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即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酝酿形成、艰辛发展、不断成熟的历史,其发展进程由四个前后衔接的阶段体现出来,每一阶段都蕴含了彼时的特点和内容,其间既有掌握真理的欢愉收获,也有违背规律的曲折迂回。这个“痛并快乐”的理论创造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的思想发展史和实践探索史,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健康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营养和质料。
作者简介
刘长军,河南商丘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共思想史、列宁作版本等研究。已出版专1部,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部分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多项学术奖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项,主持博士后基金一般项目和特别项目各1项,主持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重要课题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
一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关于思想史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分期
一 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5年中共七大
三 从中共七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出场和初步运用(1919-192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观的出场
一 出场背景:困局中的抉择
二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运用
一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初识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第三节 党内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分歧
一 在工人阶级历史地位问题上的分歧
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领导权等问题上的分歧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纠结与竞争(1927-1945)
第一节 貌合神离: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根源
二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表现
三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危害
第二节 形神合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关于“化”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使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
三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评析
第四节 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一毛泽东思想
一 集体智慧绘就伟大思想
二 延安整风:水到渠成
三 七大的“分娩”之功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与重挫(1945-1978)
第一节 正确马克思主义观主导的发展(1945-1956)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二 关于“过渡”的思想
三 以苏为鉴的中国式建设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两种倾向马克思主义观的并行消长(1957一1966)
一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上的两种思想倾向
二 马克思主义“两大关系”理论上的两种思想倾向
三 在国情判断上,出现了并行消长的两种倾向
四 在党的指导思想实践中,出现并行消长的两种倾向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重挫(1966-1978)
一 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错误
二 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错误
三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问题上,出现了严重错误
四 “凡是论”与“实践论”的思想交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1978年至今)
第一节 在“问题域”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二节 在“结合”问题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一 从一元结合到多元结合
二 从“结合”中国到“结合”时代
第三节 在“规律”问题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学
一 共产党执政规律 一一
二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三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节 在理论成果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邓小平理论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根基性经验: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不同的“合”
一 关于“契合”
二 关于“结合”
三 关于“切合”
第二节 思想战线经验: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阻力
二 在两条战线开展斗争
三 切实把握中共马克思主义观“双重趋向”的特点
第三节 群众路线经验: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掌握群众和武装群众
一 党的建设是中共马克思主义观健康发展的主体条件
二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是中共马克思主义观的活水之源
第四节 时代经验:立足中国本色,坚持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一 牢牢立足中国实际,是中共形成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经验
二 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共形成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在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认知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因此,对共产国际和莫斯科的言听计从,是教条主义者必备的功课,也正是这一点,让王明深受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赏识。实际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其中既有对毛泽东的批评和支持,也有对王明的批评和支持。虽然原因复杂,但主要的还是中国革命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地佐证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的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毛泽东对共产国际“两头好,中间差”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中间差”的表现之一就包括共产国际支持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可以说,唯上是听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种表现形式:(1)对共产国际决议毫无保留地贯彻实施,而不管这些决议是否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2)对共产国际领导人和苏联领导人的意见,毫无保留地支持和付诸实施,而不管这些话语是否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3)在实践活动中,以共产国际决议和领导人的话语为框架,不准出现突破此类框架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王明自己也承认,他的《两条路线》(即《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小册子,里面阐述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都是从斯大林著作和共产国际决议中抄袭来的。
……
前言/序言
认知与升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认知与升华》一书,以深邃的历史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考察。作者并非简单罗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而是着力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理解、吸收、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将其内化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置于宏大的历史纵深之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精神,以及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深刻性。 历史脉络的梳理:从诞生到发展 本书的考察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者细致地梳理了20世纪初,当西方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颖而具有颠覆性的学说,如何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从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到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启示,本书揭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俄国革命经验的借鉴,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初步判断。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处于“播种”阶段,其理论的深度和中国化的广度都有限,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特别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本书着重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其如何在中国人民长期斗争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并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者深入剖析了毛泽东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深刻运用,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探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再到对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进行思考,本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虽然这一时期也经历了曲折和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力求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本书将重点放在这一变革时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深刻认识到旧有的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作者分析了邓小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深化。本书考察了这两个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分析了它们如何回应新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统一。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拓展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更深层把握。 理论升华的动力:实践与创新的互动 《认知与升华》一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知、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科学理论,其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地解释世界,并且改造世界。在中国共产党身上,这种生命力体现为一种“认知”和“升华”的良性互动。 “认知”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这种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深化。早期,认知可能是对俄国经验的模仿;后来,则发展为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体察。这种认知过程,是理论接受、理论分析、理论检验的过程。 “升华”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每一次理论的升华,都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以及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掌握的提升。这种升华,是理论创新、理论突破、理论发展的过程。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实分析,展现了这种互动如何驱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不断前进。例如,在革命时期,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认知,促使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的升华;在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促使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升华。每一次认知上的突破,都带来了理论上的升华,每一次理论上的升华,又反过来指导和深化了实践的认知。 深刻的启示:历史的经验与未来的方向 《认知与升华》一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蕴含着深刻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历史考察,我们可以看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在于它始终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脱离实践的理论,只会走向僵化和衰落。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把握。 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活力的关键。 历史的智慧与经验的宝贵。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既包括成功的范例,也包含着深刻的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认知与升华》一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历史的深入考察,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以及未来如何继续前进,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视角。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独特轨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的伟大创造力。本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力作,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阐释,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乃至理解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