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具有高深的中醫理論、獨到的學術思想、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名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整理、繼承、發揚他們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是振興中醫的重要內容之一。董建華教授率北京中醫學院的幾位門人,緻力於振興中醫事業,將23個省、市、自治區的和人民解放軍係統的共146位著名中醫專傢的醫案精華匯集在一起,編輯成《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一書,這對繼承我國傳統醫藥學的豐富遺産,整理和發揚現代名中醫的診治經驗,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貢獻。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第3集)》為該叢書第三集,收錄天津、浙江等7個地區數十名名醫的醫案精華。
內容簡介
本叢書共6集,第1、2集主要收錄第一批國傢名老中醫146位的1850例醫案,第3、4集主要收錄第二批國傢名老中醫142位的1884例醫案,第5、6集主要收錄第三批國傢名老中醫和部分前兩批國傢名老中醫及中醫博士生導師共146位的1438例醫案。6集共收錄434位名中醫的5172例醫案。
本叢書特點:①所選名中醫在全國有廣泛影響。②各集內對名中醫均按行政區劃和軍隊分類編排。③每一醫案均由名老中醫自己親自選定,真實、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醫現已作古,因此所收醫案尤為珍貴。④每一醫案後均有按語,或為名醫自己所撰,或由後人、門徒所加。⑤每位名中醫的醫案後都有編者評注。該評注均係本叢書主編、副主編所撰,因他們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評注以簡潔的語言,高屋建瓴地概括瞭該名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特點,結閤所選醫案予以剖析,每能抓住名中醫的學術精髓,突齣要點,對讀者有所啓迪。⑥每集正文後附有該集的病名病證索引,第6集書末附有叢書總病名病證索引,以便讀者查閱。
本叢書對提高中醫各科各級臨床醫生診療水平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如能細心品讀,反復鑽研,掌握精髓,那他距離名醫的目標也就不遠瞭。應該肯定,這套叢書的齣版,對名老中醫診療特色的繼承和診療經驗的搶救有特殊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天津名醫醫案
山東名醫醫案
安徽名醫醫案
江蘇名醫醫案
浙江名醫醫案
上海名醫醫案
廣東名醫醫案
病名病癥索引
精彩書摘
三、補腎、活血通絡、消風化濕法治愈腰椎狹窄一例
唐某,男,37歲。
初診:1991年8月24日。
主訴及病史:腰痛十多年,近3年加劇。經西醫檢查診斷為腰椎狹窄。去年經外科手術後雖稍有好轉,未幾又發。目前腰痛如摺,臥床不能稍微轉動,日夜呼痛,不得安眠,飲食大小便均需人護理,食欲極差。
診查:麵色萎黃,周身消瘦,痛苦病容。舌苔厚膩,脈弦細而數,按之無力。CT檢查腰椎四、五節狹窄。
辨證:西醫診斷為腰椎狹窄。中醫診斷為腎虧血滯、風濕阻絡所緻之腰痛。
治法:補腎為主,佐以活血通絡、消風化濕。
處方:杜仲15g 川續斷15g 熟地黃15g 山藥15g 仙靈脾20g 當歸15g 赤芍15g 紅花9g 生苡仁30g 生白術20g 烏梢蛇15g 威靈仙15g 木瓜5g 炙地龍15g 甘草6g 雞血藤15g
另:麝香0.3g以保珍膏貼痛處。
二診:服上方藥1周,疼痛漸輕,2周後痛勢大減,食欲較佳,睡眠良好,能下床小步行走,飲食、起身均能自理,麵色轉華。舌苔化,脈弦。前方尚閤病機,依法加減治之。
處方:8月24日方加黃芪20g、炙蜈蚣1條,去木瓜,停外用麝香膏藥。
三診:腰痛基本消失,登樓走路均輕鬆自如,且能騎自行車行較短的路程,但午後腰部有些疲軟,午睡後即恢復正常。舌苔薄,脈弦。癥情顯著轉好,宗法繼治。
處方:烏梢蛇15g 生苡仁40g 山藥15g 仙靈脾20g 生熟地黃各15g 杜仲15g川續斷15g 黃芪20g 當歸15g 赤芍15g 威靈仙15g 獨活10g 炙地龍15g 炙蜈蚣2條甘草6g
另服生曬參3g。
1992年3月12日隨訪,上述方劑連服5個月,患者一切良好,腰痛未發,食欲、睡眠、大便均已正常,並開始恢復工作。舌苔薄,脈弦。再以補腎扶正、養血消風之劑以資鞏固。
【按語】腰痛之因繁多。本例經過檢查診斷為腰椎狹窄,實乃腎虛不能充骨,緻使骨間病變。再據證情分析,其臥床不能轉動,日夜呼痛不安,飲食、大小便均需人料理,此即“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分析患者虛損之由,乃腎氣虛憊、諸邪入侵而引起血滯不暢,緻使風濕乘虛為患。由此可知本例屬“腎虧是本,諸邪為標”,故在治療立法時即以益腎為主,佐以活血通絡、消風化濕,並助以外貼法。當用上方藥7劑後,痛轉輕,14劑後痛勢大減,20劑後腰痛消失,生活能自理。此後加黃芪,取其與當歸配閤,對重病後氣血虛者有一定調補作用,使其精神、體力易於恢復;加蜈蚣解痙止痛,對久病者具有消除餘邪及預防復發的作用。
四、利膽祛痰、益騎養陰法治愈瘀膽型肝炎一例
顔某,男,31歲。
初診:1988年3月31日。
主訴及病史:黃疸持續不退已10周。患者於去年年底曾食毛蚶,今年1月14日忽感周身
乏力,納差、發熱,檢查肝功能不正常,某院門診擬“甲肝”收入病房。人院後經保肝退黃等治療,榖丙轉氨酶從880U降至正常,但測定總膽紅素為332mg/L。入院治療已10周,黃疸持續不退,今擬診“瘀阻型肝炎”邀請中醫會診。刻下自訴肝區疼痛,食欲尚可,食喜冷,但食後覺腹脹甚,口乾苦,寐差,皮膚瘙癢,汗齣不暢。大便量少不爽,質薄色黃,錶麵如油,小便色深黃。
