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晓阳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
  • 农村
  • 中国近现代史
  • 口述历史
  • 犯罪
  • 惩罚
  • 记忆
  • 地方志
  • 文化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13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32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是作者自1975年开始,朱晓阳断断续续对滇池东岸的一个小村的村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成果。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根据一个云南村落的田野调查资料,研究惩罚的地方性状况。研究的主题有两个:其一是对这一汉族村落的惩罚活动的描述。其中也包括惩罚行动如何产生;它在时间流中的动态,以及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等等。

目录

2010年修订版前言
2003年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惩戒:超越犯罪学视野的主题
第二章 方法论和田野
第三章 村庄的传奇和国家的敌人
第四章 “矛头向上”和社区复兴
第五章 发落的日常形式:流言、现丑和活榜样
第六章 替罪羊
第七章 结论:在激变的时代“做人”
参考书目
附件1:猪胆冤魂
附件2:小村“村规民约”

前言/序言


小村故事:罪与罚 1931-1997(修订版)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的史诗,在时代的洪流中,探寻一个微小世界如何承载着宏大的悲欢离合。 1931年,在中华大地上,一个名为“静溪村”的偏僻村落,如同无数中国乡村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存在。然而,静溪村的故事,并非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画卷。从1931年那个秋风渐起的年代,到199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山野,这六十余载的岁月,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孕育了无数或隐秘或张扬的“罪过”,也催生了不同的“惩罚”。《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便是在这片土地上,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挖掘、梳理并呈现那些被岁月掩埋,却又深刻影响着村民命运的事件与情感。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从宏观的时代浪潮,到微观的个人命运,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将静溪村的六十多年,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第一部分:1931-1949,风雨飘摇的年代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1931年。那是一个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在静溪村,尽管远离战火,却也无法逃脱时代变迁的阴影。贫瘠的土地,苛刻的赋税,以及旧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构成了村民们生存的基本图景。 罪与罚的萌芽: 在这个时期,村中的“罪过”,往往与生存的压力和人性的弱点息息相关。可能是为了争夺 scarce 的资源而起的口角,可能是因为贫困而滋生的盗窃,也可能是由于情感纠葛而引发的背叛。而“惩罚”,则更多地来自于传统道德的约束、村规的严惩,甚至是来自地主乡绅的压迫。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年代,社会秩序的脆弱,以及在没有强有力法律约束下,道德和习惯如何成为维系村庄运转的基石,同时也成为滋生矛盾的温床。 时代的烙印: 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战争的阴影也逐渐笼罩到静溪村。虽然没有直接的战火,但兵源的征集、物资的搜刮,以及难民的涌入,都给这个平静的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面临着道德的抉择:是顺从,还是反抗?是自保,还是救助?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罪与罚”。也许是为了生存而告密,也许是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这些经历,都在村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解放的曙光与初期的变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静溪村也迎来了新的希望。土地改革,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然而,新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处理过去的恩怨,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如何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都成了村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政治运动的介入,也使得“罪过”的定义更加复杂,个人的行为常常被置于意识形态的审视之下。 第二部分:1950-1979,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静溪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集体化、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深刻地改变了村庄的面貌。 集体化时代的“罪与罚”: 在集体经济的时代,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常常被置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私心、投机,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罪过”。而“惩罚”,则体现在劳动改造、思想批判,甚至是被剥夺集体利益。作者通过对具体人物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在集体主义的框架下,个体生存空间的压缩,以及由此引发的隐忍与反抗。 时代的喧嚣与个人的迷失: 经历过“大跃进”的狂热,也承受过“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村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有时显得无所适从。政治口号的号召力,使得个体的情感和需求被压抑。对于一些人来说,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原则变得异常困难,为了生存,不得不违背内心的良知,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罪过”。而“惩罚”,或许是内心的煎熬,或许是长期的压抑。 文化革命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静溪村也未能幸免。政治的狂热,使得一些人为了政治上的“进步”,不惜揭发、批斗自己的邻居、朋友,甚至是亲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和对立,在静溪村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那些曾经被视为“罪人”的人,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可能又成为“革命的功臣”,而那些曾经的“革命者”,又可能在风向转变后,成为新的“罪人”。这种身份的错位与变迁,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罪与罚”。 第三部分:1980-1997,改革开放的浪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引入,传统的生产方式被打破,新的机遇与挑战接踵而至。静溪村也在这股浪潮中,悄然改变着面貌。 市场经济下的新“罪与罚”: 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新的价值体系。金钱、利益,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牟取暴利,这些行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视为“罪过”。而“惩罚”,则更多地体现在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静溪村的传统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年轻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对传统的美德和乡村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这种代际的隔阂,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迷茫,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罪过”,例如家庭的矛盾、情感的疏离。而“惩罚”,则可能是家庭的分裂,甚至是个人在欲望的驱使下,走向歧途。 时代的遗留与新生的希望: 到了1997年,静溪村已经和几十年前大不相同。