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形式上标榜〔唯才是举〕,注重机会均等,对上,它为统治者带来了〔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对下,它给人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它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它的灭亡 也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曾说:“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不足致用耳。……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
孙中山称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
钱穆指出,科举制度“在理论上,决不可非议”,“我们不能因其出了毛病,而把此制度一笔抹杀”,“把现代通行的制度来作为批评千余年前的旧制度之一种根据,那是ZUI不合情实的”
胡适认为科举制度“打破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同时也是保持中国两千年来的统一安定的力量,……所以并不是完全失败的制度!”
在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中,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科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摸索并建立起一套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并且逐步修正和完善。
这种制度和办法,统称为选考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考制度,就其选拔人才的方法来讲,主要有“荐举”和“科举”两大类。“荐举”主要实行在隋代以前,隋代以后基本实行的是“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就是按科目选举人才的意思。
科举制度,其实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政治人事制度。
应该说,这种由古代中国人发明和运用的、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而形成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具有相当的科学成分。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诏令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算起,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诏令停罢科举考试为止,科举制度历经了1300年。
在这漫长的13个世纪中,“科举”为泱泱华夏贡献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方面,完善地方的行政管理方面,调动知识阶层的积极性方面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许多著名人物,如历史上的马可?波罗、利玛窦等,都称赞我国“科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历史进入到19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度走出国门,成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始祖。这也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当然,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能进行合理的改革,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也会走向衰亡和没落。
科举制度正是走上了这条歧途。
科举制度最终将教育、应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应试、做官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内容只重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经、史的学习,而长期轻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脱离实际,因而阻碍了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陈腐和单一,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呆板和僵化,科场腐败日甚一日,弊端百出,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终于走向了穷途末路。
概而统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重要的进步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有很多消极作用。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书文字简洁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具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老少咸宜。
说实话,我一开始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名字和封面吸引。我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总觉得枯燥乏味,直到看到《图说中国古代科举》这本书。我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书里的插图太棒了,简直就是把历史“画”出来了。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科举考试的氛围。 书里关于考试流程的介绍,一点都不马虎,从考试前的准备,到考场上的各种规矩,再到考后的放榜,都写得非常详细。我特别喜欢看关于考场细节的描写,比如那些严苛的搜身,还有考官批阅试卷时的场景,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古代宫廷剧。而且,书中也讲述了很多关于科举的趣闻轶事,让我笑得前仰后合。比如,有些考生为了能在考场上获得一点点便利,真是想出了各种奇思妙想。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历史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成了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科举制度只是简单地考试选拔人才,但《图说中国古代科举》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展现在我面前。书中的插图,那些精美的古画、复原的场景,简直是穿越时空的窗口。我仿佛看到了身着长袍的士子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听到了书声琅琅的回响,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心中那份对功名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期盼。 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乡试,再到会试、殿试,每一个层级的考试都伴随着独特的规则和考场布置,书中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被“夹带”的各种“高科技”手段逗笑了,那些藏在衣服里、鞋子里的小纸条,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以及“小聪明”)。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科举制度的弊端,比如后来的八股文僵化,以及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它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科举,有荣耀,也有辛酸;有进步,也有局限。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感到好奇,《图说中国古代科举》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考试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社会变迁和人才选拔的史书。书中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了解了这项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图例,直观地展示了科举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我看到了寒门子弟如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也看到了士族阶层如何通过这项制度巩固自己的地位。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思考,在那个时代,一场小小的考试,竟然能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而且,书中对于科举的评价也十分客观,既肯定了它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非常着迷,而科举制度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图说中国古代科举》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图文资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窗户。它不仅仅是关于考试,更是关于知识、权力、社会流动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 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科举制度的演变,有着非常细致的讲解。我了解到了从隋唐开始,这项制度如何逐渐成熟,以及在宋明清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的科场场景,无论是金榜题名的喜悦,还是落榜后的失落,都通过画面得到了很好的传达。此外,书中也探讨了科举对中国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的考试,都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时代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太棒了!我一直觉得我对科举制度的了解仅限于“考试选拔人才”这几个字,但《图说中国古代科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古代科举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那些插图,它们简直就像一本视觉百科全书,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的考场是什么样的,考生们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文具,甚至连考场里的桌椅都是什么样子。 书中对考试流程的描述也非常细致,一点都不含糊。我看到了考生们在考试前要经历怎样的严格审查,考试过程中又有哪些规矩,考完之后又是如何漫长的等待。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科举的“潜规则”和幕后故事,有些情节真的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古代的考试也这么多“门道”。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科举制度,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读书人的心酸与不易,以及他们对知识和功名的执着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