触感偏硬,墨水有时显得有些模糊,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到细微线条和刻度的图例部分,辨识度不高,需要凑得很近才能看清具体的数值标记。这使得在进行实际操作对照时,很容易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误判。我特别怀念现在很多技术文档中会采用的彩色印刷或高对比度设计,这在高度依赖精确测量的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本旨在指导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的书籍而言,物理呈现的质量也应当被视为规范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一线操作人员的阅读体验和最终执行的准确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朴实无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技术文献的一个普遍缩影,尽管内容严谨,但外在形式却显得有些粗糙,给深入研读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评分

我尝试从这本书中挖掘一些关于地下水监测技术发展史的线索,但发现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完美地封存了90年代末期的行业标准。书中描述的设备和方法论,与我目前接触到的基于物联网和实时数据传输的新技术相比,显得有些“复古”。比如,对人工读数频率的规定,以及对现场环境记录的详细要求,都暗示了当时的数据获取方式主要依赖人力和定点巡检。这使得这本书在今天的应用场景中,更像是一份历史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操作手册。它提醒我们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迭代过来的,曾经看似繁琐的步骤,在当时却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石。然而,对于一个寻求当前最佳实践的读者来说,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辨别哪些规定已经过时,哪些核心原则仍然适用,这种“翻译”工作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不小的阅读障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教科书式的冷峻”。它几乎完全避免了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所有内容都以一种近乎机械的、精确的语言呈现出来。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地下水环境变迁的历史脉络或案例分析,希望能借此体会到这些规范制定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挑战,但收效甚微。它更像是一份交付清单,告诉你必须完成A、B、C三步,然后记录下X、Y、Z三个数值,至于这些数值在宏观环境变化中意味着什么,书里没有给予太多笔墨。这种写作倾向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耐力的考验,你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生怕错过某个关键的限定词,比如“至多”、“不小于”或者“应采用”。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加入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启发性的工程案例作为辅助说明,哪怕只是简短的附注,都能极大地增强其可读性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工程智慧,而不是仅仅记住条文本身。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体系的完整性”。尽管内容本身晦涩难懂,但它构建了一个相当自洽的技术框架。从前期准备、现场施工,到后期的记录和数据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纳入了管理范围之内,体现出早期规范制定者对于工程严谨性的极致追求。这种结构上的严密性,反而让我在试图快速定位某一特定操作指南时感到一丝不便。它不像现代工具书那样提供大量索引和交叉引用,更像是一部线性展开的史诗,你必须按照既定的顺序往下翻,才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一小段关键指令。对于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参数的专业人员来说,这种“从头读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低效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整体性也保证了在执行层面不会出现知识断层,确保了不同项目组之间在基础操作上能保持步调一致,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结果不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有些陈旧,那种上世纪末的技术规范手册的风格扑面而来,字体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气质。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整理一些关于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的老旧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早期地下管线勘测的指导性文件。打开扉页,印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图表和术语,初读之下,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试图破解古代密码的学者,每一个专业名词都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勉强理解其大致含义。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描述一个“应当如何做”的流程,而非解释“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原理。对于一个习惯了现代可视化图表和深入理论探讨的读者来说,这种极简主义的、注重操作层面的叙事方式,确实需要付出额外的耐心去适应。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据采集频率和采样点布设的章节,里面的规定显得非常具体,几乎没有留下太多让人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于需要灵活应对突发状况的现场工程师来说,或许既是福音,也是一种束缚。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不容置疑的行业宪章,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