……
前言/序言
《中華醫魂:韆年國粹的當代傳承》 編撰理念與時代價值 《中華醫魂:韆年國粹的當代傳承》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深入挖掘、並以嶄新視角解讀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精髓的大型學術性叢書。我們深知,醫學是關乎民生福祉、維係生命健康的根本,而中華醫藥,作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璀璨明珠,其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世代相傳的實踐經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醫藥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西方醫學的飛速進步,如何讓這份古老的智慧煥發新生,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健康,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叢書的誕生,正是為瞭迴應這一時代呼喚。我們不遺餘力地匯聚瞭國內外眾多對中華醫藥懷有深厚情感、擁有豐富學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傢學者、名醫大傢,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理解的研究者。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對中華醫藥曆史沿革、理論精要、治療方法、方藥應用、養生保健、文化意蘊等多個維度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現中華醫藥獨特的科學體係和人文價值,並著重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路徑。 我們摒棄瞭陳舊的、碎片化的認知模式,力求以一種宏觀而微觀相結閤、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曆史與現實相聯係的整體性視角,來呈現中華醫藥的完整圖景。叢書的每一捲、每一章,都凝結瞭編纂者和撰稿人的心血與智慧,力求內容嚴謹、考據翔實、論述深刻、語言生動。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係統地嚮讀者展現中華醫藥的“根”與“魂”,以及其在當代的“形”與“神”。 內容構成與深度挖掘 《中華醫魂:韆年國粹的當代傳承》的整體框架設計,力求全麵而深入,涵蓋瞭中華醫藥的各個重要層麵: 第一捲:中華醫道之源——溯源與哲學思辨 本捲深入追溯中華醫藥的源頭活水。我們將從上古時期的神農嘗百草、傳說中的醫神,到殷商甲骨文中的藥事記載,再到春鞦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的問世,係統梳理中華醫藥早期發展的脈絡。我們會著重探討“天人閤一”、“陰陽五行”、“精氣神”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和理論體係的建構。本捲將力邀多位國學大師和資深中醫理論傢,以學理探討、哲學思辨的方式,闡釋中醫學深層的哲學內核,挖掘其超越時代的智慧光芒。我們會討論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思想的哲學基礎,以及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深遠意義,展現中醫作為一種獨特的認識世界、解釋生命、指導實踐的哲學體係。 第二捲:百草園的智慧——方藥的奧秘與應用 本捲是中華醫藥實踐性的核心體現。我們將聚焦於構成中醫藥主體部分的天然藥物。從經典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到曆代本草的增訂與發展,本捲將係統介紹常用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工藝、臨床應用及其現代藥理研究進展。我們會選取若乾代錶性藥物,如人參、靈芝、枸杞、當歸等,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不僅闡述其傳統功效,更結閤現代科學手段,探究其活性成分、作用機製,以及在現代疾病治療中的潛力。此外,本捲還將深入探討中藥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復方組方的科學原理,以及經典名方的現代傳承與創新。我們會邀請藥學專傢、臨床藥師、資深中醫師,以詳實的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中藥的無窮魅力。 第三捲:辨證施治的藝術——臨證的智慧與經驗 本捲將集中展現中華醫藥“辨證施治”的獨特魅力和高超技藝。我們將選取若乾代錶性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失眠、月經不調、痹證等),從中醫理論角度齣發,詳細闡述其病因病機、辨證要點,以及針對不同證型的治療方藥。本捲的重點將放在“臨證思辨”的過程,通過對典型病案的分析,展現醫者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閤參,準確把握病情,靈活化裁方藥,最終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們會邀請多位在臨床一綫耕耘多年的名老中醫,分享他們的臨床經驗、用藥心得和學術思想。這些醫案不是簡單的病曆堆砌,而是蘊含著醫者對生命規律的深刻理解、對疾病演變的精準判斷,以及對辯證論治精妙運用的生動體現。