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上

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中国篆刻
  • 聚珍
  • 艺术
  • 书法
  • 印章
  • 传统艺术
  • 文化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6000
商品编码:12984161694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江 主编 定  价:568 出 版 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2012 装  帧:盒函装 ISBN:9787534056000 文彭  何震  蘇宣
汪關  汪泓
林皋
明名  家印
程邃  巴慰祖  董洵  胡唐
丁敬
蔣仁
黄易
奚岡
陳豫鍾
陳鴻壽
趙之琛
錢松  胡震
玉印
陶印
封泥
鳥蟲印
圖形印
押印
唐宋元名號齋館印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辑每本书在《凡例》之后,会就每册所收专题材料分别撰以《概述》。印章则为主体部分,每印附序号、释文。本辑靠前册《文彭 何震 苏宣》,收三人印共101方;第二册《汪关 汪泓》,收二人印共324方;第三册《林皋》,收林皋印共291方;第四册《明名家印》,收明代二十多位名家印共324方(本辑有专辑的印家除外);第五册《程邃 巴慰祖 董洵 胡唐》,收四人印共281方;第六册《丁敬》,收丁敬印共214方;第七册《蒋仁》,收蒋仁印共57方;第八册《黄易》,收黄易印共81方;第九册《奚冈》,收奚冈印共47方;第十册《陈豫钟》,收陈豫钟印共60方;第十一册《陈鸿寿》,收陈鸿寿印共315方;第十二册《赵之琛》,收赵之琛印共172方;第十三册《钱松 胡震》,收二人印共338方。十三册合计共收印2065方。另外,每册还择录与本卷主题相关的史料等
中国书画史话:从魏晋到近现代的艺术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中国书画艺术通史,系统梳理了自魏晋南北朝至近现代以来,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脉络、流派、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潮。全书以时间为轴线,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在书、画领域涌现出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书法艺术的独立与绘画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与玄学的浸润 本卷聚焦于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魏晋南北朝。在“竹林七贤”与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书法开始从纯粹的书写工具,升华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讲求“自然天成”与“个体内在精神”的表达。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楷书、行书的典范确立,其“尽善尽美”的书法风格被后世奉为圭臬。同时,顾恺之等画家开始自觉地探讨“传神写照”的理论,将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隋唐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二王”的渊源,以及南北朝石窟造像艺术对绘画造型能力的影响。 隋唐盛世:法度的确立与气象的恢宏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也呈现出雍容大气、法度严谨的特征。在书法上,唐代碑学与帖学的对峙与融合,催生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风格迥异的大师。颜真卿雄浑博大的“颜体”,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楷模。绘画方面,阎立本、吴道子将人物画推向巅峰,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艺术,被誉为“画圣”。青绿山水与水墨画的萌芽,也在此阶段显露出端倪,为五代宋初的变革蓄积了力量。 第二部分:宋元变革——文人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的巅峰 两宋的写实与写意之争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审美趣味高度精致化的时期。官方推动的院体画强调精微的写实功力,如徽宗朝的鸟兽草虫画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细腻程度。然而,真正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是文人画的正式崛起。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论断,将绘画的重点从技法转向抒发个人胸襟。米芾、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通过对笔墨的探索,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空前的深化,马夏的“一角两边”构图,标志着南宋院体独特的审美风格。 元代的复古与文人精神的张扬 元代,由于士人阶层地位的变迁,艺术创作更多地转向自我慰藉和精神寄托。赵孟頫倡导“复古主义”,在书画上力求回归晋唐法度,其行书的圆润遒劲影响深远。更为重要的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将山水画推向了纯粹写意的境界。倪瓒的疏简空寂,黄公望的皴法变化,彻底确立了中国画“以书入画,以意为上”的文人画核心理念,水墨语言的潜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第三部分:明清画坛的流变与艺术思想的深化 明代的沿袭与流派的纷呈 明代艺术承接了元代的文人画传统,但同时,地方性和学院派的风格也日益明显。早期的浙派(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继承了南宋院体的雄劲,但缺乏深邃的意境。中期,以沈周、文徵明为核心的“吴门画派”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继承了元四家的笔墨趣味,形成了温润、秀雅的江南风格。晚明时期,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虽然在理论上有所偏颇,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书画史的梳理和评判标准。 清代的“四王”与“四僧”的对立 清初,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并存。官方推崇“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以“集古”为宗旨,在技法上集前人成就之大成,画风典雅、规整,但有时被批评为过于程式化。与此同时,“四僧”(石涛、八大山人等)则以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和颠覆性的笔墨语言,反抗僵化的传统,其作品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绪,为近现代艺术变革埋下了伏笔。