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3GB24593-2463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3GB24593-246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GB标准
  • 2009年
  • 标准汇编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目录
  • GB24593
  • GB2463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1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3GB24593-24631)》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3GB24593-24631 》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制定443GB24593-24631)》“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集(2010-2015) 编者按: 本卷精选了2010年至2015年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标准规范的更新与制定,旨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工程质量、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技术依据。本汇编特别关注了结构工程、材料应用、节能设计及质量验收等核心领域的前沿要求。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前沿 本部分聚焦于新一代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应用。 一、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2014版) 本规范相较于前一版本,对海洋环境、寒冷地区及高腐蚀性介质(如氯离子侵蚀)下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大幅修订。重点增加了“基于寿命预测的材料选择指南”,引入了先进的概率模型来评估结构在预设服务年限内的可靠性指标。具体修订内容包括: 1. 保护层厚度优化: 根据不同环境类别,细化了最小保护层厚度的取值范围,并首次引入了针对喷涂型阻锈剂使用情况下的保护层调整系数。 2.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针对超高强度混凝土(C80及以上)和自密实混凝土,明确了其在不同受力构件中的应用限制、配合比设计要求以及早期强度保障措施。 3. 疲劳荷载分析: 针对轨道交通及重型工业厂房,引入了更精确的累计损伤模型,用于评估长期交变荷载下的承载能力衰减。 二、 既有钢结构评定与加固技术标准(2012修订) 随着大量上世纪末建设的钢结构建筑进入维护期,本标准提供了系统性的评估和修复指导。 1. 无损检测技术集成: 详细规定了超声波相控阵检测(PAUT)和数字射线照相(DRS)在关键节点和焊缝中的应用流程、数据判读标准及精度要求。 2. 承载力评估方法: 提出了基于性能化的承载力复核流程,特别是针对锈蚀、疲劳裂纹和节点域塑性铰形成后的残余承载力量化评估方法。 3. 外部约束加固体系: 详细阐述了碳纤维布(CFRP)和新型复合材料在梁、柱节点区域的粘贴技术、表面处理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控制参数。 三、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细则(2015实施) 本细则着重解决软土地基处理和深基坑支护的现场控制难题。 1. 复合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明确了真空预压、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处理后,通过静载试验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验收标准,并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指标进行了量化。 2. 地下连续墙/桩的接头质量: 针对深基坑工程,细化了泥浆性能指标(如粘度、泥皮厚度)的实时监测要求,并规定了接头段的闭水性试验方法。 第二部分:先进建筑材料与绿色建造导则 本部分关注建筑工业化和环保要求的提升,涉及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和施工过程的精益化管理。 四、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3版) 该规程是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技术文件,重点规范了高精度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和现场安装。 1. 连接节点构造详图: 提供了湿接缝、干接缝(如键槽连接)等关键节点的详尽构造要求,特别是对节点区域的钢筋锚固长度和灌浆料的强度要求进行了严格界定。 2. 质量控制要点: 强调了构件在出厂前必须完成的尺寸精度复核(公差范围控制在±3mm以内)和外观质量评定,以及吊装过程中的应力监测要求。 五、 建筑节能与绿色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修订) 本部分结合了国家对新建建筑能耗的强制性指标。 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细化了不同气候区(一至三类)的墙体、屋面和门窗的热阻(R值)的最低要求,并引入了基于动态模拟的“全年平均得热系数”作为辅助评估指标。 2. 可再生能源集成: 规范了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在建筑一体化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安装精度和能效比(EER/COP)的现场验收流程。 六、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与安全技术导则(2014版) 针对近年来外保温火灾事件,本导则极大地提高了保温材料的阻燃等级要求,并优化了防火分隔带的设置标准。 1. 材料阻燃等级: 明确规定了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EPS/XPS/岩棉)的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及其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防火构造措施。 2. 垂直防火分隔带: 详细规定了楼层间、避难层以及女儿墙处的防火分隔带的最小厚度、材料渗透率以及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方法。 第三部分:工程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 本部分提供了从施工现场到最终验收的关键控制参数和数据记录标准。 七、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试验数据记录标准(2010版) 该标准统一了各类材料和构件性能测试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素,确保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 试块取样与留置: 规定了混凝土强度试块(立方体试块、圆柱体试块)在不同养护条件下的取样数量、编号规则以及送检时间要求。 2. 回弹法与钻芯法数据对比: 明确了当回弹法检测强度低于设计值时,必须采用钻芯取样法进行复核的判定标准,以及两种方法数据误差的允许范围。 八、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规范(2015试行) 本规范首次将长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纳入工程验收范畴,特别针对超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 1. 传感器布设与精度: 定义了加速度计、应变计、位移计的最低布设密度、测量精度等级(L0级或L1级)以及数据采集频率的要求。 2. 基准线与阈值设定: 指导设计单位根据结构分析模型,为长期监测数据设定安全阈值和预警级别,并规定了数据传输与异常报警的流程。 结语: 本《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集(2010-2015)》汇集了五年间工程技术标准的重大变革成果,是广大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及质量监督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参考手册。其内容紧密围绕结构安全、材料创新和绿色低碳三大主题,全面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在复杂工程挑战面前的技术进步与规范升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刚翻开这本厚厚的标准汇编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复杂的图表,对于习惯了快速信息获取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那些“必须如此”的硬性要求。这批2009年的标准,特别是在信息安全和数据交换格式方面的规定,显示出当时国家在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我注意到其中好几处对兼容性的强调,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为后续的技术融合打下了重要的地基。我曾尝试将其中的一项流程图转化成我们团队内部的工作指引,效果出奇地好,因为它剥离了所有多余的解释,只留下了最核心的、可执行的步骤。这种纯粹的功能性描述,反而成了最强大的工具。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从事系统集成和项目管理的朋友们,你们会发现,很多项目初期的混乱和返工,其实都可以从这些早期的基础标准中找到预防的钥匙。