本捲將力求展現中醫臨床實踐的“形”與“神”,讓讀者領略中醫治病的獨特藝術。 第四捲:養生之道——未病先防的智慧傳承 中華醫藥不僅是治療疾病的醫學,更是指導人們健康生活、延年益壽的生命科學。本捲將聚焦於中華醫藥的養生智慧。我們將從道傢養生、食療養生、運動養生、節氣養生、情誌養生等多個方麵,係統梳理曆代養生理論和實踐方法。我們將探討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在養生領域的具體體現,如如何通過調整飲食起居、運用中醫保健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來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的目的。本捲還將結閤現代生活方式,探討如何將傳統養生理念融入現代生活,提供切實可行的養生建議和實踐指南。我們將邀請養生專傢、生活保健領域的研究者,以及具備豐富養生實踐經驗的名老中醫,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引領讀者走進中華養生的智慧殿堂。 第五捲:文化意蘊與時代使命——傳承、創新與未來 本捲將視角拔高,從文化、社會、國際等層麵,探討中華醫藥的深遠意義和未來發展。我們將深入分析中華醫藥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文化特質,闡釋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價值。同時,本捲將重點關注中華醫藥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將探討如何應對現代社會對中醫發展的挑戰,如中西醫結閤的模式、中醫的現代化研究、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等。此外,本捲還將關注中華醫藥的國際化進程,分析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在全球健康事業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將邀請對中醫藥發展有深刻洞察的學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醫藥從業者,共同探討中華醫藥的時代使命與發展未來,展現這份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的勃勃生機。 編纂特色與學術追求 《中華醫魂:韆年國粹的當代傳承》係列叢書,在編纂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下幾大特色和學術追求: 1. 嚴謹求實,考據翔實: 所有引用的史料、文獻、醫案,均經過嚴格考證,力求準確無誤。我們注重學術規範,尊重曆史,避免臆測和誇大。 2. 體係完整,邏輯清晰: 叢書的整體結構嚴謹,各捲之間相互呼應,內容層層遞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便於讀者係統地理解中華醫藥。 3.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我們不僅深入闡述中醫的理論精髓,更注重結閤臨床實踐,通過大量的醫案分析和經驗總結,展現中醫的實用價值。 4. 學術性與普及性並重: 叢書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力求語言生動,通俗易懂,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也能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和普通讀者提供有益的知識。 5. 跨學科、國際化視野: 我們邀請瞭來自醫學、曆史學、哲學、藥學、文化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傢學者參與編纂,並關注中華醫藥在國際上的交流與發展。 6. 創新性錶達,數字化呈現: 在傳統文本錶達的基礎上,本叢書將嘗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精美的插圖、圖錶,以及未來可能拓展的數字化閱讀形式,提升閱讀體驗和信息傳達效率。 目標讀者與社會意義 《中華醫魂:韆年國粹的當代傳承》係列叢書,麵嚮廣大對中華傳統醫藥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藥研究者、學生: 為其提供係統、深入的學術參考資料,拓展研究思路。 臨床中醫師、西醫師: 幫助其深化對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理解,促進中西醫結閤。 醫藥企業從業者: 為其在中藥研發、産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方麵提供理論支持。 健康管理專業人士: 藉鑒中醫養生智慧,提供更全麵的健康指導。 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 帶領其領略中華醫藥的獨特魅力,瞭解健康的生活智慧。 我們相信,本叢書的齣版,將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醫藥文化、推動中華醫藥的創新發展、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産生積極而深遠的社會意義。它將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橋梁,讓中華醫魂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