石涛“一画论”的提出,强调个体创造性在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部分:近代变革中的书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晚清民初:笔墨的延续与西方观念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艺术观念通过通商口岸和新式教育开始进入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书画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在坚守民族文化核心的同时,吸收新的视觉经验。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开创了融合碑学与写意花鸟画的新面貌,其雄浑的笔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桥梁。 民国时期的艺术革新与学院体系的建立 民国时期,艺术教育开始走向体制化。蔡元培倡导的“美育”思想,推动了国立艺专(后中央大学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建立。齐白石以其“似与不似之间”的独特风格,将民间艺术的纯朴与文人画的意境完美结合,达到了“大音希声”的境界。徐悲鸿则大力倡导写实主义和素描基础,并积极引进西方写实技巧,试图以科学的造型能力改造中国画。林风眠则主张融合中西,探索新的形式语言,对后来的抽象倾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风貌的细致描摹与理论阐释,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图景,理解每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时代背景的深刻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册书的内页,首先冲击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质感”。装帧和印刷的精良,使得那些细腻的朱文、白文印痕都展现出惊人的清晰度与层次感。这对于研究刀痕细节至关重要,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蕴含着篆刻家运刀时的力度、角度和节奏变化,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衡量一位篆刻家功力的试金石。我仔细端详了其中几方明代文彭的印作,那流畅中带着涩滞的笔意,那种“刀刻入石”的张力,通过高清的图像得到了完美的再现。这比单纯在网上浏览图片要强上百倍,因为书本带来的实体触感和光影变化,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方印章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不至于显得拥挤和杂乱,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品的尊重。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市面上许多重复性较高的艺术图录抱有保留态度,但这一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深谙金石学义理的行家。他们对印章的题跋、边款的收录都极为用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边款往往是篆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绪流露和技法注解,是理解整方印章“灵魂”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比不同印章的边款风格,我甚至可以勾勒出某位篆刻家不同创作阶段的心境变化。书中的导读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珠玑,为那些初学者指明了观察和欣赏的路径,避免了盲目欣赏带来的知识壁垒。这种将艺术作品、历史背景和审美引导融为一体的编排方式,使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学术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涵盖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不仅仅收录了那些名家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考古挖掘”,将一些被主流艺术史略微忽略的、具有地域特色或特定时期风格的珍贵印章也一并收录进来。这种包容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篆刻全貌”的认知。比如,我注意到其中几方晚清民国时期,带有强烈书写性意味的印章,其刀法已经开始倾向于自由和抒情,这与早期规范化的篆刻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本厚厚的图集无疑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每一页都可能激发新的创作思路,让人反思“古为今用”的真正含义,即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雕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在如今这个节奏极快,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篆刻艺术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慢工细活、沉淀心性的哲学。当我沉浸于这些方寸之间的黑白世界时,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我特别喜欢那些刀法纯熟、线条浑厚有力的作品,它们展现出一种不加雕饰的“拙朴之美”。透过这些凝固的瞬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古代匠人的技艺,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美”的理解,对“平衡”的追求,对“刀下有情”的执着。这套系列图集无疑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它不仅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静谧之门。

评分

这本《中国篆刻聚珍》系列的新辑,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从封面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那种老纸张特有的泛黄和墨色的晕染,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古老的篆刻艺术殿堂。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每一页的刊刻作品都经过了精挑细选,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历代篆刻家精神脉络的梳理。像是那些早期秦汉的古玺,那种古朴、稚拙而又充满力量的线条,与明清流派印章的精细、灵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本图册,我得以系统地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篆刻家们在章法、刀法和布局上的演变与创新,对于一个痴迷于金石碑刻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只是一个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无声的艺术史教材,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篆刻艺术如何在时光的冲刷下保持其核心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