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地震年鉴 [CGINA EAETHQUAKE YEARBOOK]

2005中国地震年鉴 [CGINA EAETHQUAKE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震年鉴》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地震
  • 中国
  • 年鉴
  • 2005
  • 地质
  • 灾害
  • 地震学
  • 数据
  • 报告
  • CGINA
  • EARTHQUAKE YEARBOOK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30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14867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GINA EAETHQUAKE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字数:8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5中国地震年鉴》共分七个栏目:专载、地震与地震灾害、防震减灾、科技进展与为国民经济服务、机构与人事教育、合作与交流、附录。内容包括国务院和中国地震局及省级机关印发的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文件;中国及全球一年来地震活动的综述及国内各地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震害的宏观考察;中国地震局、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防震减灾进展情况;地震系统科技成果、科研进展、有关学术活动及为国民经济服务等。

目录

专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国地震局干部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地震局干部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在中国地震局干部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地震局令(第7号)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
中国地震局令(第8号)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
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5号)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3号)
重庆市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48号)
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地震与火山现场应急工作队工作规范》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局管干部年度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培训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2002。2005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行政事业类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政务信息网管理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因公临时出国用汇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地震局系统交流访问学者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报告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防震减灾事业的新局面——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在2002年度全国地震局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高俊良在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曹康泰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陈建民在2002年局管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在2002年度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在全国地震台站建设研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在2002年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中纪委派驻中国地震局纪检组组长李友博在中国地震局
2002年纪检监察审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要)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中国地震年鉴办成精品年鉴而努力——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在《中国地震年鉴》第八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河北省副省长杨迁在省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辽宁省副省长赵新良在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张舟在2002年新疆地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地震与地震灾害
2002年地震活动综述
2002年世界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综述
2002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各地区地震活动
各地区地震活动
首都圈地区
北京市
天津及邻近地区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及邻近地区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及其近海(含台湾省)
……
防震减灾
科技进展与为国民经济服务
机构与人事教育
合作与交流
附录

精彩书摘

(二)防震减灾必须面向科技
面向科技的核心是依靠科技。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含量高,涉及科学技术的很多方面。科学技术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支撑,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用科技引领防震减灾工作,促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地震科学技术进步,为提高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做出我们的贡献。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相关科学技术。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封闭性较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许多先进理念和成果尚没有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已有科技成果的应用,必须充分利用地震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将其转化为防震减灾实践的现实生产力,使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更具科学性。同时,要围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着力解决防震减灾实践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当前,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工作中,有不少制约其发展的科技瓶颈,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震减灾核心技术,集成和发展地震立体观测技术、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抗震隔震技术、信息集成和服务技术等,促进防震减灾科技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我们既要加强应用研究,也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前瞻性地做好地震科技储备,增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后劲。一个时期以来,地震系统在地球科学、地震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所以,我们要瞄准地球科学前沿和防震减灾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地震部门的科技优势,跟踪多学科前沿动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科技计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地震预报难题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地震部门的优势领域和职责所在,各类地震台网的观测技术、资料和分析研究是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服务于防震减灾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只要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创新,就能够有所作为,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防震减灾必须面向经济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布局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要求,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实现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将会大大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财富积累。同时,震灾频发、震害严重是我们面临的基本国情之一。我们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我国面临的震情灾情形势,找准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合理规划和调整防震减灾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从总体上把握防震减灾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重要问题。

