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老规矩
:39.00元
售价:30.4元,便宜8.6元,折扣77
作者:刘一达,李滨声 绘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101109597
字数:160000
页码:32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作者有一定知名度
刘一达老师当过多年的晚报记者,写作了大量的京味儿小说及散文,作品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很多作品,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有很大影响。
☆配图精美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奖项“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内容提要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目录
序言
起居篇
门风
家教
请安
接安
问起儿
逆耳敬听
倒“夜壶”
早起一杯茶
有大有小
长者发话才能坐
上桌
吃饭不能吧唧嘴
吃饭别舔盘子碗儿
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不倚门儿
不能踩门槛儿
忌跟人说“坎儿年”
衣帽归位
坐有坐相儿
不“跷”二郎腿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不能勾肩搭背
笔管儿条直
躺着别枕被摞儿
拘面儿
说话要对脸儿
知道眉高眼低
不传闲话
回好儿
不能还空碗
送一不能还一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别挡着外人数落孩子
疼“老疙瘩”
劝“和儿”男不劝女
……
会客篇
出行篇
交际篇
称呼篇
作者介绍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文摘
序言
我购买《北京老规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文化追溯的冲动。北京,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是不可复制的。而“规矩”,正是这种文化积淀中最具象、最鲜活的部分之一。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规矩”是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缩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北京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通过一套不成文的约定俗成来规范行为、维系秩序、处理人际关系的。我想知道,这些“规矩”是如何形成、发展,又如何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是性格特质的。例如,在家庭中,长幼尊卑的规矩是怎样的?在社会交往中,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潜规则?这些“规矩”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伦理道德标准?李滨声先生的绘画,我一直很欣赏,他的画风古朴而不失趣味,能够捕捉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我期待他的笔触能够将那些文字中描绘的“规矩”和场景活灵活 অত্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评分第一眼看到《北京老规矩》这本书,脑海中瞬间涌现出许多与北京相关的意象:灰墙黛瓦的四合院,悠扬的京腔京韵,还有那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的、似乎有些神秘的老规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要带我们穿越时光,去探寻那个时代北京人的生活智慧与处事之道。书名中的“老规矩”三个字,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感,它们不仅仅是陈旧的条条框框,更可能蕴含着一套成熟的社会伦理、人际交往的艺术,甚至是应对生活难题的经验总结。我特别好奇,这些“老规矩”究竟是什么?是关于待人接物,还是家庭礼仪,抑或是社会交往的准则?它们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想到这里,我便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过往的温情与启迪。李滨声先生的绘图,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想象一下,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的场景描绘,一定会将那些抽象的“规矩”具象化,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跃然纸上。这样的组合,无疑能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
评分对于《北京老规矩》这本书,我的期待值可以说被拉满了。我一直对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很着迷,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们,尽管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在为人处世、邻里关系、待人接物等方面,似乎有着一套更为精妙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生活艺术”的好奇心。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矩”,比如,在那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年代,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在日常交往中,哪些言行举止是得体的,哪些又是需要避讳的?这些“规矩”或许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过时,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我坚信依然有着借鉴意义。更何况,书中的绘图是由李滨声先生操刀,这更是锦上添花。李先生的画作,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京味儿,温情而又传神,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穿着长衫的老北京人,在街头巷尾,在茶馆酒楼,用他们的言谈举止,诠释着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里,活得更体面、更智慧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文化底蕴深厚,而“规矩”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老规矩》这本书,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我非常好奇,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北京,人们的生活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规矩”?这些规矩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对北京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读这些“规矩”,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例如,关于饮食、起居、婚丧嫁娶、邻里交往等方面的规矩,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差异?李滨声先生的绘画,我更是期待已久。他的画作总是充满生活气息,能够捕捉到人物细腻的情感和微妙的表情。我相信,他的笔触一定能将那些“老规矩”中的细节和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那些“规矩”的精髓。
评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讲究”的人,但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迷失,似乎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北京老规矩》这本书时,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猜想,这本书里描绘的“老规矩”,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不同于当下价值观的思考维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些历史遗迹,而是能够深入到人性的层面,探讨在那个相对缓慢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一套更为温和、更为有温度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我好奇的不仅是那些关于“礼”的规定,更是这些规矩背后所传递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李滨声先生的绘图,我早就有所耳闻,他的作品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活化的场景著称,我期待他的画能够将那些“老规矩”中的温情和智慧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情味。这本书,在我看来,也许是一种精神的“慢下来”,一种对传统美德的重新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