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统计年鉴(2009)(附光盘1张)

广东统计年鉴(2009)(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编
图书标签:
  • 广东
  • 统计年鉴
  • 2009
  • 统计数据
  • 经济
  • 社会
  • 广东
  • 参考工具
  • 年鉴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56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01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9
字数:1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东统计年鉴-2009》(下简称《年鉴》)系统收录了全省及各市、县(区)2008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1978年以来各个主要时期全省的一些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年鉴》正文内容分为22个篇章,即:1.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2.综合;3.国民经济核算;4.人口;5.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6.固定资产投资;7.能源;8.财政、银行和保险;9.价格指数;10.人民生活;11.农业;12.工业;13.建筑业;14.运输和邮电;15.国内贸易;16.对外经济;17.旅游;18.教育、科技和文化;19.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环保和其他;20.区域经济主要指标;21.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2.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时,附录有4个篇章:1.部分省(市)主要统计指标;2.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统计资料;3.中国台湾省主要统计指标;4.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统计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
简要说明
1-1 行政区划(2008年)
1-2 自然资源(2008年)
1-3 各地区年平均气温
1-4 各地区年降雨量
1-5 各地区年日照时数
1-6 各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综合
简要说明
2-1 各部门机构数
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5 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数
2-6 各市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数
2-7 按行业和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数(2008年)
2-8 各市按机构类型分法人单位数(2008年)
2-9 各市按行业分法人单位数(2008年)
2-10 各市按注册类型分法人单位数(2008年)
2-11 民营经济主要指标
2-12 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2008年)
2-13 重点企业集团财务指标
2-14 重点企业集团劳动工资
2-15 企业生产经营主要微观经济指标景气指数情况(2008年)
2-16 企业家信心指数(2008年)
2-17 企业景气指数(2008年)
2-18 主要行业大类企业家信心指数(2008年)
2-19 主要行业大类企业景气指数(2008年)
2-20 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2008年)
2-21 企业宏观经济景气状况
……
三、国民经济核算
四、人口
五、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
六、固定资产投资
七、能源
八、财政、银行
九、价格指数
十、人民生活
十一、农业
十二、工业
十三、建筑业
十四、运输和邮电
十五、国内贸易
十六、对外经济
十七、旅游
十八、教育、科技和文化
十九、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环保和其他
二十、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二十一、城市主要经济指标
二十二、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
附录
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迈向更高质量的增长 本书简介 《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深入剖析了2008年至2009年初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复杂态势与结构性变迁。本书聚焦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家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不同区域的传导机制和实际效果,并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评估。 本书突破了传统统计数据汇编的局限,采用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力图描绘出一幅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全景图”。 ---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与区域冲击传导(2008-2009) 第一章: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坐标 本章首先回顾了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部门造成的“休克式”冲击。报告详细分析了沿海外向型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在订单骤减、产能过剩方面的初期表现,并量化了出口下降对区域GDP增长的直接拖累效应。章节着重探讨了危机初期中国政府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随后快速转向“保增长”目标的政策逻辑。 第二章:区域应对策略的差异化分析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央政府推出了力度空前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对这一刺激政策的反应速度与结构偏好。 东部沿海地区: 重点转向内部需求挖掘和产业升级,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制造业加速外迁的压力。 中西部地区: 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承接区域。报告详尽分析了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在这些地区的落地情况,及其对地方财政、就业市场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短期拉动作用。我们特别关注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包括土地供给效率、劳动力技能匹配度和配套政策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 探讨了振兴战略与危机应对政策的叠加效应,分析了资源型地区在能源价格波动和投资拉动下的短期复苏路径,并警示了结构性矛盾(如重工业依赖度过高)的持续性挑战。 ---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流动的新趋势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的韧性与脆弱性 2009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长远规划,而是被危机压力所催化。本书通过构建“区域产业抗冲击指数”,评估了不同省份工业结构中对出口依赖度、对房地产投资依赖度以及高技术产业占比的指标。数据显示,那些在危机前已经启动产业升级的地区,其经济增速下滑幅度相对可控,显示出结构优化的长期价值。 本章深入分析了三大产业在区域间的再平衡: 制造业的“内迁”与“升级”: 关注了沿海省份如何通过提高“附加值”而非“产值”来保持竞争力,同时大量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内陆省份迁移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服务业的异军突起: 特别关注了金融、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变化,指出这些行业成为部分特大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第四章:劳动力、资本与土地要素的跨区域配置 金融危机初期,部分农民工返乡潮一度引发关注。本章利用最新的劳动力流动数据,分析了这种流动是阶段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并评估了各地政府在稳定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政策效果。 资本方面,报告审视了2009年地方政府主导的融资平台(LGFV)的快速扩张,分析了这种融资模式对区域间金融风险集中的潜在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区域间的资本流向。 --- 第三部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挑战 第五章:三大战略的实施进展评估 本书对国家层面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在2009年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与效率、重大基础设施的完成度、以及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 报告特别关注了“中部崛起”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和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如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研发)方面的成效。 第六章:新型区域合作的探索与制度障碍 2009年是中国区域一体化合作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过渡的关键时期。本章重点研究了跨省域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协作机制及其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例如,不同省份在税收分成、要素价格管制、环保标准协调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如何制约了区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 第七章:社会发展与区域公平性的指标审视 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民生福祉。本章跳出GDP的单一维度,考察了教育、医疗资源在区域间的均衡程度。我们比较了东中西部在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基尼系数等指标上的年度变化,探讨了经济刺激计划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指出了财政政策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短板。 --- 结论与展望 本书总结认为,2009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在外部巨大压力下展现出强大韧性的一年,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在危机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然而,地方政府对投资驱动的依赖性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积聚,是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挑战。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基于翔实数据的区域经济诊断和前瞻性的改革思路。 适用读者: 宏观经济研究人员、区域规划专家、政府部门决策者、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企业管理者及高校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继承了国家统计局体系一贯的严谨与克制,可以说,每一页都充满了严肃的气息,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一切为了信息传递的精确性服务。我是一个对历史统计口径非常敏感的人,因此我仔细比对了2008年和2007年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分类标准是否有变动。幸运的是,这本2009年的年鉴在附录部分对统计方法的解释相当到位,这对于确保我后续研究结果的同比可比性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所有制性质划分’的细致说明,这对于理解当年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相对贡献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光盘的存在确实是现代统计年鉴的巨大进步,但若能在电子版中加入交叉检索功能,比如一键调出所有涉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表格,那将是革命性的提升,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原始数据包。