前言/序言



2005中国地震年鉴 [CGINA EAETHQUAKE YEARBOOK] 一份全面、深入的年度科学文献,聚焦于2005年度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球物理活动、地震监测、科学研究进展与防震减灾实践。 本年鉴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2005年间中国地震局及其所属各研究机构、地方地震部门所取得的全面工作成果。它不仅是年度科研数据的汇编,更是对年度内重大地质事件、技术进步、政策法规演变进行深度剖析的权威参考资料。 --- 第一部分:2005年度地震活动概览与目录 本部分详尽记录了2005年中国大陆及临近海域发生的所有有感地震和部分微小地震的目录,是后续数据分析的基础。 1.1 年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体趋势判断: 对比前五年数据,分析2005年全国地震活动的频率、能量释放总量及空间分布的异常性与规律性。 主要地震带活动监测: 重点分析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地区、华北平原及郯庐断裂带等关键区域的活动性变化。 重大震情速报与跟踪: 记录当年影响范围较大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地震事件,包括震级、震源机制解和初步的宏观考察报告。 1.2 年度主要地震事件档案 本节以专题形式,对2005年内全球和国内发生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社会影响的地震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区域地质背景描述: 结合断层活动图件,描述特定地震事件发生地点的地质构造背景。 震源学参数报告: 包含精确的震源深度、P波初至时间、波形数据记录及计算出的矩震级($M_w$)。 余震序列监测报告: 对主要震群或主震后的余震活动进行持续跟踪和统计分析,评估后续危险性。 --- 第二部分:地震监测网络与数据管理 本章集中展示2005年度中国地震监测体系的运行状态、技术升级和数据服务的进展。 2.1 测震台网运行报告 台站维护与性能评估: 记录全年各国家级和地方级测震台站的运行时间、关键设备更换与校准情况。 波形数据质量控制: 介绍数据采集系统(DAS)的优化工作,以及对噪声水平的监测和抑制措施。 数字化升级进展: 记录2005年新增或改造的数字化台站数量及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情况。 2.2 地磁、重力和形变监测进展 空间大地测量数据集成: 报告GPS/CORS网络、InSAR技术在2005年对特定断裂带(如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监测的年度成果。 前兆观测与地球物理场变化: 梳理水氡、地电、地磁场在年度内观测到的异常波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联性研究。 2.3 地震速报与信息发布系统 应急响应时间效率分析: 统计2005年主要地震发生后,从自动捕获到信息对外发布的时间间隔,并进行绩效评估。 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工作: 介绍年度内地震数据中心在数据标准化、网络共享协议(如FDSN标准)方面的推进工作。 --- 第三部分:地震科学研究成果摘要 本部分汇集了2005年度国内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和已发表的核心论文摘要。 3.1 强震发震机理与模拟研究 断层带精细化研究: 针对特定活动断裂带(如西秦岭断裂带),利用高精度地震定位技术获得的断层带几何模型修正报告。 地震波传播与衰减: 总结2005年完成的区域地壳速度结构(1D/3D模型)研究,特别是对沉积盆地内部复杂介质的波速成像成果。 地震危险性评估(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介绍基于概率(PSHA)和基于确定性(DSHA)方法在2005年更新或修订的区域性工程抗震分区图的研究基础数据。 3.2 实验室模拟与岩石力学实验 高温高压下的摩擦滑动实验: 汇报模拟深部地壳条件的岩石摩擦蠕变实验结果,特别是对剪切速率依赖性的研究。 断层带流体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 总结关于断层带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地震周期影响的理论建模成果。 3.3 古地震学与活动构造研究 Trench 探槽工作报告: 记录2005年内重点对特定活动断裂带进行探槽发掘的地点、剖面照片和年代学控制结果(如$^{14}C$测年)。 地貌速率与构造形变: 结合河流阶地、冲积扇的抬升速率数据,校核区域构造应变速率的最新估计值。 --- 第四部分:防震减灾工程与社会应用 本章关注2005年地震工程研究、灾害评估技术以及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年度进展。 4.1 建筑抗震设计与工程反馈 结构反应谱研究: 介绍年度内对特定场地(如软土场地)的地震动特性(反应谱)的再研究和规范修订建议。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SHM): 记录当年新安装或投入使用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案例及其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表现。 工程抗震技术推广: 总结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在2005年纳入国家或地方重大工程的新应用案例。 4.2 灾害快速评估与损失模型 工程经验总结: 分析2005年国内外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对既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验证的启示。 区域易损性数据库建设: 报告年度内用于建立建筑结构分类与抗震易损性曲线的调查数据采集进展。 城市生命线工程抗震: 涉及城市供水、燃气、交通等生命线系统在地震中承载能力与恢复策略的研究成果。 4.3 防震减灾宣传与教育 科普活动与教材修订: 记录2005年全国性的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内容,以及面向中小学的地震应急知识普及资料的更新情况。 应急预案演练评估: 记录当年各省市组织的大型区域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或实地拉练的评估报告与经验教训总结。 --- 第五部分:行政管理、法规与国际合作 5.1 法规与标准制定工作 2005年度国家或地方性地震管理条例、技术规范(如抗震设计规范、台站建设标准)的修订、颁布情况。 5.2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记录当年中国地震机构参与的国际地震联合研究计划、双边合作项目(如与日本、美国、欧盟的合作进展),以及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2005年度重要科学数据清单 附录A:年度地震台站记录仪参数表。 附录B: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震局系统)结题与立项情况。 附录C:年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索引目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年鉴,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凝结了整整一年的风云变幻与大地脉动。