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 Cultures]

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 Cul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明金,霍金根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文化
  • 英美文化
  • 词典
  • 参考工具书
  • 英语学习
  • 文化差异
  • 语言文化
  • 外语学习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810804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443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 Cul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0
字数:1140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收录万余词条,包括许多一般语文词典尚未收入的新词
涉及英美重要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政治、经济、科技成就、宗教信仰、人文习俗、文学典故、重要社团组织等,相当于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释文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编排新颖,查找方便
信息时效延伸至新世纪
附录集中提供最新英美文化知识

内容简介

本词典共收词2万多条,着重介绍有助于增强读者文化习得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美文化知识,主要供我国外事及翻译工作者、高等院校学生及其他英语爱好者使用。本词典收录了许多一般语文词典尚未收入的新词,可配合普通双语语文词典的使用,补其不足。
本词典资料依据的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1 已经出版的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词典和百科全书;2 各类跨文化交际学专著、语言与文化专著等;3 英美报刊;4 中外学者在英美文化领域的研究论文。
本词典英文词目以字母为序编排,另设有参见系统,以见表示相互参见。本词典对所收词目不予注音,名词不标出词性,但专有名词的性质在释文中予以体现,需加注修辞色彩的,用汉语缩略在释文前标注。
此外,设置附录的目的是通过对正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提高词典的使用价值。本词典注意收录最新资料,是供最新文化知识。

目录

回眸文化(代序)
说明
词典正文
附录一:莎士比亚剧作篇名及其简称
附录二:英国各郡名称
附录三:美国各州、别名及加入联邦时间
附录四:英国国王及其在位时间
附录五:英国首相、所属党派及其任期
附录六:美国总统、所属党派及其任期
附录七:英美制度量衡表
附录八:柯林斯词典选出的英语百年百词(1897-1997)
附录九:圣经新旧约全书篇名及其简称
附录十:西方婚龄简介

精彩书摘

指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在新文化中被同化的过程。亦指落后或原始文化与发达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变化。AC-DC既搞同性恋,又搞异性恋交流电缩写为Ac,直流电缩写为Dc,对两种电流都通用的电器通常以AC-DC标明,故有此说法。ace in the hole押底的“爱司”指任何非到急需绝不拿出的论点、计划或东西,往往一拿出来就可以反败为胜。在大多数纸牌游戏中,“爱司”是最大的,也是最有用的。正面朝下的牌叫in the hole,往往“押底的爱司”会大获全胜。见aceup ones sleeveace uD ones sleeve(俚>秘藏的王牌,秘藏的优势,锦囊妙计。“爱司”是纸牌游戏中常作赢牌使用的A纸牌。将A纸牌像魔术师一样藏于袖子里,是打牌作弊的惯用手段。Achan亚千据《圣经旧约·约书亚记》记载,犹大支派(the tribe of Judah)的亚干因私藏应献给上帝的供物而使以色列人(Israelites)在攻打艾城(Ai)时遭上帝惩罚,惨败而归。该词可用于指“使同胞受累的罪人”。Acheson,Dean Gooderham(1893-1971)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美国国务卿(1949-1953)。四届总统顾问,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协助建立西方联盟,促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其回忆录《参与创造世界》(Present at the Creation)获1970年普利策奖。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源于希腊神话。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所载,麦密顿人(Mymidons)的国王帕琉斯(Peleus)和爱琴海神忒提斯(Thetis)结合生子阿喀琉斯。为使儿子勇猛无双又坚不可摧,忒提斯抓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把他倒提着浸入冥河(the River Styx),但手中的脚后跟却滴水未沾。因此,除了脚后跟以外,阿喀琉斯浑身上下刀枪不入。后来在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中他恰恰是因脚后跟中箭而阵亡。该习语经常被用来指一个人或民族的致命弱点。