一些老一辈的村民,仍然背负着过去的记忆和创伤。而年轻一代,则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面临着新的生存压力。本书的结尾,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生活场景。静溪村的故事,仍在继续,新的“罪过”与“惩罚”的故事,也在悄然上演。 修订版的价值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的“修订”,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润色,更是对历史的深入反思。作者在保留原有深刻洞察的基础上,可能对某些史料进行了更严谨的考证,对某些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也可能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进行了更 nuanced 的梳理。修订版的出版,意味着对这段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读者理解真相的负责。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个微小的村落是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平凡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悲欢离合。那些被贴上“罪过”标签的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往往是时代洪流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通过阅读《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我们可以: 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变: 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静溪村的命运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体味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生存的压力、时代的裹挟、利益的诱惑下,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总是交织在一起。本书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 反思“罪与罚”的真正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罪”的定义在不断变化,而“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本书引发我们思考,在社会变革中,什么是真正的罪过?又是怎样的力量在施加惩罚?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建立更成熟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感受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与沧桑: 静溪村的故事,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乡村的独特风貌,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所经历的巨大变迁。那些曾经的乡愁,那些被遗忘的记忆,都在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村庄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人性的史诗,一段关于时代的挽歌,也是一段关于未来的思考。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一个鲜活的中国农村,去感受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关于罪过与惩罚,关于爱恨情仇,关于生离死别,以及关于永不熄灭的生命力量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书中人物的抉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身处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洪流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挣扎与妥协,展现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地揭示出“罪过”与“惩罚”之间那种微妙的、有时甚至是错位的关系。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说教,而是更接近于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拷问:在历史的巨轮碾压下,个体能承载多少责任,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无法挽回的过错?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叙事文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静的力量,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去叙述那些最炽热、最残酷的真相。每一次情感的爆发,都建立在长久而压抑的铺垫之上,因此,当情绪终于冲破堤坝时,其冲击力是极其强大的。这种“大音希声”的叙事策略,使得文本具有了一种超越日常的史诗感,同时又因为紧扣个体命运,保持了极强的人文温度。它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坚韧与脆弱,值得所有热爱深度文学阅读的同好们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让人惊叹,作者的叙事手法如同老道的匠人雕琢一块璞玉,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细腻入微,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粗粝与温度。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生硬的堆砌史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个体命运的展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特别是对环境的描摹,那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炊烟的味道,乃至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黛色山峦,都栩栩如生地定格在脑海中。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被精心保存下来的时光切片,每一个转折和细节都充满了深意,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从文学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一部精妙的音乐作品。它不是线性叙事一气呵成,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交织与回响,不同时间段的片段相互映照,彼此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拼凑、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团,而当所有碎片最终契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种高难度的叙事技巧,却被作者处理得流畅自然,足见其驾驭文字的功力。

评分

阅读这本厚重的作品,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肌理之中。作者对于社会阶层、邻里关系以及权力运作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批判的锋芒。它不仅仅记录了几个家庭的兴衰,更是折射出一个时代在转型期的种种侧影——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冲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麻木,都成为了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读完后,合上书本,那种时代的余温久久不散,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与历史的关联性。

评分

这份模糊,带来了浮躁。小村本是标准的中国乡村社会的模型,人们安于自己的位置,他们开始对外来的政治信号不屑一顾,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进入,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随着年轻人离开又回来,这个小世界彻底地崩溃了,人们按他们理解的新世界改变着这里,但传统的一切依然存在,只是用一种隐含的方式在发生着作用。

评分

我们命真苦,下辈子再也不做读书人。萌萌说。

评分

我们命真苦,下辈子再也不做读书人。萌萌说。

评分

朱晓阳关于法律人类学的一本好书

评分

朱晓阳关于法律人类学的一本好书

评分

书内部有点旧!但是不影响阅读!

评分

我们命真苦,下辈子再也不做读书人。萌萌说。

评分

讲述村庄的演变和社会转型的关系,推荐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买!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