评分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确实带有浓厚的年代感,拿到手上分量十足,但内容检索起来却颇费周折,不像现代的电子标准那样可以即时搜索。但这或许也促成了一种更专注的阅读习惯。我最近在整理我们公司关于外包供应商资质审核体系时,发现其中有几个核心指标的提法,竟然能直接追溯到这批2009年的国家标准里。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业规范,其根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和扎实。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最新的“怎么做”,而在于它界定了“什么是被允许的最低要求”。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市场前沿,总想尝试“走捷径”的人来说,回归到这些基础性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官方文件面前,无疑是一种必要的“冷水澡”。它强迫你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图是否建立在坚实的法规地基之上,而不是空中楼阁。

评分

我很少会给一本纯粹的标准汇编写书评,但这次我必须打破常规。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其完整性和排他性——它完整地记录了某一时间点国家对特定工业领域的官方界定。我不是在寻找阅读乐趣,而是在进行“考古式”的规范研究。其中关于能效等级划分的那几组数据,简直是能源政策制定的核心参考系。我将这些数据与我们当前使用的最新版本进行了交叉对比,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转变点,那就是国家对“边际效益递减”的容忍度在逐年下降,标准要求提升的曲线变得愈发陡峭。这种量化变化的背后,是对资源稀缺性的深刻认知。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厚重的合同副本,它冷静、客观,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陈述了过去的要求。如果你想理解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过去十几年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精细化管理的,跳过那些商业宣传,直接阅读这份2009年的标准汇编,你会找到最直接、最不加修饰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行业技术研究的人士,我深知标准对于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录的2009年制定的那批标准,简直就是一本活的历史教材,清晰地展示了彼时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所达到的前沿水平和监管思路。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新材料应用和环保技术的几项标准,它们不仅为我们当前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十年技术演进的方向。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研读其中关于质量控制流程的那几部分,那种被严谨的逻辑和周全的细节所包裹的感觉,让人觉得踏实而充满力量。虽然有些标准内容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陈旧,但正是这种对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技术进步的迭代速度和标准更新的必要性。对于任何想追溯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发展脉络的工程师或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汇编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读完的小说,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带着放大镜和批判性思维去细嚼慢咽的专业文献,其价值体现在每一个精准的术语定义和每一个量化的技术指标之中。

评分

这套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间之窗”,而不仅仅是一堆技术文档的堆砌。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当年某项大型基建工程的审批流程和技术选型背景。翻阅2009年制定的标准,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项目决策者们在面对技术不确定性时的踌躇与权衡。那些关于材料疲劳测试和环境适应性的细致规定,绝非凭空而来,它们背后必然有着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惨痛的教训作为支撑。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确定性系数设定的哲学——如何在保证工程绝对安全和不扼杀技术创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感的把握,是任何后来的研究报告都难以完美复刻的。它教给我的,是标准制定者们的工匠精神:宁可过度严谨,也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对于后辈而言,理解这些标准制定的“前因后果”,远比仅仅应用这些标准本身更重要,它关乎职业伦理和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