前言/序言

  据说,在猴子进化成人类之后不久,或者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在上帝造人之后不久,人类历史上有过那么一段极乐时期。那时世界上人口不多,不多的人口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和作为文化载体的共同语言。虽然当时没有彩色电视没有卡拉OK也没有味道好极了的咖啡,老百姓仍然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古巴比伦人想建一座城和一座叫作“巴别塔”(Babel Tower)的通天高塔,颇有些人定胜天要跟上帝平分秋色的味道。上帝不乐意了,便变乱人类的语言,从此人类只得奔向天涯海角寻找地方落脚谋生,于是有了千变万化的语言和形形色色的文化。赤铁矿石被用来在世界各地的山岩上涂抹有关日月星辰、狩猎、征战或生殖的种种图像。为了记录文化的轨迹,东方的牛骨头、乌龟壳还有西方的泥板通通派上了用场。尽管远隔千山万水和广袤无垠的大漠,在没有电报、电话、没有喷气式飞机或者“伊妹儿”邮件、要“凭君传语报平安”也颇不容易的年代里,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金字塔的踪迹;汉字“山”和“水”以及英语mountain和water的首字母m和w不约而同地给人以层峦叠翠和碧波万里的直观感受;岁月的无情未能保全希腊米洛岛上维纳斯的美丽双臂,敦煌千佛洞里的无头佛像同样在向芸芸众生诉说着它们所遭受的不幸。
null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部名为《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这份简介不包含该词典的实际内容。 --- 图书简介:英伦风貌与美利坚精神:一部跨越语言与习俗的深度探索 书名: 《跨越藩篱:英美文化深度透视与语言脉络探寻》 作者: [作者姓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引言:在交汇点上凝视 本书并非传统的语言工具书,也并非简单的风俗志汇编。它是一次深入的、富有洞察力的文化探寻之旅,旨在剖析英格兰的古典优雅与美利坚的革新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作用与独特发展。我们聚焦于理解语言如何塑造文化,以及文化又如何反过来雕琢语言的面貌。本书的宗旨是提供一个理解英美世界复杂性的框架,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达与社会规范之下的深层逻辑。 我们深知,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触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本书超越了词汇的罗列,转而探讨概念的演变、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社会结构、历史叙事乃至日常互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部分:历史的底色与身份的塑造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英美文化的宏大历史背景。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年代事件,而是着重于分析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如何铸就了今日的文化DNA。 第一章:岛屿的遗产:从盎格鲁-撒克逊到联合王国 本章详细考察了不列颠群岛如何在其地理隔离中孕育出独特的社会契约和对传统的执着。我们将探讨庄园制度、都铎王朝的变革以及“光荣革命”如何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种对“平衡”和“渐进式改革”的偏爱,深刻地烙印在了现代英式思维之中。我们分析了“绅士风度”(Gentlemanly Conduct)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对现代礼仪的影响,以及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建立的地位如何催生出一种混合了保守与实用主义的国民性。 第二章:新大陆的勃兴: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 本部分转向大西洋彼岸,审视美国文化如何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融合了来自全球的移民洪流,并在此过程中淬炼出其核心价值观。我们将考察清教徒的勤奋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石;“边疆精神”(Frontier Mentality)如何培养出对个人主义、创新和快速行动的推崇;以及“美国梦”这一复杂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含义变迁。本章特别关注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角色转变,及其对“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语言的分野:同一根源下的两条河流 本章是文化对比的基石。我们探讨了自詹姆斯一世时代以来,大西洋两岸的语言如何开始分化。这不仅仅是拼写(如colour/color)或词汇(如lift/elevator)的差异,更是语音系统、语用规则和修辞风格的渐行渐远。我们分析了早期移民带去的方言如何在美国本土化,并与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口音和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社会图景与日常生活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英美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解析其差异如何体现在人际交往与公共机构中。 第四章:阶层、身份与隐形界限 在英国,身份往往与出身、教育背景和地域紧密相连。本章深入剖析了“阶级”(Class)这一社会学概念的持续生命力,及其在教育体系(如公学与文法学校)、住房选择乃至幽默感中留下的痕迹。我们探讨了英国人对“得体”(Propriety)和“保持距离”的微妙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更强调“可流动性”和自我构建的身份。本章分析了美国社会中基于成就、财富和种族背景的身份认同是如何重塑和争夺的。我们将考察“社会阶层”在美国语境下的表述方式,它往往更多地与经济能力和职业成功挂钩,而非世袭的头衔。 第五章: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礼仪的博弈 本章细致描绘了英美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在英国,排队、对天气和体育的闲聊、以及对“非正式”的过度追求,构成了其社交的基石。我们探讨了英国人如何运用克制和反语来管理冲突和表达情感。 美国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外向和热情的交流方式。本章分析了美国式“友善”(Friendliness)的本质——它是一种社会润滑剂,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邀请?我们还将对比双方在时间观念、商务谈判和社交邀请中的细微差别。 第三部分:文化载体:艺术、幽默与媒体 文化通过其产物得以流传和彰显。本部分关注文学、娱乐和媒体如何反映和巩固了各自的文化价值。 第六章:叙事的力量:文学与电影中的精神肖像 本章对比了英美文学中两种核心的叙事传统。英国文学(从狄更斯到伍尔夫)往往侧重于社会批判、细腻的心理描摹和对历史连续性的反思。我们将分析这种文学倾向如何培养了对复杂、多义性语言的偏好。 美国文学(从惠特曼到当代小说家)则更倾向于探索个人与荒野、个人与体制的对抗,强调行动而非沉思。电影艺术作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最强媒介,其快节奏、强情节的叙事风格被视为美国追求效率和清晰度的文化体现。 第七章:笑声的差异:讽刺与自嘲的边界 幽默是文化安全阀。本章将英式幽默与美式幽默进行结构性解构。英国的喜剧往往根植于对社会阶层、制度荒谬性的尖锐讽刺(Satire)和含蓄的自我贬低(Self-deprecation)。 美式幽默则常表现为对个人处境的夸张描绘、直接的肢体喜剧(Slapstick)或基于价值观冲突的滑稽场景。我们探讨了两者在“冒犯度”和接受度上的不同处理方式。 结语:理解差异,促进沟通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对话的工具。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然而,误解往往源于对基本假设的忽视。《跨越藩篱》希望读者不仅能辨识出表面的语言差异,更能深入理解这些差异背后所代表的生存哲学与价值取向,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深度分析: 拒绝浅尝辄止的习俗介绍,直击核心的文化驱动力。 对比鲜明: 以并置和对比的方式,清晰展现英美文化的动态张力与互补性。 启发性强: 旨在激发读者对自身文化背景的反思,并培养更具批判性的文化观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经常撰写涉及跨文化交流报告的专业人士,我对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惊喜的稳定和可靠。我特别测试了几个晦涩的习语和专有名词,例如关于英国法律体系中某些古老术语的解释,它的追溯和定义非常严谨,不仅提供了现代用法,还附带了词源的演变路径,这对于需要进行溯源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时效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掌握得非常好。它没有盲目追逐最新的网络热词,而是聚焦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核心概念。这种克制反而体现了编者的专业素养——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构成“英美文化基石”的要素,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流行符号。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学者对话,总能得到扎实、有据可循的答案,让人用起来异常踏实。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我略微感到有些“过重”。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被知识洪流淹没的感觉。它并不像市面上那些简化版读物那样提供快速的“文化速览”,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的精炼版本。因此,我建议入门者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才赋予了它长久的价值。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理解,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分析工具,而非临时的应付技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言背后的“权力结构”的剖析,那些关于不同口音、俚语在社会阶层中隐晦地位的讨论,非常犀利且发人深省。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词语的含义,更是如何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审视英美世界中的一切交流现象,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词典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低调又不失格调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感。打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觉得累。排版上,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恰到好处,虽然内容量很大,但看起来一点也不拥挤,非常清晰明了。那种将复杂信息结构化、视觉化的能力,真的体现了编纂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尤其欣赏它在术语释义旁标注的文化背景小贴士,这些小小的补充,虽然不是核心的词条,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查阅过程不再枯燥,更像是一场探索之旅。总而言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丢在书架角落的工具书,它值得被郑重对待,摆在案头,随时翻阅。那种实体书特有的、翻动纸页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仪式感。