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对历史记录的敬畏之心来翻阅它的,期待能从中找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官方的定论。然而,随着指尖划过那些密集的图表和专业术语,我发现自己更像是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仪器内部,试图解读地球深处的每一次呼吸。它详尽地罗列了那一年间全国各地监测到的震情数据,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值,读起来虽然枯燥,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感——那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宏观地质构造板块移动的分析文章,那些文字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框定地球的非理性运动,这种张力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当然,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所有技术性的论述无疑是一项挑战,很多图表的含义需要反复揣摩,但这反而激发了我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地球科学世界的好奇之门。整本书散发着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究气质,是那种只有真正专注于此道的人才能沉下心来完成的杰作,充满了对科学求真的执着。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官方汇编,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冷硬数据和官方口吻的报告集,适合束之高阁作为参考资料。但翻阅其中的某些章节时,我却捕捉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人情味”。比如,那些关于灾后重建工作进展的文字描述,虽然也遵循着规范的报告格式,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受灾民众的关注,那种对社会动员效率的肯定与反思,让冰冷的记录鲜活了起来。我尝试去想象,在那些重大事件发生后,无数专业人员是如何夜以继日地进行现场评估、数据采集和报告撰写,这背后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了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速度和组织能力。我发现自己不只是在阅读地震数据,更是在阅读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共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集体意志。那些关于应急管理体系优化的讨论,尤其值得称赞,它体现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进步观,承认不足,并致力于改进,这比单纯的歌颂要深刻得多,也更具建设性。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拿起这本书时,最大的好奇点在于那些“非典型”的记录。我一直在寻找那些关于社会心理影响、舆论反应,或者甚至是一些边缘性科学猜想的讨论片段。年鉴的体例决定了它的核心内容必须是严谨和官方的,这使得那些更具探讨性和争议性的内容自然被边缘化了。我理解这种取舍背后的必要性,毕竟年鉴需要承担“定论”的角色。然而,这种刻意的“克制”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探寻空白的冲动。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科学史的侧记,比如某项新的监测技术是如何被引入和应用的,或者某位老一辈地震学家对当年数据的一些个人批注和思考。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完整的、已经封存的历史档案,它记录了“发生了什么”,但对于“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的背景铺垫则相对较少。它更侧重于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确认和总结,而非对边界地带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非常“时代感”的厚重感,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在了那个特定的年份。它的印刷质量极佳,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最复杂的地质剖面图也清晰可辨,这对于需要依赖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其中收录的年度性专题研究,那些专题似乎是围绕着当年发生的几次主要震群展开的深度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在宏观趋势分析和微观案例研究之间找到的平衡点。不是简单地堆砌数据,而是通过精选的案例,来印证或反驳当时主流的地质学假说。这种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逐步深入到复杂问题的核心。虽然我对地质学理论的掌握程度有限,但我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用最清晰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成因的复杂性,这是一种难得的科学普及努力,它远超出了纯粹的学术交流范畴,更像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对话。

评分

我最欣赏这部年鉴的地方,在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时间尺度的把握能力。地震,作为一种极其突发的自然现象,却被这本书以极其耐心、按部就班的年为单位进行梳理和总结。这种将“瞬间爆发”纳入“漫长周期”的叙事方法,本身就极富哲理意味。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的、线性的时间观,去理解地球深处那些以百万年计的构造运动。阅读它,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而脚下的岩石却在以我们难以察觉的速度持续演化。书中的统计部分,特别是对于特定断裂带的活动频率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平静”并不意味着“安全”,这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一本记录过去灾害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风险警示录,敦促我们始终对脚下的世界保持谦卑和警惕。它的价值,在于将无序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可供审视和学习的结构化信息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