评分

我买这本年鉴的初衷,其实是想为我正在撰写的一篇关于珠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论文寻找基础数据支撑。当我翻到‘交通运输’那一章时,心中涌起一种踏实感。高速公路里程、港口吞吐量、机场客运量,这些核心指标的数据清晰可见,颗粒度足够细,可以让我进行效率比率的计算。然而,数据虽然全面,但缺乏对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中央拨款、省级配套还是地方自筹)的进一步细分,这让我无法深入探究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利用这本书进行高阶研究时,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张高质量的“地图”,指明了方向,但要绘制出“地下管网”的细节,还需要结合其他更专业的财政报告去补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谨的工具书,它提供的基石是无可替代的,但要构建宏伟的分析大厦,可能还需要从不同侧面搜集更多专业领域的砖瓦。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人员,我购买这类官方统计资料的初衷往往带着功利性——寻找潜在的消费热点区域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拿到这本《广东统计年鉴(2009)》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印刷质量非常扎实,纸张厚重,适合长期保存。内容方面,我主要集中在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细分数据上。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社会服务业”那一栏,关于文化娱乐和体育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比我想象的要活跃得多,这为我们当年启动一个针对中产家庭的休闲娱乐项目提供了关键的市场佐证。不过,有一点比较遗憾,就是关于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年鉴里通常只提供宏观的指数,缺乏那种能直接指导产品优化的具体消费者反馈细节。要弥补这个信息差,我还是得依赖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但年鉴至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宏观基线”。

评分

这本《广东统计年鉴(2009)》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爱呢,是因为它几乎涵盖了2008年广东省所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从GDP的增长速度到各个行业的产值变化,再到社会民生领域的就业、教育、医疗支出,简直就是一份详尽的“经济体检报告”。但要说恨,那是因为数据量实在太过庞杂,初次接触,感觉就像面对一座数据迷宫。我记得我当时是想查找某个特定年份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构成比例,光是在厚厚的几百页目录里摸索,就花了不少时间。好在,附带的那张光盘是个救星,虽然界面设计略显陈旧,但至少提供了Excel格式的原始数据,方便我进行二次分析和图表制作。否则,如果只靠纸质书去手动录入关键数字,效率会低下到让人抓狂。总的来说,对于需要进行严谨学术研究或者深度行业分析的人士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纸级”资料,只是希望后来的版本能在数据可视化和检索便捷性上有所突破。

评分

我这次购买这本2009年的年鉴,主要是为了回顾和研究“非典”疫情后,广东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具体路径选择。翻开书卷,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工业增加值和外贸进出口的表格。我发现,2008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但广东的制造业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劲的惯性,只是在结构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显现出微妙的下降趋势,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则悄悄地上扬。这种细微的变动,如果不借助对比其他年份的数据,很容易被整体的高速增长所掩盖。我特别留意了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那个‘城镇’和‘乡村’的对比,清晰地描绘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虽然数据本身是冰冷的数字,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似乎能感受到当年政策制定者在平衡发展与公平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种历史纵深感,让你能从一串串数字中,洞察一个大省过去一年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