评分

我原本对这类“文化词典”抱有相当大的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挂羊头卖狗肉的“速成指南”,内容浮于表面,缺乏真正的深度和洞察力。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选题视角极其刁钻,选取了许多我自以为“已经了解”的文化现象,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概念是多么的模糊和碎片化。比如,对于“常春藤联盟”的定义,它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名单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固化与精英文化的传承机制,这一点分析得鞭辟入里,远超一般的介绍性读物。更令人称赞的是,它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潜藏在日常对话和习惯中的“潜规则”清晰地勾勒出来。读完一些关于美国南方礼仪或英式幽默的条目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文化透视镜”,看待那些影视剧和新闻报道时的理解层次瞬间拔高了不少。这绝不是一本“学着说”的书,而是一本“学会看”的书,它的价值在于重塑了读者的认知框架。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有一种奇妙的“串联感”。虽然它是词典,本应是孤立的查阅工具,但不知为何,当我连续阅读几个相关主题时,会发现作者巧妙地埋下了某种线索,引导你自然地联想到其他条目。这大概是优秀编辑功力的体现吧。比如,当你查阅一个关于美国“禁酒令”的历史事件时,它可能会在引申义中提及某种特定的鸡尾酒文化,而这个鸡尾酒的名字可能在另一个关于“爵士时代”的条目中被更深入地解释。这种设计,使得原本静态的知识结构变得生动起来,鼓励读者进行跳跃式、网络化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地从A到Z线性阅读。它成功地将“工具性”和“知识探索性”进行了有机融合,让我愿意在没有特定目的时,也随机翻开几页,享受这种知识的“偶遇”之乐。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在书架上的“被翻阅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