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孙浩编著的《百年银圆: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修订版)(精)》依据靠前外知名学者及收藏家的著作,结合晚近公开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史料和近年来国外钱币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中国近代银圆,尤其是存世量稀少的珍贵银圆,包括未公开发行的样币、试制币,并对它们的流传和拍卖记录作了详细描述。本书还介绍了与中国机制币渊源颇深的近代西洋人、鲜为人知的钱币模具雕刻师,以及新兴的第三方钱币鉴定评级等内容,是一部钱币收藏爱好者的进阶之书。 孙浩 编著 孙浩,1951年生,现居住美国加州洛城近郊。机械工程科系毕业,曾从事制造,研发及营销工作多年。对收藏产生兴趣来自幼时的集邮,及长后,在闲暇之余改收藏中国老银锭与老银币。1996年由台北移居美国后,致力干挖掘研究相关货币史料。十余年来发表各类钱币文章超过200篇,散见于北京《中国钱币》《中国收藏》、上海《钱币博览》、香港《钱币研究会刊》及台北《宣和币钞》《集币会刊》《中华集币》等期刊。说实话,我对收藏品类一直持观望态度,觉得那大多是“烧钱”的爱好。但读了这本《百年银圆(修订版)》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收藏的“文化价值”远大于其“市场价值”,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他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分辨真伪、评估品相,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一枚小小的银元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国际贸易的变迁,甚至是普通百姓的生计。书中对于某些特定年份、特定铸造厂的银元的历史背景介绍,细节考究到令人拍案叫绝,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经济史。这种将硬核知识包裹在历史故事里的写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专业的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侧影录”。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描述场景时充满画面感,比如描绘沿海通商口岸银元兑换的繁忙景象,或是偏远山区百姓对“袁大头”的信任与依赖,都写得栩栩如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小众的收藏领域,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历史叙事空间。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我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作者也会适时地进行解释,从不让人感到掉队。读完后,我对那些散落在民间,或者陈列于博物馆中的旧时钱币,都会多了一份敬畏和理解,体会到它们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无声力量。
评分这本《百年银圆(修订版)》的书,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冰冷的钱币、账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着那些关于旧时商贾的轶事,以及银元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的插图和细节描写尤为出色,即便是对外行来说,那些关于版别、水印、甚至磨损程度的精妙解读,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体会到收藏的乐趣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修订版在考证上做了很多补充,看得出作者下了大功夫,让内容更加严谨和全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封面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抓住了历史爱好者的眼球。内容上,修订版明显增强了图版和表格的使用,让复杂的统计数据和版别对比变得清晰直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历史观点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多方证据,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学术精神。对于那些想要系统了解中国近代货币史,尤其是白银流通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绕不开的经典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也有微观的实物解读,非常全面。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产生浓厚兴趣,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宏观叙事,要么过于偏重冷门的专业知识,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银圆体系从诞生、鼎盛到最终退场的全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银圆的流通与社会经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发行的“龙洋”之间的价值差异,以及民间对外来银元的偏好,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百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辈,带着深厚的感情,讲述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那种亲切感是其他资料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